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七录斋阅读答案

2021-09-24 来源:尚车旅游网
七录斋阅读答案

【篇一:2015年惠安县初中学业质量检查语文试卷及

答案】

=txt>语 文 试 题

(本卷共19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友情提示:请认真作答,把答案准确地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29分)

1.阅读文段,按要求作答。(7分)

原石雕技术带来并不断扩大传授。宋代的洛阳桥和泉州东西塔众多圆雕和浮雕神佛像都离不开惠安工匠的雕刻。清代是惠安石雕大发展期,风格趋向精雕细琢,注重线条结构和形态神韵之美,形成了惠安石雕的南派风格。建国后,惠安石雕工艺精益求精、日臻完善,建国初期北京十大建筑物、著名侨领陈嘉庚的集美鳌园等,都闪烁着惠安石雕的艺术光辉。

⑵找出并改正第一段第一行中的错别字。(1分) “ ”应改为“ ” ⑶第一段有两个意思相近的成语,请找出。( 2分)

⑷划线一句有四个标点,哪个用错?请找出修改,并简要说明理由。(2分)

第( )个标点应改为“”,理由是 2.诗文默写。(12分)

⑴ ,飞鸟相与还。 (《饮酒》)

⑵念天地之悠悠, 。(《登幽州台歌》) ⑶ ,拔剑四顾心茫然。 (《行路难》) ⑷会当凌绝顶, 。(《望岳》)

⑸ ,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⑹浊酒一杯家万里, 。 (《渔家傲》) ⑺ ,草色入帘青。 (《陋室铭》

⑻子贡问君子。子曰:“ 。” (《论语》) ⑼ ,八年风味徒思浙。 (秋瑾《满江红》)

⑽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 (《送东阳马生序》) (《富贵不能淫》)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2分,自选一处作答)

人的心理总是随着年龄、体验和环境产生变化。如,朱自清《背影》中,写自己二十岁时,

听着父亲细致的叮咛和嘱托,心里 ;可看到父亲为自己买橘的艰难情景后,;中年后,即使是读着他的信,也止不住留下了晶莹的泪。 4.综合性学习。(8分)

806班同学在语文“文化采风”的综合性学习中,搜集到古代书斋、书院的一些资料。语文老师提议同学们利用这些材料,制作一份手抄报,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⑴小桐负责整合搜集到的材料,作栏目归类。下面有两则材料,请你协助完成。(4分) 【材料一】泉州成为“八闽胜迹无双地,四海人文第一邦”是有其内在原因的,古代泉州

人才如蛟腾鹊起,群星璀璨。《宋史〃地理志》记载:“福建……登科者尤多”,以至于宋人称:福建出进士为天下第一。泉州举子榜榜有名,且数量众多,平均每榜有18人,蔚为壮观。这些出类拔萃的人才中,有不少人就是从书院走出去的。

【材料二】书院的主讲者在讲学时都欢迎别人质疑问难,互相辩论,逐渐形成了书院的“讲

会制度”。书院讲会制度的盛行,不仅打破了各家书院之间的门户之见,而且打破了师生之间在受业上的地域限制,学生来去自由,师生之间自由交流,形成了开放的办学传统。

①请为“材料一”自拟一个恰当的栏目名称。 (2分) ..

②同组小红把“材料二”归到b栏目,小桐觉得不妥,请帮他说出订正的理由。(2分)

给定栏目:a.讲学之风b.书院行规 c.课目设置

⑵文人学者的书斋命名都别具匠心,各有出处。请你参与填写。(2分,自选一个作答)

a.老学庵(陆游),出自俗语: ..

b.心远堂(徐渭),出自陶渊明的诗句: ..

⑶ 手抄报设置了互动栏目。请参考示例,任选一项,阐释书斋名的意义。(2分)

示例:张溥——七录斋。张溥好学,所读之书定要亲手抄录,抄了再读,读了烧毁,接着再抄,如此反复六七次之多,所以取名“七录斋”。

a.杨树达——积微居 b.蒲松龄——聊斋 c.梁启超——饮冰室 d.胡适——藏晖室 我选 ,阐释:

二、阅读(61分)

(一)阅读甲乙两文,完成5-9题。(16分)

【甲】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

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

于泰山之阴,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 (选自《伯牙善鼓琴》)

【乙】阎立本家代善画。至荆州视张僧繇旧迹,曰:“定虚得名耳。”明日又往,曰:

“犹是近代佳手。”明日更往,曰:“名下定无虚士。”坐卧观之,留宿其下,十日不能去。

张僧繇始做《醉僧图》,道士每以此嘲僧。⑵群僧耻之,于是聚钱数十万,贸阎立本作《醉道

士图》。今并传于代。 (选自《阎立本视画》) 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3分)

⑴钟子期必得之 .得: ⑵钟子期辄穷其趣穷:. ⑶阎立本家代善画 善: .

6.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志在登高山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b.明日更往 即更刮目相待 ....

相委而去 d.定虚得名耳不能名其一处也 ... 7.解释甲乙文中划线句子。(6分) ⑴⑵

8.甲文哪两句直接看出伯牙与钟子期是知音?乙文的阎立本与张僧繇会成为知音吗?请分 .. 析。(4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9~11题。(13分) 留 白 雪小禅

小时候与父亲常常在林间走。家的门口有一片茂密树林,密不透风的林子,很多树都倾颓了,倒下去,巍峨的样子不再。 “种得太密了。”父亲说。

林子要空旷疏朗,要有风,要吹得进那些饱满而湿润的空气。 小时候与父亲下围棋,三招两招就败掉了。

父亲就在旁边笑我。“总想多占位置,挤得满满的。”

“要留眼。”他说,“那是气眼,不留眼,就全堵死了,以为全盘是你的,其实很快就死了。知道戏曲演员吗?一大段反二黄唱下来为何气息不乱,因为唱戏的时候要留气口----你根本听不出来,但演员却换了气,给自己留出了喘息的机会。” 当然还有国画。

西方油画满满的,到处拥挤,没有飞白和留白,看上去有侵略之感—要缴获你的一切。看久了,整个人会陷入一场动荡与不安之中。但少年时一定要看,少年时喜欢西方油画和哲学,势必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可以让少年呼啦啦地飞,更加纵横驰骋----“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那是少年应该有的狂态。 一大箱20世纪90年代的磁带,全是外国摇滚乐。很多本哲学书,尼采、萨特、黑塞。那时的迷恋也自有跋扈的道理。

及至有一天,看到弘一法师“悲欣交集”四字,看到中国画里的留白,书法间笔墨行走的飞白,突然心悸,突然感觉浮生里,原本应该有这般踏实肯定的东西。看似空灵,实则打通了一条通向内心的道路。那么曲折,却又那么幽深。 c.十日不能去 .

中国山水画,倘若没有留白,笔墨之间,倘若没有飞白,那画,就是死在柜子上的金凤凰,再金贵,也飞不起来。 成长和厚重的过程是独自留白间悟出滋味的。

年龄长了,人生是往回收的。必然由西方到东方,西方侵略控制你意识,东方读你、懂你、慈悲你。而留白,是给你的那段时间,让你在苍绿的空间里,听着时间之绿水,从空旷的屋檐下,滴答、滴答,落下来----你尽有苍绿,却绿得这样盎然。

人生更要留白。心灵地貌太挤了会没了自己。留白恰到好处,是禅的最高境界----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有禅语叫“吃茶去”,简单三字,也是留白。

好的留白人生,一点就破,一参就透。提前老去是幸福的----如果还有一张年轻的容颜,那是上天所赐的福报。如《圣经》上所说,你们的一日是千年,而我是千年一日。

这二者,如果修得心简心明,那么风就是长满了绿意的水,站在时间之岸上,哗啦啦地吹。 此时,不是空白的消沉和低速,是留出时间了。可发呆,可思想,可放松,只要喜欢。

如果觉得虚度其实是给自己逼仄的空间充电,那么,这样的留白,已经是海阔天空,更是 无人能干扰的好光阴。 (注:略删改)

9.作者主要列举了哪些事例说明“留白”的好处?请概括。(6分) ..

10.作者还写到西方油画和摇滚磁带,这有什么写作目的?请结合文体知识分析。(3分)

11.在作者看来,留白对人生有何益处?不留白给人生带来什么遗憾?(4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12-17题。(24分) 寂寞的画廊 陈之藩

我像一朵云似的,飘到密西西比河的曼城,飘到绿色如海的小的大学来。

校园的四围是油绿的大树,校园的中央是澄明的小池,池旁有一圣母的白色石雕,池里有

个圣母的倒影。穿黑衫的修士们在草坪上静静的飘动,天上的白云在池中静静的悠游。

这是个学校呢?还是寺院?我正在一边问自己时,已经坐在校长的面前了。

校长已为我找好了房子,一位修士陪看我走了十分钟路,走到另一片绿丛,有一石头垒起

的小楼,猛看去,像一白色的船在绿海蓝天之间缓缓前行。 一位老太太静静的开了门,带我们走到我的住室。

我没有办法不喜欢这样安静,柔和,洁净的房子。我安顿下来。我的房子很像一个花坞,

因为墙纸是浅浅的花朵,而窗外却是油绿的树叶,在白天,偶尔有阳光经叶隙穿入,是金色的。在夜晚,偶尔有月光经叶隙泄入,是银色的。使人感觉如在林下小憩,时而闻到扑鼻的花香。 至于那白色的窗纱,被风吹拂时,更像穿林的薄雾了。 我爱这个小屋。

搬进的当晚,我已经知道了老太太的三代。第二天她又为我温习一次。在一阵苍凉的笑声

后,我总是听到她不改一字的这样说。

“我大女儿嫁给第一银行的总裁,我二女儿嫁给皮货公司的总理,我缺少第三个女儿,不

然,我一定有个女婿是美国的总统了。

“我的丈夫是曼城有名的医生,五年前他死了。我不想卖我这四十年的房子。等我去了以

后,给我儿子,把他的诊所搬到这个房里来。这儿不是很像个疗养院吗? 岁了。”

每天我回来,她向我背一遍身世。但半月来,我既未见过她的女儿,更未见过她的儿子,只是礼拜天,似乎有一个小孙来接她去教堂。 每天早晨,我只听到她在厨房的弄盆碗声,每天下午我回来,她总是在她屋里,大嚷一阵。“我的孩子,桌上有你三封信,三封啊!” 我一边拆信,一边上楼,一边心酸。我每天可以接到一信,而我们的房东老太太正像每个老年人一样,在每一年盼望着有一天儿子的圣诞卡片可以和雪花一起飞到房里来。一年只这么一次。而有时万片鹅毛似的的雪花,却竟连一个硬些的卡片也没有。

这样大的一所房子,楼下是钢琴、电视、吊灯、壁炉、雕花的大收音机,厚绒的沙发,沉重的桌椅,点缀得典雅而大方,每件东西全在诉说它们的过去的光荣,与而今的萧瑟。而楼上,这六七间大房,出出进进的却只有两个生物,老太太与我。

的门,道声晚安,我并不怕她寂寞,我实在怕她死在屋里,而无人知。

如此老太太每天回忆一遍她的过去,我复习一遍她的过去。

其实这个房子与它主人的昔日,不必由老太太每天诉说的。由房内的每件物品,全可以看出一个故事来。

多少年前,一定是一年轻的医生,带着一美丽的爱人,风尘仆仆的看过很多地方,忽然发现,这绿色的山坡,碧色的丛林,幽美诱人。 于是,买地、雇工、砍树、奠基,把他们梦寐了多年的云朵里的小屋,在褐色的地球上建立起来。

这片丛林,自是不再寂寞了。以后除了春天的鸟声与秋天的蝉声,还有女人的语声与孩子的笑声;除了绿色的叶子,还有花色的衣裳了。

红木的大床,可以说明这对情侣的爱与眠;灰色的壁炉,可以说明他们的谈与笑;钢琴是女儿上学时才抬进来的;灯笼是给儿子过生日才买来的;为庆祝他们的银婚,开了个特别大的晚会,也同时抬来这厚绒的沙发;为庆祝他们的金婚,人家送来这巨幅的油画,挂在墙上;为庆祝他们的钻婚,才点缀上这雕花盒的老收音机。

以后女儿像蝴蝶一样的飞去了。儿子又像小兔似的跑走了。燕子来了去了,叶子绿了红了。时光带走了逝者如斯的河水,也带走了沉疴不起的丈夫。

在镜光中,她很清楚的看到如雾的金发,渐渐变成银色的了。如苹果似的面庞,渐渐变成不敢一视了。从楼梯上跑下来的孩子,是叫妈咪,从门外走来的孩子叫起祖母来了。而逐渐,孩子的语声也消失了。

这是最幸福的人的一生,然而我却从她每条苍老的笑纹里看出人类整个的历史,地球上整个的故事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们似乎赢得了一切,又似乎又一无所有。草丛间的幼虫不断的涌到,废墟上的花朵不断的浮现,楼上孩子的哭声,一个跟着一个的到来,然而征不服这永世的寂寞。

一位哲人说的好,人间的面孔是画廊的肖像。每一个人,无例外的,在铃声中飘来,又在画廊中飘去。

我看不出有谁比这位老太太再幸福,但我也看不出还有谁比这位老太太再寂寞。

“谢谢你,我还没有睡,今夜我想多看些书。”

① 我翻开伍尔夫的《无家可回》,翻书页的声音,在这样静夜,清脆得像一颗石子投入湖中。 (注:有删改)

12.作者说,看不出有谁比老太太“再幸福”,“再寂寞”。老太太幸福着什么?寂寞着 什么?请概括回答。(8分,各列两项) 幸福: 寂寞:

【篇二:浙江省天台平桥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

期第二次诊断检测语文试题】

高一语文 2015.5

一、基础知识(共1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只有一个错误的一项是( )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我看到孩子们饥肠漉漉地等着我带着食品袋回家做饭。

b. 古人说的话是无法听见了,幸而流传下来一些古代的文字。

c.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一泉”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

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籍。

d. 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得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

b.直到指手画脚的将她和男人反关在新房里,还是骂,阿呀呀,这真是?? ....

c.凭借过人的智勇,蔺相如不孚众望,终能完璧归赵,维护了赵国的利益。其抗节不挠、.... 视死如归的精神亦为后人所称颂。

d.我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琢磨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王夫人丧子后好不容易再次得子,无论从母性本能还是从自身权益出发,王夫人对宝 玉都弥足珍贵。

b. 据报道,过去10年中国共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不仅文化意义上的乡村已经开始消

逝,地理意义上也面临着消失的危机。

c.关于金先生的事,有一些是沈先生告诉我的。我在《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一文中

提到过先生。有些事情在那篇文章里没有写进,觉得还应该写一写。 上映的计划,看来不得不往后推迟了。

5.下列各项中,对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沈从文,现代小说家,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文笔清丽,语言清新活泼。其文章旨在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代表作《边城》以翠翠的爱情悲剧

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人性美和风情美。

b.《品质》是高尔斯华绥的短篇小说。他是20世纪英国现实主义作家,最重要的作品

是两组三部曲:《福尔赛世家》和《现代喜剧》。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表10篇。鲁迅赞誉

《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张溥,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他自幼勤学,所读之书必手抄六

七遍,因此他命名自己的书房为“七录斋”。他组织了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

袖。在文学上,他提出“兴复古学”的主张。著有《七录斋集》。 二、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5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 甲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

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

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

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

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

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

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

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乙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

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

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

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

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

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是时秦意未欲与

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

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论》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召有司案图(同“按”,按照)b.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信约) ...

c.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失去)d. 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欺骗) ..

7.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如因而厚遇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b.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c.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且秦强而赵弱 ..

d.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 .. 8.结合两组选文内容,下列表述有错的一项是( )

a.蔺相如知道秦王是不可能拿十五座城池和赵国交换和氏璧的,于是派人悄悄地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对蔺相如的这一做法,王世贞持否定态度。

b.蔺相如让秦王斋戒五日,并且在朝廷上设置九宾之礼,他以为秦王绝不会答应,没想

到秦王竟然答应了。于是蔺相如骑虎难下,只得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c.王世贞认为,既然秦王已经“召有司案图”,而且也按蔺相如的要求“斋戒五日”,并“设

九宾之礼”,那他应该会把十五座城池送给赵国的。

d.王世贞认为,为了得到一块璧,秦国如果失去十五座城池,那是得不偿失的事;但如

果不失去十五座城池,又会失信于天下。所以秦王实际上是处于两难的境地。

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吾 故 曰 蔺 相 如 之 获 全 于 璧 也 天 也 若 其 劲 渑 池 柔 廉 颇 则 愈 出

而 愈 妙 于 用 所 以 能 完 赵 者 天 固 曲 全 之 哉 10.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3分) (2)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3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1-12题。(6分) 踏莎行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近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

11.这首词表现了什么人的什么情感?(3分)

12.文字以少胜多,用一字而神态毕现,境界全出,叫炼字;使思想出众,句意警人,叫炼

意。古人评诗,有“炼字不如炼意”的说法。请选出词中炼字或炼意的一个例子并作简析。(3 分)

(三)诗文默写(任选6题,每小题1分,共6分) 13.补充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

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2)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 , ,亦曷故哉? (3) ,不仁; ,不知;以乱易整,不 武。

(4)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 物。, 。

(5)念高危, ;惧满溢,。

(6)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 。 (7)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 三、现代文阅读(19分)

(一)阅读下面课文节选,回答14-15题。(6分)

一个人年纪大了而又荒唐起来以至于赊账的时候,也决不赊格斯拉先生的账;人们走进他的店堂,不会像走进一般店铺那样怀着“请把我要买的东西拿来,让我走吧”的心情,而是像走进教堂那样。来客坐在那张仅有的木椅上等候,因为他的店堂里从来没有人的。过了一会儿,看到他从店堂二楼楼梯口往下边望,随后听到一阵喉音,以及趿拉着木皮拖鞋踏在窄狭木楼梯的踢踏声;他终于站在来客的面前,没有穿外衣,背有点儿弯,腰间围着皮围裙,袖子往上卷起,眼睛眨动着——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我说:“格斯拉先生,可以给我做一双俄国皮靴吗?”

他一声不响地离开我,退回去,我继续坐在木椅上欣赏皮革的香味。不久,他回来了,手里拿着一张黄褐色皮革。他盯着皮革对我说:“多么美的一张皮啊!”等我也赞美一番后,他继续说:“你什么时候要?”我回答说:“啊!你什么时候方便,我就什么时候要。”于是他说:“半个月以后,好不好?”我含糊地说:“谢谢你,再见吧。”他边说“再见”,边继续注视手里的皮革。 ……

我对这几双靴子并不存什么指望,但有一天靴子送到了。我一双双地试穿,不论在式样或尺寸上,在加工或皮革质量上,这些靴子都是他给我做过的最好的靴子。一星期后,我想向他说明:他做的新靴子是如何的合脚。走进他的店铺时,店堂里只有一个年轻人。 “格斯拉先生呢?”我问道。

“啊!”他说,“可怜的老头儿是饿死了。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接了定货后,费好长时间去做,顾客可不愿等待呀。结果,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比他做出更好的靴子!他从不登广告,用最好的皮革,还要亲自做,这就是他的下场。”

“但是饿死——”“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是的,”我说,“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14.文中的格斯拉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2分) 15.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6-19题。(12分) 吃出来的血缘

中国人喜欢请客吃饭,似乎只有通过请客吃饭,才能建立起一种非同寻常的人际关系。 中国人很看重人际关系,而人与人的关系中,最可靠的,又是“血缘”。所以,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总是要想方设法把非血缘关系转化为血缘关系,比如“父母官”“子弟兵”“兄弟单位”等等。

血缘关系中,最亲的是母子。母子关系,说得难听一点,就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兄弟、乡亲,则是“同吃”的关系。“乡”这个字,繁体作“鄉”,甲骨文的字形是:当中一个饭桶(簋),一边一个跪坐的人。所以,乡,也就似乎“同吃一锅饭”的意思。实际上,只要是“同吃一锅饭”的人,比如部队里的战友,单位上的同事,也都多多少少有些兄弟般的情分。

吃同一食物的人可以被看作是有血缘关系的,因为食物是生命之源。吃了同一食物,就

有了同一生命来源,岂能不是兄弟?所以,世界上不少民族都有这样的习俗:如果你能和他

们一起共餐,哪怕是只吃一口食物或只喝一口牛奶,便不必害怕被视为敌人。

当然,进餐的方式,也决不能是西方那种“分餐制”。尽管不少现代中国人也承认,分餐制科学、卫生、不浪费,但同时也认为,那种进餐方式太冷漠,太没有人情味,简直就是怠慢客人,好像怀疑人家有传染病。所以,越是大家都懂科学卫生,反倒不好意思分餐。相反,为了表示大家是“铁哥儿们”,最好是连别人的病也一并传染过来。要知道,“食人之食”是要“死人之事”的,那么无妨先“病人之病”。作为主人,无妨看作酒菜之外的又一“投资”;作为客人,则无妨看作接受情谊的一种“表态”。总之,共餐的目的,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血缘的认同;共餐的目的,在于人情,在于血缘,而亲与疏、敌与友,竟在于“共食”与否。

甚至真正的兄弟,也不能长期不共食。所以,在中国,分出去的儿子,嫁出去的女儿,

总要寻找机会回“娘家”,回到母亲的身边共食。至少,年三十的“年夜饭”,是不可不吃的。这一回的家宴之所以尤为重要,在于它有着承前启后的意义:对前一年已然存在的血缘关系,是肯定和确认;对后一年将要延续的血缘关系,则是预约与重申。不难想象,在那万家灯火的岁除之夜,一家人团团围坐,举筷共食,母亲重温自己“食物和生命的提供者”角色,兄弟姐妹重申自己是“吃同一奶水长大的人”,那可真是其情也切切,其乐也融融! 16.简述文中对“共食”一词的理解。(2分)

17.“吃出来的血缘”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3分)

18.请结合文意,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2分)

19.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请联系实际谈谈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共食”现象的看法。(5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5分)

20.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句子,使上下文衔接。(2分) 历史是一段长长的有始无终的距离,它贯穿着人类的血脉,沉淀着先人用生命写给后人

的启示。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早已荡涤了风波亭上的点点残 血; ,

。然而,岳武穆的满腔热血,文天祥的一颗丹心,早已深深地印在了历史的书页中,化作了民族的魂魄。

21.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一次“什么是幸福”的社会调查活动,请你根据随机调查的10个行人的回答,写出一条对幸福的调查结论。(3分)

调查问题:什么是幸福 调查记录:

1.三轮车夫:有钱就是幸福。 2.忙的白领:有闲就是幸福。 3.下岗工人:有工作就是幸福。 4.去双亲的人:父母在就是幸福。

5.捡破烂的人:多捡些垃圾就是幸福。 6.落榜考生:考上大学就是幸福。

7.双目失明的姑娘:能看见就是幸福。

【篇三:浙江省天台平桥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

期第二次诊断检测语文试题】

高一语文 2015.5

一、基础知识(共1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只有一个错误的一项是( )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我看到孩子们饥肠漉漉地等着我带着食品袋回家做饭。

b. 古人说的话是无法听见了,幸而流传下来一些古代的文字。

c.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一泉”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

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籍。

d. 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得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

b.直到指手画脚的将她和男人反关在新房里,还是骂,阿呀呀,这真是?? ....

c.凭借过人的智勇,蔺相如不孚众望,终能完璧归赵,维护了赵国的利益。其抗节不挠、.... 视死如归的精神亦为后人所称颂。

d.我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琢磨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王夫人丧子后好不容易再次得子,无论从母性本能还是从自身权益出发,王夫人对宝 玉都弥足珍贵。

b. 据报道,过去10年中国共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不仅文化意义上的乡村已经开始消

逝,地理意义上也面临着消失的危机。

c.关于金先生的事,有一些是沈先生告诉我的。我在《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一文中

提到过先生。有些事情在那篇文章里没有写进,觉得还应该写一写。 上映的计划,看来不得不往后推迟了。

5.下列各项中,对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沈从文,现代小说家,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文笔清丽,语言清新活泼。其文章旨在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代表作《边城》以翠翠的爱情悲剧

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人性美和风情美。

b.《品质》是高尔斯华绥的短篇小说。他是20世纪英国现实主义作家,最重要的作品

是两组三部曲:《福尔赛世家》和《现代喜剧》。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表10篇。鲁迅赞誉

《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张溥,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他自幼勤学,所读之书必手抄六

七遍,因此他命名自己的书房为“七录斋”。他组织了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

袖。在文学上,他提出“兴复古学”的主张。著有《七录斋集》。 二、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5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 甲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

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

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

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

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

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

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

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乙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

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

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

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

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

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是时秦意未欲与

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

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论》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召有司案图(同“按”,按照)b.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信约) ...

c.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失去)d. 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欺骗) ..

7.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如因而厚遇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b.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c.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且秦强而赵弱 ..

d.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 .. 8.结合两组选文内容,下列表述有错的一项是( )

a.蔺相如知道秦王是不可能拿十五座城池和赵国交换和氏璧的,于是派人悄悄地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对蔺相如的这一做法,王世贞持否定态度。

b.蔺相如让秦王斋戒五日,并且在朝廷上设置九宾之礼,他以为秦王绝不会答应,没想

到秦王竟然答应了。于是蔺相如骑虎难下,只得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c.王世贞认为,既然秦王已经“召有司案图”,而且也按蔺相如的要求“斋戒五日”,并“设

九宾之礼”,那他应该会把十五座城池送给赵国的。

d.王世贞认为,为了得到一块璧,秦国如果失去十五座城池,那是得不偿失的事;但如

果不失去十五座城池,又会失信于天下。所以秦王实际上是处于两难的境地。

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吾 故 曰 蔺 相 如 之 获 全 于 璧 也 天 也 若 其 劲 渑 池 柔 廉 颇 则 愈 出

而 愈 妙 于 用 所 以 能 完 赵 者 天 固 曲 全 之 哉 10.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3分) (2)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3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1-12题。(6分) 踏莎行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近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

11.这首词表现了什么人的什么情感?(3分)

12.文字以少胜多,用一字而神态毕现,境界全出,叫炼字;使思想出众,句意警人,叫炼

意。古人评诗,有“炼字不如炼意”的说法。请选出词中炼字或炼意的一个例子并作简析。(3 分)

(三)诗文默写(任选6题,每小题1分,共6分) 13.补充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

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2)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 , ,亦曷故哉? (3) ,不仁; ,不知;以乱易整,不 武。

(4)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 物。, 。

(5)念高危, ;惧满溢,。

(6)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 。 (7)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 三、现代文阅读(19分)

(一)阅读下面课文节选,回答14-15题。(6分)

一个人年纪大了而又荒唐起来以至于赊账的时候,也决不赊格斯拉先生的账;人们走进他的店堂,不会像走进一般店铺那样怀着“请把我要买的东西拿来,让我走吧”的心情,而是像走进教堂那样。来客坐在那张仅有的木椅上等候,因为他的店堂里从来没有人的。过了一会儿,看到他从店堂二楼楼梯口往下边望,随后听到一阵喉音,以及趿拉着木皮拖鞋踏在窄狭木楼梯的踢踏声;他终于站在来客的面前,没有穿外衣,背有点儿弯,腰间围着皮围裙,袖子往上卷起,眼睛眨动着——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我说:“格斯拉先生,可以给我做一双俄国皮靴吗?”

他一声不响地离开我,退回去,我继续坐在木椅上欣赏皮革的香味。不久,他回来了,手里拿着一张黄褐色皮革。他盯着皮革对我说:“多么美的一张皮啊!”等我也赞美一番后,他继续说:“你什么时候要?”我回答说:“啊!你什么时候方便,我就什么时候要。”于是他说:“半个月以后,好不好?”我含糊地说:“谢谢你,再见吧。”他边说“再见”,边继续注视手里的皮革。 ……

我对这几双靴子并不存什么指望,但有一天靴子送到了。我一双双地试穿,不论在式样或尺寸上,在加工或皮革质量上,这些靴子都是他给我做过的最好的靴子。一星期后,我想向他说明:他做的新靴子是如何的合脚。走进他的店铺时,店堂里只有一个年轻人。 “格斯拉先生呢?”我问道。

“啊!”他说,“可怜的老头儿是饿死了。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接了定货后,费好长时间去做,顾客可不愿等待呀。结果,他失去

了所有的顾客。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比他做出更好的靴子!他从不登广告,用最好的皮革,还要亲自做,这就是他的下场。”

“但是饿死——”“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是的,”我说,“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14.文中的格斯拉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2分) 15.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6-19题。(12分) 吃出来的血缘

中国人喜欢请客吃饭,似乎只有通过请客吃饭,才能建立起一种非同寻常的人际关系。 中国人很看重人际关系,而人与人的关系中,最可靠的,又是“血缘”。所以,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总是要想方设法把非血缘关系转化为血缘关系,比如“父母官”“子弟兵”“兄弟单位”等等。

血缘关系中,最亲的是母子。母子关系,说得难听一点,就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兄弟、乡亲,则是“同吃”的关系。“乡”这个字,繁体作“鄉”,甲骨文的字形是:当中一个饭桶(簋),一边一个跪坐的人。所以,乡,也就似乎“同吃一锅饭”的意思。实际上,只要是“同吃一锅饭”的人,比如部队里的战友,单位上的同事,也都多多少少有些兄弟般的情分。

吃同一食物的人可以被看作是有血缘关系的,因为食物是生命之源。吃了同一食物,就

有了同一生命来源,岂能不是兄弟?所以,世界上不少民族都有这样的习俗:如果你能和他

们一起共餐,哪怕是只吃一口食物或只喝一口牛奶,便不必害怕被视为敌人。

当然,进餐的方式,也决不能是西方那种“分餐制”。尽管不少现代中国人也承认,分餐制科学、卫生、不浪费,但同时也认为,那种进餐方式太冷漠,太没有人情味,简直就是怠慢客人,好像怀疑人家有传染病。所以,越是大家都懂科学卫生,反倒不好意思分餐。相反,为了表示大家是“铁哥儿们”,最好是连别人的病也一并传染过来。要知道,“食人之食”是要“死人之事”的,那么无妨先“病人之病”。作为主人,无妨看作酒菜之外的又一“投资”;作为客人,则无妨看作接受情谊的一种“表态”。总之,共餐的目的,是情感的交流,

心灵的沟通,血缘的认同;共餐的目的,在于人情,在于血缘,而亲与疏、敌与友,竟在于“共食”与否。

甚至真正的兄弟,也不能长期不共食。所以,在中国,分出去的儿子,嫁出去的女儿,

总要寻找机会回“娘家”,回到母亲的身边共食。至少,年三十的“年夜饭”,是不可不吃的。这一回的家宴之所以尤为重要,在于它有着承前启后的意义:对前一年已然存在的血缘关系,是肯定和确认;对后一年将要延续的血缘关系,则是预约与重申。不难想象,在那万家灯火的岁除之夜,一家人团团围坐,举筷共食,母亲重温自己“食物和生命的提供者”角色,兄弟姐妹重申自己是“吃同一奶水长大的人”,那可真是其情也切切,其乐也融融! 16.简述文中对“共食”一词的理解。(2分)

17.“吃出来的血缘”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3分)

18.请结合文意,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2分)

19.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请联系实际谈谈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共食”现象的看法。(5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5分)

20.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句子,使上下文衔接。(2分) 历史是一段长长的有始无终的距离,它贯穿着人类的血脉,沉淀着先人用生命写给后人

的启示。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早已荡涤了风波亭上的点点残 血; ,

。然而,岳武穆的满腔热血,文天祥的一颗丹心,早已深深地印在了历史的书页中,化作了民族的魂魄。

21.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一次“什么是幸福”的社会调查活动,请你根据随机调查的10个行人的回答,写出一条对幸福的调查结论。(3分)

调查问题:什么是幸福 调查记录:

1.三轮车夫:有钱就是幸福。 2.忙的白领:有闲就是幸福。 3.下岗工人:有工作就是幸福。 4.去双亲的人:父母在就是幸福。

5.捡破烂的人:多捡些垃圾就是幸福。 6.落榜考生:考上大学就是幸福。

7.双目失明的姑娘:能看见就是幸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