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祖师大会第十七届会议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在巴黎举行。1972年11月16日通过该公约。
·原因:·注意到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越来越受到破坏的威胁
同时变化中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使情况恶化,造成更加难以应付的损害或破坏
现象。
·考虑到任何文化或自然遗产的怀变或丢失都有使全世界遗产枯竭的有害影
响。
·考虑到国家一级保护这类遗产的工作往往不很完善,原因在于这项工作需要
大量手段而列为保护对象的财产的所在国却不具备充足的经济、科学和技术力量。
·回顾本组织《组织法》规定,本组织将通过保存和维护世界遗产和建议有关
国家订立必要的国际公约来维护、增进和传播知识
·考虑到现有关于文化和自然财产的国际公约、建议和决议表明,保护不论属
于哪国人民的这类罕见且无法替代的财产,对全世界人民都很重要
·考虑到部分文化或自然遗产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因而需作为全人类世界遗产
的一部分加以保护 ·定义
在本公约中以下各项为“文化遗产”
·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分或结构、铭文、窑洞以及联合体。
·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的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
·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工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 在本公约中,以下各项为“自然遗产”
·从审美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由物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
·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地质或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为受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生殖区
·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
·要求
本公约各缔约国应视本国具体情况尽力做到以下几点
·通过一项旨在使文化和自然遗产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一定作用并把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全面规划计划的总政策
·如本国内尚未建立负责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保存和展出的机构,则建立一个或几个此类机构,配备适当的工作人员和为履行其职能所需的手段
·发展科学和技术研究,并制订出能够抵抗威胁本国文化或自然遗产的危险的实际方法
·采取为确定,保护、保在、展出和恢复这类遗产所需的适当的法律、科学、技术、行政和财政措施
·促进建立或发展有关保护、保存和展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家或地区培训中心并鼓励这方面的科学研究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以下简称教科文组织)大会于2003年9月29日至10月17日在巴黎举行的第32届会议
·参照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书尤其是1948年的《世界人权宣言》以及1966年的《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考虑到1989年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书》、2001年的《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和2002年第三次文化部长圆桌会议通过的《伊斯坦布尔宜言》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它是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又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承认各社区,尤其是原住民、各群体有时是个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保护 延续和再创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为丰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性做出贡献 ·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公约的宗旨如下
1.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2.尊重有关社区、群体和个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3.在地方、国家和国际一级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相互欣赏的重要性的意识 4.开展国际合作及提供国际援助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在本公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社区、群体和个人之间相互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
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2.表演艺术
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传统手工艺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1982年11月19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要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 ·根据1991年6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要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的决定》第一次修正
·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第二次修订通过
·根据2007年12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84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变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决定》第三次修正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文物受国家保护
·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异、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 ·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又、教育意义或 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 ·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
·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 ·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式化石同文物一样受国家保护
“文化景观”这一词自20世纪20年代起即已普遍应用。索尔,CO.在1925年发表的著作《景观的形态》中,认为文化景观是人类文化作用于自然景观的结果,主张用实际观察地面景色来研究地理特征,通过文化景观来研究文化地理。
·我们通常把人类在地表上的活动的产物叫做文化景观。
·自然风光、田野、建筑、村落、矿、城市、交通工具和道路以及人物和服饰等所构成的文化现象的复合体。
·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景观,它反映文化体系的特征和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是“人类与大自然的共同杰作”。它们见证了人类社会和居住地在自然限制和或自然环境的影响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的进化,它们也见证了外部和内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力量。
·文化景观通常能够反映持续性使用士地的特殊技术,反映了其所处自然环境的局限性和特点,以及与大自然特定的精神关系。保护文化景观有利于将可持续性土地使用技术现代化或增加景观的自然价值。持续性的传统土地使用形式的存在保持了世界大多数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因此,对传统文化景观的保护对保持生物多样性间样有效。
有机演进的景观
它们产生于最初始的一种社会、经济、行政以及宗教需要,并通过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相联系或相适应而发展到目前的形式。这种景观反映了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的净化过程。
1.残骸(或化石)景观,它代表过去某一时间内已经完成的进化过程,其中包括突发性的和渐进式的,然而,它的突出特色在于显著特点仍然存在于该实物上
2.续性景观,它在当今社会与传统的生活方式的密切交融中持续扮演着一种积极的社会角色,演变过程仍在其中,同时它又是历史演变发展的物证
关联性文化景观
将这一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有理由的,因为这类景观以与自然因素、强烈的宗教、艺术或文化相联系为特征,而不是以文化物证为特征。后者对它来说是没有意义的,甚至是可以忽略的
类别:关联性文化景观、有机进化的景观、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 遗产:世界遗产名录、1992年提出 地理:文化地理、1925年提出
第二节 中国文化遗产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文化遗产保护的标志——“中国文化遗产”( China Cutural Heritage,2005年8月16日启用。
2005年12月,国务院确定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文化遗产日”(自2017年起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由国内著名专家联名推荐的这一金饰图案构图严谨、线条流畅极富美感,是古代人民“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丰富的想象力、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精湛的工艺水平的完美结合。该标志所表达的追求光明、团结奋进、和谐包容的精神寓意显示了中国政府和人民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强烈责任心和神圣使命感,体现了我们对古人的尊重、对历史真实的尊重、对文化遗产的尊重。
·1950年中国科学院发掘安阳武官大墓新中国首次考古发 ·1950年5月,《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莽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
·1950年7月,《关于保护占文物、建筑的指示》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委员会,各部、各委员会,国务院各办公望、各直属机构,中国科学院:
国务院同意文化部提出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计一八零处的名单,现予公布。文化部应当继续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选择具有重大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分批报国务院核定公布,并协同有关的地方和部门加强保护管理工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委员会应当根据“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在短期内组织有关部门对本地区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划出保护范围作出标志说明,并逐步建立科学纪录档案,同时还应当督促有关的县、市人民委员会做好所辖境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管理工作
一九六一年三月四日
国务院同意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提出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计六十二处),现子公布。望各地根据《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组织有关部门对本地区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划出保护范围,作出标志说明,并逐步建立科学纪录档案。同时,还应督促有关县、市人民政府,做好所辖境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管理工作。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三日
1982年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在山东曲阜召开大遗址
1982年北京,山东,苏州,杭州,曲阜等24座城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982年11月19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通过的《文物法》是我国文化领域里的第一部专门法律
1988年国务院公布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5年11月,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国文化遗产事业走向世界。
1987年12月,中国首次申报的长城、北京故宫、莫高窟、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和泰山6处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996年:“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针。
认真做好本地区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管理工作,使之为引扬中华民族文化和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2001年:“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和原则。
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利用的辩证关系,认真做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管理工作,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贡献。
2006年:“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
针对不同文化遗产的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方式,科学规划,妥善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条件改善的关系,认真做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的工作。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利用的辩证关系,认真做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2013年:进一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 既要注重有效保护、夯实基础,又要注意合理利用、发挥效益,在保护利用中实现传承发展,认真做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努力开创文物工作新局面,为推进文化遗产强国、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2012年10月至2016年12月,国务院组织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累计普查国有可移动文物共计10815万件
2014年9月4日,我国首水下考点工作船中中国考吉01号在青岛首航。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 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 创新文物价值传播推广体系 完善革命文物保护传承体系
考古学者 开展国家文物督察试点 建立文物安全长效机制
现在 利益相关者 建立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机制
遗产 大力推广文物合理利用
健全社会参与机制
普通大众 未来 激发博物馆活力创新
促进文物市场活跃有序发展 深化“一带一路”文物交流合作
历史 加强科技支撑 创新人才机制
加强文物保护管理队伍建设 完善文物保护投入机制
遗产价值:认知、保护、弘扬。
第三节外部性与文化遗产的外部性
萨缪尔森:外部性是指那些生产或消费对其他团体强征了不可补偿的成本或给予了无需补偿的收益的情形
兰德尔:外部性是用来表示当一个行动的某些效益或成本不在决策者的考虑范围内的时候所产生的一些低效率现象
文化遗产的正外部性:文化遗产的正外部性
·从时空角度来看,在空间维度上,所有的人都可以从对文化遗产的参观、游览中感受到它所散发出的历史感;在时间维度上,文化遗产具有代际外部性。
·从外部性的稳定与否来看,文化遗产的这些正外部性是稳定的,只要文化遗产存在,它的这些正外部性就一定存在
·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由人类活动对文化遗产的影响在后代人身
上呈现出正的外造成的
保护与利用
展示文化和发展经济 政府与群众 历史与未来
第四节 文化遗产的经济属性及利用
经济学里两类物品:自由物品:人类无需通过努力就能自由取得的物品,如阳光、空
气等,其数量是无限的。
经济物品:人类必须要付出代价方可得到的物品,即必须借助生
产资源通过人类加工出来的物品,其数量是有限的。
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这一前提出发,当一个社会或一个企业用一定的经济生产一定数量的一种或几种产品时,这些经济资源就不能同时被使用在其他的生产用途方面。
也就是说,这个社会或这个企业所获得的一定数量的产品收入是以放弃用同样的经济资源来生产其他产品时所能获得的收入作为代价的。
由此,便产生了机会成本的概念。
正是由于稀缺性的存在才产生了经济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正是由这种稀缺性所决定的。
稀缺性包括相对性稀缺与绝对性稀缺两个方面 有用性:存在功效、作用和影响
战略资源:用于战略行动及其计划推行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财的总和 战略资源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价值性、稀缺性、不完全模仿性、不可替代性
文化遗产的公共品属性:在经济学中,通常根据曼昆提出的两个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第一,物品是否具有排他性,即是否可以阻止人们使用这些物品:第二,物品是否具有竞争性,即一个人使用某种物品是否减少了其他人对该物品的使用。
对于文化遗产而言,从经营的角度来看文化遗产是被当作一种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由于对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在不同的经营者之间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因此大遗址属于公共资源。
当游客越来越多并超出了文化遗产所能承受的合理容量时,新增加的消费者会产生拥挤而降低其他消费者的效用,从而使文化遗产的消费具有了竞争性。
文化遗产:承载历史、记录信息经济规划:稀缺性、有用性战略资源:不完全模仿、不可替代性
博弈:二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的目的 博弈论:考虑游戏中的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并研究它们的优化策略 博奔论与运筹学和最优化理论的区别:
(1)运筹学研究的对象为一个决策者,而博弃论研究的对象至少为两个 (2)博弈论中存在信息的不对称
(3)博弈论考虑了其他决策者的决策对自身利益的影响 博弈的组成
(1)局中人( player):是指参与博弈的所有博弈方 (2)战略(或策略, strategy):局中人可选择的决策
(3)支付( payoff):给定局中人的哉略,局中人所得到的收益或损失 博弈的分类:
·非合作博弈和合作博弈
·非合作博弈范围内:完全理性博弈和有限理性博究 ·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
·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 ·零和博弈和非零和博弈 ·人博弈和多人博弈 博弈的求解:纳什均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