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形势与政策论文

2023-05-22 来源:尚车旅游网
2012-2013年第二学期《形势与政策》科目考查卷

专业:土木工程 班级:土木10—1 任课教师:吴冬梅 姓名:丁 海 学号:########## 成 绩:

对于当前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认识与看法

政治上,虽然我们的政体较西方具有很大优势,但我们仍然必须逐步解决体制机制上的深层次问题。必须承认,我国人大代表选举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人大代表中很多不过是“代表者”,而不是“代言者”。同时,腐败也是威胁党的执政地位的大问题。民怨不得通达于上,政令不得通行于下,这迫切的需要我们进行政治改革。

近期,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新变数有所增加,不稳定与不确定性有所上升,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一些争议和摩擦连续出现,如中日钓鱼岛之争、中印边界领土争端、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等。

1、中国周边地理环境复杂

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疆土,有2.2万公里长的陆地边界线,与中国接壤的国家有14个。中国还有1.8万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与6个海上邻国的领海相接或相重叠。此外还有非接壤但有着密切关系的近邻国家等,因此,中国被称为“世界上邻国数目最多的国家”。中国不仅邻国数量多,而且这些国家的情况十分复杂多样,这在世界上较为少见。中国所处周边环境特别复杂,决定了在中国与邻国之间发生摩擦的概率要更大一些。

2、中国与近邻国家之间历史边界问题

还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未解决的边界问题。其中包括中印边界问题、

中日钓鱼岛问题,还有南中国海问题。在这些领土和领海的划界问题上,虽然中国希望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加以解决,但一些邻国不断采取各种手段,试图强化对争议地区的实际占领。这反映了周边某些国家的一种机会主义的心态,它们试图利用中国的和平主义政策,造成对中国不利的既成事实,谋取现实的利益,或者强化自身在未来边界谈判中的地位。

3、中国崛起带来的冲击

随着中国经济地位迅速上升,日本东亚经济主导国的地位受到冲击。从发展趋势上看,似乎中国正在逐渐确立自身在东亚地区的主导地位。日本对这一前景并不是欣然接受,而是试图延缓这一进程,或者通过与其他国家联合的方式,制约中国影响力的上升。这就在一定时期内增大了双方发生摩擦的可能性。类似的情况,也在中印关系、中韩关系等双边关系中不同程度地存在。

4、美国试图牵制中国崛起的意图明显

美国在东亚地区,存在着一个同盟体系。中国周边的日本、韩国、都是美国的盟国,此外,美国与菲律宾、泰国、新加坡、印度等保持着紧密的安全合作关系。特别是,日美同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直接针对中国的。美国的战略是维持在全球事务中的领导地位,并试图排除任何一个大国对美国领导地位可能发起的挑战。因此,近来美国的战略东移,试图牵制中国崛起的意图更加明显。

不过,中国的周边环境也存在一些有利因素,首先是中国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逐渐增大。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额巨大,是许多周边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同时,中国在周边国家的投资也在迅速增长。周边国家对中国经济影响力的扩大,持一种多少有些矛盾的心态,一方面欢迎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经济机会;另一方面,也有一些防范心理,担心从经济上受制于中国。但不管怎么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关系,是双边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稳定因素,这在几年前中日关系的“政冷经热”中已经有清晰的体现。

5、国际社会对中国战略意图的认知

随着中国的发展,很多周边国家对“中国威胁”感到焦虑。对此,中国提出了一系列政策理念和政策举措,来缓解这方面的焦虑,包括新安全观、和平崛起、负责任大国、建立一系列伙伴关系、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与和谐周边等等。此外,中国积极参与与周边国家的自由贸易区的建设,积极推动地区机制的建立和发展。中国与邻国的经济相互依赖关系也在不断加深。现在,周边国家对中国战略意图的疑虑已经大大缓解。

6、国周边的整体安全环境可谓喜忧参半

首先,南亚方向酝酿重大变局。一是反恐出现反复,自基地组织首领拉丹被击毙之后,美国继续无视巴基斯坦主权,一再派无人机对巴实施“越境打恐”,而巴基斯坦塔利班为给拉丹报仇,也一再拿巴“出气”,频繁制造恐怖爆炸,致使巴安全形势不断恶化;二是阿富汗战局出现“拐点”,美国已与塔利班武装展开和谈,奥巴马总统于2011年正式宣布从阿富汗撤军,阿问题“政治解决”前景显现。 其次,东南亚方向陆海皆不平静。陆上缅甸政府军与克钦族武装在中缅边境附近交火,产生新的难民;海上“南海风云”再起、逆流汹涌。越南与菲律宾自不量力、寻衅滋事、竞相对中国发难,菲律宾更是于今年4月在我国南海黄岩岛挑起事端,美国等“域外大国”趁机介入、企图从中渔利。

再有,中美日三角出现新的互动。美、日于2011年6月举行“2+2”会议,明确新的“共同战略目标”,针对南海问题强调“遵循国际准则”、“航行自由”与“海洋安全”,无理要求中国“停止对他国船只采取妨碍行为”;中美关系方面,中美首次“亚太事务磋商”于2011年6月25日在夏威夷举行,中美“高手过招”,彼此在亚太地区的“竞合博弈”逐步展开。

7、南海问题出现危机

表面上看是中国与越南、菲律宾的主权争端,但其实质是中美海权的较量。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维护海洋权益和稳定周边海域日益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内容。这与视太平洋为其“内湖”的美国的战略利益不可避免地产生冲撞。南海问题成为美国重返亚太的“抓手”,未来美国与周边国家深化海事安全合作,结成利益共同体抗衡中国的趋势将增加。为制约中国军事实力,尤其是海军实力的增

长,美国未来还将通过其主导的“雁型安全模式”,加大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军事存在。对中国而言,海洋是国家利益拓展中必须坚持的内容,其挑战是如何让周边国家接受一个新的海洋秩序。

受限于技术,中国发展航母短期内根本不会对美国海上安全直接构成挑战,但是在外交层面上会使得美国的对华政策更加政治化。中国发展航母的目的十分明确:中国不当海上霸主,不争夺海上霸权和地区霸权,不以任何国家为作战目标,不对他国构成安全威胁。中国将来拥有航母只会对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中国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和近海防卫战略不会改变。但是对美国的一部分人而言,中国海上力量增强却是挑战海上安全的信号。一部分专家认为,面对中国海上力量的发展,美国无需立即改变其军力发展计划,只要持续增加在太平洋西海岸的海军部署,并加强与该地区盟友的防务合作以及提升美国航母在该区域内港口的存在,就可以维持美国在西海岸的海上优势。

2012年美国、韩国、俄罗斯、中国台湾地区等都将迎来大选,中国也面临着领导人换届。处于大选年的各国政府可能更加关注国内问题,但是选举中议题的炒作,也可能给地区国际关系调整带来新的压力和动力。

冷静地分析中国周边国家的力量对比,那么我们不得不承认,过去没有,现在依然没有,短期内也不会出现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均势。尽管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获得了持续的经济收益,但未来20年内权力的分配优势(尤其是军事能力)还是在美国这一边,特别是美国的同盟体系。按照客观的实力分布,那么只能说周边国家是追随美国,而不是制衡中国。弱小的一方依赖强者并不与历史经验相违背。如果历史经验还具有某种长期合理性的话,那么周边邻国不制衡中国的行为是符合东亚的历史情境的。中国外交依然要着眼于为发展创造条件和环境。

8、看待中国与周边的关系需要足够长远的眼光

尽管目前中国已经是周边数个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似乎出现了某种经济上依赖中国的局势,但是我们一定要记住,如果把美国及其同盟体系算作一个整体,基本上所有的周边国家最大的贸易对象集团还是西方世界开创的贸易体系,甚至于中国本身也得益于这个开放的经济增长体系,至少加入 WTO的10年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回顾自工业革命以来两百多年的历史,哪一个国家能够不断推

动经济增长,让越来越多的人拥有高质量的生活,那么这个国家就拥有权力。

因此,对中国而言,要创造性地塑造稳定的周边战略环境。一方面,要增强与美国的战略互信与合作,管控双方的分歧,既要对美重视,但也不必处处围绕美国转。另一方面,要调整中国的亚洲战略,让周边国家更多地分享中国崛起的好处,减少周边国家对中国的焦虑。如此中国才能继续持续发展,实现崛起也并不是不可实现的愿望。

应正视中国与东盟一些国家在南海存在的安全利益冲突,美国因此才有机可乘。中国与邻国之间经济利益基本吻合,但安全利益。则存在冲突(领土与海洋权益争端等),这些邻国因而“经济上靠中国、安全上靠美国”,在安全上利用美国“制约”中国。破解这一困境须对症下药、“以长补短”,经济是中国的优势与“强项”,安全则是中国的劣势与“短板”,应一面扩大经济共同利益,一面妥善化解安全利益冲突,应将经济与安全联系起来,以经济手段来促进安全合作或抑制安全冲突,包括对侵犯中国权益的国家实施经济制裁、相关制裁应准确打到对方的“痛处”与要害。

9、经济形势趋于复杂

在国内物价上涨压力较大、国际经济持续动荡的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既定宏观调控方针,提高前瞻性和针对性,在控物价、稳增长和调结构中寻求平衡,既有效遏制了物价过快上涨,又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受美、欧债务危机冲击,世界经济形势趋于复杂,加之美、德、法、俄等大国面临政府选举,各种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国内需求也存在放缓压力,房地产市场、投融资平台、民间借贷等领域潜在风险增大。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需要增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弹性与灵活性,进一步释放微观主体的活力和潜力,努力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力争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放眼未来,在当前形势下,我们的改革既要有谨慎的态度,又要有大胆的行动,才能顶住国内外的压力,完成中国的经济社会转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