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经济的今与昔——期待与展望
回顾常州经济所走过的百年历程,有欣喜,有徘徊,甚至有痛苦,磕磕绊绊走到今天,经济总量已居全省13地级市前位,整体工业水平、科技含量、人均生活水平、百姓幸福指数各方面指标已位列全省前列,市府抓住历史赋予的发展机遇,在近几年内通过招商引资,科学发展观,全市工业发展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人民收入普遍提高,居住环境改善,城市交通快捷便利,全市人民充分享受到改革开放30年所带来的福祉。
常州地处长江下游平原,东毗邻国际大都市上海,西接省府南京,沪宁高铁、京沪高铁、京杭运河穿城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快捷方便的物质流动给经济高速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常州自古漕运发达,土地肥沃,人杰物华,盛产大米、蚕丝,这些资源条件催生了早期的工业雏形,食品加工、织造、制铁、木业、手工作坊构成了民国初期的工业基础。在巨富商贾通过基本生活资源的交易取得第一桶金后,把热钱投入其他行业,拓展市场,积累了资本,创造了产业。我市工业向多方面、多领域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当时常州实业家刘国钧的纺织厂在我市有数家,后来又先后在上海、香港等地增设分厂,随着农村大量闲置劳动力进城务工,生产成本低廉,产品质量稳定,市场发展迅速,形成了以常州纺织业为龙头老大地位,傲视群雄的欣欣向荣的局面,给常州的工业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相继又诞生了机械制造、冶金、轻工等产业,印染、轻工等各行业的快速发展。到解放初期,常州工业可谓门类齐全、品种繁多,在周边城市中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建国后,常州得益于良好的工业基础,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企业逐步做强做大,电子、农机、钟表、车辆、化工机械、自行车等行业成为新生代行业的主力军。至70年代初常州已形成四大名角(常柴、东印、金狮、灯芯绒)唱主戏,净、墨、丑角齐登场的工业格局,常州成为全国中小城市工业发展的样板。当时有一个口号叫“中小城市学常州”。常州的影响和地位在全省举足轻重,周边城市难望其项背。各项经济指标遥遥领先苏南地区的苏州、无锡,形成一城独大的局面。到80年代中后期创立的国有企业金牌产品为全省之最。工业基础最为雄厚,上交国家的财税居然超过广东全省。80年代后期,又率先开发出了洗衣机、电冰
箱、彩电、摩托车等民用产品,在整个苏南地区独领风骚,常州经验成为周边城市争相效仿的标杆型城市。
“月盈则亏,盛极必衰”这是事物发展的不破铁律,常州经济也没逃脱这魔咒般的怪圈。常州地方经济走到80年代末期鼎盛的辉煌期后,开始从巅峰跌入低谷,经济的发展步入了“过山车”般的轨迹,起伏不定,没有抓住邓小平90年代初南巡讲话后给沉海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一阵春风,领导思想僵化,缺乏进取精神,对经济发展规律捉摸不透,守成老业,骄傲自满,逐步丧失原有的工业优势,被苏州、无锡的高速发展远远抛在后面。2008年南通的经济总量已超越常州而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全市各方面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周边城市,没有形成产业优势项目,迅速成为同业龙头老头地位,带动相关产品的同步发展。反省常州经济发展之路曲折坎坷,由盛转衰,其中经验教训是多方面的。
一、领导观念落后,思想僵化
常州、无锡与我市相邻,地理位置、资源条件相差不多,但从90年代初二线城市得到迅速发展的内在因素就是苏州、无锡政府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抓住发展机遇,思想开放,作风严谨,胆魄过人。苏州利用招商策略吸纳世界500强企业,入注苏州工业园建设区设部建厂,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先进的加工工艺、精湛的技术,做强IT产业,相继带动相关产业跟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经济发展步入良性循环,通过引进技术,缩短了与世界高端产业的距离,在很短时间就见到效果,不出几年,工业产值就超过千万亿,是常州的3倍多。无锡走的是做强乡镇企业,扶植骨干大中型企业之路,形成产业巨挚,先后形成钢铁、装备制造业,特种设备制造等行业大鳌,地方经济实力壮大。反观常州却沿续老套路,对现有工业结构没有及时调整,对老国有产品财政投入小,技术改造慢,产品陈旧老套,缺乏市场竞争力。最终四大名牌全部消亡,当然这有历史和国情特点的原因,但最重要的是,企业缺乏良好的规划,政府引导导向不够,面对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没有活力。
二、财政投入少,产业缺乏技术支撑
苏南地区在80年初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遍地开花,在初始阶段,谁也没过硬的技术、足够的资金,苏锡常地区乡镇企业处于同一水平线,不分上下,产品面貌一致,质量相差不多。经过十多年的砺练,脑子活络的企业家开始把目光盯上国外先进的装备和先进的技术,开始走引进仿制的道路,走上了一条发展的捷径。通过消化吸收,在产品档次上接近了与发展国家的差距,同时又锻炼了自身的员工队伍,一下子就走在了同行们的前位,生产出的产品外形美观,质量可靠,挤兑了落后淘汰产品,企业得到迅速提高,具有先进技术的支撑,产品开始走入国际市场,同样的企业差距就逐渐拉开来。产品没有技术支撑,升级换代慢,十年前是这样,十年后仍在生产,如常柴195柴油机为国家金牌产品,从60年代开始生产到80年代末,外观、性能、能耗一直没有提高,几十年一贯制,九十年代初从日本引进的同类产品,无论外观、性能、能耗都远胜于国内产品,而且价格低廉,很受国内欢迎,常柴产品就只能逐渐被淘汰。政府在财政上没有老企业投入资金进行技术方面的改造,许多企业面临生产困境而无法自救,再加上自身技术落后,能耗高,产能低,企业困难重重。财政与技术支持对企业发展尤为重要,困难时政府帮一把,发展时政府托一把,局面就大不一样了。政府在财政帮困、技术扶持上做得显然不足,放任企业自生自灭,最终削弱了全市经济的发展。
三、没有形成特色产业
常州至今产值超百亿的企业屈指可数,90年代中期常州上市企业只有常柴一个品牌,而小小的江阴市当时有4家上市公司,现在常州有6-8家上市企业,而江阴有20多家上市企业,从上市企业规模比较,说明常州没有特色的产业来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江阴阳光集团为服装高档面料出口基地,澄钢集团年产值多要在几百亿上下,而且品种规格齐全,从基本钢材到特种用途钢材应有齐全,走出了品牌之路。五十年代建成的常柴厂、常州锅炉厂都领先于无锡、苏州,当时无锡上柴油机项目时都要到常州来学习取经,58年建立的常州锅炉厂,已生产出整装锅炉,而无
锡到1964年才在机械局属下成立了锅炉辅机厂,只能加工锅炉配件而无力制造整装锅炉,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无锡锅炉厂在原有基础上发展成“无锡华光锅炉集团”于2006年成功上市,成为苏南地区率先上市的特种设备制造业。“无锡华光集团”现在的年产值达38亿元,成为中国五大电站锅炉制造业之一,与哈锅、上锅(国内老牌锅炉行业)齐名的锅炉龙头老大企业,而常州锅炉厂却抛弃主业—锅炉制造,转产蒸压釜制造,由于蒸压釜产品技术含量低,入门门槛低,许多企业多在制造,形成恶性竞争,至目前工厂生存都困难,反差之大令人扼腕。继华光集团后,无锡又在90年代诞生了太湖锅炉厂等特种设备制造业,全市有企业200多家,而常州却只有80多家,全年产值无锡就此一项达200多亿,常州80多家企业总产值也只有30多亿。再看看常柴过去的“小兄弟”无锡柴油机厂,现在发展到专做汽车柴油机的大型企业,“锡柴”成为全国知名品牌了。所以说,一个地方没有特色企业带动,各方面发展都会滞后。
四、常州企业家普遍缺乏忧患意识,小富即安思想作祟
常州地区企业不少,但普遍规模较小,技术相对落后,产品颇为陈旧,老板缺乏进取精神,总与过去比已是天上地下了,每年赚个百、十万的也心安理得了,空余时间摸几圈、打个牌、嗟顿饭、泡个澡,不注重学习,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得过且过,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所以企业很难再有发展。我认识的一位无锡老板,今年40多岁,20多岁在常州武进租房创业,专做液压气动元件,几十年拼搏下来成为全国最大的油缸生产企业,与徐工、柳工、三峡工程配套,企业也即将上市,他的业余时间从不打牌赌博,吃喝玩乐,全部精力放在企业做强做大上,常年在国内外考察学习取经,一有新技术新产品立马盯上,引进消化吸收,企业越做越大。我省其他地区和常州本地与他类似的厂家多的是,但没有一个起来的,说明老板的素质和胸怀决定企业的命运。
常州经济的发展经历曲折艰辛,有过欢笑,有过痛苦,但总的是在好的方面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通过加大力度招商引资,吸纳海归人员落户常州创业,调整产品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发展优秀品牌,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收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业,支持扶植新兴产业,多管
措施齐抓共管,已初步见到成效,与苏州、无锡的差距在逐步缩小,甚至某些方面已超越他们,人均GDP已达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所以我坚信,只要政策对路,措施落实,保障有力,铲除弊端,良性发展,常州的未来会更加美好,重新找回昔日的辉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