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考点三:文言虚词“为”“其”

2023-07-03 来源:尚车旅游网
考点三:文言虚词“为”

一、解词释义

(一)用作介词,读作“wèi”。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给”等。如: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2.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如: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鱼我所欲也》) 3. 表示被动,译作“被”。如: ①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二)“为”用作动词,读作“wéi”。 1.可作判断动词,译作“是”。如: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②知之为知之《<论语>八则》

③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 ④若为佣耕(《陈涉世家》)

2.“为”也可作一般动词:如: ①为坛而盟(筑)(《陈涉世家》)

②以丛草为林(当作,作为)(《幼时记趣》) ③孰为汝多知乎!(认为)(《两小儿辩日》) ④为人五(雕刻)(《核舟记》)

(三)“为”用作名词,如:或异二者之为(指心理活动)《岳阳楼记》。

练一练 解释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 1.以径寸之木为宫室()(《核舟记》) 2.行拂乱其所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愿为市鞍马()(《木兰诗》)

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

二、中考真题链接1

9.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 ②念无与为乐者:

三、中考真题链接2 2011年山西中考

(一)

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12分)

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伐竹子,开辟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澈。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岛,也有高低不平的石头和小岩石(露了出来)。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玩。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岸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没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录下了此地就离开。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7.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2分)

往来翕忽( )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8.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2分) 潭中鱼可.百许头 怀民亦未寝.

9.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

②念无与为乐者:

10.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用原文回答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2分)

甲文是 乙文是 11.仿照示例,赏析乙文中的句子。 (2分)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示例: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欢的优美画面却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参考答案:

7.(2分)xī ; suì

8.(2分) 大约 ; 睡觉、眠、卧 9. (4分)

①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犬牙)那样相互交错(参差不齐) ②想到(考虑)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10.(2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答“心乐之”也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2分)示例: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澈透明)。句中没有写“月 ”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蔬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只要扣住“比喻的手法”和“月光的皎洁”即可得分)

考点四:文言虚词“其”

引子:“其貌不扬”“其实不然”“其乐无穷”“夸夸其谈”“大行其道”中的其都是什么意思 “其貌不扬” 他 “其实不然” 其中 “其乐无穷”其中

“夸夸其谈”助词 补充音节 无意义 “大行其道” 那个

一、解释词义

“其”字在文言文中的主要用法是——作代词,具体意思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作第三人称代词,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这是“其”在古汉语中用得最多的一种。这样的例子在初中教材所选的古文中比比皆是。

①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益。”(其:他的。)(《智子疑邻》) ② 恐前后受其敌。(其:它们的。)(《狼》) ③ 其夫呓语。(其:她的。)(《口技》) ④ 亦不详其姓字。(其:他的。)(《桃花源记》) ⑤ 皆刑其长吏。(其:他们的。)(《陈涉世家》) ⑥ 策之不以其道。(其:它的。)(《马说》) ⑦ 颓然乎其间者。(其:他们的。)(《醉翁亭记》) ⑧ 其妻献疑曰。(其:他的。)(《愚公移山》)

⑨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其:他的。)(《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二是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表示主格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

① 亲旧知其如此。(其:他。)(《五柳先生传》) ②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其:他。)(《桃花源记》) ③ 安求其能千里也。(其:它,指千里马。)(《马说》) ④ 醉能同其乐。(其:他们。)(《醉翁亭记》)

三是作指示代词,可译为“其中的”“这”“那”“这些”“那些”。 ①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其:其中的。)(《狼》)

② 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其:其中的。)(《口技》) ③ 其船背稍夷。(其:这。)(《核舟记》) ④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其:这。)(《五柳先生传》) ⑤ 其岸势犬牙差互。(其:那个。)(《小石潭记》) ⑥ 其西南诸峰。(其:那些。)(《醉翁亭记》) ⑦ 货恶其弃于地也。(其:那种。)(《大道之行也》)

⑧ 下视其辙。(其:那些。)(《曹刿论战》)

四是特殊情况,活用作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① 并自为其名。(其:自己的。)(《伤仲永》) ② 舍其文轩。(其:自己的。)(《公输》)

③ 蹲其身,使与台齐。(其:我的,代作者自己。)(《童趣》) ④ 故人不独亲其亲。(其:自己的。)(《大道之行也》)

“其”字在古汉语中用得比较多的另一种用法是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以加强语气(反问、祈使、揣测)。 但表示的语气因各种不同的语境而不同,所以,翻译的时候往往有多种译法,一般可译为“可”“一定”“恐怕”“或许”“大概”“可能”,等等。

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其:在“如……何”前加强反问语气,把……怎么样。)(《愚公移山》)

②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唐雎不辱使命》)

③ 其真无马邪(其: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马说》)

④ 其真不知马也。(其: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大概”“原来是”。)(《马说》)

除此之外,“其”还有另外两种词性:作连词和助词。(因初中课本并未涉及到,在此不作详解)

①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其: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不译。)(《离骚》)

②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其:如果,表假设。)(《送东阳马生序》)

文言虚词“其”的用法同其他虚词的用法一样,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我们平时注意积累,不断地进行总结归纳就会有收获。下面是笔者编写的“其”字口诀,目的是帮助学生记忆:

“其”字单作三人称,单数复数须认清;“其”作代词要当心,译时常用“的”字跟;“其”作定语小主语,活用为“我”表自称;指代“这”“那”和“其中”,要在句中把位定;“其”作副词列句首,多种语气须辨明;或表假设和选择,译作连词表呼应。 练一练 解释句中“其”的意义和用法: 1.百姓多闻其贤()(《陈涉世家》)

2.殚其地之出()(《捕蛇者说》) 3.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4.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5.专其利三世也()(《捕蛇者说》) 6.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第7~11题。(12分)

马 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敌虽有名马,只(祗)

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着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千里之马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1“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

“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②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释:①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③捐:白白费掉。 7.给下面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2分)

(1)骈死于槽枥之间( ) (2)一食或尽粟一石( ) ..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策之不以其道 ( ) .

(2)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 ) .9.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手

10.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马说》一文,作者以“千里马”寓 ,以“食马者”寓 。 (2分)

11.《马说》与《千里之马》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 (2分)

参考答案7.(1)pián (2)sù (2分)

8. (1) 鞭打(用鞭子打,驱使) (2) 同“返”(返回) (2分) 9. (1)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 (2)死马尚且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 (4分) 10.人才 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2分)

11. 《马说》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千里之马》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意思接近即可) (2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