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充足率监管对商业银行资本和风险影响的理论分析
摘要:银行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其运营发展的安全性及稳定性至关重要。2008年金融危机极大的冲击了全球金融体系,暴露了金融监管体系的缺陷。危机过后,各国重新认识到资本监管的重要性,资本充足率监管逐渐成为银行监管的核心。但关于资本充足率监管对商业银行资本和风险的影响,理论界并没有一致的观点,本文从商业银行的资本、风险的理论分析出发,引入单期模型分析了资本充足率对商业银行监管的必要性。
关键词:资本充足率;资本监管;银行资本;银行风险
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在金融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但是与一般工商企业不同,商业银行经营的商品是货币,其突出特点是高杠杆性,在运营发展过程中面临更多的风险,因此决定了对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的必要性。
一、商业银行资本的理论分析 (一)资本的定义
资本,不同的学科对它有不同的界定。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说,是指各种生产要素的总和。在会计学意义上,资本代表所有者权益,等于资产减负债后的净值。
银行资本包含三层涵义:
1、会计资本,即账面资本,代表银行的净值。从会计的角度,等于资产减负债后的差额,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获得,但容易受到会计制度和计量方法的影响。
2、经济资本:严格意义上等于风险资本加商誉,但在一般的定义中往往忽略了商誉,仅指风险资本。银行持有风险资本是为了吸收预期的和非预期的各种损失,以此降低银行破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银行持有多少经济资本从本质上来说可以认为银行愿意为某项业务承担多大的风险。
3、监管资本:是监管当局的硬性规定。它是统一的、明确的和可以实施的标准,银行必须持有。监管资本考虑了银行的外部性。
(二)资本充足率的内涵与量化
资本充足率用来衡量银行资本充足与否。等于资本和风险加权资本的比。一般来说,资本充足率越高,银行发生风险的可能性越小,有利于银行稳健经营,而且可以提高储户对银行的信任,更加愿意到银行办业务,有利于银行的发展,但是,资本充足率过高,银行没有充足的额外资金去投资,也会影响银行收益。因此银行的资本应该维持在什么水平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二、商业银行风险的理论分析 (一)风险的定义
风险的定义可分为三类:1、风险是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2、导致损失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3、实际结果对期望值的偏离。商业银行风险是指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导致商业银行在其经营过程中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商业银行愿意承担多大的风险实质上是一种选择行为,即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它指商业银行主动选择并承受某种程度的风险的动机,即银行在日常经营中面对其能够承担的风险敞口规模、类型及对应经营对象等方面内容所做出的选择。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虽然属于是自主选择范畴,但银行对于其所能承担的风险总量控制、风险类型选择及防范措施受多方面因素共同制约,是银行经营参与
1
主体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商业银行风险理论 1、金融系统的脆弱性。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可以从宏观及微观两个角度分析。从宏观角度分析,经济繁荣时期借款人增加借款,当经济衰退时,风险高的借款人破产,进而影响到整个经济体系,最终爆发金融危机。从微观角分析,由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导致信息不对称,一方面暴露了金融机构其内在的脆弱性,另一方面金融市场资产价格表现出内在不稳定,这两个方面引发了金融危机。
2、银行挤兑模型理论。戴蒙德和戴维格(1983)提出银行挤兑模型,认为银行存在挤兑风险,“囚徒博弈”与“羊群效应”更加速了挤兑的发生。银行会把多数资产投资于期限较长的风险项目,只保留部分资金应对日常需要。当储户不能及时提取资金时,会把银行短期流动性困难视为实质性困难,因此便出现“囚徒博弈”:虽然不参加挤兑有利于整体的利益,但对每一个储户,占优策略是参与挤兑,若挤兑没有发生,储户也不会有任何损失,也就产生了“羊群效应”。
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理论分析 (一)资本监管的概念
资本监管是指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实施的监督管理。资本监管以金融机构的资本是否合规为主体,包括金融机构需持有的最低资本水平,对金融机构实际资本水平低于最低资本水平行为的惩罚,监管当局为了检查金融机构资本符合规定而进行的审查活动以及处理行为等一系列规定和监管审查行为的总称。一般来说资本监管可以缓冲风险,约束商业银行因资产过度扩张及管理层过度冒险而导致股东利益受损的经营行为,从而促进银行经营的稳健性。
(二)资本监管的理论基础
1、资产组合理论。在理想的资本市场条件下,公司的价值和资本结构无关。一般资本结构理论引入公司税、破产成本、企业控制权等因素,得出资本结构会影响企业价值,这一理论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在经营过程中,由于负债的利息不需要纳税,而股息要纳税,银行有动机去增加负债减少权益,从理论上来说,当银行负债增加时,市值下降,破产风险提高,那么股东和债权人都会限制银行的负债规模,银行超额发债的难度也会增加,限制银行的负债,促进银行达到最优资本结构。但在实际的经济运行中,由于各种现实条件的制约以及银行本身的特殊性,银行仅仅靠市场约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而需要监管。
2、信息不对称理论。银行作为金融中介,从债权人吸收存款,并向市场上的资金需求方发放贷款,这种交易方式容易造成多重的信息不对称。
首先,银行与储户间的信息不对称,即储户对于银行真实的经营情况并不清楚,无法判断该银行流动性是否良好。同时,如果银行的透明度比较低,储户在不能全面了解的状况下容易对银行失去信心,人们竞相提款,导致挤兑。挤兑会极大的冲击银行系统,严重时甚至会导致银行破产。另外,这种信息不对称还会导致道德风险。因为储户只能得到较低的利息收入,而银行如果拿存款去投资高风险项目,则有希望获得高额的回报。而且,当银行财务状况越差时,银行越有可能冒险。
第二种是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银行对借款人的资信状况无法完全了解,为了得到贷款,借款人也可能隐瞒其投资项目的风险,银行只能根据对于借款人情况的判断以市场平均利率发放贷款,而这种一刀切的定价方式并不能
2
真实反映借款人的风险水平,低风险的借款人由于不能获得高额的利润去弥补贷款成本只能退出市场,高风险的借款人由于有获得高额收益的可能性留了下来,这种情况将导致银行贷款对于借款人的“逆向选择”,更多的贷款被投入到了风险较大、回报率相对较高的不良借款人,造成了银行风险的膨胀。
第三种是银行和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监管部门往往根据银行提供的相关数据进行监管,银行为隐瞒其自身出现的重大问题存在窜改财务数据的动机,加大了监管的困难。
资本充足监管可以有效控制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种种或有风险。银行资本充足越高,贷款投入自有资本的比例越高,对企业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就越严格,储户可以以此判断贷款质量的好坏,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就会降低。
3、外部性理论。由于银行所具备的资金融通功能,导致其资产与负债业务的期限往往无法完全匹配,即储户流动性较强的短期存款承担了银行期限相对较长的贷款的全部风险,商业银行若因存贷款期限错配导致流动性灾难,所有储户的存款将随之损失。商业银行的运营管理完全取决于社会公众的信任,当银行发生流动性不足时,社会公众对商业银行丧失信心后势必会造成严重的挤兑风险,银行为应对挤兑风险,将不得不清理部分资产,反过来又会加剧市场流动性紧张,导致全社会的恐慌,最终一家商业银行的挤兑风险将扩散到整个银行业,造成金融恐慌,导致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产生巨大的负外部性。
4、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是一种重要的风险预防措施,与存款准备金制度类似:商业银行按照规定的存款比例向保险机构缴纳保费,当商业银行由于自身经营不善或出现挤兑风险时,保险机构将会部分或全部偿还储户在银行的存款。存款保险制度的产生为银行信用增加了第三方的信用担保,可以有效提高公众对于银行安全性的肯定,降低挤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整个银行体系将会更加稳定。
然而这一制度也存在一些缺陷,由于引入第三方保险机构对银行信用风险承担偿付责任,导致储户放松对于银行经营情况的监督:在没有存款保险制度时,如果银行投资的项目风险高,储户会要求更高的利息,但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之后,由于收益有了保障,储户不再要求更高的回报,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银行的投机行为,容易诱发银行经营的不稳定性。
通过资本充足率规定银行最低资本限额,使银行成为自身风险的最大承担者,可以有效地抑制道德风险。资本充足率越高,银行的杠杆率下降,抑制银行的投机行为,提高其利用存款保险制度进行高风险投资行为的成本,进而弥补存款保险制度的缺陷,建立一个安全有效的金融安全网。总之,资本充足率监管有利于督促银行减少道德风险,实行稳健、审慎经营,应对存款保险制度给商业银行带来的不稳定性和增强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
四、资本充足率监管对风险的影响的分析
资本充足率监管有利于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首先,当银行的自有资本一定时,在硬性的监管要求下,可以有效控制银行的信贷规模。其次,储户的存款是银行的负债,其利息是在税前支付,而股东的股利在税后支付,资本充足率要求限制了银行的负债规模,进而限制了银行的财务杠杆及用负债进行融资的税收优惠。最后,由于银行的风险下降,根据风险收益原理,储户要求的存款收益率也会相应的下降,虽然在一方面降低了银行的成本,但是也会导致银行的股权融资成本的上升。
3
Jürg Blum(1999)通过建立了一个多期模型来研究资本充足率监管对商业银行的资产和风险的影响。黄宪等(2005)参考 Jürg Blum(1999)的框架建立了单期模型来分析资本充足率监管对银行信贷风险偏好的影响。本文将借鉴黄宪等(2005)的单期模型,以信贷风险为研究对象分析资本充足率监管对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
(一)模型假设
1、银行的资本设为W,银行的存款设为D,银行存款和贷款的持续期都为一期,当t=0时,银行吸收存款,并将吸收的存款发放贷款,当t=1时,银行收回贷款的本金和利息,并支付其吸收的存款的利息C(D)
2、银行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单个银行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调整利率。由于无论是显性或者隐性的增加利率都会增加存款数量,因此,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0)=0,进而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3、储户对银行的资本水平不敏感,只对银行的利率水平敏感,因此,利率是影响储户存款数量的唯一因素。
4、银行把资金全部用于发放贷款,贷款的收益率R是服从二项分布的随机变量:p(R=X)=p(X),p( R=0)=1-p(X),且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其中: p(X)为任意事件X发生的概率;X为任意风险水平贷款所对应的贷款预期收益率。X越高,贷款的收益率越高,其违约风险也就越大。R=0表示贷款的收益率为0,那么其风险也为0。银行的收益和风险是相对应的,因此银行选择收益率为多少的贷款反应了银行的信贷风险偏好。
5、资本的成本率是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是外生变量,等于社会平均税前股权回报率,且对于任意的X,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由于银行无论选择任何水平的贷款收益率都不会小于银行需要支付的其所吸收的存款的边际成本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因此X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二)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在下面的分析中,本文把总资产等同于风险资产以方便理解。
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W/(W+D)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k,即:D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其中k代表资本充足率的倒数,k越小表示资本充足率越高。
由此,我们可以列出银行的最优方程: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
s.t.D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因为目标函数式D的非递减函数,因此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因此银行会在符合资本充足监管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吸收存款。那么约束条件可以改为D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从而,可以构建拉格朗日函数: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λ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对(2)式中的X、D、λ分别求导得: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3)
4
(2)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λ=0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5) 满足上述条件的X、D最优值记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4)
对银行来说如果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十分严格,那么必然有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将其带入(3)式可得: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将(6)式全微分可得:
(6)
在资本充足率要求非常严格的条件下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
用源。,那么
因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而且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所以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而且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所以我们可以推出:
由此可见,当资本充足率要求越高时,也就是k越小,1/k越大,银行对贷款项目的预期收益率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要求越低,由于贷款的收益和风险相匹配,因而贷款项目的风险越低。因此,较高的资本充足率要求能够影响商业银
行的信贷风险偏好,结论符合监管当局希望通过加强资本充足监管从而降低银行所面临的风险的愿望,是资本充足率监管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5
[1]江曙霞.银行监督管理与资本充足性管制[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
[2]武次冰.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有效性研究[D].湖南大学,2010. [3]黄宪,马理,代军勋.资本充足率监管下银行信贷风险偏好与选择分析[J].金融研究,2005,7:95-103.
[4]Blum J.Do capital adequacy requirements reduce risks in banking?[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1999,23(5):755-771.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