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第十章 中国画、石碑及楹联审美

2024-06-25 来源:尚车旅游网
第10章 中国画、碑刻及楹联景观审美

10.1中国画审美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其表现手法独特、精神内涵丰富,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美学观赏价值。欣赏中国画首先要了解有关绘画的基本常识。

10.1.1绘画欣赏常识 欣赏绘画应该了解和掌握绘画的种类、基本特点和欣赏的原则。

10.1.1.1绘画的一般概念及种类

(1)绘画的一般概念

绘画,是通过线条、色彩、光线、构图等艺术手段,塑造出人们直接感受到的视觉形象,并以此来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的艺术。同建筑、雕塑一样,绘画也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又被称为视觉艺术。与其他时间性较强的艺术形式相比较,绘画在情感表现上具有间接性和不确定性,创作、理解和欣赏也会因人而异。

(2)绘画的种类

依创作对象的不同,分为肖像画(人物画)、静物画、风景画、历史画、宗教画等画种。 依创作形式的不同,分为装饰画、连环画、宣传画、漫画、年画等画种。

依创作工具材料不同,分为素描、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水墨画、壁画等画种。 依地域、国家或文化传统的不同,分为中国画、日本画、西洋画等。

10.1.1.2绘画的特点 与其他造型艺术相比,绘画的基本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1)造型的二维性与效果的三维性

绘画是在二度空间(即平面)的范围内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思想情感的艺术形式,它只有长度和宽度,是二维视觉艺术。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绘画压缩了三度空间的整体”,“但绘画仍保留空间关系,只取消了三度空间的一度,使面成为它的表现因素”。因此绘画要利用各种造型手段在平面中表现立体,使其呈现出三维效果。

(2)情感表现的间接性和不确定性

绘画主要是通过运用线条、色彩、光线、构图等艺术语言塑造可视的、确定的形象。从一定意义上说,绘画是“瞬间”的艺术,并不善于表现情节,情感的表现具有间接性和不确定性。而其他的艺术形式,例如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等,有足够的时间通过形体、语言、文字等形式叙事、表现情节、抒发情感,欣赏者获得的情感体验直接而具体。

(3)想象与理解的自由性

由于绘画的二维造型和间接表达情感的特点,使其在思想、境界表现方面具有一定的潜藏性,这恰恰又赋予了绘画这种艺术形式丰富的表现力,为创作和欣赏提供了自由想象与理解的空间。著名画家毕加索曾说:“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创作者可以通过丰富的想象,自由表达内心世界,令人难解的抽象画、印象画由此产生。作为欣赏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自由丰富的想象。

10.1.1.3绘画的欣赏原则

由于绘画风格类型繁多、表现手法不同,因此欣赏没有固定的规律可循,况且每个欣赏者都有自己的欣赏标准和审美喜好。然而,对于对绘画这一艺术形式了解不多的人来说,一些欣赏绘画的基本原则还是应该了解和掌握的,这样才能因画而异,真正把握绘画美的真谛。

(1)了解绘画的艺术语言

从绘画特有的艺术语言即造型手段出发,了解绘画与其他造型艺术的不同。主要从线条、色彩、构图、透视等方面入手,体会、领悟绘画独特的形式美。

(2)了解绘画的分类

绘画的分类依据是多种多样的,由此形成了画种的多样性。不同的画种,在表现形式、表现手法、材料选择、风格表现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了解这些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欣赏各画种的审美特征。

1

(3)了解中西方绘画的差异 由于对绘画认识的不同,中国画和西方画在风格表现上都有独特的魅力,但也表现出强烈反差。从基本技法、作画工具,到色彩构图、绘画认识,都存在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因此,了解和掌握两者之间的不同特点,对于领会中西方绘画的风格的形成、欣赏中西方绘画景观都有积极的帮助。

10.1.2中国画概述

中国画简称“国画”,古称“丹青”。中国画以水为调和剂,以墨为主要颜料,以毛笔、宣纸或绢帛为主要工具。 10.1.2.1中国画分类

中国画自产生至发展,历史悠久,各种画科齐全,种类繁多,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

(1)依创作题材分类

中国画从题材、内容方面可以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类。 人物画 以人物为题材、内容的绘画都可以称为人物画。根据画面中人物的多少可以分为群像画和肖像画。中国人物画要求形神兼备,以线条表现人物的神情,达到神似。

山水画 山水画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要内容,是中国画特有的画种之一。中国山水画的主旨在于创造形神一致、情景交融的深远意境。宋代范宽的《雪景寒林图》即是一幅很有代表性的山水画,通过耸立的群峰、萧然的寒林和苍茫的远山,表现出山岳的骨气和深沉的精神境界。

花鸟画 中国的花鸟画以描绘花卉、竹石、鸟虫为主要内容,也包括走兽、水族等。花鸟画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生物的热爱和审美情趣,抒发了画家的个人情感。花鸟画并非照抄自然,而是主张通过创作与欣赏,影响人们的志趣、情操与精神生活,表现作者的内在思想和追求。

(2)依创作思想和审美情趣

中国画从创作思想和审美情趣的角度可分为文人画、宫廷画、民间画三大类,文人画是主流。 文人画 中国画中的文人画多出自具有较深厚、较全面文化修养的文人士大夫,故称之为文人画。文人画在创作上强调个性的表现和诗、书、画、印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在题材上常常将具有象征意义的梅兰竹菊作为表现对象,用以标榜个人的志节情操等寓意。在色彩和水墨方面,文人画更注重水墨的运用。主要代表人物有赵孟頫、柯九思。

宫廷画 宫廷画又称“院体画”,一般指宋代翰林图画院和后来宫廷画家的绘画,或泛指非宫廷画家效法南宋画院风格之作。宫廷画多为宫廷专业画师所作,为迎合帝王宫廷之需,虽有阿谀之嫌,但大都讲究法度,制作精美,风格华丽,为历代画作之精品。从存世作品来看,较为著名的有刘俊的《雪夜访普图》、无名氏的《明宣宗涉猎图》、黄济的《砺兵图》等。 民间画 民间画出自民间艺人之手,表现劳动人民自己的审美理想。与宫廷画和文人画相比,民间画的社会基础十分广泛,其表现方式多种多样,门类、题材也更加丰富,例如:年画、版画、连环画、漫画等等,都属于民间画范畴,其中年画和版画最具有代表性。旅游审美活动中,民间画常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吸引中外旅游者。 (3)依景观欣赏分类 中国画从旅游审美的角度可以划分为壁画、卷轴画、年画。 壁画 壁画是绘制在天然或人工壁面上的画,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我国古代壁画主要分为宗教壁画、墓室壁画和宫殿壁画三部分。因此宗教壁画是旅游者欣赏频率较高的景观对象。

卷轴画 卷轴画源于早期的帛(绢)画,至纸画产生后而盛,它泛指用纸、绢画成后,经装裱而成的中国画。卷轴画既便于卷而收藏,又便于展而张挂,创作携带都十分方便,与西方的油画有着显著区别。卷轴画是中国画最典型的款式,一般来讲,中国画指的就是卷轴画。

年画 年画是民间画的重要类型之一,主要用于年节装饰。年画的题材非常广泛,大凡带有吉庆内容的风俗生活、新闻轶事、传统戏曲小说的人物故事、仕女、婴儿、山水花鸟及吉祥图案等都是它创作的对象。年画的表现形式红火活泼,经常在描绘美好形象中运用谐音手法表现吉祥的内容,如松、鹤、桃、灵芝象征长寿,莲花和鱼谐音年年有余,瓶中插牡丹寓意平安富贵等。在民俗旅游中,极富地域性、民族性的年画对广大游客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2

10.1.2.2中国画技法形式

中国画就技法而言,主要分为工笔、白描、写意、泼墨、没骨等形式。

(1)工笔 工笔,通过运用工整、细致、缜密的技法描绘对象,画法公正严谨,又称“细笔”,以描绘对象的准确形象为准则,敷色层层渲染,是中国的传统画法之一。从表现内容上又可分为工笔山水、工笔花鸟、工笔人物三种。

(2)写意 写意,是以粗放、简练、洒落的笔墨,描绘出对象的形神,以表达作者的追求或对象的精神意态,借以抒发情感,又被称为“粗笔”,与“工笔”对应。

(3)白描 白描,是完全用线条而不设色来表现景物或形象的一种技法形式,是中国画的基础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白描十分强调书法用笔,要求用笔要有理、流畅、变化。

(4)泼墨 泼墨,是中国画中极有特色的创作技法,即指大笔饱蘸浓墨,阔笔大写,笔酣墨畅,一气呵成的技法,往往能够获得气势磅礴、墨彩丰富生动的震撼效果。

(5)没骨画法 没骨画法,是指不用墨线勾勒,直接以色彩或墨色描绘物象的画法。

10.1.3中国画的审美特征

中国画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品反映的内在主题思想——意境,二是作品表现的外在形式技巧——格调。两者密不可分,意境是内在的,是格调表现的目的;格调是外在的,是意境表现的形式。 10.1.3.1意境

在古代中国的艺术理论中,一般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叫做“意”(或“情”),把画面感受叫做“境”(或“景”),二者有机结合即为“意境”。一幅中国画如果没有意境或意境不深刻,是缺乏感染力和生命力的。中国画意境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诗情画意 中国画与诗密不可分。自宋代开始,创作者便提出绘画应抒写作者的情意。以苏轼为代表的诗画家,强调诗画统一,诗画一律,即所谓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种观点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许多画家追求的目标,以致题画诗大量涌现,中国诗画达到相映成趣、互为一体的崇高境界。著名美学家蒋孔阳说:“„„放弃了题画诗,中国画就不成其为中国画”。

(2)以形写神 形与神是中国绘画的核心问题。对于“形”,不是如实地描摹客观物体,追求形象上的酷似,而是经过概括、锤炼,由“形”提取它的“神”,即“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在具体表现上,人物画家要刻画出人物的精神气质,山水画家要描绘山川的神采气韵,花鸟画家要写出花木禽兽的勃郁生机。如宋代著名画家梁楷,以画简笔人物著称,其代表作《李白行吟图》在造型上用极富于表现力的寥寥数笔,着重表现诗人的行吟形象,使李白豪爽洒脱、恣肆汪洋的神态跃然纸上。正如齐白石所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道出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辨证关系。

(3)象征意味 中国画的画家常借对象的精神气质表现自身的人格思想、理想追求,山水、花鸟在他们的笔下变得极富感情色彩。例如,画竹多表现出其劲节姿态,画菊表现其傲霜精神,画梅表现其凌寒斗雪的品格,画兰表现其不随世俗的高洁。这“四君子”常出现在花鸟画中,被文人用来象征自身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气节、虚心的品质和纯洁的感情。 10.1.3.2格调

所谓“格调”,就是运用丰富的笔墨色彩,准确的造型能力,巧妙的经营安排,使被描绘的物象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意境阔达的艺术效果。格调愈高,意境愈深。格调是画家基本功的直接体现。中国画格调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用笔 中国画的用笔实即用线,要求线条刚柔相济、富于变化,通过笔法的坚硬、柔软、轻盈、挺拔、平缓表现对象的质地、情感。用笔是中国画全部技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技法,造型、设色、构图等都依赖用笔。中国画的用笔与书法相同,即所谓“书画同源”。因此一幅好画,是用笔“写”出的,而不是用笔“画”出的。对于中国画用笔,必须理解其“四要”。一要意 即笔意。二要力 即笔力。三要韵 即笔韵。四要趣 即笔趣。

(2)用墨 用墨实际是用笔的补充和变化。中国画对墨情有独钟,一直遵守着“墨主色补”的设色

3

原则,故此中国画又称为水墨画。关于用墨,中国画有墨彩、墨阶、墨质、墨性、墨法之分。

墨彩 墨虽为黑色,但有浓淡、干湿、新旧之分,程度不同,画面会有生动的变化,于是墨便有了色彩。

墨阶 墨阶就是墨色由浓到淡的层次变化。墨质 墨质是指墨的质地变化。墨性 墨性指的是墨的干湿程度。墨法 墨法是指用墨的方法。 (3)设色

中国画的设色以表现物象的固有色为主旨,基本不考虑光源色、环境色对物象固有色的影响,“随类赋彩”是中国画设色的基本原则。由此出发,形成了中国画设色的审美特点。单纯明快 对比强烈 主观色彩浓厚 以虚当实

(4)构图

所谓构图,即“经营位置”。“经营”是指画者作画前的思考、研究、分析等构思活动,“位置”是指整个画面的结构、格局。

中国画构图的突出特点是时空尺度把握灵活,不受视域、时间限制,既可画下此时此地之“所见”,亦可画出彼时彼地之“所知”,以及心中意念之“所想”。在这种构图方法的作用下,一幅画中我们既可以看到春夏秋冬,亦可看到塞北江南。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散点透视的最好例证。这在以焦点透视为构图方法的西方绘画来看,是难以想象和实现的。

当然,中国画散点透视的构图特点是在先立意的前提下进行的,即古人常说的“意在笔先”。透视点的游移、确定,由作品要表现的内容与含义、气势与情韵来决定。不同的艺术境界的表现,要选择相应的构图方式。

中国画的一般构图规律主要包括:取舍、宾主、呼应、虚实、疏密、藏露、开合、动静、诗书画印有机结合、装裱艺术。

10.1.4中西方传统绘画差异

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是绘画发展史上的两大体系,它们在一些方面存在着共性,但总体风格、审美特征却有着极大的反差,对两者差异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中国绘画的基本特征,加强地域环境、文化背景、观念认识对两种绘画风格的深刻影响的认识。

(1)中西方绘画工具的差异

中国画的绘画工具以“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而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洋绘画,其工具以油画笔、油彩和画布为主。中国的“文房四宝”有着西洋绘画工具无法比拟的特点。如用各种兽毫制成的中国毛笔与西方的硬棕笔不同,轻按为点,顺势拖画为线,画面以点线结构为主。在行笔时,能集提、按、行、顿、勒、啄为一体,不仅可以表现出坚硬柔软、光滑涩重等不同质感的形象,还可以达到巨细收纵、任意挥洒、变化无穷的境界。此外,中国墨具有丰富的笔感和韵味,中国宣纸光、细、绵、韧、轻、软,具有极强的渲染性,中国的矿物质颜料和植物质颜料能产生或色调典雅,或富丽堂皇,五彩并呈、变化万端的色彩效果。西方绘画工具中的画笔为扁平的刷子,由此构成的画面为块面结构,而这种结构在表现物象的体积感、空间感方面有着独到之处,加之丰富的色彩和强调光影组合,使得西方绘画更具有逼真、直观的特点。

因此,不同的绘画工具带来了不同的审美效果。中国的绘画工具使得中国画更加含蓄、婀娜多姿而又富于变化,然而点线结构在“模拟”物象方面欠缺许多,因而中国画体现出的是一种抽象美。西方绘画工具虽然限制了其画线功能,但它有它的优势,光与影是西画中特别强调的,而光与影正是由块与面组合而成,所以其绘画工具极好地表现了它的绘画宗旨。从审美角度而言,尽管西画含蓄不足,但模拟物象的能力极强,与中国画相比更加逼真。因此,中国画更多的体现出的是一种抽象的美,而西画体现出的则是一种具象的美。

(2)绘画技法的差异

中西绘画在构图的基本方式上,即“透视”方法的运用上是不同的。西方绘画的构图采用严格固定的视点,将某一瞬间的空间凝固在画布上,而且画面上远处的物象模糊,近处的则清晰,由此表现出远近的距离,被称作为“焦点透视”。中国画则相反,不受时空限制,在同一空间中表现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情节。由于没有固定的视点,因此这种方法被称之为“散点透视”。

4

透视方法的不同实际上表现为二者对空间的理解不同。西方绘画对空间的理解经过了几何透视、视觉透视和焦点透视三个阶段。三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从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出发,用固定的视点来表现同一空间,这符合人们通常的视觉习惯。中国画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虽然表现的具体对象是客观物象,但画面上的效果却与西方绘画所产生的真实感相去甚远。

(3)绘画认识的差异

西方艺术,自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来,就强调艺术是对自然的摹仿,亦被后人发展为艺术是对自然的“再现”。因此,忠实于自然、忠实于客观对象,以真实为本便成了西方绘画乃至其它艺术形式的首要准则。从古希腊雕刻对人体肌肉、骨骼、姿态、神情的准确刻画开始,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对解剖学、光学、几何学的专注,以获得对人体在生理结构和造型上的准确把握,都反映出对这一原则的恪守。

中国画的基本准则是“以形写神”、“气韵生动”。因此它更重视想象,注重按创作者自己的主观意象来对所描绘的对象进行某种改造,以产生出某种在物象形迹之外的意味来。所以和重再现、重理性的西方绘画相比,中国画则重表现、重感情。客观对象在绘画中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艺术家自我主观情绪的寄托,因此山水、花鸟、树木、石竹往往就被人格化、感情化了,成为创造者自我理想、欲求、信念和人品的化身。所以中国画可以完全不顾客观物象形体、色彩的本来面目,更多的是变形、简化和夸张,来追求“似与不似之间”的境界。

10.1.5著名旅游区绘画景观实例欣赏

中国的绘画艺术可谓博大精深。从纯粹欣赏角度而言,它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其种类繁多、形式各异、技法多样、材料丰富,遍布于祖国的大江南北,皇宫、殿堂、寺院、崖壁,甚至民居乡间都有它的身影。许多人文古迹因它的存在而声名显赫。此处分析两例著名旅游区绘画景观。 10.1.5.1敦煌壁画(1)敦煌壁画概述(2)敦煌壁画的艺术特点

敦煌壁画题材多样、内容丰富、造型千变万化,它是集多个朝代的艺术结晶,因此其艺术特色也呈现多样性的特点。在欣赏敦煌壁画时需要从以下方面把握它的艺术特点。造型特点 绘画技法 融合外来文化 (3)敦煌壁画的观赏重点 飞天 菩萨像 10.1.5.2《清明上河图》(1)《清明上河图》概述(2)《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 内容丰富 结构严谨 宏观与微观高度统一 《清明上河图》真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10.2碑刻景观审美

古人歌功颂德、祭祖追先或作诗纪胜,都要有所记载,以求垂之长久,于是或镂鼎彝,或书竹纸,或镌碑碣。然而竹木易磨灭,纸帛易破损,青铜器固然牢靠,但质地易蚀且镂刻不便,于是最妥善长久的保存方法便是铭之于石,碑刻由此产生,成为今人了解古代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历史、人物、书法艺术的宝贵资料。这些镌刻于崖壁、石碑之上的各种各类碑刻,也为山川增色、为景观添彩,成为今人游赏的重要景观。

10.2.1碑刻概述

(1)碑刻含义 碑刻在产生之初是刻石文字的一种,以后人们将碑刻的含义加以引申、扩展,将所有刻有文字的石刻(包括碑、碣、墓志、造像、刻石、刻经、塔铭、摩崖、石阙、题名、题诗、界石、画像等等)统称为碑。

因此,碑刻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碑是指镌有述德、铭功、纪事与纂言等文字的刻石,如碑碣、摩崖、造像记与墓志等。狭义的碑是指东汉以后,立于纪念地、建筑或墓前、刻镌文辞的长方形石板。从旅游景观欣赏的角度而言,此处指其广义。

(2)碑刻类别 碑刻因其产生发展历史久远而种类繁多,一般而言,可以将其作如下划分。 碑类 凡刻石、碣、摩崖均属此类。

墓志类 墓志是专门用于记载逝者姓名、籍贯、官爵、卒葬年月以及身世经历以示纪念,并埋放于墓中的石刻。

经类 专指刻有儒、释、道各家经典的石刻,目的在于流传后世。石经的形制大多为碑状,少数为经幢。

5

造像记

杂刻类 这类碑刻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地莂、界至等纪事石刻,医方、书目、诗文刻石,井栏、桥、阙等建筑物题字,也有题名、榜书等各种形制奇特的文字刻石。

10.2.2碑刻的审美特点

(1)石材质感之美 各种碑刻都表现出共同的材质之美,即质朴、敦厚、古拙、深沉。

(2)文辞含蓄之美 碑刻中有许多出自历代名家、文人墨客或统治者,他们或文采过人、书法精深,或睿智通达、修养高深,由此而得的碑文则成为高度的语言概括和精确传神的文字点化,寥寥数字之中或蕴含了上下千年历史变迁、呈现了世间悲欢离合之情,或表达了志向高远、品德高尚的理想追求,文辞优美含蓄。

(3)与环境和谐统一之美 碑刻虽然形式多样,但其存在无非置身两个环境,即自然山水之间和人文建筑(如园林)之中,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碑刻都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位置、体量、形态、字体、高低、宽窄、厚薄,以致气势、韵味等方面都要与环境相融相通,达到统一和谐。

(4)书法艺术之美 碑刻以文字的形式附着于各种石质材料之上,是美化后的文字,是书法艺术的呈现。旅游景观中留存的大量的碑刻遗迹,其审美价值和作用是多重的,即可以渲染环境、加深意境,又可以点明主题、引导游人,调动他们的审美情趣,加深他们的审美体验,在赏心悦目的同时,达到物我两忘、心与物游、物我一体的最高审美境界。

10.2.3著名旅游区碑刻景观实例欣赏

中国不仅是诗的国度,也是碑石林立的国度。遍布于名山大川、寺庙宫苑、园林建筑等各处的碑刻,不仅数量惊人,而且地域分布广阔,从形式到内容丰富多彩。它集历史资料、人文景观、书法艺术,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旅游景观。这里,择要分析两处著名碑刻景观。

(1)西安碑林 它是我国历史上保存碑石最早的地方,也是我国迄今最大的石质书库。九百多年来,经历代征集,扩大收藏,精心保护,数量达到近3000方,由于这里碑石林立,蔚为壮观,故称碑林。碑林按照其形式和内容可分为几类:石经类、宗教类、墓志铭、功德碑、庙碑、道碑等。

西安碑林的主要观赏点在于:体味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 领略历代名家书法艺术 欣赏精美细腻的石刻画 西安碑林集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欣赏价值于一身,1962年,被批准为中国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2)泰山石刻 泰山,自春秋战国时期,即已成为名山,历代帝王封禅祭祀,视其为神的化身。历史上的文人墨客也都登临泰山,留下成千题咏刻石,它们在石碑、摩崖之上,庙宇、殿堂之间。自山脚至山顶,沿途均有书法遗迹。这些题咏造就了一个自然泰山之外的人文的泰山。

泰山石刻从内容来看,主要可以分为六大类:历代帝王封禅告祭文、寺庙创建重修记、石经墓铭、石刻画、颂岱诗文、题景和楹联。从形式来看,主要有两种,一为碑刻,一为崖刻,崖刻多于碑刻。泰山石刻因山而得,因此其表现形式也丰富多样、千姿百态。

泰山石刻的美,体现在与泰山的自然之美的暗合统一。泰山自然美的突出特征是雄伟,亦或“雄中藏秀”,而泰山石刻的风格从总体来看也附和了这一特点,无论碑刻还是摩崖,其文字的体量、字径、字体、气韵等都与泰山的自然美特征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成为自然美的有机组成部分。泰山石刻之“雄”以气势、骨力取胜,而“秀”则以情趣韵味见长。泰山石刻直观而深刻地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一座朴素仁厚的泰山,因石刻的装点变得斯文典雅。

泰山石刻的观赏重点 秦刻石李斯碑 康熙、乾隆重修岱庙碑 康熙重修岱庙碑 乾隆重修岱庙碑 唐摩崖 经石峪 泰山石刻,可谓代不绝书,记载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脉络,著名的石刻还有汉代的《张迁碑》、《衡方碑》、晋代的《孙夫人碑》等。1987年,泰山因雄伟绝奇的自然景观和厚重悠长的人文历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以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的身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毋庸置疑,那些琳琅满目、瑰丽多姿的石刻景观,丰富并充实了泰山美的内涵。

10.3楹联景观审美

6

中国楹联艺术是一种十分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与中国古代诗歌文学的高度发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悬于山水名胜之中、人文古迹之间,记录下历朝历代旅行者游览观赏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起到了点染主题、烘托环境、激发审美情趣的作用。同时,匾联本身由于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生动直观的艺术欣赏性,又成为极具观赏价值的旅游景观。

10.3.1楹联概述

(1)楹联含义 楹,即房柱或门柱。楹联,又称楹柱联,是指悬挂或粘贴在门坊或堂柱上的联语,又称对联、联句或对子等。楹联由两个等量的部分组成,前一部分为上联,后一部分为下联。上下联合称一联,为全联,缺一不可。对联的量词,古人用幅,但“幅”又可理解为一幅画,而且体现不出楹联成对成双的特点,因此以后多用“副”,则较为恰当。

楹联是有独立意义的对偶句,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之所以独特,不仅仅表现在文体形式,还在于其属性独特。它既是雅文学、又是俗文学;既是文字文学,又是口头文学;既有辉煌力作,又有游戏文章;既以文学为主体,又与艺术相结合。

(2)楹联类别 从景观观赏角度划分,旅游者在审美活动中接触较多的楹联主要包括以下种类。 名胜联 寺庙联 春联 节日联 门联 行业联 婚联 寿联 堂联 (3)楹联的基本格式

一副楹联,字数多少,虽无规定,但却有着基本的、比较规范的格式。了解其基本格式,对于我们在欣赏楹联中,领会其内在与外在美有重要帮助。

书写 楹联书写分为直写、横写两种。直写用于张贴、悬挂,上联在右,下联在左,形成“门”字对。例如:

树 倚 深 堂 有 月 来

烟 笼 古 寺 无 人 到

横写主要用于现今图书、报刊等印刷出版物中,自左至右,上下联各占一行。例如:

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标点 从各处遗迹实物来看,楹联既不断句,也不标点。而今,出版的各种书籍,都须断句、标点。大致有三种方法(以杭州凤凰山楼阁联为例)。

实录法:

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 十万家烟花尽归此处楼台

空字法:

八百里湖山 知是何年图画 十万家烟花 尽归此处楼台

标点法:

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 十万家烟花,尽归此处楼台。

点空法:

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 十万家烟花,尽归此处楼台

布局 是指合理地安排联语位置,主要是指直联。联语的布局原则是对称、均衡,上联下联都应自上而下成一直线,顶格居中,无论行书还是草书,字体、字距都应相同。上下两端要各留空地,

7

不能迫近纸边,上端空处应多于下端。联语较长,需要转行,则上联自右向左转,下联自左向右转,所转字数相等,形成“门”字对。例如:

看 万 将 里 来 晴 气 云 象 千 里 青 云

阶 数 前 不 玉 尽 树 春 光 门 前 绿 树

10.3.2楹联的审美特征

(1)文体节奏美

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楹联的上下联应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同、句式相同、平仄相谐、强弱相当、文字相别,这些要求使得楹联的文体具有了形式上的整齐一律、文词意义表达上的统一递进以及声调语气上的抑扬顿挫的审美特征,无论是看、读、听,都舒畅流利、协调有秩,极富节奏感。

当然也有一些极个别的例外,目的就在于追求“字数不等”造成的艺术效果。例如,传说窃国大盗袁世凯死后,四川一文人给他写了这样一副挽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

有人看后疑惑不解,提出“袁世凯”三字,怎么对得起下联的“中国人民”呢?那文人听后笑出声来说:“这就对了,袁世凯是对不起中国人民!”大家听后恍然大悟。上联五字对下联六字,字数不等,无法成对,但内容是完整的。作者利用上下联的字数差异收到了讽刺效果,而实际上这一对联还是建立在“字数相等”的原则上的。

(2)笔调综合美

楹联的笔调极为丰富,对各种韵文有着极大的相容性,可以象诗,也可以象词、象赋;可以象政论,也可以象白话文;可以象俗语,也可以象谚语、歇后语。例如,郑板桥的题联“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便有诗的笔调,孙中山先生联“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则颇似警策,陶行知的自题“捧着一颗心,不带半根草”明白如话,民间中流传的寺庙联“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则用的是民间约定俗成的语言,而明代翰林学士解缙所作巧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则忧如歇后语。这些形式各异的笔调,使得楹联或有诗的韵味、赋的情调,或有政论的哲理、白话文的平淡,或有俗语的朴实、歇后语的情趣,从形式到内容雅俗共赏,无论是文人雅士、还是乡民百姓,皆可“出口成章”、“信手拈来”。

(3)文学意蕴美

楹联是语境与环境的高度统一。许多名胜古迹、园林寺庙中的楹联,是写意、抒情的最好表现方式,是自然人文美景与作者心境情绪的一拍即合和绝妙点化,寥寥数字或抒志畅怀、或哲理深刻,内涵丰富、意蕴深远。楹联的这种审美特征得益于各种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比喻、比拟、借代、夸张、衬托、反语、设问、反问、排比、反复、接应、顶真(又称顶针或联珠)、回文、析字、迭字等等,都是其常用的修辞手法。它们的使用使得联文形象生动、内容深刻,令人叹为观止。

(4)外在形式美

楹联的外在形式美源于它的约定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上下相合,左右对称。

二是与匾额、横批构成一横二纵的形式美。 (5)书法艺术美

楹联与书法有着天然的联系,它从诞生之日起就是由书法家书写的,因此有人将其称为是“用

8

书法艺术形式表现的书法作品”。由于楹联独特的对称形式和联文要求,使其在书法艺术表现方面呈现以下特点。字体与环境氛围的和谐美 字迹与观赏距离的尺度美 独立与呼应的统一美 守格与破格的变化美

10.3.3著名旅游区楹联景观实例欣赏

楹联有写景、抒情的功用,写景的可以托物言志,抒情的可以直抒胸臆。正是如此,在我国风景名胜中留下了数不清的名联佳句,可谓比比皆是。这里精选几例。 10.3.3.1杭州西湖孤山联

杭州西湖天下景,历代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画龙点睛的绝妙楹联,湖光山色之间点缀着上千副顶级作品,西湖亦曾号称“楹联大观园”。

孤山因在西湖与外湖之间而得名,又因山多梅花,亦被称作梅屿。这里有放鹤亭、林逋祠墓、巢居阁、俞楼、文澜阁、西湖天下景、中山公园、苏小小墓筀等胜迹。其中“西湖天下景”亭柱上的一副楹联最为有名: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欣赏这副楹联,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从写景来看,它虽从苏东坡《饮湖上初晴雨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句中化用而来,但不是单纯的仿效和复制,在意境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开拓。

从书法上看,此联为黄文中撰,任政书写。在书法史上,任政虽名不见经传,但观此联书体,一来流畅自然,清丽媚秀,与联语所写之内容及西湖之秀美景致配合得恰到好处;二来行草相间,凡叠字一行一草,极尽变化之姿。真可谓有此景当有此联,有此联当有此书!

从对句形式看,首先,此联全以叠字相对,自然得体。其次,此联可作回文读、一字读、三字读、反复读等,包含多种修辞。再次,标点位置不同也可有不同读法。因此,这副楹联既诗意盎然,又极富文字游戏趣味,实在是匠心独运,妙不可言。 10.3.3.2秦皇岛山海关孟姜女庙联

秦皇岛山海关孟姜女庙建于明代,相传孟姜女千里寻夫,经历了108难,才到了山海关,因此在到达孟姜女庙的必经之路上建有108级台阶。在经过了山门进入前殿之后,殿前的一副对联就会映入眼帘。传说孟姜女跳海后,海中立即浮现出两块岩石,高的是墓碑,低的是姜女坟。一位状元站在姜女庙,远眺海中姜女坟,只见波涛滚滚,时起时落;遥望万里蓝天,但觉浮云悠悠,忽聚忽散。于是他即景生情,挥毫写下这副名传千载的奇妙佳联。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这副联语正是根据传说故事和自然景物,利用了汉字多音、多义或叫同音假借的和“叠字”修辞手法,在“朝”和“长”字上巧作文章,用八个不同汉字组成了长达20字的对联,妙趣横生,耐人寻味。此联只要在读音和断句上稍作变化,即可有多种读法 10.3.3.3苏州园林楹联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是私家园林的代表,是园林主人和设计者智慧与心血的结晶。园林中的每一部分都不是任意而为,都有它独特的内涵、思想内容和审美作用,诗情画意是它的风格追求。正由于此,园林成了才子佳人吟诗作赋的理想所在,几乎每座园林都有精彩的楹联传世。这里以留园二联为例。

(1)联之一 奇石尽含千古秀;桂花香动万山秋。 上联写视觉形象,从不同角度对湖石进行了刻划,用“奇”、“秀”、“千古”来写石,表现出了秀丽嶙峋、亭亭玉立的湖石的丰姿和神韵。下联写桂花,没有绘形摹色,而是抓住桂花独具的“香”,从嗅觉入手,“万山”夸张地突出了香气的浓郁,而一“动”字则化无形为有形,将暗香浮动、扑人鼻息的氤氲渲染得活灵活现。全联意境俊逸雅秀,含有不尽之妙。

(2)联之二 蝶欲试花犹护粉;莺初学啭尚羞簧。 上联描蝶恋花的情态,以一“试”一“护”,写出了蝴蝶“欲试”“犹护”、绕花而飞的徘徊,维

9

妙维肖地描写了蝴蝶对花的恋惜之情,“试”为爱,而“护”更是爱。下联写黄莺初啼的羞怯,以一“尚”绘出了它欲鸣又止、难以开口的犹豫之态。全联以自然界的小生灵做为描摹本体,移情于审美对象,以人拟物,写得神情毕肖、活泼可爱,我们可以从中窥见作者的雅然情趣、观察事物的细致入微及其非凡的艺术表现力。 10.3.3.4洛阳白马寺天王殿联

白马寺位于洛阳市东12公里,为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被尊为中国佛教的“释源”和“祖庭”,有“中国第一古刹”之称。寺中天王殿内主尊为弥勒佛,它袒胸露臂,大腹便便,笑口常开,一副乐呵呵的样子。其间的楹联对他的外在形象和内心世界进行了勾画,令人回味无穷: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此联抓住了弥勒佛外形和精神特征,深发开掘,揭示出佛教的真谛:弥勒佛肚子如此之大,包容了人世间难忍难容之事;笑口常开,表示在佛的心里四大皆空,富贵名利皆不存在,而世人却为名为利忙忙碌碌,弥勒佛正在笑这些可笑之人。纵观全联,既有对弥勒佛形象的勾勒,令人忍俊不禁;又揭示出了佛教的真谛,发人深思。

从修辞来看,这副对联用了顶真(也叫连珠)的手法:上联后半句“容天下难容之事”的第一个字就是前一句“大肚能容”的最后一个字;下联后半句“笑世间可笑之事”的第一字正是“慈颜常笑”的最后一字,这样读来有一种连绵不断的气势。此外,上联三个“容”字,下联三个“笑”字,则是对联中的重字手法。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