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言文《愚溪诗序》原文译文及赏析

2021-04-30 来源:尚车旅游网
【 导语】柳宗元,字⼦厚,汉族,河东(现⼭西运城永济⼀带)⼈,唐宋⼋⼤家之⼀,唐代⽂学家、哲学家、散⽂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因官终柳州刺史,⼜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下⾯是分享的⽂⾔⽂《愚溪诗序》原⽂译⽂及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愚溪诗序》

  唐代:柳宗元

  灌⽔之阳有溪焉,东流⼊于潇⽔。或⽈:冉⽒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予以愚触罪,谪潇⽔上。爱是溪,⼊⼆三⾥,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今予家是溪,⽽名莫能定,⼠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丘,为愚丘。⾃愚丘东北⾏六⼗步,得泉焉,⼜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皆出⼭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南,为愚沟。遂负⼟累⽯,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异⽯错置,皆⼭⽔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夫⽔,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峻急多坻⽯,⼤⾈不可⼊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以利世,⽽适类于予,然则虽辱⽽愚之,可也。

  宁武⼦“邦⽆道则愚”,智⽽为愚者也;颜⼦“终⽇不违如愚”,睿⽽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予遭有道⽽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名焉。

  溪虽莫利于世,⽽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不能去也。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墨⾃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所避之。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不违,昏然⽽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莫我知也。于是作《⼋愚诗》,纪于溪⽯上。

  【⽩话译⽂】

  灌⽔的北⾯有⼀条⼩溪,往东流⼊潇⽔。有⼈说,过去有个姓冉的住在这⾥,所以把这条溪⽔叫做冉溪。还有⼈说,溪⽔可以⽤来染⾊,⽤它的功能命名为染溪。我因愚犯罪,被贬到潇⽔。我喜爱这条溪⽔,沿着它⾛了⼆三⾥,发现⼀个风景的地⽅,就在这⾥安家。古代有愚公⾕,如今我把家安置在这条溪⽔旁,可是它的名字没⼈能定下来,当地的居民还在争论不休,看来不能不改名了,所以把它定名为愚溪。

  我在愚溪上⾯买了个⼩丘,叫做愚丘。从愚丘往东北⾛六⼗步,发现⼀处泉⽔,⼜买下来作为积蓄,称它为愚泉。愚泉共有六个泉眼,都在⼭下平地,泉⽔都是往上涌出的。泉⽔合流后弯弯曲曲向南流去,经过的地⽅就称作愚沟。于是运⼟堆⽯,堵住狭窄的泉⽔通道,筑成了愚池。愚池的东⾯是愚堂,南⾯是愚亭。池⼦中央是愚岛。美好的树⽊和奇异的岩⽯参差错落。这些都是⼭⽔中瑰丽的景⾊,因为我的缘故都⽤愚字玷污了它们。

  ⽔是聪明⼈所喜爱的。可这条溪⽔竟然被愚字辱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道很低,不能⽤来灌溉。⼜险峻湍急,有很多浅滩和⽯头,⼤船进不去;幽深浅狭,蛟龙⼜不屑于此,不能兴起云和⾬,对世⼈没有什么好处,正像我。既然如此,即使是玷辱了它,⽤愚字来称呼它,也是可以的。

  宁武⼦“在国家*时就显得很愚蠢”,是聪明⼈故意装糊涂。颜⼦“从来不提与⽼师不同的见解,像是很愚笨”,也是明智的⼈⽽故意表现得很愚笨。他们都不是真正的愚笨。如今我在政治清明时却做出与事理相悖的事情,所以再没有像我这么愚蠢的⼈了。因此,天下⼈谁也不能和我争这条溪⽔,我有给它命名的专利。

  溪⽔虽然对世⼈没有什么好处,可它却能够映照万物,清秀明澈,能发出⾦⽯般的响声,能使愚蠢的⼈喜笑颜开,对它眷恋爱慕不忍离去。我虽然不合世俗,也还能稍⽤⽂章来安慰⾃⼰,⽤⽂笔⾃由驱使万物,创造出⼀个称⼼满意的审美境界,世间万象没有什么能逃得出我的笔墨形容。我⽤愚笨的⾔辞歌唱愚溪,觉得茫茫然没什么悖于事理的,昏昏然似乎都是⼀样的归宿,超越天地尘世,融⼊⽞虚静寂之中,⽽寂寞清静之中没有谁能了解我。于是作《⼋愚诗》,记在溪⽯上。

  【⽂学赏析】

  第⼀段叙述愚溪的地形位置以及它的名字之由来。前者的笔墨⼗分简约,⼗三字,仅只说有条⼩溪位于灌⽔北⾯,向东流⼊潇⽔。后者⾸先引述了两种传说。⼀种说,这条⼩溪由于冉姓⼈家曾居于此,故名“冉溪”,⼀种说,由于它具有染东西的功能,故名“染溪”。然后笔锋⼀转,正⾯叙述作者所以命名它为愚溪的道理。由于他因⽠⽽获罪,因罪⾯遭贬,因贬⾯爱此溪,⼜因爱此溪⽽择其风景处筑室⽽居。进⽽联想到古代有个“愚公⾕”,如今作者居家于此溪之上,⽽当地⼟居对于它的名字则莫衷⼀是,作者才不得已⽽为之,素性更名为“愚溪”。此段⽂字乃扣题之笔,所以作者才不吝笔墨,详加叙述。古有“愚⾕”,今有“愚溪”,均以⼈愚⽽得名。⼀⾕,⼀溪,⼀古⼀今,皆以愚名,遥相对应—作者以此申明⾃⼰以愚命溪并⾮杜撰。所以此笔绝⾮赘⽂闲墨,更⾮故作⾼深掉书袋;惟因有了这⼀笔才使⽂章显得跌宕有致,耐⼈玩味。从章法上看,这⼀节的收尾解决了篇⾸的两个“或⽈”的争端,这样题⽬中的“愚溪”⼆字就交代完满了。

  第⼆段以愚溪为中⼼,写出“⼋愚”的名字。这⼀段前⾯全⽤叙事,“为愚”重复了七次,很容易产⽣单调重复的感觉,但作者的叙述,采⽤有详有略,或连或断的处理⽅法,消去了重复乏味,反⽽重复有趣。本来这⼀节叙述插不进抒情和议论,⽽结尾却说:“嘉⽊异⽯错置,皆⼭⽔之奇者”,表明所谓“⼋愚”却⼤有美景、不可忽视。“以予故,咸以愚辱焉”说明称之为愚,是名实不符,是对⼭⽔的侮辱。由⽔受辱的根源是“以予故”,这三个字中酸⾟多多。所以,这⼀节结尾⼏句表⾯是为“愚溪”等鸣不平,实际是为⾃⼰抒愤慰。从章法上说是“扬”溪,为下⾯的“抑”起波洲。

  第三段忽起⼀⼤跌宕。先是设问⾃答,说明“⽔”(⾃然包括溪⽔)虽为智者所喜爱,但却可以“辱⽽愚之”的原因:适类于余。“抵”:⽔中⾼地。这⾥,作者把溪之愚与余之愚相⽐,以为⼆者互为伯仲,因⽽把前⽂中溪以⼰⽽受愚辱的结论*。这是这⼀部分中的第⼀处跌宕之笔。然后,作者⼜把⼰之愚与两位古⼈之愚相⽐,得出的结论是⼰之愚是真愚,古⼈之愚乃假愚,但是天下⼈都不能给这条愚溪另外再起名字,就是由于它的名宇乃是“余”这个货真价实的愚⼈所起的缘故。这是⼜⼀层跌宕,即为⽅才对于愚溪的那些⾮议徽词作了翻案⽂章。这⾥的层层跌宕之笔,表⾯看去,仿佛是作者故惫⽽为之的曲笔、俏笔,实际是他遭受贬滴以后⽭盾、痛苦⼼理的⾃然表露。这从此⽂的级后⼀部分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最后⼀句“适类于予”。就⾃然过渡到第说⾃⼰。“辱⽽愚之,可也”是溪我双关语。本来应该数落⾃⼰了,却⼜引出“宁武⼦”和“颜⼦”来陪衬,这在暗中为⾃已占地步:“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是牢骚语,也有⾃负的意思,不能轻轻放过。表⾯上仍然归到“溪溪”之名上,“予得专⽽名焉”,和第⼀节相应。

  最后⼀段是全⽂的⾼潮,前⾯抑扬反复,千回百折,都是为这⼀节服务,从抑到扬,也是先从溪和⼈两⽅⾯说,然后合⽽为⼀。“溪虽”⼀层从上⽂的贬溪转⼊赞溪,“善鉴万类”⾔其⽤,“清莹秀澈”⾔其质,“锵呜⾦⽯”⾔其声,明着赞溪。写出⽂⼈的胸⽆尘滓、笔于造化的特⾊。“能使愚者”⼀句由溪到⼈,转换⾃然。“予虽”句由上⽂的⾃贬转⼊⾃赞,中间的“亦”字是细密处,与此段赞溪⼏句话相应。⼏句讲⾃⼰⽂墨的造诣,“漱涤万物”,窗其精深;“牢笼百态”,⾔其⼴博。最后⼀层将⼰与溪合说。“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不违,昏然⽽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多⽽莫我知也”,这⼏句是全⽂最得意处,好像天地之间只有⼰与溪化⽽为⼀。散⽂到得意处,往在夹⼏句韵语,柳⽂中也常见这种情况,这表⽰感情激动到了⾼潮,但在得意之中着“寂多⽽莫我知”⼀句,上应“不合于俗”“违于理,悖于事”“予以愚触罪分等语,⼀种废弃之牢骚⾃然流露。这⼏句可以和《始得西⼭宴游记》“⼼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境界和情趣是⼀致的。“于是”⼀句表明题中的“诗序”⼆字。

  这篇⽂章在艺术上颇有特⾊。

  托物兴辞,寓意深远。作者不是客观地描摹⾃然风景,⽽是托物兴辞,夹叙夹议,蕴藏着深厚的寓意和强烈的个⼈倾向。仅就第⼆段来看,仅百余字,就⼀连⽤了⼗⼆个“愚”字。其他各段,也都以“愚”字统贯。这样,⽂章就具有朝着中⼼凝聚的向⼼⼒,结构也显得集中紧凑。作者在对于幽奇秀美的⼭光⽔⾊的描绘中,或隐或现地折射出⾃⼰的影⼦。愚溪具有“清莹秀

澈”的美景,却被弃于凄清冷寂的荒野,⽆⼈游赏,⽆⼈涉⾜,甚⾄也⽆⼈过问,这正是同作者⼀样的遭遇。欣赏愚溪美景的只有痛苦的柳宗元,同情柳宗元的也只有这落寞的愚溪,他慨叹这样美好的风景被遗弃在僻远的荒野中⽆⼈赏识、受⼈轻蔑,正是借此倾吐⾃⼰的抱负和才能被埋没、遭打击的不平之鸣。作者的思想感情、⽣活遭遇和所描写的⾃然景物交融在⼀起,表现了作者对这压抑⼈才的不合理社会的批判。

  写景善于布局。这篇⽂章在记愚溪⼋景时,善于摄景,巧于布局,⼋景的位置和距离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具有很强的⽴体感。游玩看景就呈现了出来:⾃潇⽔⼊溪,溯流⼆三⾥,上岸,登⼩丘,⼜东北⾏六⼗步,见六孔泉,随泉沿沟向南,见⼀⼤池,到池东⼊⼀堂,出堂⼜到堂南亭⼦上,回头西望池中秀丽的⼩岛。除写景外,还叙述了作者如何被贬潇⽔上,⼜如何迁家于此,如何在愚溪安家栖息,也议论了愚溪的定名问题。在这样短的篇幅中,把议论、叙事、写景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议论清晰,叙事井然。

  扩展阅读:柳宗元⽣平之早年⽣活

  柳宗元的祖籍是河东郡(河东柳⽒与河东薛⽒、河东裴⽒并称“河东三著姓”),祖上世代为官(七世祖柳庆为北魏侍中,封济阴公。柳宗元的堂⾼伯祖柳奭曾为宰相,曾祖⽗柳从裕、祖⽗柳察躬都做过县令)。其⽗柳镇曾任侍御史等职。柳宗元的母亲卢⽒属范阳卢⽒,祖上世代为官。柳宗元只有两个妹妹。

  773年,柳宗元⽣出⽣于京城长安。四岁时,母亲卢⽒和他住在京西庄园⾥,母亲的启蒙教育使柳宗元对知识产⽣了强烈的兴趣。柳宗元的幼年在长安度过,因此对朝廷的腐败⽆能、社会的危机与动荡有所见闻和感受。(九岁时遭遇建中之乱,建中四年,柳宗元为避战乱来到⽗亲的任所夏⼝。年仅12岁的柳宗元在这时也亲历了藩镇割据的战⽕)公元785年(贞元元

年),柳镇到江西做官。柳宗元随⽗亲宦游,直接接触到社会,增长了见识。他参与社交,结友纳朋,并受到⼈们的重视。不久,他回到了长安。⽗亲柳镇长期任职于府、县,对现实社会情况有所了解,并养成了积极⽤世的态度和刚直不阿的品德。能诗善⽂的⽗亲和信佛的母亲为他后来“统合儒佛”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