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化研究:现状与前路

2023-10-20 来源:尚车旅游网
宰¥¥第31卷第5期 V01.3l No.5 绥化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 2011年10月 Oct.2011 文化研究:现状与前路 叶奕翔 (1.广东警官学院广东广州 510000;2.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000) 摘要:文化研究有如下特点:跨学科、实践性、重视大众文化研究等。中国的文化研究兴起于20世纪9O年代,兴盛于21 世纪初。中国文化研究的特点是:研究者多出身于中文系,重视知识的梳理和国外理论的阐释,而基于中国语境的研究不足,故 而难以在国际文化研究界发出自己的声音。文化研究既带来了新的生机,也带了许多困惑。我们不宜过分渲染文化研究的领域 是如何广泛,相反应就其边界达成起码的共识。中国的文化研究应重视本土语境,重视系统性的梳理。 关键词:文化研究;本土化;语境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1)05-0148—03 年,由当代文化研究中 fl,而来的伯明翰大学文化研究与社会 学系解散。然而文化研究却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展开,并结合各 1964年,理查德・霍加特(Richard Hoggart)在伯明翰大学 地语境而被本土化。r-v2002年.国际性的文化研究协会 发起成立“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entre for contemporary (Association for Calturla Studies.ACS)成立.两年一度的、旨在 Cultural Studies,COOS),并担任首任主任,扯起了文化研究 “填补各地文化研究鸿沟”的Crossroads国际学术研讨会也由 (Cultural Studies)的大旗。霍加特的助手和继任者斯图亚特・霍 ACS接手,第八届研讨会由香港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主办。 0年6月在香港召开。这是Crossroads研讨会第一次在亚 尔(Stuart Hal1)认为,理查德・霍加特的《文化的用途》(The Use 201瑞士、加拿大、 of Literacy,1957),雷蒙・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Cultural and 太地区召开。台湾、日本、土耳其、芬兰、奥地利、Society,1963)、《漫长的革命)(The Long Revolution,1965),E.P. 澳大利亚等地都成立了文化研究协会。2003年美国匹兹堡大 US Cultural Studies Association。 汤普森(E.P.Thompson)(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The Making 学成立了美国文化研究协会(办有《侧面》季刊(Latera1),一年一度的年会为文化研究 ofthe English Working Class,1968)等在文化研究的历史上具 CSA),有“起源性”的意义。 】j塞一说法得到人们的认可。英国批评家 学者和爱好者提供交流平台。2010年会于3月在加州大学伯 批判性女性主义研究,文化研究与 阿诺德(Matthew Arnold)、利维斯(F.R.Leavis)和德国法兰克 克利分校举行,议题包括:媒介,教育 福学派则被认为是文化研究的所谓“史前史”.就是说可以把 文学,文化与战争,环境、空间和地点,全球主义,学,技术,视觉文化。而CSA网站论坛的常设主题除了上述各 他们当作文化研究的知识和思想背景加以考虑。 种族研究,文化研究理论 伯明翰学派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卓有成效的工 项,还有文化政策研究,媒体与电影, 人阶级青少年亚文化研究;跨学科研究;不同于法兰克福学派 等。的大众文化研究和传媒研究;对文化的重新定义,威廉斯对文 性品格等。 文化研究是发展变化且因地而异的.伯明翰学派的研究 但只是文化研究的一种,或可称之为“英国式”的 化的定义在文化研究中是影响深远的:鲜明的实践性和政治 虽然很重要,文化研究。而且伯明翰学派同仁之间也互不相同,各有特点, 可以 这些特点对其后的文化研究形成了深远的影响。经过20 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如果要概括文化研究的特点的话, 世纪七八年代的鼎盛时期,当代文化研究中心走向式微.2002 大致做出如下概括:}【收稿日期1201 1-05-14 【作者简介】叶奕翔(1973~),男,湖南郴州人,广东警官学院讲师,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文学 与文化。 148 (一)跨学科。这是文化研究最突出的特点。无论是当代文 别文化现象的分析,如超女、百家讲坛之类:其二.阐释西方的 化研究中心时期,还是现在的文化研究,都坚持了这样的取 大众文化理论;其三,当代大众文化研究之研究,综述性质的; 向。《侧面》杂志在阐述办刊原则时,一开始就写道:“文化研究 其四,讨论一些老而又老、不可能讲得清楚的问题。如什么是 是一个充满生气的广阔领域。一个难以被明确地限定的领域。 大众文化,应该如何对待大众文化等。泛泛而谈加上老生常 尽管文化研究有时候成了一个系、一门课程或一个中心,但更 谈。总而言之,缺少那种直面中国的大众文化、有理论深度、有 为显而易见的是,它是大学里面一个跨学科的批判性处所。”融 自己的范式和阐释框架的大众文化研究。在这方面,李陀主编 国际文化研究协会(Acs)在提到其宗旨时.也首倡跨学科:“协 的“大众文化批评丛书”有开创性的意义。 会的目标是形成并促进一个在世界范围内发挥作用的文化研 究团体。协会为该领域内极为多样化的学者提供有意义的会 议场所,从而在学科间、国际间建立起联系。”【羽这种跨学科的 取向。是由文化研究的研究思路决定的。文化研究是知识分子 2O世纪9o年代。伴随着市场经济而繁荣起来的大众文 对现实问题的回应,而现实问题并不按学科而生,因此文化研 化,引起了我国学者的讨论,这是文化研究在中国的兴起。至 究的回应就必然是跨学科的。这就涉及到了文化研究的第二 9o年代末、新世纪之初,中国的文化研究开始兴盛起来。产生 个特点:实践性。 了一批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如戴锦华的《隐形书写:九十年 (二)实践性。从伯明翰学派开始,一直到今天,文化研究 代的中国文化研究》(1999),包亚明等人的《上海酒吧——空 都保持着强烈的实践性、参与性品格。文化研究是对现实社会 间、消费与想象)(2OO1)。译介方面,罗钢、刘象愚主编的《文化 问题的回应,所以研究的对象,通常是当下的文化现象。霍加 研究读本)(2ooo)是国内最早集中介绍文化研究经典文献的 特当年在文化研究中心前面冠以“当代”(contemporary),是体 译著。陶东风等人主编的《文化研究》丛刊,于2000年开始出 现了它的实践性的。就是说。它要参与现实。例如以出版人文 版发行。金元浦主编的《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论文集, 社科书籍和期刊著称的劳特利奇出版社(Roufledge)主办的 2OO4),既有海外理论的阐释,也有基于中国语境的个案研究, 《文化研究》双月刊(Cultural Studies)在2010年第二期推出的 体现了把文化研究本土化的努力。从教育领域来看,2002年开 专号“棕色:从身份到认同”.讨论911之后北美地区的棕色人 始有了以“文化研究”为题的博士学位论文f如:于文秀:《“文 种所面临的认同问题。现实问题有很多种,并非所有问题都是 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黑龙江大学,2002年),孙刚: 文化研究所能处理的。所以,我认为文化研究的领域并不像许 《<故事新编>文化研究》(苏州大学,2002年),来源:中国博士 多学者所渲染的那样无边无际。按我的理解,文化研究的精神 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http://www.cnki.ne ̄index.hun]。而从2006 可以用“差异”(diversity,或译“多样性”)来概括。文化研究重视 年开始,这方面的博士论文陡然增加。由原来的每年几篇增至 差异性,解读差异性。阶级、种族、性别、年龄之间,以及它们各 每年十几篇。2004年。上海大学成立了国内第一个文化研究 自的内部成员之间,都是有差异的,我属于谁?这就导致了认 系,开设博硕士研究生课程。文化研究在我国形成规模,是近 同问题。有差异的群体,形成了有差异的话语,或者说意识形 几年的事。 态。按照福柯的理论,话语就是权力。那么谁的话语代表了真 我国的文化研究有以下特点: 理?这样就涉及了表征和权力的问题。所以,认同、表征、权力, (一)研究者大多来自中文系,跨学科具有单向性。从事文 就成了文化研究的关键词。就是说。文化研究要从司空见惯的 学研究尤其是文艺学研究的学者.是我国文化研究的主力军。 文化——日常生活方式中,解读出后面的权力关系,并予以批 所以。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的关系。就成为讨论的重要话题。 判性的思考。许多论者在介绍文化研究的时候,都强调它的政 【台湾学者唐维敏的《关于<文化研究><文化研究读本>的想 治性,这是因为伯明翰学派的新左派背景。但是我们不能对文 法》,认为大陆文化研究队伍“中文系背景”居多,与台湾多出 化研究的政治性做狭义的理解。文化研究确实有很强的政治 身外文专业不同。此文对大陆文化研究的观察,值得参考。见 性.但是它不是那种狭隘的政党政治。而是广义的政治,如性 “文化研究◎中国”网.httpY/www---staff.1bom.ae.uk ssghdarticlest 别政治、种族政治等.实际上用“差异政治”来概括是很恰当 local41.htm。1许多研究者也是从文学研究的视角去看文化研 的。如《文化研究》“棕色:从身份到认同”专号中一篇文章(911 究.从而把文化研究看成是文学研究的“转型”。实际上,文化 之后的士公众与棕色空间的生产》,作者把她所讨论的棕肤色 研究的起因常常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联系在一起。就是说, 出租车司机面对的身份问题称为“公共空间中的棕色微观政 有些从事文艺学研究的人,厌倦了以往的研究模式,试图扩大 治”(51.这个估屈聱牙的命名揭示的不过是基于种族的差异政 研究领域,而在文化研究那里找到了依据和共鸣。所以,我认 治。文艺学所谈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在文化研究这里,实 为,文化研究的所谓跨学科,在中国,主要表现为传统文学研 际上变为“日常生活政治化”。由于我们的特殊历史,人们对 究的领域扩大,一批从事传统的文学研究的学者,把研究对象 “泛政治化”有种本能的反感。所以,指出文化研究政治性的宽 由以往的文学经典、文学史扩展至媒体、大众文化等领域。这 泛性,殊有必要。 种单纯的领域扩张.缺少研究方法的综合,并不是完整的跨学 (三)大众文化是文化研究的重要对象。从伯明翰学派至 科研究。再就是把文化研究当作文艺学研究的新理论来引进。 今.大众文化都是文化研究的重要对象。在这个领域的研究 最常见的研究模式是.阐释国外理论,或者找一个“文化”作为 者。鲜有不染指大众文化的,尽管他们对大众文化的态度各 对象,如传媒、流行文化等,借用国外的一种理论,分析这种文 异。“大众文化”是一个很麻烦的词,也是时下一个时髦的话 化后面的机制、影响等。这仍然是文学研究的文本细读法,至 题。大众文化研究虽然很“热”,所谓的“热”,意思是文章很多。 于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思路和方法。很少体现出来。实际 但是浏览一下这些文章.就会发现。主要是四种:其一,针对个 上,社会学、人类学学者对文化研究并不很热心。像这种文学 149 社会学系和人类学系内。但是文化研究涉猎的领域则广泛 研究者一厢情愿地“跨学科”的情形。是中国大陆文化研究领 系、几乎横跨全部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诸如心理学、语言 域的普遍现象,有效的、多学科的集体合作开展研究、进行对 得多,话.极为缺乏。 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学、音乐学、哲学、地理学、教育 甚至工商管理学,都为文化研究所涉及,已是不争的事实。 脚 (二)重视知识积累。译介、梳理文化研究的知识谱系、渊 学,这样的介绍.实在让人困惑不已。按照这样的理解,文化 学派的研究。在中国期刊网以“伯明翰学派”为关键词,可以检 研究不就等于全部的人文和社会科学了么?只要是在自然科 源影响,在这方面,中国学者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如伯明翰 文化研 索出近60篇文章,应该说是很充分的。但是这样也导致了一 学以外做的研究.都可以声称是“文化研究”了。那么,些问题。即理论阐释多,个案研究少。大量的文章在阐释国外 究不就等于不存在么?还有什么必要特别提出一个“文化研 的确是一个弊病。不过,完全没有 的理论,而且经常互相重复。根据我的统计,2002年以来,以文 究”呢?学科界限过于森严,化研究为题的博士学位论文,四分之一(28%)是在阐释国外的 边界,就是矫枉过正。不必渲染文化研究的领域是如何如何广 理论。我以为。原创性的不足,是我国文化研究的一个缺点。我 泛,相反应该就其边界达成起码的共识。文化研究给人的困惑 国的文化研究现状.本身就可以成为文化研究的课题。有些在 这个领域的权威人士,或发表在权威刊物上的文章,究其实, 优势只是在于资料的占有上,而作者个人的创造性思考并不 多。他们有第一手的外文资料。把这些资料里的东西整理阐释 一番。就俨然成了文化研究的“专家”,有了“话语权”。而在翻 译方面也存在混乱的现象,章戈浩《文化研究译名有待规范》 一文列举了国内文化研究方面许多混乱的翻译、误译,值得参 考。【q在资料占有上处于劣势或外文不佳的研究者,则只好借 助这些翻译或阐释性的二手资料,继续进行阐释和发挥。像这 种远离中国现实语境的理论兜圈,不是理想的文化研究。一味 阐释国外理论,而没有基于中国经验的研究成果,结果是丧失 了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以2010年6月的国际文化研究协会第 八届Crossroad研讨会为例,这个在香港举行的学术会议,七个 应邀做主题发言的学者当中,有一个来自香港,一个来自台 湾.却没有中国大陆的代表。香港理工大学的PUN Ngai的发 言题目是《暴力文化:中国的劳动力转包体系和建筑工人的集 体抵抗》。台湾的发言者是来自国立中央大学英文系的教授 Josephine HO,她发言的题目是《山寨:穿越全球化裂缝的经济 和文化产品》。都是本土化的研究。 大陆文化研究者忽视的 本土经验,却在香港学者那里得到了重视。例如,香港中文大 学马杰伟主持的《酒吧工厂——南中国城市文化研究》就是一 项别开生面的文化研究成果。该研究集合了香港、大陆和海外 的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员。以东莞的一家港资玩具厂和深圳的 一家时尚酒吧为基地,采取“参与式”、即人类学所谓的“民族 志”方法,以个案的形式,研究南中国的城市文化,对一些“日 常生活经验”做了有说服力的解释。嘲 跨学科既为文化研究带来了活力,也造成了困惑。查阅介 绍文化研究的文献,几乎是众口一词地声称:文化研究是无法 定义的,它没有固定的研究领域,也没有确定的研究方法。它 不属于任何学科,美其名日“反学科”……如果说霍加特创立 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时确实抱着打破学科界限的理想的话.他 同时也设下了一个陷阱。文化研究到底研究什么?用什么方法 研究?研究目的是什么?类似这样的问题,每个人的回答可以 不同,但不能避而不谈。陆扬、王毅《文化研究导论》这样写道: 与文化研究紧密联系的一般认为有四大学科,它们是文学、人 类学、社会学和传媒学。英语国家的文化研究也大多设在英文 150 是:它到底是干什么的?文化研究并不是新开创了一些什么研 究领域.不过是把传统学科的研究领域加以综合处理。我认为 文化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大众文化,传媒,文学,身份与差异。 各种花哨的名目,基本上可以归人这四个门类。如时下很时髦 的消费文化研究,属于大众文化研究,视觉文化的研究,属于 传媒研究。性别、种族、全球化与后殖民等方面的研究,属于身 份与差异的研究。那么文化研究的目的是什么呢?我认为是揭 示意义的生产机制,揭示隐藏在研究对象后面的社会心理。在 人们熟视无睹的地方发现“意义”。说白了。就是“把简单的问 题复杂化”.这句话通常带有贬义。但是文化研究确实就是如 此。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并不是什么坏事。 我认为.中国的文化研究应重视从以下方面的开展:其 一.基于本土语境的研究。关注中国的社会现实。并提出问题。 开展一种切实的文化研究,避免重复性的理论阐释。并不存在 一个标准的文化研究范式。我们需要阅读国外的理论,但更需 要阅读中国语境。以富有影响力的成果展示文化研究的力量。 其二.开展多学科对话。文化研究的跨学科,是我们所研究的 问题之需要,并不是一个教条。并不是说,我们必须跨学科,才 是正宗的文化研究。我们应该就某个问题。进行跨学科的、有 意义的对话。或者开展集体的课题研究。其三、文化研究的“研 究之研究”,要重视系统性。分专题进行介绍:文化研究在中 国,文化研究在港台。文化研究在国外等等。我们缺少的是这 种系统性的梳理.更多的是零星地、互相重复地介绍和阐释国 外学者和理论。 参考文献: 『1l http://en.wiki ̄edia.org/wiki/Cuhura1.studies f2】王毅.文化研究向何处去?叨.河北学刊,2oo4(3). [3 ht3]tp://www.CSaUS.pitt.edu/euhural_studies/?q=node/1 [4]http://cultstud.org/index.php?s=about [5]Cultural Studies,Volume 24,issue 2,March 2010,pages 183—199.http://www.informaworld.eom/smpp/content~db=all— content=a919606557 【6 ht6]tp://zwyjw.SWU.edu.en/xsshg/xssh ̄nfor.jsp?n—id=461 [7 ht7]tp://www.crossroads2010.ore. 【8]马杰伟.酒吧工厂:南中国城市文化研究【M】.南京:江苏 人民出版社.2006. [9]陆扬,王毅.文化研究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 f责任编辑林超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