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基于校企合作视角下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2020-12-29 来源:尚车旅游网
基于校企合作视角下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作者:李 菲

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8年第1期

一、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及必要性

(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将专业学习和实际工作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本质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利用各自优势资源,将学校教育通过与企业及用人单位的有效对接,实现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校企合作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帮助学生将已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有了整体化理解,也通过实践加深了专业知识的重新认识,从而形成职业综合能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只有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才能培养出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业人才。合理健全的校企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学校及时调整专业课程体系,做好课程开发,按照旅游企业需求组织课堂教学,培养出符合现代旅游产业发展需要,既具有职业素养,又具有管理理念、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专业复合型技术人才。

(二)校企合作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教育以培养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为目的,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针对这一点,在高职院校中大范围推广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现实要求。实践教学环节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管理专业因其专业特殊性,按照人才培养水平工作评估中的指标要求,实践教学环节比例不得低于40%。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条件有限,往往存在教学设备有限、配套资金短缺、师资力量薄弱、实训场地不逼真等问题。校企合作模式的开展,能有效将企业资源最大限度引入校园,故而能很好的解决以上困难。同时,旅游企业通过提供设备、师资及其他实践条件,为学生建立了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场所,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也间接提高了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旅游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校企合作逐渐成为衡量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指标。不仅是旅游管理专业适应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旅游相关企业谋求新发展和参与社会竞争的有效手段。尽管如此,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仍流于形式,处于合作的较浅层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内容设置不当

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直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区别于中职教育和本科教育的显著特征之一。目前,部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存在严重的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仍以传统教育理念为主,未能及时进行市场调研,导致所设置的专业课程及教学内容陈旧,不能适应旅游产品日渐多样化的市场,无法满足行业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许多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以本科教育为基础,只对部分专业课程的学时和授课学期进行微调,简单的拼凑无法真正实现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目的,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设置了屏障。

(二)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尚未真正制定出一套明确界定校企合作形式以及校企双方责任、义务和权利的法律法规体系,也没有专门负责监督、管理、指导和考核的校企合作协调机构,没有较为完整且权威的校企合作准则和指导手册在内的合作办法。一方面,合作机制的不完善导致校企双方权责不明确,很难建立长期且深入的校企合作。另一方面,由于机制的不健全使得与旅游企业的合作仅局限于学生实习就业层面,很少能与企业进行办学宗旨、专业定位、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材使用和师资培养等环节的探讨合作。

(三)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不高

我国高职教育虽起步较晚,但始终坚持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教学能力,又要具备灵活的实践应用能力和丰富的行业工作经验。然而,就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现状而言,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往往缺乏企业实践经验,遇到问题多为“照本宣科”;而具有丰富的企业一线经验的教师又多存在理论功底薄弱和教学科研能力不过硬的尴尬。归根结底,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缺乏“双师型”理想教师。

(四)实习实践安排不合理

旅游行业一直有明显的淡旺季之分。目前, 每年的“五一”“十一”“三大节日”等假期以及元旦、春节前后,均是旅游企业客流高峰期和人才需求高峰期。但由于学校教学计划及教学安排已经固定,难以以企业为中心打乱原有教学时间进行调整,为企业提供所需人才。另外,企业急需人才的高峰时期正值学生假期,学生自身对参加企业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同时学校又很难强行安排学生进行企业实践。双方人才供给时间上的不统一,使得旅游企业大量需要学生时学校不能及时安排,学校想通过旅游企业为学生创造实训实习机会时,企业的需求量又不大,致使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效果欠佳。

三、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措施

(一)优化教学课程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种顺应行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时调整课程设置,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需要的行业精英人才。简而言之,就是要努力构建内引外延、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具体做法如下:依据旅游行业标准,制定课程标准;依据旅游职业资格鉴定标准,制定课证融通的专业课程;依据旅游行业企业的个性需求,制定企业化专业课程;依据旅游企业真实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设定岗位模块和专业课程改革内容;将校内理论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有序衔接,开展情景化教学。

(二)制定完善的校企合作办法

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离不开健全的合作机制,学校和企业双方应根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运行的实际需要,加强沟通联系,共同认真制定相关领导机制、协调机制、合作机制与应急机制等。比如,成立“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工作指导小组”、制定《校企双方合作管理制度》《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管理办法》《学生实训实习制度规范》等。有效的机制建立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力保障,有助于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协调校企双方的合作关系与形式,促进校企双方合作向“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三)打造专业一流教师队伍

一流的教师造就一流的学生,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是关系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多年的实践证明,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中实行产学结合是培养专业一流教师的有效途径。作为高职院校,要与旅游企业紧密联系,确保熟知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和社会需求特点,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以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提升实践技能。通过产学结合的形式,建立与旅行社、酒店、景区的合作,吸引专业人才来校内授课,鼓励专业教师到旅游企业一线挂职锻炼,指导学生在顶岗实习中遇到的问题,不断丰富行业经验。同时,专业教师要多参与校内外科研项目及企业合作,提升自我学术水平和专业探索精神。

(四)建立弹性学期制

依据旅游企业用工需求的阶段性,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已有教学资源特点,实行“淡进旺出、工学交替”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操作办法如下:旅游行业淡季时,学校集中为学生进行理论授课,鼓励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旅游行业旺季时,安排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企业参与实践,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融合,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实现从学校到企业,从理论学习到实践锻炼平稳过渡的一种培养方式。弹性制学期的应用,可有效解决企业、学校、学生三者之间供给时间冲突的弊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适应旅游行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

(作者单位:沈阳职业技术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