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语文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试卷附答案

2023-10-29 来源:尚车旅游网
语文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试卷附答案

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本诗每一节开头都写景,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景物描写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2)重章叠句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2.古诗阅读

泛舟后溪 [唐]羊士谔①

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唯有啼鹃似留客,桃花深处更无人。

【注释】①羊士谔(è):唐朝人。顺宗时,贬汀州宁化尉。 (1)诗的前两句写出了雨后后溪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愉悦闲适(悠闲、自在等)

(2)【示例1】微风吹来,池水波光晃动,把蔷薇香气吹满院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微风吹动倒映楼台的池塘比作微风吹动水晶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亭环境的幽静和美好,表现了诗人的高兴心情和闲适自在。【示例2】微风吹来,池水波光晃动,把蔷薇香气吹满院子。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描写,写了作者看到眼前微风吹动的池塘,闻到了风吹满院的蔷薇香,生动细腻地写出了山亭小院的幽静和美好,表现了诗人的高兴心情和闲适自在。

【点评】(1)此题考查理解古诗意象的能力。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做题时,还要在理解诗意、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分析、理解古诗的意象。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品评古诗中的炼字艺术或“诗眼”,③结合词语对诗中名句的含意、色彩、情味以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②总体上对古诗语言特色、风格的概括评析。回答该题,要放在语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评析,说出运用效果。 4.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1)词的上阕开头两句有什么作用?

(2)“孤鸿”是本词的关键意象,请结合下阙说说作者借“孤鸿”传达的心境。 5.阅读《卖炭翁》,完成下面小题。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诗中“驱将”的意思是________,“惜不得”表现了卖炭翁________的心理。 (2)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诗既是讽喻诗,又是叙事诗,它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把”、“称”、“心”、“牵”几个简洁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官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翩翩”本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表现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宮市”的罪恶。

D.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6.诗歌理解

水仙子·咏江南 元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

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1)“卷香风十里珠帘”是倒装句,其正常语序是________ (2)对本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曲前七句写景,最后一句抒情,并点明主旨。 B.抓住江南多水的特点,写出了美丽的水乡风光。 C.采用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的方式,描绘了江南美景。 D.“一、两、再三、十”等数词,表现了江南景色的雄奇阔大。 7.古诗阅读

清明即事 孟浩然

帝里①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②聊代醉。

与友人过山寺 戴叔伦

共有春山兴,幽寻此日同。 谈诗访灵彻③, 入社愧陶公④ 竹暗闲房雨,茶香别院风。 谁知尘境外,路与白云通。

【注释】①帝里:京城长安。②茗:茶。③灵彻:诗僧,戴叔伦友人。④陶公:指陶渊明。

两首诗都写到了“茶”这个意象,诗人借此表达的情感相同吗?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8.阅读《诗经·蒹葭》,完成后面小题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爱情诗。诗歌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与想象、幻想的描述,表达了主人公对恋人的强烈喜爱之情。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用“赋”的手法,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在深秋,为诗歌创设了一个萧瑟的意境。

C.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选文中没有直接抒情,也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是通过行动来含蓄表现自己内心的情感。

(2)你是如何理解诗中“溯洄从之”“溯游从之”的表达效果的? 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浦途中①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一、二句中的“萧萧”“淅淅”有何表达效果? (2)“为问寒沙新到雁”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 10.古诗阅读

山雨 [清]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 。新睛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注释】离披:分散下垂、纷纷下落的样子。

(1)本诗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写到了暴雨突袭后的情形,所流露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1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晚秋 (宋)刘克庄

晴窗早觉爱朝曦,竹外秋声渐作威。 命仆安排新暖阁,呼童熨贴旧寒衣。 叶浮嫩绿酒初熟,橙切香黄蟹正肥。 蓉菊满园皆可羡,赏心从此莫相违。

(1)这首诗写的是晚秋初冬的景象,可以从秋声作威、________、________等处看出。 (2)参照颈联“叶浮嫩绿”的注解,给“橙切香黄”写一条注解。 叶浮嫩绿:新酒的酒色像嫩绿的竹叶浮在上面那样鲜绿清亮。 橙切香黄:________。

(3)这首诗透露出诗人________的心情。 1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描写了洞庭湖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 (2)全诗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①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②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③冷。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②漏:指漏壶,古代计时的器具。③沙洲:江河中泥沙淤积而成的小块陆地。

(1)词的上阕通过描绘缺月、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渲染了凄清孤寂的氛围。 (2)苏轼以“孤鸿”自比,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14.古诗赏析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列各小题。

行舟 李益

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 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

(1)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第一,二两句的画面。 (2)结合诗句,说说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17.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每章的开头都以景起兴,渲染萧索凄迷的氛围,为下文人物活动提供背景。 B.诗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隐约缥缈的,又或许是诗人痴迷心境下的幻觉。 C.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暗示了地点的转换。

D.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显示出主人公的情感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2)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述。 18.阅读以下甲、乙两首诗歌,完成问题。 【甲】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乙】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甲诗借用的典故在现代汉语中形成了一个成语,它是“________”。 (2)甲、乙两诗均描写了洞庭湖之景。试分析两诗所写之景有何不同。

1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初夏睡起 【宋】杨万里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描写了初夏的景物________、________,颇具生活风情,意趣盎然。 (2)品味“闲看儿童捉柳花”一句中“捉”字的妙处。 2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杜 甫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诗句“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指的是________这一历史事件。 (2) 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绘了怎样的图景?

(3)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 (1)展现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作用:①是起兴句,引起下文。②表明了时间的推移,表现抒情主人公对所思慕之人的真挚感情。③烘托萧瑟冷清气氛,衬托抒情主人公对“伊人”求而不得的焦急和惆怅之情。

(2)全诗三节,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2. (1)清新;优美

(2)诗歌通过对芳草、绿水、啼鹃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雨后后溪的喜爱和留恋之情,同时又流露出作者的孤独和寂寞之情。

【解析】【分析】(1) 诗的前两句写景:一场春雨过后,青草被雨水淋洗得很干净。泛舟溪上,溪水碧绿。放眼望去,溪水像一条带子伸向远方。两岸平展,春色无限。从“芳草”“净沙尘”“绿”“春”可以看出雨后后溪清新优美的特点。

(2)这首诗前两句描写雨后后溪清新、优美的景色,面对这种清新怡人的景色,心情也应该不错!但是,经历了生活的种种磨难,即使是一时一地,诗人的情感也不会是单一的。“从“留客”可以看出,“泛舟”“后溪”并非诗人在“后溪”坐船游玩,“泛舟”只是说“船行水上”。此时,诗人是羁旅在外的“客”。客居在外,无人挽留,“唯有”啼鹃,何其悲哀!更何况啼鹃“似”乎留客,也不确定呢!“啼鹃”在古诗词中,一般是“悲情”“哀痛”的代名词。船行小溪,“桃花深处”,寂静无人,诗人难免不会产生与世隔绝的孤独之感!据此分析概括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清新;优美

⑵ 诗歌通过对芳草、绿水、啼鹃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雨后后溪的喜爱和留恋之情,同时又流露出作者的孤独和寂寞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要抓住诗句中的意象,进行解答。 ⑵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3.无

4. (1)开头两句是景物描写,写出(渲染)了寂寞清冷的环境,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了铺垫。

(2)下阙写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在寒枝间飞来飞去,不肯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落宿于荒冷的沙洲;用孤鸿自比,表达了自己贬谪黄州时期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不愿随波逐流的清高等)。

【解析】【分析】(1)首先要理解诗句的大意。“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又是一个多么孤寂的夜晚呀!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凄清的境界。

(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由此,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故答案为:⑴开头两句是景物描写,写出(渲染)了寂寞清冷的环境,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了铺垫。

⑵下阙写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在寒枝间飞来飞去,不肯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落宿于荒冷的沙洲;用孤鸿自比,表达了自己贬谪黄州时期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不愿随波逐流的清高等)。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作用的理解。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5.D

解析: (1)赶着走(或:牵着走。如填“驱赶”);无可奈何(“悲愤”、“无奈”、“辛酸”、“绝望”、“痛惜”) (2)D

【解析】【分析】(1)理解词语要结合整句的意思。“宫使驱将惜不得”意思是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百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驱将:赶着走。惜不得:舍不得。卖炭翁万分舍不得,痛惜却无可奈何。(2)D项,错误,刻画了卖炭翁忍气吞声不敢反抗的形象。故选D。

故答案为:⑴ 赶着走(或:牵着走。如填“驱赶”) ; 无可奈何(“悲愤”、“无奈”、“辛酸”、“绝望”、“痛惜”) ⑵ D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词语的理解,注意结合词语所在句子的理解,明确词义和所表达的作者的感情。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6.D

解析: (1)十里香风卷珠帘(“风卷珠帘”) (2)D

【解析】【分析】(1)本题是对句式的考查。在理解句意的前提下,理顺语序。“卷香风十里珠帘”:十里人家(家家)飘出的香风卷起珠帘。描写秋光中荷香香飘极远。所以正常语序应为:十里香风卷珠帘。

(2)D.理解不正确.“一、两、再三、十”等数词,表现了江南景色的富有变化,丰富多彩,不是雄伟阔大。

故答案为:⑴十里香风卷珠帘(“风卷珠帘”) ⑵D

【点评】⑴本题是对句式的考查,解答此题,关键是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此基础上理顺语序。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的鉴赏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理解诗歌的牛腿,情感和表现手法的运用。对选项要逐项辨析,判断正误。

7. 《清明即事》中“空堂坐相忆”写出诗人独坐旷室,痴痴追忆的场景,“酌茗聊代醉”中诗人想要以茶代酒,一醉解愁,表达了诗人孤寂愁苦的伤感心理。而《与友人过山寺》中,诗人访友看景,“茶香别院风”描绘出茶香随风飘出院落的情境表现出诗人闲适安逸的心境。

【解析】【分析】第一首诗开篇写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漂泊在外的游子此刻的心中却贮着一片愁楚。一开篇,全诗就置入了青灰的愁绪中,奠定了抒情状物的基调。“堂堂坐相忆,酌茗代醉”,一动一静,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独坐旷室,痴痴地追忆什么,继而端起茶杯,默默一饮而尽,叹口气又呆呆坐出神。这里的孤寂、愁思,这里的凄冷、沉默,同欣欣向荣的大自然、欢愉的郊游人群形成了一种多么鲜明的对比。融融春光下诗人抒写了无尽的感慨,个中滋味令人咀嚼不尽。诗人想入仕途却又忐忑不安;欲走进无拘无束的大自然,却又于心不甘。种种矛盾的情绪扭结在一起。《与友人过山寺》一诗描写与友人一起过山寺游玩赏景,“竹暗闲房雨,茶香别院风”一句,从“闲”字可以体会诗人的闲适情调。故答案为:《清明即事》中“空堂坐相忆”写出诗人独坐旷室,痴痴追忆的场景,“酌茗聊代醉”中诗人想要以茶代酒,一醉解愁,表达了诗人孤寂愁苦的伤感心理。而《与友人过山寺》中,诗人访友看景,“茶香别院风”描绘出茶香随风飘出院落的情境表现出诗人闲适安逸的心境。

【点评】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做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诗歌所表现的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对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我们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对诗歌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8.B

解析: (1)B

(2)“溯洄从之”和“溯游从之”写出了主人公连续匆匆的寻求行动,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焦急和痴迷。

9. (1)运用叠词,富有音韵美,描绘出环境的风雨凄迷,营造出寒凉凄清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悲凉。

(2)借问雁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贬谪途中的愁苦孤寂,对前途的茫然或怅惘。

【解析】【分析】(1)本首诗,“潇潇”和“淅淅”拟声词,“潇潇”摹秋雨声,“淅淅”摹溪风声,凄风若雨,表现了作者旅途的艰辛,衬托了作者的孤寂悲凉之情。

(2)这首诗作于会昌四年(844)九月杜牧贬官途中,凄凉的秋天加之被贬官的遭遇,让作者内心充满痛苦。前两句以清疏简淡的笔墨勾画出一幅风雨凄迷的行役图,于凄清的自然景物中透露出作者的宦情羁愁,运用对仗而有自然流老之势,缘情写景,景中含情。后两句不直抒乡思旅愁,只借归雁设问,则旅途的孤寂愁闷、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尽寓于其中。因此,诗中表达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旅途的孤独使思乡之情倍增。要注意结合诗句分析思念之情,分析出孤独寂寞之情。

故答案为:⑴ 运用叠词,富有音韵美,描绘出环境的风雨凄迷,营造出寒凉凄清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悲凉。

⑵ 借问雁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贬谪途中的愁苦孤寂,对前途的茫然或怅惘。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炼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遵循以下答题步骤: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人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人写作的环境理解。

10. (1).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我们可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看出他不是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写自身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表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何绍基的《山雨》以一个山行者、山雨的体验者的角度而写,感情随景物的变化而变化,“马上衣襟任沾湿”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喜雨之情。雨后诗人直抒胸臆,一“奇”字既言明雨后山景之奇妙,又直抒诗人惊奇之情,将诗人的感情抒写得淋漓尽致。 11. (1)安排暖阁;熨贴寒衣(酒初熟、蟹正肥、蓉菊满园) (2)比喻晚秋初冬的螃蟹正肥,煮熟以后像刚切开的橙子那样鲜黄甘美 (3)畅快自适

【解析】【分析】⑴ 这首诗写的是晚秋初冬的景象 ,体现这一季节特点的词句有: 秋声

作威 、安排暖阁 、 熨贴寒衣、酒初熟、蟹正肥、蓉菊满园等 。

⑵ “橙切香黄” 意思是准备好又青又黄的橙子和新鲜肥美的螃蟹,因为这一时节的螃蟹正肥,味道最美。这一句运用比喻, 晚秋初冬的螃蟹正肥,煮熟以后像刚切开的橙子那样鲜黄甘美 。

⑶这首诗描绘了冬天快要来了,诗人愉快的初冬生活,透露了诗人珍惜现在美好时光和畅快自适 的心情。诗人早上醒来,看看窗外温暖的阳光,要仆人在阁楼里放上取暖的火炉,端出新酿好的美酒,准备好又青又黄的橙子和新鲜肥美的螃蟹,看着芙蓉和菊花开满了圆子,散发着一阵一阵的清香。

故答案为:⑴① 安排暖阁 ;② 熨贴寒衣(酒初熟、蟹正肥、蓉菊满园) 。 ⑵ 比喻晚秋初冬的螃蟹正肥,煮熟以后像刚切开的橙子那样鲜黄甘美 ⑶ 畅快自适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内容要点。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⑵本题考查句子仿写。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诗歌内容,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选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衔接的句子。

⑶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抓住诗词中关键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体会。 12. (1)雄浑壮阔;气势博大 (2)略

13. (1)疏桐;孤鸿

(2)既惊恐孤独,又不愿随波逐流的感情。

14. 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从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15. (1)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描绘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 (2)李白与友人的依依借别之情,感情真挚热烈而又豁达乐观。

16. (1)舟行江上,柳絮飘飞,菱花旁伴,诗人任凭船儿在清澈的水流中自由荡漾。 (2)“风光满扬子”,诗人只是“卧”“闻道”,可见诗人行舟的目的是“登楼望乡”,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17.C

解析: (1)C

(2)这首诗抒发了求而不得的惆怅和苦闷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理想)的追求、向往。 18. (1)临渊羡鱼

(2)甲诗写出了洞庭湖汪洋浩瀚,与天相接,气势雄浑之景;乙诗描绘了洞庭湖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之景。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归纳积累能力。结合甲诗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很容易联想到成语“临渊羡鱼”。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写景特色的分析。从甲诗描绘洞庭湖景色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可以看出洞庭湖汪洋浩瀚,与天相接,气势雄浑。从乙诗的“无风”、“镜”等关键词可以读出描绘了洞庭湖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之景。 故答案为:⑴临渊羡鱼

⑵甲诗写出了洞庭湖汪洋浩瀚,与天相接,气势雄浑之景;乙诗描绘了洞庭湖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之景。

【点评】⑴成语的归纳概括既需要考生平时的积累,也需要考生结合诗句中的关键词、关键字展开联想想象,从而得出答案。

⑵诗歌的写景特色,一定要在疏通诗意的基础上,结合关键语句和关键词进行体会其中描绘的画面,然后进行比较和分析。 19. (1)梅子;芭蕉、柳花等

(2)“捉”字不仅写出了柳花漫天飞舞的初夏景象,而且写出了孩童活泼可爱,轻灵自然,别有生活情趣。

【解析】【分析】(1)考查诗歌的意象。答题时要紧紧扣住情和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描写了初夏的景物梅子,芭蕉,柳花等。梅子味道很酸,芭蕉初长,柳絮飘飞。

(2)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意、炼境方面考虑。“捉”字不仅写出了柳花漫天飞舞的初夏景象,而且写出了孩童活泼可爱,轻灵自然,别有生活情趣,诗趣盎然。 20. (1)安史之乱

(2)诗中描绘了风高雨急、屋破漏雨的情景,反映了诗人在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段。 (3)表现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