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岭南诗评文献及其价值

2023-05-25 来源:尚车旅游网
文献研究·粤诗文献整理研究专题

岭南诗评文献及其价值*刘娟

摘要岭南诗评文献在清道光至民国时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一方面是岭南诗歌自明朝以来蓬勃发展的反映;另一方面是受到岭外诗学批评影响的必然结果。数量可观的岭南诗评文献呈现出重要的文学理论与历史资料价值,不仅记录了岭南诗学批评家们的诗学创作理论,也包含大量的对诗人诗作的品评,亦有功于保存诗坛掌故、岭南民间习俗与风土人情,这些诗评文献为后人在文学及其他多个研究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关键词诗评文献价值岭南

引用本文格式刘娟.岭南诗评文献及其价值[J].图书馆论坛,2019(2):110-118.

TheWritingsonLingnanPoetryCriticismandTheirValue

LIUJuan

AbstractLingnanpoetrycriticismpresentsaprosperousscenefromthereignofQingEmperorDaoguangtotheRepublicofChina.Ontheonehand,itisthereflectionofthevigorousdevelopmentofLingnanpoetrysincetheMingDynasty,andontheotherhanditistheinevitableresultofpoeticcriticismeffectsfromoutsideLingnan.Thepoetry,anecdotesofthenpoets,Lingnanfolkcustomsandlocalculture,provideimportantreferencestoliterarystudyandtheresearchofotherfields.

Keywordswritingsonpoetrycriticism;value;Lingnan

considerableamountofthewritingsofLingnanpoetrycriticismholdssignificantvalueinliterarytheoryand

historicalsources.Thosewritings,documentingLingnanpoeticcreationtheory,commentsonrelatedpoetsand

岭南在明代以前对诗歌的批评与鉴赏没有系统、完整的著述,只有一些散见于文人别集的论诗语句。明代岭南出现以论诗为核心的诗话,但为数不多。从清代开始,尤其是清道光以后以至于民国,岭南诗评文献出现爆发式增长。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论之“岭南”,是指今广东、海南、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部分(原属广东的钦州、北海、防城港三市),相当于旧时“粤东”的概念。而“岭南诗评文献”是指由岭南籍作者所著诗歌批评文献,这

些文献主要评价诗人、诗作、诗派,讨论诗歌创岭南诗歌研究》专作,记录诗歌本事。陈永正《

》一章,对岭南的诗辟《岭南的诗学词学理论话、论诗诗等作了梳理,本文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岭南诗评文献的类型、规模及其价值问题。

1岭南诗评文献的主要类型与规模

1.1岭南诗评文献的主要类型1.1.1诗话

[1]

”“以诗之多,于是有诗话。诗话是中国古代

(项目批准号:15ZDB076*本文系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岭南诗歌文献整理与诗派研究”)研究成果。

110

诗歌体制高度发展的产物,是重要的诗歌理论批评形式。诗话是随着诗歌的出现而出现,并随着诗歌的发展而发展的。岭南之所以在清代以后出现数倍于前代的诗学批评著述,首先是岭南诗歌发展的必然结果。一直到明朝以前,无论是诗歌还是诗人,岭南的数量都有限,文学史上知名的诗人仅有唐张九龄、北宋余靖、南宋崔与之等数人。而从明初开始,以孙蕡为首的“南园前五子”崭露头角,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明中期又出现了“南园后五子”

;明末清初“岭南三大家”名动海内,与“江左三大家”相颉颃;除此而外,明中期的陈献章、丘濬、黄佐,明末爱国诗人如黎遂球、陈子壮、陈邦彦、邝露、张家玉都堪称著名诗人。清乾嘉时期,冯敏昌、黎简、宋湘、张锦芳等居于国内一流;岭南还出现了数量可观的诗社,诗人们聚集在一起,相与唱和往来,切磋诗艺,创作了大量诗文。“到近代之后,岭南诗歌又进入了新的繁荣期,诗坛以朱次琦、康有为、黄遵宪、邱逢甲为领袖,而谭宗浚、潘飞声、丁惠康、梁启超、何藻翔、邓方羽、黄节等副翼之。由黄遵宪发其端而梁启超倡其帜的‘诗界革命’,更是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

一股变革巨浪”

[2]

。由此可见,大量诗人的出现,诗人间频繁的活动往来及诗人结社的紧密正是岭南诗歌飞速发展的证明。岭南诗歌从明朝开始进入较快发展时期,至清道光年,形成了独特的诗派;此后一直到民国初年,始终领先于中国诗坛。诗歌创作的繁荣,导致岭南诗话的繁荣,因为诗歌批评理论是建立在诗歌创作基础之上的,而诗话的核心内容正是对诗歌的批评;而岭南诗话的繁荣又反证了岭南诗歌的巨大成就和极大影响。

当然,总体而言,诗话与诗歌的创作与繁荣并非完全同步,而是略晚于诗歌。因为诗话总是在不断总结前人的创作经验,探讨前人的诗歌艺术风格、创作方法等,也将这些经验用以评价诗人诗作。因此,岭南诗话大多数出现在清道光以后,正是岭南诗歌在明初到道光这段时间加速发展的结果。

岭南诗话的繁荣,第二个重要原因是岭外诗

◎2019年第2期因

文献研究·粤诗文献整理研究专题

话繁荣的推动。清代诗话总数超过1500种[3],清代诗话“其卷帙之繁复,体系之完整,理论之精确,成就之卓著,已经远远超过以前任何一个时

代的诗话”[4]

。岭南此时逐渐打破与外界在政治、

经济以及文化上的隔阂,完全融入其中。由于游宦、流寓等,岭南与岭外文人交往增多。清代文学史上的大诗人、大学者们,往往又是诗歌理论家,如朱彝尊、王士祯、查慎行、潘耒、杭世骏、袁枚、翁方纲、阮元曾入粤为官或游历岭南。王士祯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袁枚的“性灵说”、翁方纲的“肌理说”是清代诗学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他们当中有三人入粤,而翁方纲在广东出任学政长达八年之久,他的学生如冯敏昌、潘有为、邵天眷深受其“肌理说”之影响。这些入粤诗文大家的诗歌理论与诗歌批评方法必然会影响岭南诗家。

岭南的诗人们也纷纷走出岭南,游历全国。例如,屈大均一生五次北游,结交了大量的中原及江南文人;梁佩兰多年奔波在广州与北京之间,与卓尔堪、纳兰性德、朱彝尊、吴绮皆有酬唱往来;陈恭尹曾经赴福建,登匡庐,游吴越。在这种情况之下,岭南诗话的创作受到岭外诗话影响,因此,也可以说岭南诗话是在当时全国诗话繁荣局面之下催生出来的繁花。1.1.2散见诗论

除了诗话,散见于其他文献的诗论文字亦广泛地存在。它们往往出现在地方志、总集与别集的序跋、诗歌笺注、文人间往来尺牍等文献当中,或是一句,或是一段,也有许多单篇的诗论等,因此很难估计其准确的数量。许多岭南诗家的诗学思想,往往就保存在这些文献当中。比如,明陈琏的诗文别集《

琴轩集》当中就有不少论诗之语,孙肃将其辑为《

陈琏诗话》49则。香山黄佐编有《六艺流别》诗文总集,其中就有不少对诗的分类等问题进行的讨论。

《黄泰泉集》为黄佐诗文别集,在他的书信及为他人所作序中有多处论及诗歌,如《振美堂稿序》中论及音律对于诗歌的重要性:“《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夫诗也者,乐之始也。乐也

111

文献研究·粤诗文献整理研究专题

者,诗之成也。自乐律不传,今之所知者,诗律而已。杜少陵所谓“晚节渐于诗律细”者是也。尝窃评三曹、阮、陶、谢之诗,优游雅澹,其音律如黄钟、大吕。王、杨、卢、骆之诗,繁缛清绝,其音律如无射、应钟。兼是二体,如《周官》之大合乐,庶几其集大成乎?古今大家,亦惟少陵乃能与于此……夫律之为言,法也。出师以律,是谓军法;问谳以律,是谓刑法。师而不律,则士志弗齐;刑而不律,则民情弗得。其与

诗、乐一道也。”

[5]明末至清代,文人著书立说,数量庞大,仅柯愈春所编《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就著录清代诗人19700余家,诗文别集4万余种,其中的论诗文字随处可见,岭南清代文人的论诗文字也颇为普遍。比如,明末清初的“岭南三大家”屈大均、梁佩兰、陈恭尹均有许多散见的诗论。屈大均云:“吾粤诗始曲江,以正始元音,先开风气,千余年以来,作者彬彬,家三唐而户汉魏,皆谨守曲江规矩,无敢以新声野体而伤大雅,与天下之为袁、徐,为钟、谭,为宋、元者俱变。推诗

风之正者,吾粤为先。”[6]

梁佩兰云:“诚以诗之高

在标格,远在神韵,精在骨髓。其或造径之创,特辟鸿蒙;炼句之巧,几经淘汰。譬之黄金入火,白玉错刀,虽则光怪百出,要皆有大笔大墨行于其间。非同捃摭幽僻,纂杂稗乘,便自以为

排奡妥帖、新奇可喜也。”[7]420陈恭尹云:“吾粤作

者,自张曲江而下,源流相接,代有其人,矩矱

不远。

”[8]

此外,清嘉庆年间的李黼平在《〈著花庵集〉自序》中表现出了对岭南诗歌艺术的自信:维时天下之诗派有三:河朔为一派,江左为一派,岭南诗自为一派。盖其才力排奡,声调高

张,足以起衰式微,彬彬乎其盛也。”[9]

民国时期,

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提出中国需要“诗界革命”的观点,并阐述了革命新诗“新意境、新

语句”[10]的要求。而在诗界革命中取得最瞩目成就

的黄遵宪的“以我之手,写我之口”

“不名一格、不专一体”[11]等主张在《人境庐诗草》中提出。康

有为在《〈日本杂事诗〉序》中提出诗歌“述国

政、陈风俗”[12]的功能说。

112

1.1.3论诗诗

论诗诗以诗人、诗作或者诗法为议论的对象,是文学批评的诗歌表现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论诗诗在《诗经》当中便有萌芽,由杜甫《戏为六绝句》首开风气,后人拟而作之,宋人将其发扬光大,到清代时更是不胜枚数。这种情理兼具的诗歌体式,岭南人亦多有尝试。郭绍虞等编《万首论诗绝句》中收录了岭南人10余家、300余首论诗绝句。其中收录如丘濬《与友人论诗绝句》:“吐语操词不用奇,风行水上茧抽丝。眼前景物口头语,便是诗家绝妙词。”陈献章《读韦苏州四首》云:“夜雨斋灯卷未收,清谣百首对苏州。晦翁两眼沧浪碧,也为先生一点头。五言夙昔慕陶韦,句外留心晚尚痴。敢为尧夫添注脚,自从删后更无诗。拟古之篇古未如,诗家分路入冲虚。晚唐诸子殊堪讶,白首专门但守株。虚泊终蹁得屡拈,苏州抚手揖陶潜。旧来食蜜虽高论,谁写琼浆洗舌尖。”这些都是岭南论诗诗中的代表作。但是此集只收论诗绝句,当然不能反映岭南论诗诗的全貌,其实岭南以诗论诗者远不这十余家。明初孙蕡所作《幽居杂咏》组诗当中即有论屈原、陶渊明、阮籍的诗歌。李黼平的《南园诗社行》七古长诗饱含热情地歌颂了南园诸子“力挽颓纲”的诗歌成就,充分肯定了他们诗歌重风骨、尚雄直的特色。

当然,岭南论诗诗当中最令人瞩目的当属近代陈融的《读岭南人诗绝句》。该书编著历时40余年,六易其稿,收录诗人约2100家,自撰七言绝句2000余首,对从汉杨孚开始直至近代的岭南诗人俱进行了评述,又以小注形式对每位诗人进行介绍说明,二者结合在一起起到了很重要的评骘诗人诗作和保存岭南史料的作用。1.2岭南诗评文献的规模

学者们对于岭南诗话的规模进行过摸查。黄国声认为岭南诗话自邓云宵《冷邸小言》始,清代嘉道间……以迄民初,……,竟有三十

部之多”[13]。骆伟《岭南文献综录》著录“诗文评

类”著作43条,其中作者为岭南人的诗评文献共33种,涵盖了存世的岭南诗评文献中大部分

“到“文献研究·粤诗文献整理研究专题

重要作品,但仍有一部分未能收录其中。吴承学带领的团队经过爬梳文献,提出岭南的古今诗话,可知其名者至少在200种以上,且发现今存岭南诗话约54种①。为了让读者对岭南诗评批评著述概貌有所了解,笔者在骆伟和吴承学的基础上增补3种,共得到今存岭南诗评文献共计68种(下文所列藏书地点:国图指中国国家图书馆,粤图指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中大指中山大学图

书馆,辽图指辽宁省图书馆,清华指清华大学图书馆,华师指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华农指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复旦指复旦大学图书馆,首图指首都图书馆,津图指天津图书馆,北大指北京大学图书馆,北师大指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疆图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港大指香港大学图书馆,哈燕指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详见表1。

表1今存岭南诗评文献一览表

序号朝代姓名书名版本信息收藏地》二卷1明蒋冕《琼台诗话明崇祯十一年(1638)爱吾庐刊本辽图、山西省临猗县图书馆》二十四卷2明黄佐《唐音类选清康熙四十九年(1700)宝书楼刊本粤图》一卷3明邓云霄《冷邸小言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东莞邓氏刊本国图》五卷4清劳孝舆《春秋诗话清乾隆十六年(1751)张汝霖刊本清华》5清李鸣谦、潘炳纲《春霆集注释清乾隆四十三年(1773)奎壁堂刊本福建南平市浦城县图书馆》馆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香港《循环日报》二卷6清郑清《和阳子证道歌诗论说粤图铅印本《广东新语·诗语》(一名《舂山7清屈大均清康熙水天阁刊本国图》)诗话岭南群清嘉庆十八年(1813)玉壶山房刊《8清刘彬华《玉壶山房诗话》粤图雅》本》二卷9清李黼平《读杜韩笔记民国二十三年(1934)上海中华书局铅印本粤图、中大、华师》四卷10清温汝能《陶诗汇评民国八年(1919)扫叶山房石印本粤图、中大》一卷11清黄培芳《香石诗说清宣统二年(1910)羊城墨宝楼刊本疆图12清黄培芳《诗法举要》四卷清咸丰四年(1854)岭海楼刊本粤图》四卷13清黄培芳《香石诗话清嘉庆十五年(1810)岭海楼刊本国图、粤图》二卷》本14清黄培芳《粤岳草堂诗话清宣统二年(1910)铅印《绣诗楼丛书中大、华师》一卷15清张维屏《听松庐诗话清咸丰二年(1852)羊城艺芳斋刊本粤图、中大《国朝诗人征略》六十卷、《二16清张维屏清道光十年(1830)刻二十二年(1842)增刻本国图、首图编》六十四卷》二卷17清张维屏《艺谈录清咸丰番禺张氏刊本中大》六卷18清杨霈《筠石山房诗话钞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粤东粮道署刊本辽图》一卷19清温承皋《印可斋诗余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温子森等重印本港大》三十六卷20清吴梯《读杜姑妄清咸丰四年(1854)刊本粤图高凉清光绪十八年(1892)高城联经号刊《21清林联桂《见星庐赋话》十卷粤图》本耆旧遗集高凉清光绪十八年(1892)高城联经号刊《》三卷《见星庐诗话粤图22清林联桂耆旧遗集》本》六卷23清黄钊《诗纫清咸丰三年(1853)刊本国图》十卷24清梁九图《十二石山斋诗话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梁氏十二石山斋刊本粤图》十二卷25清何曰愈《退庵诗话清光绪九年(1883)刊本粤图、中大小厓说诗26清梁邦俊《》八卷清道光刊本粤图》十卷27清方恒泰《橡坪诗话清道光刊本粤图》二卷28清星沙麓峰居士辑评《试帖仙样集裁诗十法清同治十三年(1874)佛山镇天宝楼刊本中大》一卷29清陈澧《陶诗编年抄本粤图《楚庭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南海伍氏刊》30清伍崇曜《茶村诗话粤图、国图》本耆旧遗诗》一卷31清赖学海《雪庐诗话清光绪十八年(1892)邱园刊本津图1960年《兴宁先贤丛书》影印守先阁传》二卷32清胡曦《湛此心斋诗话国图抄本33清邬启祚《邬氏三诗话》五卷清宣统三年(1911)刊本粤图◎2019年第2期因

113

文献研究·粤诗文献整理研究专题

(续表1)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民国民国民国民国民国民国民国民国民国民国民国民国民国民国民国民国民国民国民国民国民国邬启祚邬启祚李文泰潘衍桐邬以谦简朝亮潘飞声朱次琦李长荣李长荣倪鸿黄绍昌刘熽芬苏泽东何铸屈向邦梁启超张其淦黄节黄节陈融陈融陈融马小进丁仪刘子芬冼玉清邬庆时林廷玉张白英汪兆铭(署名曼昭)古直罗复堪陆丹林孙璞》一卷《耕云别墅诗话》一卷《诗学要言》十卷《海山诗屋诗话》二卷《缉雅堂诗话》一卷《立德堂诗话》四卷《读书草堂明诗》四卷《在山泉诗话》《朱九江先生谈诗《柳堂诗话》》一卷《茅洲诗话》四卷《诗话新编》《秋琴馆诗话《小苏斋诗话》》《祖坡吟馆摭谈》《梦句楼诗话》四卷《粤东诗话《饮冰室诗话》五卷》四卷《吟芷居诗话》六卷《诗律》(又名《诗《诗学讲习所讲义录学源流》)》《黄梅花屋诗话《读岭南人诗绝句》颙庵诗话《》不分卷《诗学》》八卷《诗学渊源》一卷《诗家正法眼藏琅玕馆诗话》一卷《》《小圃诗话》十卷《仙溪杂俎初集《远山楼诗话》》《南社诗话》本清宣统二年(1910)刊《邬家初集》本清宣统二年(1910)刊《邬家初集清光绪四年(1878)羊城森宝阁铅印本清光绪十七年(1891)杭州浙江书局刊本》本清宣统二年(1910)刊《邬家初集民国十八年(1929)上海中华书局铅印本民国初年铅印本民国二十五年(1936)朱杰勤斠录本抄本清道光十二年(1832)刊本清光绪十四年(1888)刊本中大粤图、中大粤图、中大中大、华农粤图、中大中大中大粤图北大粤图国图民国三十七年(1948)诵清芬室铅印本清宣统二年(1919)石印本民国十年(1921)东莞张其淦刊《东莞诗录》本诗学》铅印本1929年北大出版《1910年粤东编译公司铅印本1948年《岭雅》杂志铅印本1965年香江影印钢笔写本稿本民国间南方大学铅印本民国时期2011年文听阁图书有限公司《》本文学研究丛书第一编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稿本稿本民国十七年(1928)铅印本《真光杂志》第36卷4、5、6、7、8、9期抄本中大国图、哈燕国图国图粤图中大粤图、中大粤图国图粤图粤图广东省文史馆国图港大复旦、北师大前录》一卷《汉诗辨证》四卷《民国十九年(1930)中华书局铅印本》)(又名《汉诗研究三山簃学诗浅说》《》《抗战诗话》》连载《革命诗话1951年《星岛日报2岭南诗评文献的价值

2.1文学理论价值2.1.1诗歌创作理论

诗歌创作理论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宏观诗学理论的探讨;二是对于诗歌具体写作方法的总结。从宏观而言,岭南诗评文献当中对诗学理论的总结有两点非常突出的倾向。

一是对于“性情说”的推崇。陈白沙作为明114

代思想学术史和诗歌史上的重要人物,在岭南最早提出“性情说”,认为“大抵论诗当论性情。论性情先论风韵,无风韵则无诗矣。今之言诗者异于是,篇章成即谓之诗,风韵不知,甚可笑

[14]

也。情性好,风韵自好;性情不真,亦难强说”。

“性情”本是宋明理学的重要学术问题,包括朱熹在内的许多儒学家对此有过阐述。但是,具体到诗歌创作与性情的关系,陈白沙突破了儒家惯有的“温柔敦厚”传统,认为诗歌创作的动力源

于内心的“情”,所谓“故七情之发,发而为诗,虽匹夫匹妇,胸中自有全经。此风雅之渊源也。而诗家者流,矜奇眩能,迷失本真,乃至旬锻月

炼,以求知于世,尚可谓之诗乎”[15]

?他强调写诗

“诗之发,率情为之,是亦不可苟也已,不可伪

也已”[16]

。因此,诗歌是诗人真情的自然流露。陈

白沙的诗论影响了后来的岭南诗人,在诗评文献当中屡见论及。明张萱论述诗与乐的关系就特别强调性情:“诗自《三百篇》而后,至于我明,卒未有一语可被管弦者,盖文采有余,性情不足也。音调出于性情,性情和而后音调谐,此天地自然

之妙,不假安排者。”[17]

陈恭尹认为:“性情者,诗

之泉源也;气骨者,诗之鼓龠也;境物者,诗之

高深夷险也。”[18]6并认为诗就是真性情的自然流

露。梁佩兰说:“性情勃然而兴,跃焉而出,激发焉而不能自禁。……故夫性情不真,非诗也,团

土刻木而已矣。”

[19]415

廖燕、陈澧、黄培芳等也特别强调作诗要顺乎性情。

二是对自然诗风的热爱。孙蕡写道:“野吟诗句出天成,景物如云眼底生。白石江头乌桕树,

夕阳疏雨鹁鸠声。”[20]

后来陈白沙主张“以自然为

宗”的哲学观,表现在诗歌审美上,就是“大抵诗贵平易,洞达自然,含蓄不露,不以用意装缀,藏形伏影,如世间一种商度隐语,使人不可

模索为工”[21]

。陈恭尹在《独漉堂集·张菊水诗序

》中写道:“诗始于风。风者,动物也,与水遇而成澜,文之至也;与木遇而为籁,声之极也。二者

皆本于自然。”[22]

又说:“诗有意于求工,非诗也。

”强调诗歌应当是诗人真性情的自然流露。张其淦的《吟芷居诗话》认为东莞诗风有“不事雕琢”的特点,可见也是出乎自然。

岭南诗论对诗歌创作应当出乎于“性情”的主张,导致他们对诗歌境界的追求以“自然”为主。可以说对“性情说”与自然诗风的崇尚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的。而岭南诗风的“雄直”之气,正是岭南诗人们性情的自然流露和真实反映,它绝非是刻意营造的。因此,“性情说”和“自然”诗风对于理解岭南诗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这些宏观的艺术创作理论,诗学理论家们在探

◎2019年第2期因

文献研究·粤诗文献整理研究专题

讨诗歌创作方法等微观问题时,同样有所体现。

黄培芳认为写诗要有真情真意[23],提出不主应酬之作的观点。方恒泰提出诗史观,言“史以传信,非以传疑。诗亦史也,故事必有据,始可

形诸咏叹,否则御风缩地,几成《齐谐》矣”[24]599

近代黄遵宪主张用“流俗语”写作,以“妇人女子矢口而成”之语为“天籁”之作,还主张诗作应当向民间歌谣学习。这些创作观正是岭南诗人们写作经验的总结,也体现了他们写作中秉持的原则。2.1.2诗歌品评理论

岭南诗评文献当中,论及岭南诗歌的创作与评价等问题时,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亦有创见。这个方面,同样包括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宏观上,岭南诗评文献讨论整个岭南诗歌的艺术风尚;而微观上则是对具体的诗人、诗人团体及诗作的批评。

对岭南诗歌艺术风尚的讨论,一是提出了岭南诗歌标举唐音的特点。屈大均云:“为古体者,以两汉为正朔;为今体者,以三唐为大宗。固广

东诗之渊薮也。”[25]

阐明了岭南诗歌宗唐的风尚。

温汝能评价曲江之诗:“实为太白之先声,吾粤如白沙、海目、湛若、一灵、湟溱诸公,皆其嫡

派。”[26]16

梁善长《广东诗粹》评崔与之云:

“七言古体,宋崔菊坡(与之)高华壮亮,犹有唐人遗

音。”[27]

张其淦对乡邦诗人的作品,多见“皆有唐

人格律”“雅有唐贤风调”之类的评语。二是讨论了岭南诗歌风格的地方色彩。实际上,古代的岭南学者对岭南诗歌独特的风格早已有清晰的认识。梁佩兰云:“盖尝与独漉、翁山论诗,谓吾粤

人人自成面目,不在天下风气之内。”[28]420

温汝能

粤东诗海序》中谈到:“粤东居岭海之间,会日月之交,阳气之所极,极阳则刚,而极必发。故民生其间者,类皆忠贞而文明,不肯屈辱以阿世,习而成风。故其发于诗歌,往往瑰奇雄伟,

輘轹今古,以开辟成一家言。”[29]15陈恭尹也有类

似论述。岭南诗学批评家标举地方特色,表达了岭南诗人们不愿因袭成说,追求自我,不断创新的文学理念。黄遵宪在《

〈人境庐诗草〉自序》中说:“士生古人之后,古人之诗,号专门名家

115

《文献研究·粤诗文献整理研究专题

者,无虑百数十家,欲弃去古人之糟粕,而不为古人所束缚,诚戛戛乎其难。虽然,仆尝以为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

亦何必与古人同”[30]!这也正是岭南诗歌一方面积

极学习前人、学习岭外诗家,一方面自成面目的重要原因。

诗评文献是古代文学批评的表现形式,正如美国文论家奥尔德里奇所说“人们对于艺术的谈

论包含了三种逻辑方式:描述、解释和评价”[31],

因此,诗评文献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对诗人诗作、诗风、诗法以及诗人团体、诗学流派等展开评论。

屈大均《广东新语·诗语》自杨孚、张九龄到张家珍、陈乔生等史上著名诗人,每人皆立一篇论说。伍崇曜《茶村诗话》专注于对清代粤诗人的评价,对区大相、邝露、陈恭尹、屈大均、程可则、宋湘、吴荣光等名人都有所品评。陈融的《读岭南人诗绝句》记录了从汉代到民国1000多年间的诗人2000余人,对每一位诗人都以绝句的形式对其进行评价。岭南诗话当中对于具体作品的品评更是俯拾皆是。这些对读者了解诗人的事迹、诗风、地位以及影响,诗作的遣词造句、用典、意象、格律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岭南诗评文献也对岭南诗歌团体展开批评。屈大均《广东新语·诗语》引用了若干前人对南园五先生的评价,如“五先生以胜国遗佚,与‘吴四杰’‘闽十才子’并起,皆南音,风雅之功,于今为烈”

“五岭以南,孙蕡、黄哲、王佐、赵介、李德五先生起,轶视‘吴中四杰’远

甚”[32]

。陈恭尹评包括自己在内的“岭南三大家”

:翁山纵横捭辟,朴茂奇古;药亭雄迈滔莽,精警卓拔。而予以感慨放浪之言,颉颃其间,未有为之品定者也。”继而以“水”来评价自己在内的“岭南三大家”:“翁山,江河之水也;药亭,

瀑布之水也;而予,幽涧之水也。”

[33]6-7

2.2历史资料价值2.2.1文学史料价值

诗歌作品的保存当然主要藉由文人别集与总集来实现,但由于诗评文献围绕诗歌展开,故实际上起到了记录保存诗歌的作用。岭南诗评文献116

较多关注岭南诗人群体及其诗作,因此,它们对于岭南诗歌保存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乡邦诗人诗作的保存,有利于我们了解地方诗坛和艺文的总体面貌。不少岭南诗学批评家本着桑梓之情,有意识地搜辑乡邦诗歌文献,为后世人了解地方艺文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黄培芳的诗话当中多著录与自己有交往的一些地方诗人的作品,比如番禺刘华东、鹤山吴应岳,其诗文集早亡。张维屏《

国朝诗人征略》是一部大型诗话汇编,集诗人诗作、评论及诗人事迹于一体,多达1200多卷,收录清代诗人1100余家,为人们了解清代诗人诗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清末民初东莞学者张其淦在前人所裒辑的东莞诗歌文献基本佚失无存、现有的文献未得刊印的情况下,带着抢救地方艺文的历史使命感,发掘、整理大量的东莞诗人诗作,出资编刻《东莞诗录》65卷,而《吟芷居诗话》4卷附《东莞诗录》以行,对东莞诗人诗作的记录与品评是最为全面的。直至今天,任何与东莞诗歌有关的研究,都无法抛开张其淦的《

东莞诗录》和《吟芷居诗话》,可见其保存乡邦文献之功甚伟。

二是对一些非知名诗人诗作的记录,有传播后世的重要意义。何曰愈《

退庵诗话》就有非常强烈的存诗意识,书中有意识地收录了很多闺秀女子的诗集和作品,如吴芸佩的《

漱云书屋遗稿》、左夫人的《卷葹阁偶存草》今已未见其踪。陈融的《读岭南人诗绝句》专门有《妇女》一卷,记录岭南女性诗人诗作甚为全面,当中除了王瑶湘等少数较为知名的女性作家,其余多数诗人并不为世人所识;黄培芳的《

粤岳草堂诗话》也记录了一些妇女和她们的诗歌作品,这些诗评文献的意图十分明显,就是记录岭南女性诗人,唤起人们对岭南女性诗人群体的关注。《退庵诗话》中还记录了一些题壁诗、题画诗,也有许多何氏家族文人的诗歌作品,其中很多都是未见存于他处的。又如屈向邦《

粤东诗话》记录了《玉醪春馆题壁诗集》这一类不知作者的作品。尽管有些诗人诗作并无惊人之句,但是,诗评文献对于它们记录,使得它们赖以留存一鳞半爪,对于

“读者了解岭南的诗歌面貌也有裨益。历史人物的活动在史书当中的记载是极其有限的,诗评文献对于人物的关注,往往可以补史之阙。岭南诗评文献对于诗人、诗作的记录为文学史的写作提供了重要的素材。2.2.2社会文化史料价值

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卷首说:

“居士退居汝阴而集以资闲谈也。”[34]

蒋寅在论及清诗话时,认

为其“写作动机就不再是那么单纯的文学目标,而附带有更多的社会属性。……或以‘资谈柄’,或以‘消永日’,或以‘娱读者’,或以示后学,或与学侣印证,或供习举业者参考,或追怀故旧,或辨讹正谬,或为备惩劝,昭法戒,或为盛世元音之前导……。概而观之,则主要是交际、

报恩和发潜阐幽三类”[35]

。实际上,尽管诗话的写

作动机各异,其中诗论的内容不可或缺,但诗话内容却又不仅止于诗论,还包含了其他许多丰富的材料。正如宋许顗在《彦周诗话》中所言:诗话者,辨句法,备古今,纪盛德,录异事,

正讹误也。”[36]可见从宋代开始,诗话的写作就在

论诗以外,还围绕着诗歌记录了诸多的人物故事、传闻异辞等,使得其内容丰富多彩,可读性很强。因此,包括诗话在内的诗评文献实际上具有保存文献与史料的重要价值,它们对于风俗民情、社会生活的记录往往是其中最为鲜活有趣的部分,岭南诗评文献亦如是。

由于五岭相隔,自然条件迥异,因而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文化特色,其民风民俗、宗教信仰、饮食起居、艺术人文等与中原文化都有一定差异。而岭南诗评文献对于岭南文化现象的记录多有可见。

南海(今广州)陈子升在论诗时记录了五羊城里的吟诗之风,说:“南越之能诗者,莫若广州。广州多诗,而人人能以诗按声而歌,则莫若五羊城。城中歌诗凄凄婉婉,甚清以长,号曰‘楚吟’。盖音之动人,以悲而委约,悲愁于骚些。

南越故楚地,延迤而南,所自来矣。”[37]屈大均在

广东新语·诗语》里记录了若干广东民歌,如与婚嫁有关的“坐堂歌”“送花”

,正月演唱的“采◎2019年第2期因

文献研究·粤诗文献整理研究专题

茶歌”,东莞地区老妪演唱的“汤水歌”。这些文献显示广东人民热爱歌唱,有久远而深厚的歌诗传统;还有的诗话记录了粤地的民风民俗,如黄培芳的《香石诗话》记录了粤女乞巧的传统,实有益于反映地方风俗,保存地方文化。方恒泰信奉诗史之说,不仅以诗记史,还以诗话记载了不少真实的历史,他的《橡坪诗话》将目光投向了当时的不少“热点问题”

,如记录外国人在粤活动,其卷九谈及澳门“夷妇”诸事,以杭州金采香的《澳门夷妇拜庙八绝句》记之:“三巴门内瑞烟开,夷妇殷勤礼拜来。席地跏趺忘日永,氤氲人气绕楼台”,“璎珞垂胸半掩藏,冰肌耀雪暗飞香。爱他衫子袈裟薄,持较龙绡分外凉。注曰:夷妇不施脂粉,不施珠翠,佳丽者肌肤多泽以花

露水”[38]740

等。这些记录与清人印光任、张汝霖

所编著的《澳门纪略》可以互证,无疑成为了澳门研究的重要史料。《橡坪诗话》当中还记录了南海邱浩川引进西洋牛痘,为儿童接种疫苗之事,当时种牛痘还是一件新生事物,他的记载也成为历史的见证。

因此,众多的岭南诗评文献就像是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岭南诗歌的产生与发展状况,展现了岭南诗学批评家们的诗学理论,它们既品评诗歌、传达审美感受,也善于记录诗人诗作、诗坛掌故、岭南风物与人情以及多方面的社会现象,重视乡邦文学和社会文化生活的史料保存,为后人在多种研究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注释

①吴承学教授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岭南诗歌文献整理与诗派研究”子课题“岭南诗学著述全编”负责人,带领团队对岭南的古今诗话进行摸查,在《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第二批)投标书》中提出今存岭南诗话54种。

参考文献

[1]郭绍虞.照隅室杂著·诗话丛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2009:225.

[2]杨权,陈丕武.诗派标准与“岭南诗派”[J].学术研究,

2012(3):114-123.

117

“《文献研究·粤诗文献整理研究专题

[3]蒋寅.请诗话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5:2.[4]

蔡镇楚.中国诗话史[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225.

[5]吴文治.明诗话全编(3)[M].南京:凤凰出版社,

1997:2958.

[6]屈大均.广东文选凡例[M]//屈大均辑,陈广恩点校.

广东文选.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1-2.[7][19][28]梁佩兰.六莹堂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2.

[8]陈恭尹.独漉堂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

892.

[9]仇江.岭南历代文选[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3:334.

夏威夷游记[M].北京:中华书[10]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局,2015:186.

[11][30]黄遵宪.人境庐诗草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1.

日本杂事诗序[M].广州:广东[12]康有为.康有为诗文选·

人民出版社,1983:369.

[13]黄国声.岭南诗话汇编序[M]//劳孝舆撰,毛庆耆点

校.春秋诗话;何曰愈撰,覃召文点校.退庵诗话,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1.

[14]陈献章.陈献章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7:203.[15]陈献章.夕惕斋诗集后序[M]//陈献章.陈献章集·北

京:中华书局,1987:11.

·[16]陈献章.澹斋先生挽诗序[M]//陈献章.陈献章集北

京:中华书局,1987:10.

[17]吴文治.明诗话全编(10)[M].南京:凤凰出版社,

1997:10801.

[18][33]陈恭尹.六莹堂集序[M]//梁佩兰.六莹堂集.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

[20]孙蕡.西庵集·幽居杂咏[M].明弘治活字印本.·[21]陈献章.批答张廷实诗笺[M]//陈献章.陈献章集北

京:中华书局,1987:74.

[22]陈恭尹.张菊水诗序[M]//陈恭尹.独漉堂集·广州:中

山大学出版社,1988:708.

[23]黄培芳.黄培芳诗话三种[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

版社,1995:13.

》第518册.广[24][38]方恒泰.橡坪诗话[M].《广州大典州:广州出版社,2015.

[25]欧初,王贵忱.屈大均全集(三)[M].北京:人民文

学出版社,1996:279.

[26][29]温汝能.粤东诗海(上)[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

社,1999.

[27]粱善长.广东诗粹[M].乾隆十二年达朝堂刻本.[31]V·C·奥尔德里奇.艺术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1986:111.

[32]屈大均.广东新语注[M].李育中,邓光礼,林维纯,

等,注.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316.[34]欧阳修.六一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5.[35]蒋寅.清诗话的写作方式及社会功能[J].文学评论.2007

(1):13-22.

[36]许顗.彦周诗话[M]//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

局,1981:378.

[37]陈子升.中洲草堂遗集·楚吟行[M].清道光诗雪轩刻本.作者简介刘娟,博士,湖南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讲师,changshaliujuan@126.com。

收稿日期2018-04-12

(责任编辑:邝玥;英文编辑:杨涛)

(上接第79页)

Algorithm[J].JournaloftheRoyalStatisticalSociety,1979,28(1):20-28.

[24]VenanziM,GuiverJ,KazaiG,etal.Community-basedbayesianaggregationmodelsforcrowdsourcing[C]//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WorldWideWeb.NewYork:ACM,2014:155-164.

[25]贝叶斯定理[EB/OL].[2018-03-28].https://baike.

baidu.com/item/%E8%B4%9D%E5%8F%B6%E6%96%AF%E5%AE%9A%E7%90%86/1185949?fr=aladdin.[26]方志特征[EB/OL].[2018-03-28].https://baijiahao.

作者简介李欣(通信作者,xli@dase.ecnu.edu.cn),华东

师范大学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馆员;于亚秀,程静,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员。

收稿日期2018-06-03

(责任编辑:何燕;英文编辑:郑锦怀)

[27]

baidu.com/s?id=1594922-446661171625&wfr=spider&for=pc.

Europeana1914-1918[EB/OL].[2018-03-28].http://www.europeana1914-1918.eu/en/ab-out.

1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