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工作研究:特色小镇建设要重视人文精神的涵养

2020-03-14 来源:尚车旅游网


特色小镇建设要重视人文精神的涵养

摘要:特色小镇建设需要有人文精神之魂引领。特色小镇要厚培人文精神土壤,涵养弘扬人文精神,指导思想上必须回归“人是目的”的常识,在小镇的建设管理各环节细节处要体现浓厚的人文关怀,要体现对区域人文历史传统的承继与时代精神的融汇,要以创新的理念推进文化与小镇产业的融合,努力创造并打响小镇产业文化品牌,同时,更需要施之以一以贯之的坚持,从而促进特色小镇建设与人文精神同育共长。

关键词:特色小镇建设人文精神涵养

小镇,既初具了城区基础设施相对完备、资源优化配置集聚利用的便利,能满足人们交通、购物、交往以及日趋丰富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又相当程度上保留了传统乡村社会的朴质人情世态和相对宁静的生活环境,同时又没有了现代城市生活的嘈杂烦扰和乡村生活的相对单调和各种不便,兼具了城乡两者长处,一个完美的小镇可以承载起人们对理想家园、幸福生活梦想的全部追求。人文精神,指

的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人对自身自由本质的自觉意识,对人的需求、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体现了人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人文精神也应是小镇文化的核心与本质所在,在特色小镇建设中注重涵育人文精神,可塑造出一个小镇的特有气质、风骨与灵魂。

浙江的“特色小镇建设”,虽然侧重于产业经济发展的考量,与传统意义上的小镇建设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作为一个具有综合性的发展空间平台,特色小镇建设在特别强调其“特色”的同时,也必然应具备小镇建设的一般的要素,必须具备作为社会生产生活共同体的一般的功能要求,必须保卫留传统小镇所具有的长处。这些一般的要素、功能与长处,则是一个小镇得以延续发展的、反映其宜人、宜居、宜业的基本内涵与优势体现。而这些得“宜”之处,恰是一个小镇的人文精神蕴含所在,是一个小镇未来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凭依。特色小镇应是经济与文化的融合统一体,小镇的文化绝不应只是小镇经济的附庸,其独特魅力就在于其相较于大城市发展的“异质化”,其内含的人际温情能予人内在所需更多的人文关怀,能给人的心灵提供可以更好安顿的精神家园,小镇各具特色的文化个性是其能产生对外吸引

力和可发掘的最宝贵的价值潜力所在。浙江的特色小镇建设只有最大程度地在汲取传统小镇文化所长,坚守弘扬人文精神,最大程度地满足现代人们追求理想家园、美好生活的多元需求,才能获得其持续发展的永恒动力。特色小镇需要有人文精神之魂引领,特色小镇建设需要涵养人文精神。

“小镇”可作大文章,特色小镇建设中如何厚培人文精神土壤,涵养弘扬人文精神,需要在建设理念、思路上作根本的厘清的同时,更需要的是施之以一以贯之的坚持:

首先,特色小镇建设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回归“人是目的”的常识。人文精神的终极目标就是以人为本,小镇回归其本质功能,就是要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是小镇建设中涵养人文精神的共同的价值取向。特色小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简单的造镇运动,不管我们诉诸于小镇建设的现实具体目标是什么,但小镇建设的核心是人,小镇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为了生活在其中的人服务。任何一项建设工程,无论是为了满足人们物质的需求抑或精神需求,都是由人主导、为人而建的,城镇的本质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宜

居”、“宜人”应成为所有城镇的首要基本目标。人文关怀体现在小镇建设上,就是要尽最大程度地满足小镇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因此,要将小镇建构成一个“生成性的空间”,在这一空间中,起主宰力量的是人性尺度或人文关怀,而非单纯的经济学意义上或物质环境的作用。这种生成性空间虽然没有固有的确定标准,却有人所共愿的目标、价值和追求,如生态、环保、闲适、安静、传统、富裕、和谐、温情等,不应仅有工业文明和城市化的通常予人的那份嘈杂、冷漠、隐痛、迷失,能给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带来愉悦。

其次,在小镇的建设管理各环节细节处要体现浓厚的人文关怀。在小镇规划、公共空间设计中,体现处处为普通人的普通事着想,始终对人性和民生需求心怀敬畏之情,从“细节”做起,将为民的实事做实。小镇不需大,十几分钟可走穿;小镇的路也不需宽,除了主要街道,一般三、五米宽足也,特别是要将扰烦清静之物事最大可能挡在小镇之外。从道路指示,公厕标识、护栏安全、盲道铺设、无障碍设施、窖井盖等小处着眼,突出人文关怀,使小镇的每一个角落都能体现出“人性化”。各类建设项目自觉地考虑人的自然、社会和精神的属性,坚持实用、耐用、

安全、便利与审美的兼顾,着眼于最大可能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让每一个来到小镇的人或行走或倾听都能有心旷神怡的舒适感。在管理上尊重人性的基本规律,摒弃唯GDP的发展主义思维,把人性规律当作一切制度安排和政策制定的根据与出发点,作为治理小镇社会的一切规范性价值的源泉,打造宜居宜业的宜人小镇。总之,小镇建设必须满足服务人、发展人、实现人的根本要求,其各种设施环境,既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交往娱乐及日趋多样化的精神文明生活需求,在管理上又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民主法治要求,如此才能人、业、镇持续发展、共生共荣。

第三,小镇建设要体现对区域人文历史传统的承继与时代精神的融汇。特色小镇建设必须全面顾及生态、人文、历史等各种因素,突出区域性特色,既兼顾传统又融入时代精神。自然的才是永恒的,一百个小镇可以有一百个不同的发展模式,但一个共同要求是每一种模式都不能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小镇规划建设要坚持“上善若水、道法自然”,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依山傍水,顺“天”而行,顺势而为,让小镇建设融入自然,让在小镇中生活的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诗意栖居,幸福生活。同时,小镇建设必须尊重历史,尊重传统建筑文化,

注重特色。小镇建设直观其外的是其外形建筑,是小镇形象的重要载体,而小镇的形象魅力则源于其文化的生命力。浙江的建筑文化博大精深,自成特色,传统建筑青砖黑瓦,坡面屋顶,充分利用水文地形,无论是临河而筑,傍山而建,或依地势布局,采用合院、敞厅、天井、通廊等形式,开敞通透,朴素自然,变化多样。特色小镇建设中,可以有多样风格,但务必要有建筑文化主体意识,弘扬区域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倡导每一小镇自成建筑文化特色,必须避免“百镇一面”、“千楼一貌”,或中西混淆、古今颠倒,避免使小城镇失去自身特色,失去文化传承。与此同时,特色小镇建设强调尊重传统,并非完全守旧依旧,也需要与时俱进赋予其先进文化内涵,使其在汲取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也使小镇运用现代先进科技文化面向未来创新发展新业态,成为“智慧”小镇,从而建设一个个既富含区域传统文化底蕴又融入时代精神、个性鲜明、功能完善的特色文化小镇和具有创新和持续发展能力的空间平台,让自然生态、文化生态与创业生态和谐互动。这样小镇建设就更能被人们所钟爱,更能经得起岁月的磨砺,更能产生磁吸效应。

第四,以创新的理念推进文化与小镇产业的融合,努力创造并打响小镇产业文化品牌。浙江提出要在全省建设一批聚焦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七大产业、兼顾丝绸黄酒等历史经典产业、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旅游功能的特色小镇,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这些要建设的小镇的“特色”在于:除了自然、一定容量和特色的新兴产业,背后都有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还装载了新科技。因此,特色小镇建设必须把以往的文化辅佐思路转变为更多依靠文化+科技增值以拓宽未来市场的战略思想。要通过文化元素的渗透,加上科技的武装,使更多的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因子融入到小镇产业中,提高产业附加值,有效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按照企业主体、资源整合、项目组合、产业融合原则,大力推进小镇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和“互联网+”,完善小镇产业链条,培育龙头企业,创出小镇产业文化品牌,建构产业协同创新联盟。当然,对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和产业转化就是要使它活在当下、活在人们的生活中。因此对传统文化的转化利用,要在挖掘本土特色文化资源基础上,也要加强原创文化产品的创意策划、设计制作和营销推广,而不是一味“翻箱底”和“吃老本”。特别是要针对当代人的精神、情感、审美和物质需求,积极

拓宽内容题材,创新表现方式和载体,结合流行文化时尚,抓住大众消费心理,研发富有时代感、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产品和服务,增强用户粘性。在传统产业升级、创新中,可结合UGC(客户创造内容)、卷入式营销、分享经济等互联网经济模式,增加消费者的主体参与和个性体验,创设共识、共建、共创、共享氛围。另外,要加强谋划,应在全国甚至全球视野下定位和布局小镇传统特色产业,一方面强化对外宣传、推广,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展会推介、人员交流等形式,打响小镇的特色产业品牌;另一方面要不断学习借鉴引入国际先进的产业转化、产品开发经验、技术和商业模式,使植根于本土文化、渗透传统文化因子的小镇产业,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创造出更优秀的创意产品和产业品牌,不断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除上而外,小镇建设还须特别注重激发调动各类创新创业主体(人)的作用。特色小镇建设一方面仍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不能限于常规思路路径,更重要的是在恰切的产业定位的基础上,要以富有激励性的政策举措,最大程度地激发调动“人”的主体作用,特别是通过创新人才政策,体现对

人才的特殊尊重,吸引激励一大批各类优秀创新创业人才的汇聚来共同建设小镇家园和事业平台,促进创新创业要素最优配置集聚,从而努力将特色小镇打造成为一个产、镇、人、文有机融合的众创空间和人文家园,更好地促进特色小镇建设与人文精神同育共长。(弘利教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