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校史文化

2021-06-05 来源:尚车旅游网


作业一:论文一篇

论四川大学两次“强强合并”的历史意义

(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 0844013030周建平)

背景:

1994年4月8日,经国家教委和四川省政府批准,原四川大学与原成都科技大学合并为“四川联合大学(四川大学、成都科技大学)”。1998年12月21日,教育部将其更名为四川大学。2000年9月29日,经四川省政府和教育部报国务院批准,经第一次并校改革后的原四川大学与原华西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四川大学。这就是今日的百年名校——四川大学。

历史沿革:

原四川大学的历史渊源,远可以追溯到汉代(距今2036年前)开地方高等学校先河的“文翁石室”,近可系及1704年创办的锦江书院和1875年兴建的尊经书院。锦江书院是清代中期典型的古代书院,尊经书院则是清末洋务派首领张之洞在任四川学政时创办、经学大师王运主讲的带有改良色彩的新式书院。真正作为近代高等学校的原四川大学,是从1896年创建的以学习“西文西艺”为特征的四川中西学堂为肇端的。该学堂是四川总督鹿传霖奉旨创办、经清廷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核准于6月18日(农历5月初8日)开堂的,它是当时四川唯一的省级新式学堂,也是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四川文化教育方面的产物。之后在各个时期经过多次并校和更名,到1931年的四川联合大学已是当时全国13所国立大学之一,并在办学规模上位居前列,1993年学校有6个学院、22

个系、50个专业。

原成都科技大学原名成都工学院。成都工学院始建于1954年,是在全国院系调整期间从原四川大学工学院独立出来新建的一所高等工科院校。1955年,国务院批准“四川化工学院迁至成都与成都工学院合并”,合并后仍定名为成都工学院。1978年,归中国科学院领导的成都工学院改建为成都科技大学,并列为全国的重点大学,由原来的多科性高等工科院校转为理工结合、以工为主的理工科大学。1993年学校有4个学院、23个系、56个专业。

原华西医科大学是1910年由英、美、加三国基督教会的五个差会在四川成都创建的。大学按“协合”的原则,仿英国牛津大学体制,实行“学舍”制,1913年毕启就任第一任校长。学校最初设文、理两科,1914年增设医科,1917年复增设的牙科为中国现代口腔医学的发源地,1918年增设教育科,逐步发展为一所“规模宏大、科学完备”的综合大学。1924年招收了第一班女生,开内地男女合校的先声。1929年医科与牙科组成医学院。1932年成立文学院,1934年将理科改为理学院,1932年创办制药系,为我国最早建立的现代高等制药教育机构之一。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久,中央大学医学院、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齐鲁大学、东吴大学生物系、燕京大学、协和医学院的部分师生及其护土专科学校先后迁来成都,与华大联合办学。“五大学”因此盛况空前,华西坝也成为当时大后方教育文化中心之一。1978年2月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4月恢复了接受卫生部和四川省的双重领导、以部领导为主的领导体制。在1995年,学校即提出了跻身“211工程”建设的发展目标,1996年6月,卫生部和四川省政府签署了共同建设华西医科大学的协议,并将华西医科大学列为卫生部三所“211工程”建设的医科大学之一,学校迈出了办学体制改革的重大步骤。至2000年9月,学校设基础学科、口腔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药学、成人教育和法医学等7个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和妇幼卫生两个系,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卫生检验学、法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学、药学、药物化

学、临床药学、妇幼卫生学、科技英语等12个本科专业。

历史意义:

四川大学的两次强强合并无论是对四川大学本身、对中国教育界还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注定被永载史册!

其一、并校后的四川大学办学规模更大、学科覆盖面更广、专业更齐全、学科优势更加互补、师资力量更雄厚、教育水平更高、国际合作与交流更多、整体实力更强、影响力更有深度和广度。单从师生规模这一点就可见一斑。学校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4万余人、硕博士研究生2.1万余人、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1042人;有教职工11100余人,其中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1人、特聘院士25人,文科杰出教授4人,理科杰出教授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及学科评议组成员19人,居全国第五位,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6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7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8人和讲座教授9人,教育部创新团队8支, 数量并列全国第五位,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2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与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31人,教授(级)1323人,副教授(级)2345人。

其二、两次“强强合并”直接促进了四川大学更具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奋斗目标的提出,那就是“将四川大学建成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研究性综合大学。现在的四川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教育部“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在国内具有不错的声誉和影响力。2009年2月18日,中国校友会网、《大学》杂志和21世纪人才报等机构发布《2009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显示,四川大学排名第十。诸如此类对四川大学的褒奖铺天盖地而来,但奋进的川大人并没有被这一长串的荣誉蒙蔽双眼,我们深知辉煌属于过去、智者理应放眼未来,这些荣誉更应该成为我们的鼓励与鞭

策、成为趋我们前进的号角、成为我们再创辉煌的不竭动力。并校的措施无疑地成为促成该目标的助推器,成为黑夜里的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前进的路。

其三、并校后的四川大学成为西部第一名校、西部教育航母,引领着西部教育的前进方向,对国家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意义非凡。。学校现设30个学科型学院,建有研究生院、海外教育、成、哲、农、教等11个门类,有37个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共涵盖46个二级学科。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17个,位于全国并列第四位。拥有32个省部级一级重点学科,涵盖198个二级学科,26个省部级二级重点学科,重点学科(国家级,省部级)覆盖的二级学科总数为217个,自有学科重点率为81.8%。27个一级学科博、硕士学位授权点,228个博士点(含80个自设博士点),345个硕士点(含81个自设硕士点),9个专业学位点,121个本科专业,2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国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及课程教学基地(涵盖了中人教育学院和网络教育学院。学科覆盖了文、理、工、医、经、学院管、法、史文、历史、哲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众多学科), 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这样庞大的学校规模、这样雄厚的师资力量、这样完备的学科配置、这样突出的办学业绩,不仅在西部、而且在全国同等高校中都是鲜有的,四川大学是当之无愧的西部第一名校,是西部教育航母,是祖国教育事业的领航者。

其四、四川大学的并校使他成为“高校体制改革的先锋”,推进了祖国教育改革步伐。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原两校的合并寄以厚望。在第一次学校合并时,江泽民总书记题词:“努力把四川联大办成社会主义新型综合大学”。李鹏总理也鼓励:“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建设新型综合大学”。国家教委在并校贺电中高度评价此举“是我国高等教育界的一件盛事,是在新形势下调整高等教育结构,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型综合大学的新模式”。《中国教育报》也称学校是“迄今为止高等学校中学科门类最齐、专业覆盖最广、在校学生规模最大的一所学校。她的创立突破了我国重点工科大学与重点综合大学相互分

离发展的办学模式,开始了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学科建设和内涵发展的道路。”的确,四川大学历来就有这种敢为人先的非凡气魄,我们时刻准备着争当各项事业的排头兵、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谱写更加辉煌绚丽的篇章!

其五、并校后的新川大向世人昭示:她正在为祖国的教育现代化添钻加瓦,她也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立新功。正所谓“一国之治乱,系乎人才之盛衰;而人才之盛衰,系乎国家之教育”,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不仅关系着学生个人、更关系到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不仅关系着这代人的成长、更关系着无数子子孙孙的前途与命运。教育兴旺则国家昌盛,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然而我们四川大学、我们川大学子可以负责任地对大家讲:请祖国和人民放心,我们将永远无愧于大家的期望,我们将引领时代发展和进步的方向,为祖国站岗、为人民护航。

四川大学并校意义非同凡响、英明的举措万古流芳!

作业二:演讲稿一篇

川大精神,激励我前行

(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 0844013030周建平)

有人问我什么是川大精神,我告诉你…

川大精神就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奉献精神。在四川大学建校110余年的时间里,无论是在洋务运动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五四和大革命时期、抗战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川大作为革命的重要基地和舆论中心都为革命的发展和胜利做

出了不朽的贡献。时间步入建设和改革时期、又尤其是步入崭新的21世纪,川大人将一如既往的发扬革命前辈们 “以德立人、以言传世、以功兴国,生死以之、祸福由之、荣辱系之”的民族和爱国精神,为地方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川大精神就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和谐、包容精神。从中西学堂肇始、堂院同归、华西并起到三水汇流、三校合并,无处不透显出川大的和谐与包容。正是由于川大恢廓的胸襟,才有了今日川大文、理、工、医齐全的学科体系,才有了学科交叉融合、资源整合带来的巨大优势,为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今日和明日的川大和川大人将继续以其强大的包容性和改革创新精神,吸收国内外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为我所用,让川大成为各家学术思想汇聚的大海、成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绚丽舞台、成为引领中国乃至世界学术发展与进步的前沿阵地,永葆青春的生机与活力。到那时,川大人也将以时代领航者的身份傲视群雄。

川大精神就是“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探索、治学精神。 正所谓“一国之治乱,系乎人才之盛衰;而人才之盛衰,系乎国家之教育”;正所谓“崇尚学术,儒雅之风徐成;探求真理,世俗之风渐远”;正所谓“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四川大学坚持这种探索治学的精神,力争在现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川大精神就是“严谨、勤奋、求是、创新”的务实、进取精神。这是四川大学的校风,也就是学校学风、教风、学校的领导作风与党风的总称。严,即严格、严密;谨,即谨慎、慎重、慎独、三思而后行。“严谨’就是要求我们精益求精,办事一丝不苟,做人谦虚谨慎、虚怀若谷、不骄不躁。勤,即勤快、勤劳、勤俭;奋,即要有所作为、奋进不止。“勤奋”就是要求人们锲而不舍、学而不厌、坚忍不拔、奋发努力。求,即探索、研究和追求;是,

即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是”就是探索、研究事物的客观规律,追求和捍卫客观真理。“创新”就是首创前所未有的新事物,包括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等。严谨求是勤奋创新的精神正是三校合并后的新川大所形成的新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

川大精神就是“厚德博学、虚心从善”的处世、待人精神。在这里,“厚德”是一种人生观、价值观和品德,就是要我们通过执着地学习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并坚定的追求崇高理想。“博学”就是每个人都要去奋斗,要努力追求新知识,要不断充实自己的奋斗精神,严谨治学,追求卓越,使自己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有智慧的新型人才,具备较强的竞争实力。“虚心”就是要时时刻刻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进而谦虚地学习他人的一切长处,要不耻下问。 每个人的成长发展都需要一个大环境和一个小环境,这个环境就是人与人的关系,“从善”要求我们努力做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川大精神就是……

伟大的四川大学形成了伟大的川大精神,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川大人拼搏进取、奋发向上,力争成为翱翔天空的雄鹰、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成为祖国的栋梁和社会的精英、成为母校永久的骄傲与自豪…

我的未来就在前方,川大的将来无限辉煌。

伟大的川大精神必将不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