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

2023-10-23 来源:尚车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大 学 教 育 科 学 2008年第1期(总第107期)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 乔海曙, 李远航 (湖南大学金融学院, 湖南 长沙410079) 【摘要]从创新能力的思想渊源及内涵、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和方式方法这三个角度,对目前国内 有关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做一简要综述,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方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08)01—0020—04 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 年11月24日,江泽民同志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会 必须加强对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的培养,而培养 见科技界人士时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 创新人才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 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 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是广大教育工作者 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2 J以此次讲话为 必须密切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虽然我国从 契机,我国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改革 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 的重要目标,在教育界引发了一次对创新能力的内 力,但关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广泛研究,却是在 涵、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以及方式方法的大讨 90年代以后。近十年来,已有上千篇关于学生创 论。 新能力培养的专论发表,研究角度涉及创新能力培 综观近十年的研究成果,虽然国内学者对创新 养的各个方面,大大拓展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本 能力的理解各不相同,但他们对创新能力内涵的阐 文将主要从创新能力的思想渊源及内涵、创新能力 述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以张宝 培养的影响因素和方式方法这三个角度,对目前国 臣、李燕、张鹏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是个体运 内外有关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做一简要综述。 用一切已知信息,包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3】, 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 一、创新能力的思想渊源及内涵 能力-4 J。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 等三部分,核心是创新思维-5 J。第二种观点以安 我国上千年的教育发展史,闪烁着一些简单而 江英、田慧云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表现为两个 朴素的创新能力培养的思想和方法。例如,两千多 相互关联的部分,一部分是对已有知识的获取、改 年前,老子就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 组和运用;另一部分是对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 有,有生于无”的创造思想;孔子提出要“因材施 的研究与发明_6 J。第三种观点从创新能力应具备 教”以及“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 的知识结构着手,以宋彬、庄寿强、彭宗祥、殷石 隅反,则不复也”的思想。1919年,我国著名教 龙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包括 育家陶行知先生第一次把“创造”引入教育领域。 基础知识、专业知识 、工具性知识或方法论知 他在《第一流教育家》一文中提出要培养具有“创 识以及综合性知识四类-8 J。上述三种观点,尽管 造精神”和“开辟精神”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 表述方法有所不同,但基本上能将创新能力的内涵 能力对国家富强和民族兴亡有重要意义L1 J。1998 解释清楚。 【收稿日期]2007—10—19 【基金项目]湖南大学2007年实践教学改革立项重点项目《基于多层次课题任务的文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 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7011) 【作者简介]乔海曙(1971一),男,湖南大学金融学院教授.西南财经大学博士生,主要从事金融理论与实践研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乔海曙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 21 3.教学技术落后 二、影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科学而完整地阐述影响创新能力培养成效的各 种因素,是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中的基本问题。影响 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比较多,既有社会文化、外部 环境、教育水平等外部因素,也有个人素质能力参 差不齐等内部因素。但总结起来,影响创新能力培 先进的教学技术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 径。潘建广、何彗星、蔡卡宁等都曾提出:教育信息 化可以优化配置并重新整合学科课程,从而以全新 的教学和管理模式实现效率最大化。计算机校园网 络使教学互动更快捷、简便,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 生之间、校际之间都可以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大大 节约了资源搜集和获取的成本_1 。教师在教学过 养成效的关键和直接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理念观念的束缚 (1)教育理念僵化。刘树仁早在2001年就提出 高校要尽快转变传统僵化落后的教育理念,摆脱传 统培养模式的桎梏,以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导航, 实现由“承传型”、“标准件型”教育观念向“创新型” 教育观念转变;由“应试教育”价值观向“素质教育” 价值观转变;由偏重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观念向重 视学生情感与更改协调发展的观念转变:由“师道尊 严”向“师生民主平等”的观念转变;由重视培养学生 竞争的观念向重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观念转 变[9l。 (2)传统文化的负面效应。彭旭、胡弼成等曾提 出传统的儒家文化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极 其巨大,不可忽视。他们认为传统儒家文化在人生 态度、求知精神、怀疑精神、思维方式等四个方面有 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在科学精神、师生关 系、功利价值、学习风气、管理模式等五方面不利于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_1 。秦祖泽、黄俊伟、唐受 印等提出高校创新能力培养的阻抗因素,主要来自 已有的文化传统,突出表现在文化上注重人与社会 的协调与偏重“中庸”的思维方式。要提升学生创新 能力培养的成效,必须有适合创新意识生存的文化 传统 。 2.教学手段单一 教学手段单一是制约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成效的重要因素。例如,岳晓东、辛雅丽等都曾经指 出我国高校目前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式多为灌输 式,应该向应用式的双向教学方式转变,综合运用问 题式、启发式、研讨班、讨论小组、案例教学、活动教 学、游戏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1 ,变单一课堂 讲授为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克服“传授一接受”式教 学手段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弊端・ ],改变教 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变学生被动学 习为主动学习,通过启发引导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 习兴趣。 程中,要大力使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取代传统的“黑 板加粉笔”模式,使学生在接触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的 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 效益,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跨越式发展 。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 1.对传统培养措施的改进与优化 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上,学者们 提出了很多有效的措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胡 弼成提出的新型高等教育质量观,他认为高等教育 质量是学校中教师、学生和管理者三主体之问共同 努力、相互促进的成果。大学应当为增进高等教育 质量努力创造条件。在大学里,每一个人都能充分 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使自身兴趣获得优先培养, 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人性得以彻底解放。大学应当 充满着人和人的友爱、平等、团结和协作,大学生应 当富有高尚的道德思想品质、崇高的人类同情心和 人道主义精神,能够相互帮助和学习、共同提高和进 步I16]。此外,薛振田、刘崇凤、吕楠、王媛等提出要 营造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制 度环境以及良好的氛围l1 ‘。林满华、刘新光、李春 梅等提出要培育和提高师资力量,打破教师终身制, 实行岗位聘任制,引进市场机制来约束、激励教师队 伍l1引。王辉、程建军等则提出要注意因材施教,根 据大学生在创新能力上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培 养,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评估方法等措施口 。 2.不断探索新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 下,为实现特定的创新能力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学 手段和教学技术的组织形式以及评价与激励机制的 运行机制 。通过大量考察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的实践活动,根据培养平台的不同,可以将目前 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做法划分为四种模 式:教学实践结合型培养模式 、产学研结合型培 养模式l2 、依托科研项目型培养模式 23]、“分层递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2 大 学 教 育 科 学 2008年第1期(总第107期) 进式”培养模式 。每一种培养模式,都有一些成 功的案例以及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必须吸取的教 训,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选择最适合 自己的一种或者组合几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 式,通过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改变,收到“四两拨千 金”的成效。 3.广泛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强烈的创新欲望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 内在动力。目前,不少在校大学生十分缺乏创新欲 望。为了克服大学生已经形成的思维惯性,必须以 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 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欲望[25 J。培养学生的创新思 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构建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 制度保障。首先在教育评价上,教师要改变以往把 考试成绩,通常是一次考试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 一的标准,建立一套综合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考试成 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都纳入评价体系中,进行 综合全面的考核和评价。其次在激励机制上,一方 面要对师资队伍及骨干力量以利益激励,让他们的 创新成果得到社会承认和相应回报。同时,建立专 项奖励基金,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效特别突出的 教师实行专项奖励,并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的创新 活动提供资金便利。另一方面,通过奖学金、创新基 金、奖励学分、创新学分、素质拓展学分等多种措施 激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并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 经费支持便利以及导师专业辅导 。 四、国内创新能力培养未来研究方向 综观近几年国内对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可谓 范围广泛、新意不断、成果颇丰。无论从研究成果的 数量和质量来看,都较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很多学 者在自己的文章中都提出了新的观点,开辟了新的 视角,深化了原有的认识。但是,对创新能力培养的 研究并不是已经十全十美了,未来还需着力加强以 下几方面的研究: (1)加强对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 国内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的研究比较广 泛,但基本集中在定性研究上,而对每个影响因素的 定量研究,比较少见,还未形成体系,这将是未来该 领域的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 (2)加强对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方法之间的整合 性研究。国内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方法的研 究比较多,但大部分都是从不同层面简单罗列培养 的方式与方法,没有阐明各种方式与方法之间的联 系,缺少整合,缺乏系统性,未能发挥最大优势。 (3)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虽有一定程度的结合, 但总体上仍脱节。对一些理论研究已经达到了一定 的高度和水平,但对实践上的可操作性、通用性等还 缺乏审慎考虑。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提出一个 覆盖范围广、可操作性强、服务效果优、高效率、低成 本的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实践研究与理论研究的脱 节,阻碍了国内对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向纵深发展。 (4)加强对西方创新能力培养思想及其借鉴意 义的研究。对西方创新能力培养的思想有一定程度 的研究,但力度不够,同时,对中西方创新能力培养 思想比较的研究也较少见。中西方教育思想具有各 自不同的特征和优势,通过加强对西方教育思想的 研究,可以全面总结和汲取西方的教学经验教训,从 而为我国今后教育思想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5)在实际的研究中未能把研究生创新能力培 养与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内涵加以区分,在 方式与方法上也没有太多的差异性。例如,把本科 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与方法简单应用于研究生创 新能力培养,未能根据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际, 规划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与方法,未能体现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特殊 性,难免有片面之嫌。这是未来研究需要改善的方 面。 [参考文献] [1]张民生.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59—60. [2]教育部.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习参考资料[M].北 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 [3]张宝臣.高等师范教育改革与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 育理论与实践,2004,(2):40. [4]李燕、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5,(12):75. [5]张鹏.等.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 育科学,2005,(3):50—53. [6]安江英.田慧云.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J].中国电力教育,2006,(1):29—32. [7]Burton R.Clark.The Research Foundations of Graduate Education [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 [8]黄春林.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 长沙:湖南大学.2005.1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乔海曙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 [9]彭旭,胡弼成.略论传统儒家文化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 [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5,(3):65—66. [10]秦祖泽,黄俊伟,腐受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阻抗因素及对 策[j].涌潭大学学报,2003.(2):140—143. [11]刘树仁论实施创新教育应注意的几个倾向[J].教学与管理, 2001.(6):7—9. 23 (社会科学版),2006,(1):51 53 [2O]徐兆仁.新世纪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 2006,(17):22—24 [21]尹家明,杨国祥.对创新性实用型人才内涵及其培养理念与模 式的探析[J].镇江高专学报,2004,(10):3—8. [22]汤伟钢,赵黎明.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MMTT模式[J].价值工 程,2006,(3):39—42. [12]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 (1):85 86. [23]董社英.以科研项目为依托构建多层次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模式[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91— 94. [13]辛雅丽.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 2003,(5):926—927 [14]潘建广,何彗星.试论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陕 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1):225—227. [24]杨胜刚,乔海曙,等.“分层递进式”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构 建与实施[z].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研究报告,2006: 42 63. [15]蔡卡宁.拓展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 2005,(4):56—57. [25]沙洪成.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 究,2004,(3):76—77. [16]胡弼成.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演进[J].教育研究,2006,(11):24—28 [17]薛振田,刘崇风,吕楠,王媛.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j].高等建筑教育,2004,(3):45—47. [26]傅广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的政策环境分析[J].理论月 =【=fJ,2003,(8):137—138. [18]林满华,刘新光,李春梅.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探讨[J]医学 教育探索,2005,(4):28—29 [19]王辉.浅谈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责任编辑 刘 平) Sum up the Training of the Creative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 QIAO Hai—shu,LI Yuan—hang (College of Finance,Hunan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 1 0079,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ly summarizes the training of the creative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 in three as— pects:the ideological origins and connotation of creative ability,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training of creative ability and the methods of training creative ability.Then it prospects the direction of the future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of the creative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creative ability;training;influencing factor;metho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