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盾构掘进隧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条文讨论)

2021-06-25 来源:尚车旅游网
条文说明

盾构掘进隧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条文说明 1 总则

1.0.1 编制本规范的目的是为加强盾构掘进隧道的施工管理,确保施工过程的工程安全、环境安全和工程质量,统一盾构掘进隧道工程的施工技术和质量验收标准。本规范不包括盾构隧道的设计、使用和维护方面的内容。

1.0.4本规范是对盾构掘进隧道结构工程施工技术和工程质量的最低要求,应严格遵守。因此,承包合同(如质量要求等)和工程技术文件(如设计文件、企业标准、施工技术方案等)对工程技术和质量的要求不得低于本规范的规定。

当承包合同和设计文件对施工质量的要求高于本规范的规定时,验收时应以承包合同和设计文件为准。

1.0.5 盾构掘进隧道工程施工期间,应对邻近建(构)筑物、地下管网进行监测,对重要的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应及时采取注浆、加固、支护等技术措施,保证邻近建筑物、地下管网的安全。

1.0.6 盾构掘进隧道的施工及验收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地下隧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二○○三年版)和施工项目设计文件提出的各项要求。

凡本规范有规定者,应遵照执行;凡本规范无规定者,应按照有关现行标准执行。

1

条文说明

2 术语

本章给出了本规范有关章节中引用的13条术语。因盾构及施工技术都是新技术,目前在术语上存在地区和习惯差异,通过本规范统一盾构施工和验收的相关术语。

在编写本术语时,主要参考《地下铁道设计规范》、《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岩土勘察规范》、《地下铁道、轻轨交通测量规范》、《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地下铁道设计施工》等规范和图书总结并统一出来的相关术语。

本规范的术语是从盾构掘进隧道的施工和验收角度赋于其含义,但含义不一定是术语的定义,同时还给出相应的推荐性英文术语,该英文术语不一定是国际通用的标准术语,仅供参考。

2

条文说明

3 基本规定

3.0.1对于盾构掘进隧道施工现场的技术质量管理,要求有相应的施工技术标准、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施工质量控制和检验制度;对具体的施工项目,要求有经审查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技术方案,并能在施工过程中有效运行。

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技术方案应按程序审批,对涉及隧道结构安全和人身安全的内容,应有明确的规定和相应的措施。

3.0.2为盾构隧道施工现场提供两个竖井包括管片吊运和出土及足够场地的目的是加快工程进度,减少施工对城市生活的影响。本规定是指需要设置竖井施工工程的要求,其他不要设置竖井施工的工程也有足够的施工场地。

3.0.7 本条规定检验合格的标准。各单位均应有质量验收记录和施工质量验收程序和组织。其中,检验层次为:生产班组的自检、交接检;施工单位质量检验部门的专业检查和评定,监理单位(建设单位)组织的验收。

在施工过程中,各工序均应得到监理单位(建设单位)的检查认可,以避免质量缺陷累积造成更大损失。

根据有关规定和工程合同的规定,对工程质量起重要作用或有争议的检验项目,应由各方参与见证检测,以确保施工过程中关键部位的质量得到控制。

3

条文说明

4 施工准备 4.1 一般规定

4.1.1 盾构法施工是一项综合性的施工技术,施工方法的确定关键在于是否全面掌握与工程有关的资料。在施工之前全面了解工程规模、要求、地质和环境条件,将有利于正确采取经济合理的施工措施。

4.1.2 工程所使用的原材料、半成品或成品都必须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设计要求,特别是地下工程防水的特殊性,防水材料在使用前必须按规定抽查检测。

4.1.3 盾构掘进施工对上部所需的覆土层的厚度,应根据建筑物、地下管线、水文地质条件、盾构形式以及施工方法等因素决定,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在控制地面变形要求高的地区,各种盾构的最小覆土厚度一般均不宜小于盾构外径;

2 . 盾构施工时,当实际覆土厚度不能满足上述规定时,应选用下列措施: 1)水底隧道覆土厚度不足时,应选用合适粘土覆盖来增加覆土厚度,覆盖粘土的参数为W≤40、Ip>20、Il=1~1.3、粘粒含量>30%;

2)在陆地上施工点厚度不足时,可在设计允许情况下调整隧道埋设深度,也可选用合适粘性增加覆土厚度或采用井点降低地下水位,使盾构使用的气压值能与覆土厚度相适应,或用注浆方法减少土的透气性。

4.1.4 两条隧道平行或立体交叉施工时,应根据地质条件、土压平衡盾构的特点、隧道埋深和间距,以及对地表变形的控制要求等因素,合理确定两条盾构推进前后错开的距离。

4.1.5 盾构掘进施工前,必须建立地面控制网,以提供可靠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点,并将地面座标、高程精确地传递到井下,保证盾构沿设计的轴线施工。

4.1.6 盾构工作竖井与工程构筑物结合设置时,除按设计要求满足构筑物的功能外,还应满足盾构的相关施工作业的要求。

4.1.7 针对盾构施工在特定的地质条件和作业条件下可能遇到的风险,在施工前必须仔细研究并切实采取防止意外的技术措施。必须特别注意防止瓦斯爆炸、火灾、缺氧、有害气体中毒和涌水情况等,预先制定和落实发生紧急情况时的对策和措施。

4.2 前期调查

为防止资料与实际工况条件不符,施工前应进行工程环境的调查和实地踏勘,为制订施工组织设计提供足够的依据,进行核实的主要项目:

1. 土地使用情况——根据报告和附图,实地踏勘调查各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结构形式、基础类型及其与隧道的相对位置等;

4

条文说明

2. 道路种类和路面交通情况;

3 . 工程用地情况——主要对施工场地及材料堆放场地、弃土场地、运土路线等做必要的调查;

4 . 施工用电和给排水设施条件; 5. 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和法规; 6 . 地下障碍物及管线。

4.3 技术准备

用盾构法施工的工程,开工以后施工方法很难变更,故在盾构掘进施工前应根据工程特点、工程目的、隧道结构、环境条件及其保护等级、施工设备的性能、工程所处地质条件编制好施工组织设计,经审批后作为指导施工的依据。

施工组织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工程与工程所处地质概况,盾构掘进的施工方法和程序、盾构始发、接收和特殊段的施工技术措施、隧道沿线环境保护技术、工程主要质量指标及质保措施、施工安全和文明施工要求、工程材料用量与使用计划、劳动力组织和使用计划、施工进度网络计划、施工的主要辅助设备及其使用计划等。

在施工前必须详细查阅工程设计文件、图纸,对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下管线、暗渠、古河道以及邻近建筑等调查清楚,并将上述内容汇总表示在工程纵剖面总体图上,然后提出针对性的技术措施,以确保工程进展顺利和邻近范围内原建筑物的安全,特别是在建筑密集、交通繁忙、地下管线众多而复杂的城区更应加倍注意。

根据工程特点、施工设备的技术性能及操作要领,对盾构司机及各类设备操作人员进行上岗前的技术培训并持证上岗。

4.4 设备、设施准备

4.4.1 盾构及配套设施的选型及配置

1. 采用盾构法施工的工程,首先要根据多方面的条件来统筹考虑盾构及配套设施大的选型,一旦机型选定,工程开工后,想要对施工方法作出调整就相当困难了。对在特定的工程条件下,应辅以相应的施工措施,使得所选择的设备的功能能充分发挥,保证推进施工满足设计和环境要求;

2 . 为了安全而有效地组织现场施工,要求盾构在厂内制造完工后,必须进行整机调试,检查核实盾构设备的供油系统、液压系统和电气系统的状况,调试机械运转状态和控制系统的性能,确保盾构出厂就具备良好的性能,防止设备上的先天不足给工程带来不必要的困难。

3. 盾构法施工是一项综合性的施工工艺,要使盾构掘进施工顺利进行,必须配备各种辅助设施,这些辅助设施必须与工程所用的土压平衡盾构或泥水平衡盾构特点及施

5

条文说明

工技术要求相适应。主要应具有以下辅助设施:

1)材料堆放场和仓库; 2)联络通讯设施; 3)施工通风技术设施; 4)充电设备。

4. 浆液站的规模应满足施工需要,站内还须配有浆体质量测定的设备。泥水盾构应设置相应的泥水分离和处理设备,选用的浆液和泥水分离处理效果应符合环保要求。

6. 在确定垂直运输和水平运输方案及选择设备时必须根据作业循环所需的运输量详细考虑,同时还应符合各种材料运输要求,所有的运输车辆、起重机械、吊具要按有关安全规程的规定定期进行检查、维修、保养与更换。

4.5 作业准备

4.5.1 工作竖井施工

采用盾构法施工时,一般需在盾构推进的始端和终端设置工作井,按工作井的用途,分为盾构始发井和接收井,而这些井在竣工后多被用作地铁车站、排水、通风等永久性结构。工作竖井一般都设在隧道轴线上,用明挖法施工。本节内容主要是说明工作井施工后应满足盾构法施工的必要条件。

盾构始发井是用于组装调试盾构,隧道施工期间作为管片、其他施工材料、设备、出碴的垂直运输及作业人员的出入通道。井的平面净尺寸必须满足上述各项的要求。一般情况下在盾构两侧各留1.5m作为盾构安装作业的空间。盾构的前后应留出洞口封门拆除、初期推进时出碴、管片运输和其他作业所需的空间,井的长度应比盾构主机长3.0m以上。

接收井宽应比盾构直径大1.5m以上,井的长度应比盾构主机长2.0m以上。 根据盾构的安装、拆除作业、洞口与隧道的接头处理作业等需要,确定洞口底至工作井底板顶面的最小高度。

从理论上来说,井壁预留洞口大小略比盾构的外径大一些即可(盾构外径含外壳突出部分),但考虑到井壁洞口的施工误差、隧道设计轴线与洞口轴线间的夹角、密封装置的需要,需留出足够的余量。

4.5.2 由于盾构始发、接收时拆除竖井封门,施工时间较长,临空面较大,这对土体的稳定极为不利,这就必须对盾构始发、接收前的土层进行加固,可合理选用降水、注浆及其他土体加固法予以改良,切实有效地控制洞口周围土体变形,从而保证盾构始发和接收的安全。

6

条文说明

4.6安全卫生与环境保持措施

4.6.2盾构隧道施工必须进行通风,並达到以下标准:

1.通风目的是保证施工生产正常安全和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

2.必须采用机械通风。一般选用压入式通风。按隧道计划同时工作的最多人数需要的新鲜空气计算需要的风量。按照“铁路隧道施工规范” (TB10204-2002,J163-2002)规定,每人每分钟需供应新鲜空气3m3。最小风速不小于0.15 m/s。

3.参照“铁路隧道施工规范”第15.1.1规定执行,其作业环境应符合下列卫生及安全标准:

1)空气中氧气含量,按体积计算不得小于20%。

2)粉尘容许浓度,每立方米空气中含有10%以上的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不得大于2mg。

3)瓦斯浓度小于0.75%。 4)有害气体最高容许浓度:

一氧化碳最高容许浓度为30mg/ m3; 二氧化碳按体积计不得大于0.5%;

氮氧化物(换算成NO2)为5mg/ m3以下。 5)隧道内气温不得高于28℃。 6)隧道内噪声不得大于90dB。

4.6.8对于预计将通过存在可燃性、爆炸性气体、有害气体盾构隧道地段,必须事先对这些地段及周围的地层、水文等采用钻探或其它方法进行预先的详细调查,查明这些气体存在的范围与状态。

应该清楚目前尚无专门对付可燃性、爆炸性,气体、有害气体的特种盾构。只有在施工中,由地面或洞内采取措施加以稀释和排出这些气体。洞内施工,必须采用专门仪器、仪表测量可燃性气体、有害气体和氧含量并作好记录,必须选择合适的通风设备、通风方式、通风风量,做好隧道通风,将可燃性气体和有害气体控制在容许值以内;对存在燃烧和缺氧危险时,应禁止明火火源,防止火灾;当发生可燃气体和有害气体浓度超过容许值时,应立即撤出作业人员,加强通风、排气,只有当可燃气体、有害气体得到控制时,才能继续施工。

5盾构施工测量 5.1一般规定

5.1.1为了指导盾构掘进和管片拼装符合设计要求,在盾构施工全过程施工测量应提供盾构施工所需的施工测量控制点、盾构姿态和管片成环状况,并对盾构自身导向系统进行检核测量,提供修正参数。

对自身具有导向测量系统的盾构,其盾构姿态和衬砌环状况,由该导向测量系统以施工测量控制点为起算数据,实时测量和计算出来,但施工测量控制点数据和稳定状况

7

条文说明

需要依靠人工测量方法确定。因此,对此类盾构应以人工测量方法确定施工测量控制点,用导向测量系统测定盾构姿态和衬砌环状况,而且应在一定的距离内用人工测量方法进行盾构姿态和衬砌环状况的检核测量,且提供修正参数。对自身没有导向测量系统的盾构,都应采用人工测量方法测定盾构姿态和衬砌环状况,并及时提供上述相关信息。 5.1.4各厂家和各种型号的盾构结构和自身导向系统特点、精度不一样,而且差距很大,因此只有在充分了解盾构结构和自身导向系统特点、精度后才能切合实际制定出科学可行的盾构施工测量方案。

5.1.5应根据贯通距离、限界要求、测量技术水平、施工误差以及盾构本身的技术指标等进行贯通测量误差设计,确定合理的贯通测量误差指标,并满足设计要求。

地铁隧道贯通误差设计一般按2km长度考虑,如果隧道长度大于2km,贯通误差一般也不能突破本条技术指标,否则将影响隧道结构限界。因此,通常只能采用提高测量精度的方法满足贯通误差要求。铁路盾构隧道参照《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制定贯通误差指标,公路、水工盾构隧道参照《公路勘测规范》制定贯通误差指标。 5.1.6采用附合路线形式布设测量控制网是进行路线检核的必要条件。

5.1.8测量外业数据采集和内业数据处理软件,应选择符合国家相关技术标准的软件,在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成果输出等方面应规范。

5.2 地面控制测量

5.2.1全线或局部采用盾构施工,都应了解施工地区坐标和高程系统,已有控制网布设的方法、层次和精度等情况,在此基础上根据施工方案布设盾构施工加密控制网。地面已有控制网应不低于国家三等平面控制网和二等水准网技术要求。如果原有的控制网精度不能满足要求,则应布设独立的专用控制网,但该网应与该地区坐标和高程系统一致,且宜以该地区一个点的坐标和一条边的方位角为起算数据。因施工现场条件限制没有可利用的控制点,可建立完全独立的施工坐标系统,但施工完成后该网要于与当地控制网及时联测,并纳入地方统一的控制系统中。

5.2.2盾构施工平面首级GPS控制网应在已有的国家二等三角网或B级GPS控制网下布设。精密导线网应在C级GPS控制网或国家三等三角网下扩展。

盾构施工高程控制网应在已有的国家二等水准网下一次布设全面网。

5.2.3盾构施工控制网测量技术要求是以贯通测量距离2km,平面贯通测量误差±50mm,高程贯通测量误差±25mm设计的。如果贯通测量所依据的技术指标发生变化,则应重新进行贯通测量误差设计,并计算出每个测量环节的误差要求,制定出相应的作业方法和作业要求。

表5.2.3-1、表5.2.3-2、表5.2.3-3规定的主要技术要求是根据《地下铁道、

8

条文说明

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制定的。

5.3联系测量

5.3.2地面近井导线和近井高程路线采用附合路线形式可进行路线检核、提高测量精度,同时也是为提高地面每一测量环节精度,要求近井导线和高程测量技术要求与精密导线测量和精密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一致。

5.3.4 联系三角形定向是传统定向测量方法, 联系三角形定向精度可以按下列公式进行估算:

M????M上?M下??

222222上式中M上、M下分别为地上、地下的连接误差,?为投向误差。根据 ?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 在地铁定向测量中限定的误差要求 地上的连接误差 M上??一般为5秒;

地下的连接误差 M下??一般为7秒;

M?DC?M??M? M?1?M??M?1

222投向误差?=±e/c*?\"; 当c为5米,e为0.5mm时,此时?的中误差将达到20.6秒。因此,

M????M上?M下?? =?22252?7?20.6=?22.3

22在上述总误差中,地上测量误差占5%,地下测量误差占10%,

投向误差占85%。若欲提高定向精度,提高钢丝的投向误差是关键。为此,除满足上述联系三角形一般最有利的形状外,为减弱风流对悬吊钢丝的影响,沿隧道风流方向合理布设垂线位置不失为提高投向误差的主要方法。另外除布设单一联系三角形外,也可采用布设组合联系三角形的办法,提高地下起始边的定向精度。

5.3.5定向测量若采用陀螺仪与垂准仪联合定向方法,其定向精度取决于陀螺仪本身的定向精度。该方法的特点是:陀螺仪定向以前的各个环节的方向测量误差不累计,垂准仪投点误差比较大,但其作为一个误差常量影响贯通误差。

陀螺仪与垂准仪联合定向采用双投点、双定向的作业方法,使用一次定向中误差为20\"的陀螺仪,三次定向平均值的定向中误差可以达到12\"。如果采用定向精度比较高的陀螺仪进行定向,一次定向中误差可以达到5\"以下。现代的陀螺定向已经实现全自动定向,在定向精度、定向时间、定向操作上都有了很大提高和改变,与传统定向测量相比精度高、速度快。

9

条文说明

5.3.6导入高程测量以在竖井内悬吊钢尺进行高程传递测量为主要方法,测量时注意地上、地下同时观测,每次观测要独立,要有检核条件和措施。

5.3.7规定地下近井导线点和近井高程点个数,是为了使各类点间构成检核条件。

5.4地下控制测量

5.4.2规定地下控制测量起算点数量主要为了使地下具有足够的检核测量条件。 5.4.3根据测量实践,盾构施工60米以后,隧道结构已经稳定,在此设置地下控制点。导线点的稳定情况,通过重复测量确定,一般不少于3次。导线点宜采用强制对中装置,控制点点位可在隧道两侧交叉设置,在曲线隧道,特别是在连续同向曲线的隧道,要注意旁折光的影响。直接用于盾构施工测量的控制点,可设置在隧道顶板上或隧道两侧。 5.4.5隧道掘进初期,根据施工现场条件一般先布设精度较低的施工导线和施工水准,当具备条件后及时选择部分施工导线和施工水准组成施工控制导线。特殊情况下,可不受曲线要素点的限制,尽可选择较长的导线边。

5.4.6规定施工控制导线最远点横向中误差 m横≤m中×d/D(mm),是根据导线边长与贯通距离的比例计算出来的。

5.4.8当隧道结构仍不稳定时,埋设其上的地下控制导线和控制水准点难免变动,因此对已有故每次控制测量必须对施工控制点进行检测。

5.4.10当贯通误差要求不变,隧道贯通距离大于本规范规定的长度时,应采取措施增强地下控制网强度。

地下控制测量一般采用支导线形式,导线点的横向误差是制约隧道贯通精度的主要因素。当采用单一支导线形式,在一定的支导线长度和边数下,其精度很难提高。在较长隧道控制测量中,若提高控制测量精度,可以采取以下特殊措施和方法:

1)地下控制测量布设形式可以采用导线网、线形锁等图形强度比较高的布网形式; 2)在地下导线测量中,加测一定数量的陀螺方位角,可以限制测角误差的积累,提高定向精度。同时,在某些受折光影响大的导线边上加测陀螺方位角,还可以消除和减弱系统误差对方位的影响;

3)从地面向地下钻孔,增加地上和地下联系测量次数。

5.5掘进施工测量

5.5.1盾构始发井建成后,应在井下置埋设足够数量的测量控制点,并通过联系测量方法将坐标和高程传递到控制点上,作为盾构拼装和掘进的测量依据。

5.5.2盾构上所设置的测量标志必须牢固、可靠;有条件时宜设置两套,便于检核,並提高测量精度。

5.5.4根据盾构自身导向装置的精度和从理论上计算出1/3 贯通测量误差的距离,在此

10

条文说明

距离内应进行人工测量,以控制施工误差在设计允许范围内。

5.5.5管片测量应选择在盾尾中和脱离盾尾后分别进行。管片拼接完成后与盾尾脱离前测定衬砌环拚装误差,主要是为管片拼装机提供衬砌环拼装偏差的修正参数。与盾尾脱离后测定衬砌环拚装误差,主要提供衬砌环安装初始位置偏差的修正参数。衬砌环安装后的变形状况由监控量测提供。

5.6贯通测量

5.6.3贯通误差归化到线路纵向和横向方向上可直观反映出贯通结果与线路、限界的关系。

5.7竣工测量

5.7.1隧道贯通后进行贯道导线的附合路线测量,并重新平差后,为断面测量、限界测量、铺轨测量和设备安装测量等提供较高精度的测量控制点。

5.7.2竣工测量工作内容可根据设计要求选择,横向偏差、高程偏差指相对于衬砌环设计轴线的偏差。

5.7.3断面上的测点位置、数量应由按设计人员根据隧道结构形状、设备、行车条件等对断面的要求确定。

11

条文说明

6 管片制作 6.1 一般规定

6.1.1-6.1.2 对管片生产厂家的资质和质量管理及质量保证体系提出了要求。预制厂家推行全过程质量控制是确保管片质量稳定并不断改进的最基本的条件。

6.1.3 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技术方案的目的是使管片生产有序、合理安排,采取各种预控措施,保证质量。对涉及结构安全和人身安全的内容,应有明确的规定和措施,这些技术文件应按程序审批。

6.2 准备工作

明确了管片生产在基础设施、技术准备、人员培训、材料准备等方面应具备的条件。

6.3 原材料要求

所有原材料的选用均应满足设计及相关规范的要求,并进行复验。

6.4 模具

6.4.1 提出模具设计的基本要求,是保证混凝土管片成型质量关键项目。

6.4.2 管片模具是保证管片质量的最重要的环节,其材质和制作精度要求高,制作模具必须具有完善的的技术文件,并严格按照技术文件要求进行制作。在实际生产中,仅对模具进行实测实量是不够的,必须考虑荷载、振动等各种影响因素,必须进行管片试生产,並经水平拼装检测合格才能通过模具验收。 6.4.3 合模与脱模

1. 模具清理和脱模剂涂刷质量直接影响成型后的管片外观质量,因此,模具必须清理干净,并按本条规定喷涂脱模剂。

12

条文说明

2. 由于不同厂家生产的模具合模方法可能不同,因此,应按说明书规定合模。合模完毕后应检查合模标记并对模具尺寸进行量测。

3. 本条规定的目的是保证管片各预留孔与模板接触部位不漏浆、埋件与混凝土的粘接性。

4. 由于混凝土强度不足容易导致拆模时管片缺棱掉角、开裂和粘模等缺陷,为保证结构的安全、使用功能和管片外观质量,提出了脱模时对混凝土强度的要求。该强度为同条件养护混凝土试件的强度。

5. 管片表面及棱角损伤会影响其防水功能,故脱模时应做好产品保护,避免损伤。同时,也应保护模具,以保证模具精度并延长模具使用寿命。

6. 为尽可能减少温差裂缝,应减小出模时管片与环境的温差。

6.4.4 管片模具周转一定次数后可能会超出规定的偏差,因此,应对模具进行量测及整修。

6.5 钢筋

6.5.1钢筋骨架采用焊接方法成型后,其钢筋连接牢固,骨架强度高,不变形。由于弧形骨架加工尺寸不易保证,所以要求骨架必须试制,检验合格后才能批量制作,且应该在预先制作好的胎具上进行骨架成型,以便于保证骨架的成型精度。 6.5.2 钢筋加工

1. 管片钢筋必须严格按设计图纸加工,不得随意改动。

2 . 管片主筋呈弧形,加工时应防止出现翘曲,以免影响骨架质量。

3-4. 对钢筋弯钩、弯折和箍筋的弯弧内直径、弯折角度、弯后平直部分长度提出了要求。上述各项对于保证钢筋与混凝土协同受力非常重要。

5. 以盘条供应的钢筋使用前需要调直。调直宜优先采用机械方法,以有效控制调直钢筋的质量;也可采用冷拉方法,但应控制冷拉伸长率,以免影响钢筋的力学性能。 6.5.3 钢筋骨架成型

1-2. 在正式焊接之前,必须采用与生产相同条件进行焊接工艺试验,了解钢筋焊接性能,选择最佳焊接参数,每种牌号、每种规格钢筋至少做1组试件。当不合格时,应改进工艺,调整参数,直至合格为止。采用的焊接工艺参数应做好记录,备查。

3.为了防止焊接部位产生夹渣、气孔等缺陷,在焊接区域内,钢筋表面锈蚀、油污等必须清除。 6.5.4 质量要求

1.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对钢筋隐蔽工程质量验收是确保受力钢筋等的加工、连接和安装满足设计要求。钢筋隐蔽工程质量验收内容包括:

13

条文说明

1)纵向受力钢筋的品种、规格、数量、位置等。 2)箍筋、横向钢筋的品种、规格、数量、间距等。 3)预埋件的规格、数量、位置等。

6.6 混凝土

6.6.1 一般规定

1. 混凝土强度的评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的规定。但应指出,对掺用矿物掺合料的混凝土,由于其强度增长较慢,此时可按国家现行标准《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GBJ146、《粉煤灰在混凝土和砂浆中应用技术规程》JGJ28等的规定确定验收龄期。

2.混凝土试件强度的试验方法应符合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实验方法标准的规定。根据管片混凝土强度等级,混凝土评定试件的尺寸应采用标准尺寸。

3.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5d稳定低于5℃时,混凝土分项工程应采取冬期施工措施,具体要求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GJ104的有关规定。 6.6.2

1.混凝土应根据实际采用的原材料进行配合比设计并按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等标准进行试验、试配,以满足混凝土强度、耐久性和工作性的要求,不得采用经验配合比。同时,应符合经济、合理的原则。低坍落度有利于减少管片裂缝的出现,坍落度不宜大于70mm。随着混凝土技术的发展,当有可靠的技术保证时也可采用大流动性混凝土。

2 .按《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中关于防水混凝土的规定,防水混凝土的水泥用量不得少于280kg/m3。

3-4. 对混凝土中碱含量和氯离子含量加以限制和确保管片的抗渗等级是保正管片耐久性的有效措施。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和《混凝土碱含量限值标准》CECS53:93对此都有明确的规定,应遵照执行。

对于无抗渗需要的管片,其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可以突破本规范。 6.6.4 混凝土浇筑

1 .管片混凝土必须连续浇筑,遇特殊情况(停电、设备故障等)间断时间不得超过已浇筑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3. 工程施工经验表明:初凝前压面对于减少混凝土表面的塑性裂缝的有利措施。 6.6.5混凝土养护

4 .目前,在非冬季施工期间主要有水中养护和喷淋养护两种方法。在条件允许时,

14

条文说明

优先采用水中养护,一般是在水中养护7天后进入贮存养护。实践证明,采用喷淋法养护时,通过对喷淋时间间隔、喷淋方式等加强控制可以避免干湿交替养护,也可达到预期的养护效果。

6.7 成型管片

6.7.1 管片标记的作用是便于其质量的可追溯性。

6.7.2 管片水平拼装检验在检验管片精度的同时也是对模具精度的检验,应遵照执行。 6.7.3 管片制作完成后,施工单位应对构件外观质量和尺寸偏差进行检查,并做出记录。当检查发现缺陷时应按本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

6.8 管片贮存与运输

6.8.2 当采用内弧面向上的方法贮存时,各层垫木应位于同一直线,这两条直线相交于管片圆心。采用单片侧立方法贮存时,上下层管片应一一对应,不得错位。运输管片时,每层之间应有支垫且必须稳固,同时应采取防护措施防止碰撞损伤。

6.9 钢管片制作

6.9.2钢管片材质要求

1. 钢板的厚度、型钢的规格尺寸是影响承载力的主要因素,进场验收时重点抽查钢板厚度和型钢规格尺寸。各国进口钢材标准不尽相同,所以规定对进口钢材应按设计和合同规定的标准验收。

2. 由于钢材,受风吹雨淋和空气的侵蚀,钢材表面会出现麻点和片状锈蚀,严重者不得使用,因此对钢材表面缺陷作了本条的规定。

5. 由于焊接材料不同的生产批号质量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条对焊接材料的复验作出了明确规定。该复验应为见证取样、送样检验项目。

6 . 钢管片的防腐标准高,故对防腐涂料、稀释剂和固化剂等材料提出要求。 6.9.3 钢管片制作要求

3. 由于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与其他焊接方法相比,有焊接变形小、质量好、生产率高、操作性能好等优点,为保证质量,本条规定了钢管片的焊接方法。

4. 在钢结构工程施工焊接中,焊工是特殊工种,焊工的操作技能和资格对工程质量起到保证作用,必须充分予以重视。本条所指的焊工包括手工操作焊工、机械操作焊工。从事钢结构工程焊接施工的焊工,应根据所从事钢结构焊接工程的具体类型,按国家现行行业标准《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JGJ81等技术规程的要求对施焊焊工进行考试并取得相应证书。

6. 焊接材料决定了钢管片制做质量。其选用必须符合设计文件和国家现行标准的要求。进场的焊接材料必须经验收合格,产品必须注意生产日期、保存状态、使用烘焙等

15

条文说明

也直接影响焊接质量因素。 6.9.4 钢管片质量要求

4. 为确保焊接质量,本条规定了主要焊缝应进行着色探伤或磁粉探伤。主要焊缝是指钢管片两侧面板与两端面板间的焊缝,以及它们与顶弧板之间的焊缝。

16

条文说明

7.盾构施工 7.1一般规定

7.1.2本条所列六种情况,如不暂停施工并进行处理,可能发生盾构偏差超限、纠偏困难和危及盾构与隧道施工安全。盾构自转角度过大系指自转角度大于10mm/m时;盾构位置偏离过大系指大于50mm时;注浆发生故障,不能进行壁后注浆,必须排除故障后,确认能继续注浆工序时,方可继续掘进。

7.2盾构的组装、调试

7.2.1始发基座安装时,要求整个台面处于同一平面上,高度偏差不大于30mm,前端左右高程偏差不大于20mm,始发基座与隧道设计轴线的偏差不大于5‰,盾构始发后在软岩地层中出现下沉而偏离隧道轴线时,始发的高度应有所调整;

当盾构在曲线地段始发时,应根据始发段的长度、盾构主机长度、盾构在曲线上的具体位置、盾构始发处的地层状况在曲线的切线与割线之间选择定位位置。始发与反力架定位时,必须有足够的防止盾构左右移位的侧向支撑。

7.4盾构始发

7.4.1始发基座主要作用是用于稳妥、准确地放置盾构,并在基座上进行盾构安装与试掘进,所以基座必须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安装精度,并且考虑盾构安装调试作业方便。

反力架应与后井壁贴紧,后座的环面应与推进轴线垂直。后座可采用钢管片或钢筋混凝土管片拼成开口环或用钢结构形式,开口长度要满足盾构施工的垂直吊运需要,开口段的上半部分应设有稳固的后支撑体系,横向开口尺寸要保证施工期间设备、盾构施工车架能通过。

在选择加固方法时,主要考虑洞口破除后洞口土体在主动土压力作用下的洞口土体的抗弯、抗折强度。

钢板桩封堵用槽钢组合成矩形断面,安装于盾构井井壁洞口外测或内侧,井壁外侧板桩应竖直安装,而内侧的板桩一般是横向安装于洞口处,始发井宜采用外封门形式。

选择洞口加固技术措施时,可单独使用一种或多种方法,用什么方法都必须满足出洞时施工的安全、进度、经济三项要求。

为保证盾构始发掘进段土体的稳定性,需对加固区域土体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渗透系数等指标进行检测,并提供检测报告。

盾构安装调试运转正常后,即开始盾构在基座导轨上逐环向前推进,直至盾构刀盘最前端离洞口封门一定距离时停止,此距离按洞口的封门形式而定,当采用外板桩封门时一般为15-20cm。

当采用洞口前土体改良方法时,在盾构正面前留有安全操作空间,供凿除洞口中钢筋混凝土或割除洞口钢封板,凿开洞口后盾构尽快靠紧加固土体,并形成土压平衡条件。

当使用土压平衡盾构时,洞口拆除后必须尽快将盾构向前推进,使盾构切口切入土层,尽量缩短正面土体的暴露时间,在拆除封门的同时,作好盾构掘进和管片拼装的准备工作。

7.4.3 第一环负环管片定位时,应先保证管片横断面应与路线中线垂直,待管片完成定位后,将管片与反力架之间的空隙填充密实。

7.4.4盾构空载调试运转正常后开始盾构始发施工,在开始进行负环管片后移时,应通过控制推进油缸行程的方法控制负环管片后移,所有推进油缸行程应尽量保持一致。

盾构在始发基座上向前推进时,由于始发基座条件的限制,一般盾构的上部千斤顶在一定期间不能使用,为此要精心调整盾构正面土体反力以少用或不用底部范围千斤顶,

17

条文说明

防止盾构上飘以及反力架因受力不匀而遭破坏。当盾构始发时覆土较浅,为防止盾构出洞上飘,需要使用上部推进千斤顶时,则必须安装有足够强度和刚度的支撑,以将上部顶力传至后井壁。

为防止管片发生旋转,始发阶段应注意扭矩控制,一般情况下,始发阶段的盾构扭矩值不得大于正常掘进的70%。

在盾构始发阶段,应注意各部位油脂的使用和消耗情况。

7.4.5盾构始发进入起始段施工,一般根据盾构的长度、现场及地层条件将始起段定为50-100m,起始段掘进是掌握、了解盾构性能及施工规律的过程。在这段距离施工中应根据控制地面变形的要求,沿盾构推进轴线和与轴线垂直的横断面,布设地表变形观测点。施工时跟踪测量地面的变形,并分析调整推力、推进速度、盾构正面土压力、推进坡度及注浆压力、数量等施工参数,使地表变形控制在允许范围内,为下阶段盾构推进取得施工参数和操作经验。

7.5盾构掘进 7.5.1网格式干出土盾构掘进

1网格式干出土盾构一般适用于粘性土层中施工,正面土体的支护是依靠网格将正面土体切为小块,并以网格板侧向面积与土体间摩阻力平衡正面地层侧向压力。盾构向前推进时土体从网格孔挤入切口内,由安装在切口环上的提土转盘将土割下,转运到顶部然后自然落到切口内的出土斗内,由水平运输机械将土送入隧道内施工的土箱里,再运至地面外运至堆土场。

掘进准备工作就绪后,先开水平运输设备,后开启切口环内的提土转盘。

2分析上环盾构推进姿态测量报表,决定本环推进纠偏方案,按纠偏量选择千斤顶编组,盾构司机按千斤顶编组和设备操作规定检查和操作推进系统开始盾构掘进,在掘进施工时应经常观察进土情况。盾构是依靠安装于支承环周围的千斤顶推力向前推进的,正确地使用千斤顶是使盾构沿设计轴线方向准确向前推进最有效的措施,所以每环推进前必须根据前几环盾构推进现状报表分析盾构趋势,决定纠偏方案、纠偏量,选择千斤顶编组。

3在推进施工过程中应随时观察、丈量、记录盾构推进的实际距离、盾构推进速率、油压值、纵坡、出土量、两腰对称千斤顶伸出长度差,对数据进行及时的分析,以控制盾构推进轴线偏离值不发生超过设计允许的轴线偏离范围。

4盾构施工还必须控制地层变形,使其变形量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并力求尽量小,所以必须与掘进同步进行压浆,填充管片外周与地层之间的建筑空隙。并按优化的施工参数掌握盾构推进速度、出土量、压浆数量、压浆压力(浆液出口处压力)、压浆时间、压浆位置,并做好详细记录以便总结分析指导施工。

5在此前提下先停切口内提土转盘,后停止土方水平运输机械。

18

条文说明

6遇到盾构设备、压浆设备发生故障,隧道施工运输脱节,以及遇到地质意外变化,可能危及盾构与隧道安全时,必须暂停施工,经研究提出措施方案,并经过处理排除故障后,确认无危险存在方可继续施工。

7盾构停止推进施工应按停顿时间长短、环境要求、地质条件作好盾构正面、盾尾的密封以及盾构防后退的措施。

一般盾构停止三天以上,开挖面应加设密闭封板、盾尾与管片间的空隙作嵌缝密封处理,并在支承环的环板与已建成的隧道管片环面之间加适当支撑,以防止盾构在停顿期间的后退。当地层很软弱、流动性较大时,则盾构中途停顿时须及时采取防止泥土流失的措施。

7.5.2网格式水力出土盾构掘进

1.水力出土盾构是用高压水枪冲刷挤入网格内的土体,并由安装在切口环下部的水力提升器把泥水吸入隧道内的管道以送到地面排除。所以水力出土盾构只适用于有足够水源和具备泥水处理条件的隧道工程。

水力出土盾构的切口正面土体稳定原理是相同于网格干出土盾构,不同的是土碴排除的方法。

根据盾构姿态的测量报表,经分析制定推进纠偏措施,用调整进土孔位置及调整开孔面积作为控制盾构推进轴线控制辅助技术措施。

2.开启高压水泵,调整水泵工作水压力,然后开启高压水枪及水力提升器,冲刷进入口内土体与排除泥水,其工作原理相同于网格干出土盾构,可按第5.5.3条第2至第 5点规定操作盾构。

3.当盾构正面土质较硬,盾构推进阻力过大,难以控制推进轴线及地层变形量时,可用水枪冲刷进土孔外土体以减少推进阻力,提高挤压效应,冲刷面积与深度要视土质实际条件、开孔尺寸大小、隧道埋深等情况而定,一般冲刷深度不超过网格外30cm,整个开挖面应分成几个不相连通的约1m2的冲刷区,以防止由于冲刷面积过大深度、深度过深,而造成正面土体的坍塌。

4.务求出土体积与盾构推进的排土体积尽量接近,以防止地层土体的过大扰动或土体过量流失而导致过量的地面变形,在盾构掘进全过程随时注意正面土体塑流性情况,以及时增大或缩小进土孔面积。

5.每环掘进结束先关闭进土孔以支护盾构正面土体,当切口环土仓内泥水出清后按设备操作顺序关闭水力机械系统设备。盾构需停止施工较长时间时,按第5.5.3.7条规

19

条文说明

定做好各项措施。

7.5.3土压平衡盾构的掘进

1. 土压平衡盾构是以切口环作为密闭土仓,由安装在切口最前端的全断面旋转刀盘切削开挖面的土体于密闭土仓内,由于盾构前进随进土量增加,使土仓内塑性土体建立一定的压力,以平衡开挖面静止土压力,稳定开挖面土体,这一过程完成了开挖面土体的支护、推进、出碴。

作业前,必须根据隧道地质条件、埋深、地表环境、盾构姿态、施工监测结果以及从上个作业班盾构姿态测量报表分析出盾构的推进趋势,通过地面变形测量数据,评定平衡土压力值设定的正确程度,进一步调整施工参数,制定当班的盾构掘进指令,并即时跟踪调整。

盾构掘进施工指令一般包括以下内容:当班每环推进时的姿态纠偏值、掘进时的土仓压力、注浆压力与每环的注浆数量、管片选型、最大掘进速度与推进油缸行程差、最大推力、最大扭矩、螺旋输送机的最大转速、扭矩等。

2. 在盾构推进时操作人员应不断观查设定土压力值、盾构的推进速度、推进油压、盾构姿态、刀盘油压、转速、螺旋机的油压、转速、进土速率以及盾构的推进油缸伸出长度偏差等是否均在优化施工参数范围内,发现有异常情况应及时调整,并做好详细记录。

设备操作按盾构设备操作规程、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3. 壁后注浆应与盾构推进同步,注浆要根据盾构的轴线与隧道轴线相对差值、隧道埋深、土质渗透性能等调整注浆数量、注浆压力,通过地面变形观测予以评定注浆效果,据此调整注浆数量或位置。注浆司机应做好施工记录。

4. 盾构施工必须严格控制地层变形,使其变形量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在施工过程中及时进行监控量测,进行信息反馈,按优化的施工参数控制盾构推进速度、出土量、注浆数量、注浆压力(浆液出口处压力)、注浆时间、注浆位置,并做好记录。

5.为确保盾构与管片位置的正确性,必须经常进行人工复核测量。盾构姿态人工测量每周不少于1次,最长掘进距离不应大于150m。

管片位置人工测量每天1次,在硬岩、地下水比较发育地段、浅埋隧道地段或发现管片位移较大的地段应加大人工测量频率。根据测量结果进行管片位置与位移分析,进行信息反馈,进行掘进参数(盾构姿态、注浆参数、浆液胶凝时间等)的调整。

6.盾构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指令,谨慎操作,对初始出现的小偏差应及时纠正,避免“蛇形”,盾构一次纠偏量不宜过大,以减少对地层的扰动。

由于特殊原因造成盾构偏离设计轴线过大,需要进行长距离纠偏时。要根据偏离的实际情况,制定纠离方案,逐步进行纠偏。

7.可根据盾构穿越地层土质状况,向土仓内添加泥浆、水、泡沫剂、聚合物等,通过刀盘的旋转来搅拌切入的土体,使其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止水性,以改良仓内土质并保持塑流状态,能使土仓内建立平衡土压力。

8.排土方式,一般为钢制斗车装运,在计划时应综合考虑隧道断面大小、运输距离、一次掘进排土量、作业循环等因素选定斗车容量与数量。排出的渣土一般呈流动性,应进行泥土固化处理,方法有:太阳晒干处理、水泥、石灰类添加剂处理和高分子添加剂处理。目的是要使泥土达到可运输状态和弃置堆放条件,减少对道路和环境的污染。

9.盾构停止掘进,应根据停顿时间长短、环境要求、地质条件做好开挖面、盾尾密封以及盾构防后退工作。

遇到盾构设备、注浆设备发生故障,施工运输故障以及地质意外变化,可能危及盾构与隧道安全时,必须暂停施工。应找出原因,排除故障后,方可继续施工。

20

条文说明

一般盾构停止三天以上,开挖面应进行封闭、盾尾与管片间的空隙作嵌缝密封处理,并在支承环的环板与已建成的隧道管片环面之间应适当支撑,以防止盾构在停顿期间后退。当地层软弱、流动性较大,盾构中途停顿须及时采取防止泥土流失的措施。 7.5.4 泥水平衡盾构掘进

5.砾石处理:对从刀盘开口进入的砾石需通过破碎等手段进行处理,并制定防止管道或泵内发生堵塞的措施。

8.盾构需停止施工较长时间,按7.5.3之9规定做好各项工作。

9.在设计分离设备时,必须考虑到排出量的变化,运输密度通常为1.3t/m3。

泥水分离通常采用沉淀和过滤两种方法。沉淀是利用降低泥水的流动速度使开挖土体在输送介质中降落分离的方法。冬季气温较低时,使用此法受到限制。

过滤是包含有开挖土体的悬乳液通过一种规定孔隙尺寸的过滤器,使开挖土体与介质分离的一种方法。在施工场地狭小,碴土细粒含量增大时,一般常用过滤方法。单级分离器一般适用于中等粒径以下的砂粒,两级分离器能降低分离尺寸至中砂和粉细砂。冬季施工,采用此法分离时,要注意对分离设备的保温。 7.5.5土压平衡双圆盾构掘进

1.双圆盾构(简称DOT)是将以往采用的圆形加泥土压平衡盾构按左右二台组合起来的盾构,能够以此构筑双圆形断面的隧道。在其构造上,切削刀盘采用辐条型(本规范中仅介绍辐条式刀盘的双圆盾构掘进施工),由于二刀盘配置在同一平面上,所以需要通过控制(同步控制)转速,使其不发生接触和碰撞,同时双圆盾构机装备了拼装多联型管片的拼装机和管片提升上顶装置。

由于双圆盾构采用辐条式刀盘,盾构土仓直接与正面土体连通,通过布置在土仓挡土板上的土压计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盾构前方土压力,从而为盾构的掘进操作提供了较准确的参考数据。双圆盾构掘进过程中的土压力控制方式有两种——自动控制和手动控制,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需要根据土质情况、地面变形数据综合考虑选择土压力的控制方式。

2.双圆盾构机配备了左右两个辐条式的刀盘,两辐条式刀盘的初始位置为相互垂直,驱动马达采用变频同步方式进行控制,保证了两刀盘的同步性。

3.在掘进开始前,要测量以下数据:上、下左右(其中上部2点、下部2点,左右各1点)的盾构壳体与管片之间的间隙,便于盾构纠偏量的控制;测量上环管片的上(下)超量、左(右)超量以知道千斤顶的编组,利于隧道轴线的控制。

4.双圆盾构掘进过程中由于两侧的土质不一致,或者千斤顶编组不对称等,容易造成盾构两侧螺旋机出土速度不一致,从而导致两侧出土量不均匀,容易产生不均匀的地面沉降及盾构机的偏转。因此掘进过程中需经常对比两边的实际施工参数以进行调整。双圆盾构的两辐条式刀盘旋转方向相反,由于千斤顶编组不恰当、土质不均匀等原因造成的盾构转角无法通过刀盘的反转来实现双圆盾构转角的纠正。需要根据土质条件采取

21

条文说明

相应的措施进行转角纠正。而且,转角一旦形成,就有继续增大的趋势,因此要在较小转角的时候就采取相应的纠偏措施。转角纠正的措施包括使用双圆盾构的纠转千斤顶、单侧压重物、调整同步注浆的位置、利用双圆盾构的仿行刀进行局部超挖等。

5.及时压注盾位油脂能使盾尾刷保持良好的密封性能,不至于出现同步注浆浆液反串至盾构切口部位,这样就容易造成双圆盾构上部凹槽位置的土体随盾构一起运动,在盾构过后,引起地面沉降。同时浆液反串也会影响到下环管片的拼装施工。

6.双圆盾构管片拼装的顺序是由双圆盾构机的结构型式决定的。其中下部海鸥块为整环衬砌的定位管片,由于双圆盾构管片之间采用短螺栓结合球墨铸铁预埋件进行连接,连接件的精度非常高,它定位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本环衬砌与前后环衬砌之间的连接;另外中间立柱管片是在上下部海鸥块拼装完成后利用盾构机右侧的立柱拼装机从两海鸥块之间的空档中插入,这个过程中很容易造成立柱管片与上下海鸥块管片之间的碰撞,引起管片的碎裂,从而影响隧道质量。

7.由于双圆盾构横向尺寸较纵向尺寸大,刚刚拼装好的还处于盾构壳体内的管片上部受到自重作用力影响较大,容易造成管片之间张角的产生,需要利用整圆器对其圆度进行修正,以利于下一环管片的拼装及隧道的整体质量提高。

8.由于浆液需要流经的路径较长,为了保证浆液能够充分填充建筑空间,就需要设置一定的注浆压力、注浆流量以及上下两注浆注入土体浆液量的比例。一般上部与下部的比例为3:1,注浆压力收到推进速度和注浆总量两个因素的综合影响,上部注浆压力的变化能够很快地反映在地面沉降数据上面,因此在盾构掘进过程中要根据地面沉降数据及时调整上、下部注浆的比例、推进速度等参数,控制上部注浆压力对地面沉降的影响。

9.同步注浆浆液质量特别是双液浆的凝结时间对地面沉降的影响较大,在同步注浆的过程中及时检查凝结时间,调整注浆的配比,将双液浆的凝结时间控制在7~11s范围内,有效控制地表变形量。

10.背土现象最直观的反映就是盾构机上方的地面沉降在盾构推进时出现明显的隆起,且隆起部分跟随盾构前进,而在盾构推进过后,出现明显的沉降。双圆盾构背土主要是由于盾构背部的凹槽结构造成的,在土体粘性较强时候容易出现。出现背土现象后可以通过盾构壳体上的压浆系统压注润滑浆液,减小土体与盾构之间的摩阻力。

7.6轴线控制

7.6.1盾构轴线的控制是盾构推进施工的一项关键技术,轴线方向控制主要是依靠测量精

22

条文说明

确性,在实际施工中盾构推进轴线控制不可能是理想状况,轴线控制不佳状况的原因:地质不均匀引起正面阻力不均匀,施工操作技术水平不高。

控制好盾构的推进轴线,才能保证管片拼装在位置的准确,才能使隧道竣工轴线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7.6.2盾构推进及管片拼装施工时,为了减少由于盾构自转所产生的施工困难,应控制盾构旋转量,在±30以内。

在施工中可采取措施以防止过量的旋转,方法有: 1.改变刀盘的旋转方向。

2.改变管片拼装左、右交叉的先后次序。

3.调整两腰推进油缸轴线,使其与盾构轴线不平行。

4.当旋转量较大时,可在盾构支承环或切口环内单边加压重。

7.6.3盾构在硬岩、地下水比较发育地段、浅埋隧道地段、软弱土层中推进时,特别是在曲线段盾构逐环转折推进时会引起盾尾后一段隧道的位移,导致测量的后视标志点移动。因此,在盾构推进轴线和成环管片中心的测量必须定时严格复测后视标志点的移动值,并及时进行调整,确保盾构推进导向测量的正确性。

7.7盾构纠偏

7.7.5盾构内径与管片外径两者之者有一定施工间隙,盾构纠偏只能在此范围内调整,过量纠偏会使盾壳卡住管片,导致管片被挤坏或增加下一环管片拼装的困难。

7.7.6盾构纠偏应及时、连续,不要过量纠偏。过大纠偏会使盾构轴线与隧道轴线产生较大的夹角,影响盾尾密封效果产生盾尾漏浆。壁后注浆发生漏浆无法保证空隙填充,过量纠偏增加盾构对土体的扰动,这些因素都将增大地面变形。

7.8盾构到达

7.8.1一般以隧道贯通前最后50米范围为到达段。按环境、地质条件、洞门尺寸及深度、洞口封门形式,确定洞口土体加固处理方案(降水、化学压浆或其它地基加固方法、土体加固强度及范围),并对土体加固效果进行鉴定。当加固条件受到限制或加固效果不良时,必须采取其它技术措施,保证盾构到达。

到达井内的盾构接收基座应符合盾构基座技术要求,导轨应可调节,以适应盾构到达时的姿态。在曲线地段,接收基座应根据曲线在该位置的切线方向进行定位。

7.8.2盾构掘进至离洞口封门结构100m时,必须做一次盾构推进轴线的方向传递测量,以逐渐调整盾构轴线。

7.8.3为防止由于盾构推力过大和防止切口开挖面土体挤压损坏洞口封门结构,当切口离封门10m起应控制出土量;切口离封门结构30-50cm时停止推进,并使切口开挖面压力降到最低值,以确保洞口封门拆除施工安全。

7.8.5盾构停止推进后按计划方法与工艺拆除封门,盾构应尽快地连续推进和拼装管片,使盾构能在最短时间内全部进入接收井内的基座上。洞口与管片的间隙必须及时处理,并确保不渗漏。

7.9盾构调头

盾构调头方法很多,可根据竖井尺寸、设备、盾构直径、重量及移动距离等决定。由于盾构设备重量大、体积大,因此起吊、移动调头工作时间长,必须预先编制调头方案,做到可靠、安全。盾构在竖井内调头时,要有调头设施。盾构在竖井内水平移动距离较大时,可采用移车台。小直径且重量轻的盾构,可用起重机直接起吊调头。

7.10刀具更换

7.10.1长距离施工时,刀具往往因磨耗脱落、缺损,必须进行更换,以免造成刀盘损坏,

23

条文说明

酿成事故。

当地层条件发生变化时,为保证盾构施工安全和加快施工进度,也必须更换适应地层条件的刀具。

盾构运行时,刀盘上不同位置的滚刀磨损量不一样,可根据磨损程度的不同,进行位置更换,以节约施工成本。

7.10.2刀具更换是一项较复杂的工序。首先除去压力舱中的泥水、残土,清除刀头上黏附的泥沙,确认要更换的刀头,运入工具,设置脚手架,然后拆去旧刀具,换上新刀具。更换刀具停机时间比较长,容易造成盾构整体沉降,引起地层及地表沉降,损坏地表及地下建(构)筑物。要求:

1.更换前做好准备工作,尽量减少停机时间。

2.更换作业尽量选择在中间竖井或地层条件较好、较稳定地段进行。

3.在地层条件较差的地段进行更换作业时,必须带压更换或对地层进行预加固,确保开挖面及基底的稳定。

7.10.3更换刀具的人员必须系安全带,刀具的吊装和定位必须使用吊装工具。在更换滚刀时要使用抓紧钳和吊装工具。所有用于吊装刀具的吊具和工具都必须经过严格检查,以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带压作业人员必须身体健康,并经过带压作业专业培训,制定并执行带压工作程序。

7.10.4更换记录主要包括刀具编号、原刀具类型、刀具磨损量、修复刀具的运行记录、更换原因、更换刀具类型、更换时间和更换人等。

8.特殊地段及特殊地质条件施工 8.1一般规定

8.1.2本条列出的特殊地段及特殊地质条件施工应该共同遵循的规定,与一般地段和地质条件所要求的是更加严格的控制,更加周密的计划。为对地表和建(构)筑物等沉降应进行预测计算;对遇到地下障碍物的地段,应详细查明具体地点和实物,并预先制定可靠措施,否则遇到地下障碍物,盾构无法前进。

8.2针对特殊地段及特殊地质条件的施工措施

8.2.1浅覆土层施工

1.严格管理开挖面压力。由于覆土荷载减小,使开挖面压力的允许的管理幅度缩小,即使少量的误差,也可能给开挖面稳定带来很大影响。因此,在掘进时,应特别注意使用的泥浆或添加剂的性质以及开挖面压力管理,尽量减小对地表或地下建(构)筑物的影响。

2.浅覆土地段的壁后注浆。由于盾尾空隙会立即影响到地面或地下建(构)筑物,要进行充分的壁后注浆管理以控制地层变形。宜使用有早期强度的壁后注浆材料,采用同步注浆方法进行施工。

在进行开挖面压力管理或壁后注浆管理时,可通过试验确定开挖压力管理值和注浆参数等。

3.穿越河流的浅覆土施工,应对开挖面的稳定、泥浆或添加材料的泄漏或喷出采取

24

条文说明

措施,还应注意采取相应措施防止隧道的上浮或管片的变形。 8.2.2小半径曲线施工,应:

2.超挖量:用部分外扩式超挖刀进行开挖时,超挖量大,小半径曲线施工容易。但是,这样会产生由于围岩的松动、壁后注浆材料绕入开挖面、推进反力的下降,使隧道变形增大。因此,要考虑地层的稳定性,把超挖量控制在容许范围内。

3.壁后注浆:小半径曲线施工时,管片从盾尾脱出后如果不能立即与围岩形成一体,盾构推进就不能充分取得反力,导致产生较大的管片变形和隧道位移的危险性。应选择体积变化小,早期强度高的注浆材料。考虑到超挖量,注入量也需要适当的增加。为了防止注入材料绕入开挖面等,在管片背面安装填充袋采取向该袋内注入的方法。

4.线路测量:应根据需要增加测量频率。

6.在地层稳定性差的地段,为了防止曲线部分的超挖引起地层松动可采用化学加固或高压喷射搅拌施工等进行辅助施工。 8.2.3大坡度区段施工

2.盾构前部比较重,上坡掘进时需要加大下半部盾构千斤顶推进能力。对于后方台车应采取防止脱车措施。

3.大坡度施工中的壁后注浆材料,宜采用体积变化小,早期强度高的瞬结性材料。下坡度时,壁后注浆材料绕入开挖面的可能性大,应注意采取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8.2.4地下管线区段施工

应特别注意详细查明地下管线分布,管线类型和业主提出的允许变形值,制定具体保护措施。

8.2.5地下障碍物处理

主要是必须详细查明地下障碍物的具体位置与实物,原则上采取提前在地面上拆除和回填的办法处理。在洞内拆除困难很大,国内也尚无这方面的经验。因此,采取洞内拆除,需进行可行性研究和有效的安全措施。 8.2.6穿越建(构)筑物施工

2.对地表已有建(构)筑物进行加固或对盾构隧道上方与建(构)筑物之间地层进行加固,应根据具体地层、埋深、隧道直径、建(构)筑物现状等条件,制定加固范围与方法。宜通过试验段施工,根据量测评定其效果,选择合理的方法。 8.2.7小净距隧道施工

1.小净距隧道施工的相互影响,因施工条件各不相同,一般要考虑: 1)后续盾构的推进对先行隧道的挤压和松动; 2)后续盾构的盾尾通过对先行隧道的松动; 3)后续盾构的壁后注浆对先行隧道的挤压;

4)先行盾构引起的地层松弛对后续盾构的偏移等。

伴随以上现象会发生的管片变形、接头螺栓的变形和断裂、漏水、地表下沉量的增大等。

3.观测到异常变形时,应立即停止施工,查明原因,同时根据情况,采用辅助工法进行施工。

8.2.8穿越江河地段

1.江河部分施工地层情况变化急剧,地下水流动快,对选择盾构型式和制定施工措施非常重要,必须详细进行地质和水文地质调查,应包括地质钻孔的位置与对施工的影响

3.河床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在水底部分水压力比覆土压力更大,必须根据地层的水土压力设定适合的开挖面压力。

6.预测盾构施工对堤岸、周边结构物的影响,根据需要采用辅助工法保证堤岸周边

25

条文说明

周边结构的安全。

7、除了要考虑开挖面的稳定、泥浆或添加材的泄漏或喷出外,还需要特别考虑隧道上浮问题和管片的变形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 8.2.9砂卵石地段施工

盾构在砂卵石地段施工,刀具磨耗大,更换刀具频繁。对于直径较大的砾石的处理,其方法是在开挖面上安装特种刀具或选用带破碎机的盾构进行施工,也可采用爆破方法破碎大直径砾石。对于采用泥水平衡盾构的管道排碴管道,应注意防止砾石引起的堵塞。

9.管片拼装 9.1一般规定 9.1.1管片拼装是盾构法施工的一个重要工序,整个工序由盾构司机、管片拼装机操作工和拼装工等三个特殊工种配合完成。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必须由专人负责指挥,拼装前应全面检查拼装机械、工具、索具。施工前应根据所用管片形式、特点详细向施工人员作技术和安全交底。

9.2拼装前的准备

9.2.2盾构推进后的姿态:

1.盾构推进油缸顶块与前一环管片环面必须有足够的空间可使封顶块插入成环; 2.检查管片与盾尾间隙,结合上一环状态,决定本环拼装时的纠偏量及纠偏措施; 3、盾构纵坡和拼装机在平面、高程的偏离值,决定了管片拼装位置的调整的纠偏值。 9.2.3清除上一环环面和盾尾内杂物,检查上一环环面防水密封条是否完好,如有损坏应及时修补;发现环面质量问题,应在下一环管片拼装时,进行纠正。

9.2.4按有关盾构设备操作要求,全面检查拼装机的动力及液压设备是否正常,举重臂是否灵活、安全可靠。

管片在地面上按拼装顺序排列堆放,粘贴好防水密封条等防水材料。准备管片连接件和配件、防水垫圈等并随第一块管片运至工作面。

9.3拼装作业

9.3.1管片拼装时,一般情况应先拼装底部管片,然后自下而上左右交叉拼装,每环相邻管片应均匀拼装并控制环面平整度和封口尺寸,最后插入封顶块成环。

管片拼装成环时,应逐片初步拧紧连接螺栓,脱出盾尾后再次拧紧。当后续盾构掘进至每环管片拼装之前,应对相邻已成环的3环范围内的连接螺栓进行全面检查并再次紧固。

26

条文说明

逐块拼装管片时,应注意确保相邻两管片接头的环面平整、内弧面平整、纵缝密贴。 封顶块插入前,检查已拼管片的开口尺寸,要求略大于封顶块尺寸,拼装机把封顶块送到位,伸出相应的千斤顶将封顶顶块管片插入成环,作园环校正,并全面检查所有纵向螺栓。

封顶成环后,进行测量,並按测得数据作园环校正,再次测量并做好记录。最后拧紧所有纵、环向螺栓。

9.3.2按各块管片位置,缩回相应位置的千斤顶,形成拼装空间使管片到位,然后伸出推进千斤顶完成管片的拼装作业。盾构司机在反复伸缩推进油缸时必须做到保持盾构不后退、不变坡、不变向,同时应与拼装操作人员密切配合。

9.3.3盾构推进时,依次把将要脱离盾尾的环纵向螺栓用扳手拧紧至设计要求。

9.3.4拼装过程中,遇有管片损坏,应及时使用规定材料修补。管片损坏超过标准时,应调换。在拼装过程中应保持成环管片的清洁。如后期发现损坏的管片也必须修补。隧道结构加强处理方案需经业主和设计单位认可。

9.3.6平曲线段隧道是使用楔形环管片拼装后形成曲线,拼装方法与直线段施工相同。

保证隧道曲线的精度,主要靠控制楔形管片成环精度,要求第一环管片定位要准确。

27

条文说明

10.壁后注浆 10.1一般常规

10.1.1壁后注浆是盾构法施工必不可少的工序。

壁后注浆起着控制地层变形,减少隧道沉降,加强衬砌防水性能、改善衬砌受力状态(保持管片衬砌拼装后的早期稳定)的作用,在盾构施工时,可选择注浆的合理位置注浆,实现盾构纠偏。

10.1.2注浆工艺的选择应根据隧道变形及地层变形的控制要求决定。注浆工艺一般有同步注浆、即时注浆、二次补强注浆等类型。注浆应根据地层性质、地面荷载情况、允许变形速率等要求进行合理选定。惰性浆液一般不用于对地面和隧道沉降要求高的工程。

10.2注浆参数的选择

10.2.1在管片外部土压力大、地下水头压力大的地段,注浆压力应根据计算决定。

注浆出口压力应稍大于注浆出口处的静止土压力,注浆压力一般大于出口压力0.1-0.2Mpa。通过计算的注浆压力不应过大出现浆液溢出地面或造成地表隆起,也不应过小而降低注浆作用。

10.2.2同步或即时注浆的注浆量宜按下式计算:

Q=V×λ

式中 Q——注浆量(m3); V——充填体积(m3);

λ——充填系数,根据地质情况,施工情况和环境要求确定; V=π(D2-d2)L/4

D——盾构切削外径(m); D——预制管片外径(m); L——每次充填长度(m);

上述计算值,在施工中按注浆效果作调整,注浆量与盾构推进时扰动土层范围有关系,扰动范围是变量,一般情况下充填系数取1.30~1.80。在裂隙比较发育或地下水量大的岩层地段,充填系数一般取1.50~2.50。

10.3注浆前的准备工作

10.3.2注浆原材料的选用应按地层条件及施工条件、材料来源合理选定。浆液必须满足工程使用要求,一般要求如下:

1.注浆作业不产生离析。

28

条文说明

2. 具有较好的流动性,易于注浆施工。 3. 压注后浆液固化收缩率小。 4. 有较好的不透水性能。

5. 压注后强度能很快超过土层。

使用前必须进行材料试验,符合要求后方可正式用于工程。 10.3.3注浆设备按采用的注浆工艺合理选择。

1.注浆设备包括:注浆泵、软管、管接头、阀门控制系统等。选用的设备应保证浆液流动畅通,接点连接牢固,防止漏浆。

2.浆液拌制机宜用强制式搅拌机,其容量要与施工用浆量相适应。拌浆站必须配有浆液质量测定的稠度仪,随时测定浆液流动性能。

10.4注浆作业

10.4.2注浆时,随时观察注浆状况,控制好注浆压力并记录注浆点位置、压力、注浆量。当注浆作业发生故障时,应立即通知停止盾构掘进施工,及时排除故障。 10.4.3注浆结束应在一定压力下关闭浆液分配系统,同时打开回路管停止压浆。注浆管路内压力降至零后拆下管路并清洗干净。

10.5注浆质量控制

10.5.1注浆质量控制以达到保护工程环境效果为目的,一般采用注浆压力、注浆数量进行双重控制。

29

条文说明

11.隧道防水

11.1.1隧道管片接缝防水的构造形式、截面尺寸和材料性能,是根据隧道纵向变形允许值,计算出的管片环缝张开值确定的,故接缝防水密封垫的防水效果盾构隧道的防水重点。

管片螺栓孔的防水按设计要求和构造尺寸制成环状垫圈,依靠紧固螺栓而达到防水目的。必要时,应按设计要求进行螺栓孔注浆。

隧道变形缝和柔性接头是变形集中、变形量大的特殊部位,因此防水处理和结构施工应严格按设计要求实施,以达到隧道整体防水的目的。

11.2.1管片接缝防水密封条为工厂制造,厂方应按设计生产,必要时应在现场实际验证。 11.2.3作业前的运输、堆放、翻动等工作均不得损坏管片防水槽等关键部位;防水密封条粘贴后,在运输时应保护好,发现问题及时修补,方能下井进行拼装。

30

条文说明

13.盾构的保养与维修

13.1日常巡检保养在每班作业前后及运转中进行。由盾构维修保养班负责进行。

日常巡检保养的工作内容是“检查、调整、紧固、润滑、清洁”,并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置。保养人员对盾构运转状况进行外观目测和仪表数据观测,采用视、听、触、嗅等手段,检查盾构及后配套设备的运转情况,观测主控室的运转参数,检查机件的异响、异味、发热、裂纹、锈蚀、损伤、松动、油液色泽、油管滴漏等,初步判断盾构的工作状态。

1. 日常巡检保养具体内容为:

1)各部位的螺栓、螺母松动检查并拧紧; 2)异常声音、发热检查;

3)液压油、润滑油、润滑脂、水、空气的异常泄漏检查; 4)各润滑部位供油、供脂情况检查并补充;

5)油位检查及补充;电源电压及掘进参数检查确认; 6)电气开关、按钮、指示灯、仪表、传感器检查并处置; 7)液压、电气、泥浆、水、空气等管线检查确认并处置; 8)安全阀设定压力检查并确认; 9)滤清器污染状况检查确认并处置。

2. 盾构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进行定期保养。定期保养是指按规定的运转周期或掘进长度对盾构及后配套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

定期保养与维修分为周、月、季、半年和年保养与维修。 3. 周保养与维修的主要内容:

1)检查油位、液压油滤清器有无泄漏; 2)检查旋转接头,用润滑脂枪给轴承注油;

3)检查刀盘驱动主轴承,检测油污染程度、含水量; 4)检查刀盘驱动行星齿轮的油位,监听运行声音; 5)检查推进油缸,润滑关节轴承;

6)检查螺旋输送机变速器的油位,润滑螺旋输送机轴承、后闸门、伸缩导向(土

压平衡盾构);

7)清理电动机、液压油泵的污物; 8)检查铰接油缸,对润滑点注脂;

9)润滑管片拼装机、管片吊机、管片输送机的润滑点,润滑所有轴承和滑动面; 10)检查送排泥泵的密封及送排泥管道的磨损情况(泥水盾构); 11)检查空压机温度,检查凝结水和冷却器污染; 12)液压油箱油位开关操作测试;

13)检查皮带运输机各滚子的转动、刮板磨损情况(土压平衡盾构);

14)检查壁后注浆系统所有接头处的密封情况,润滑所有润滑点,彻底清理管线; 15)检查并清洁主控室PLC及控制柜,检查旋钮、按钮、LED显示的工作情况;

31

条文说明

16)检查并清洁风水管卷筒及控制箱、高压电缆卷筒及控制箱、传感器及阀组、

接线盒及插座盒,送排泥泵站、照明系统等;

17)检查变压器的油温、油标,清除变压器上的水污,监听变压器运行声音; 18)检查刀具的磨损情况,当刀具磨损达到一定程度或由于地层条件变化时,进

行刀具更换。刀具更换必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并作好更换记录。

4.每月保养与维修:除进行周保养与维修的内容外,还需进行的主要内容: 1)润滑人闸的铰链;

2)检查螺旋输送机的螺旋管的壁厚(土压盾构);

3)检查皮带运输机变速器油位、皮带张力(土压盾构); 4)液压油取样检测,按质换油;检查或更换滤芯; 5)检查管片拼装机轴承的紧固螺栓;

6)检查空压机皮带、更换机油过滤器、按质换油; 7)润滑后配套拖车行走轮的调节螺栓和轮轴; 8)检查注浆压力表及传感器;

9)检查蓄能器氮气压力,必要时添加;

10)检查刀盘驱动装置行星齿轮的冷却水系统。

5.季保养与维修:除进行月保养与维修的内容外,还需进行的主要内容: 1)润滑膨润土泵轴承(土压盾构); 2)更换油脂泵齿轮油;

3)更换后配套空压机空滤器、油滤器,检测溢流阀,紧固电气接头; 4)检查循环水回路的水质;

5)润滑送排泥泵的轴承(泥水盾构);

6)用超声探测仪检查送排泥弯管、送排泥泵壳体的壁厚(泥水盾构); 7)测量送排泥泵电动机的绝缘电阻(泥水盾构)。

6.半年保养与维修:除进行季保养与维修的内容外,还需进行的主要内容: 1)更换所有液压油滤清器;

2)检查刀盘驱动的齿轮油;必要时更换;

3)检查电缆卷筒、水管卷筒传动装置油位,检查链条张紧并润滑; 4)用压缩空气清洁后配套空压机溢流阀。

7.年保养与维修:除进行半年保养与维修的内容外,还需进行的主要内容: 1)注浆泵进行安全检查,检查主轴密封;

2)更换空压机空滤器,检查分离器,按质换油;

3)润滑电缆卷筒、水管卷筒的轴承,按质更换变速箱齿轮油; 4)检查紧固变压器接头,用干燥压缩空气清除灰尘; 5)更换皮带输送机齿轮油(土压盾构); 6)后配套拖车操作运行安全检查。

13.6盾构是盾构法施工的关键设备,若发生故障,轻则造成停工停产,重则造成工程质量事故和人身事故,因此,必须强制执行保养维修制度。 13.8盾构长期停止运行时,仍必须进行保养,其主要作业:

1.每个系统的设备空载运行(每隔10-15天); 2.暴露于空气中的接合面上涂抹油脂; 3.润滑维护。

32

条文说明

14.隧道施工运输 14.1一般规定

14.1.1隧道施工运输主要包括:碴土、管片以及各种机具设备、材料的运输。选用的运输机械应满足隧道施工计划进度、隧道断面尺寸施工机具与材料的尺寸、重量等要求。垂直与水平运输的转换作业必须安全、迅速和方便。

14.2水平运输

14.2.1隧道内水平运输一般采用轨道运输,使用电机车或内燃机车牵引,运输能力须满足盾构施工计划进度的要求。可选用单轨、双轨运输,按施工需要配备足够数量的编组列车。平板车上管片、碴斗等要放稳,不准超限。当平板车装运钢管、轨道、钢筋等长大件时,必须绑扎牢靠。

14.3垂直运输

14.3.1垂直运输一般采用带料斗或抓斗的门吊起重机。

14.3.2垂直运输机械的操作人员必须能直视到地面及井底的吊放点。操作人员按指令作业,上下吊运保持吊物平稳。

垂直运输与水平运输转换处的吊运口尺寸要满足吊运物的尺寸需要,吊运机械及吊具的起吊能力应通过计算,满足起重要求。

吊装的索具应定期检查,发现异常及时调换,吊装应由经过培训、考核合格的起重操作工操作。

14.4管道运输

14.4.1管道运输占用的空间小,运输能力大,一般适用于泥水平衡盾构的掘进施工。

一般情况,泥浆泵能通过的最大尺寸为管道直径的60%以下的固体颗粒,泵送泥水混合物的最大比重达1.5t/m3。由于开挖面供料的不均匀,只能在固体物质含量较低的基础上做平均计算泥浆比重1.2t/m3。

泥浆管道内的流速应该达到不因颗粒物的沉淀而使管道堵塞。用膨润土液携带能力大,用水作为输送土料的介质时,应如大流速。

在送泥和排泥的管线上,按需要设置泵和阀门。依据管路上设置的压力计、流量计、密度计的测量值,稳定地控制、调节开挖面的泥浆压,保证输送过程中在管线内无碴土沉淀。

排泥管直径根据盾构外径、开挖面的地层条件、盾构制造厂提供的参考值来决定。 14.4.2装于盾构后部的可调速式泥浆泵,在盾构掘进时,经过一段可伸缩管或柔性软管把混合物输送到后部的管道中,在进行长距离输送时,一台泵的输送距离太长,则需在管道中间安装中间泵接力。

14.4.3管道输送时,对管接头、管道拐角磨损较快,应特别注意定期对输送管道进行检查和维修。

33

条文说明

15 监控量测 15.1一般规定

15.1.1在城市、乡村进行盾构施工,施工环境、监控量测内容差别较大。针对不同施工环境条件制定不同的监控量测方案。

15.1.2监控量测目的是要及时、客观反映观测对象的变形状况,因此方案必须可靠、科学,对于有可能突发的安全事故必须有应对的监测方案。

15.1.4同步采集观测数据,便于比较地上、地下数据,全面了解、分析变形动态。

15.2隧道环境监控量测

15.2.2线路地表沉降观测断面设置按GB 50308—1999《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

15.2.6变形量测频率按GB 50308—1999《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执行,工作中可根据地层条件、实测变形量和变形速率、调整量测频率。 15.2.8变形测量等级划分及精度要求见下表:

变形测量等级划分及精度要求

垂直位移测量 变形测量等级 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 ±0.3 相邻变形点的高差中误差(mm) ±0.1 水平位移测量 变形点的点位中误差(mm) 适用范围 一级 ±1.5 变形特别敏感的高层、高耸建、构筑物、精密工程设施、地下管线等 变形比较敏感的高层、高耸建、构筑物、重要工程设施、地下管线、隧道拱顶下沉、结构收敛等 一般性高层、高耸构筑物、地下管线等 观测精度要求低的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等 二级 ±0.5 ±0.3 ±3.0 三级 四级

±1.0 ±2.0 ±0.5 ±1.0 ±6.0 ±12.0 15.2.9变形测量的主要方法和精度要求见下表1.2.3:

等级 一级 相邻基准点的高差中误差 (mm) ±0.3 每站高差中误差 (mm) ±0.07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 (mm) ±0.15n 检测已测高差较差 (mm) ±0.2n 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要求 DS05水准仪,宜按国家一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施测,观测限34

表1 垂直位移监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条文说明

差从严掌握 二级 三级 四级 ±0.5 ±0.13 ±0.30n ±0.5n DS05水准仪,宜按国家一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施测 DS1水准仪,宜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施测 DS3水准仪,宜按国家三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施测 ±1.0 ±0.30 ±0.60n ±0.8n ±2.0 ±0.70 ±1.40n ±2.0n 注:n为测段的测站数。

表2 水平位移监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 (mm) 平均边长 (m) <300 ±1.5 <150 <300 ±3.0 <150 <350 ±6.0 <200 ±2.5 ≤1/40000 ±1.8 ±1.8 ≤1/70000 ≤1/70000 ±1.0 ±1.0 ≤1/120000 ≤1/120000 测角中误差 (″) ±0.7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1/250000 作业要求 宜按国家一等三角测量技术要求观测 宜按国家二等三角测量技术要求观测 宜按国家二等三角测量技术要求观测 宜按国家三等三角测量技术要求观测 宜按国家三等三角测量技术要求观测 宜按国家四等三角测量技术要求观测 宜按国家四等三角测量技术要求观测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12.0 <400 ±2.5 ≤1/40000 表3 沉降观测点的精度要求和观测方法

等高程中误差 相邻点的高差中误差级 (mm) (mm)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观测方法 除宜按国家一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施测外,尚需设双转点,视线≤15m,前后视距差≤0.3m 宜按国家一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施测 宜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施测 宜按国家三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施测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 (mm) 0.15n ±0.3 ±0.15 ±0.5 ±1.0 ±2.0 ±0.30 ±0.50 ±1.00 0.30n 0.60n 1.40n 35

条文说明

注:n为测段的测站数

15.4 资料整理和信息反馈

15.4.3 回归分析常用函数如下:

U=A*lg(1+t) U=A*e -B/t U=t/(A+Bt) U=A(1—e -Bt) U=A+B/(lg(1+t)) U=A(1—(1/(1+Bt))2) 式中 U—位移值(mm)

A、B—回归系数 T—测点埋设后的时间

15.4.6为了积累监控量测经验、保护建(构)筑物、施工环境的经验,要求工程竣工后,提供监控量测的技术总结报告,交有关部门存档。

16 管片预制工程验收 16.1 管片钢筋

16.1.1 钢筋原材料

36

条文说明

1.普通钢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筋钢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GB1499、《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光圆钢筋》GB13013等的要求。钢筋进场时,应检查产品合格证和出厂检验报告,并按规定进行抽样检验。

由于工程量、运输条件和各种钢筋的用量等的差异,很难对各种钢筋的进场检查数量作出统一规定。实际检查时,若有关标准中对进场检验数量作了具体规定,应遵照执行;若有关标准中只有对产品出厂检验数量的规定,则在进场检验时,检查数量可按下列情况确定:

1)当一次进场的数量大于该产品的出厂检验批量时,应划分若干个出厂检验批量,然后按出厂检验的抽样方案执行;

2)当一次进场的数量小于或等于该产品的出厂检验批量时,应作为一个检验批量,然后按出厂检验的抽样方案执行;

3)对连续进场的同批钢筋,当有可靠依据时,可按一次进场的钢筋处理。 本条的检验方法中,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是对产品质量的证明资料,通常应列出产品的主要性能指标;当用户有特别要求时,还应列出某些专门检验数据。有时,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可以合并。进场复验报告是进场抽样检验的结果,并作为判断材料能否在工程中应用的依据。

本规范中,涉及原材料进场检查数量和检验方法时,除有明确规定外,都应按以上叙述规定执行。

2.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管片中的纵向受力钢筋,其强度实测值应满足本条的要求,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在地震作用下,结构某些部位出现塑性铰以后,钢筋具有足够的变形能力。3 . 在钢筋分项工程施工过程中,若发现钢筋性能异常,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对同批钢筋进行专项检验。

4. 为了加强钢筋外观质量的控制,钢筋进场时和使用前均应对外观质量进行检查。弯折钢筋不得调直后作为受力钢筋使用。钢筋表面不应有颗粒状或片状老锈,以免影响钢筋强度和锚固性能。本条也适用于加工以后较长时期未使用而可能造成外观质量达不到要求的钢筋半成品的检查。

16.1.2-3 对规定抽样检查的项目,应在全数观察的基础上,对重要部位和观察难以判定的部位进行抽样检查。抽样检查的数量通常采用“双控”的方法。即按比例抽样的同时,还限定了抽样的最小数量。

16.1.4受力钢筋的品种、级别、规格和数量对结构构件的受力性能有重要影响,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16.2 管片模具

37

条文说明

16.2.2 脱模剂玷污钢筋可能对握裹力造成明显的不利影响,故应避免。

16.3 混凝土

16.3.1 混凝土原材料

1. 水泥进场时,应根据产品合格证检查其品种、级别等,并有序存放,以免造成混料错批。水泥进场时应对水泥强度、安定性作复验,其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65、《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及粉煤灰硅酸盐水泥》GB1344、《复合硅酸盐水泥》GB12958等的要求。若水泥中含有氯化物,可能引起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锈蚀,应严格控制。

2. 管片混凝土外加剂质量及应用技术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 8076、《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 50119等的规定;检验项目、方法、批量应符合相应标准的规定。若外加剂中含有氯化物,同样可能引起混凝土管片中钢筋的锈蚀,故应严格控制。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应严格执行。

3 .混凝土中碱总含量过高,可能引起混凝土管片的碱骨料反应,严重影响其耐久性,应严格执行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和《混凝土碱含量限值标准》CECS53:93的规定。

4 .用于管片混凝土掺合料的种类主要有粉煤灰、粒化高炉矿渣粉等。对各种掺合料,均应提出相应的质量要求,并通过试验确定其掺量。工程应用时,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粉煤灰混凝土和砂浆中应用技术规程》JGJ28、《用于水泥与混凝土中粒化高炉矿渣粉》GB/T18046等的规定。Ⅱ级粉煤灰或S75级矿渣粉经试验证明能满足工程要求时,也可以掺用。

5.普通混凝土所用的砂子、石子应分别符合《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3的质量要求,其检验项目、检验批量和检验方法应遵照标准的规定执行。

6. 今后生产中有利用工业处理水的发展趋势,除采用饮用水外,也可采用其他水源,但其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JGJ63的要求。

16.3.4虽然相同配合比的抗渗混凝土因施工造成的差异不大,但考虑到管片结构的重要性,因此规定每30环留置抗渗试件一组。抗渗试验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GBJ82的规定。

16.3.5本条提出了对混凝土原材料计量偏差的要求。各种衡器应定期校验,以保持计量准确,生产过程中应定期测定骨料的含水率,当遇雨天施工或其他原因致使含水率发生显著变化时,应增加测定次数,以便及时调整用水量和骨料用量,使其符合设计配合比的要求。

38

条文说明

16.3.7混凝土的初凝时间与水泥品种、凝结条件、掺用外加剂的品种和数量等因素有关,应由试验确定。当施工环境气温较高时,还应考虑气温对混凝土初凝时间的影响。规定混凝土应连续浇筑并在低层初凝之前将上一层浇筑完毕,主要是为了防止扰动已初凝的混凝土而出现质量缺陷。当因停电等意外原因造成低层混凝土已初凝时,则应在继续浇筑混凝土之前,按照施工技术方案对混凝土接槎的要求进行处理,使新旧混凝土结合紧密,保证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

16.4 成型管片

16.4.1 本条规定了管片结构性能检验的检验批、检验数量,并强调检验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本条还给出了免作结构性能检验的条件。

16.4.3由于盾构管片的重要性,对管片外观质量进行验收,采用检查缺陷,并对缺陷的性质和数量进行限制的方法进行,本条给出了具体的缺陷特征和相应的缺陷等级,同时规定管片不得有严重缺陷。

16.4.4预制构件制作完成后,施工单位应对构件外观质量和尺寸偏差进行检查并记录。一般缺陷应及时按技术方案进行处理,并重新检查验收。

17 管片防水工程验收

17.2原材料

17.2.1管片混凝土是防水混凝土,必须满足设计规定的抗掺要求。虽然相同配合比的抗渗混凝土因施工造成的差异不大,但考虑到管片结构的重要性,因此规定每30环留置抗渗试件一组。抗渗试验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GBJ82的规定。

39

条文说明

17.3 管片自防水

17.3.1对管片进行检漏测试,是直接对加工制作成的衬砌混凝土进行抗渗性检测。由于检漏测试比较复杂,当生产状态比较稳定,管片检漏结果合格时,可放宽检验批量,本条规定了放宽的具体方法。

18 管片拼装工程验收

主 控 项 目

18.1 在管片拼装过程中发现有本条所指质量问题应及时调换,后期发现必须采取可行的技术措施修补或加强处理,修补或加强处理方案需经业主和设计单位认可。

一 般 项 目

18.4管片拼装完成后在下一环推进前应及时检测管片拼装质量应符合表18.4的规定,发现有本条所指质量问题必须将已成环管片局部或全部拆除重拼装。

40

条文说明

地铁双圆盾构的隧道圆环平面位置和高程的允许误差可放宽为70mm,其他工程可在此基础上适当放宽。

41

条文说明

19 盾构成型隧道验收

主 控 项 目

19. 2 发现有本条所指质量问题必须采取可行的技术措施修补或加强处理,修补或加强处理方案需经业主和设计单位认可。

19. 3 发现隧道防水效果达不到设计要求必须采取注浆、堵漏等可行的技术措施予以处理,处理方案需经业主和设计单位认可。

一 般 项 目

19.5 成型隧道应符合表19.5的规定,D指隧道的外直径,单位:mm。

地铁双圆盾构的隧道圆环平面位置和高程的允许误差可放宽为120mm,其他工程可在此基础上适当放宽。

4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