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唐朝人郑思远在《真元妙道要略》中记载,当时有人把雄黄、硫磺、硝石、蜂蜜合炼,火焰上蹿,不但烧伤了炼丹人的手脸,还把房子烧掉了,所以炼丹家提醒人们接受教训,切莫引火自焚,而军事家却用它制造克敌制胜的武器。这反映了导学号 26061099( )
A.个人的意识影响火药的发展 C.唐朝炼丹家对火药不感兴趣 【答案】A
【解析】对待同样的事故,不同的人产生了不同的反应,并造成了不同的结果,这体现了个人的意识影响火药的发展,故选A项;其它各项不能体现材料主旨。
2.下列史料整理自《巧思遗闻——中国科技的故事》 1266年 郭守敬被张文谦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之后受命编订新历法 B.火药的发明是个偶然事件 D.军事家比炼丹家更有远见
1277年 郭守敬向政府建议,组织一次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天文观测,史称“四海测验” 1279年 1281年 1582年 郭守敬奉旨进行“四海测验”,在南海的测量点就在今天中国的黄岩岛 新历法完成,元世祖按照“敬授民时”的古语,取名为《授时历》 意大利天文学家格里高利提出现行公历,与《授时历》的天文数据基本相同 下列有关中国古代科学研究的结论,符合上述材料的是导学号 26061100( ) A.重视实践和实用 C.具有近代科技特征 【答案】A
【解析】据表中历法编订、“四海测验”、“敬授民时”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主要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重视实践和实用的特点,A项正确;仅凭天文方面的一则材料不能说明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领先于西方,排除干扰项B;中国古代科技是传统科技,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3.(2015·杭州二模)《三国演义》中有如下描述:“车中原来皆是火药,一齐烧着„„只见山上两边乱丢火把,火把到处,地中药线皆着,就地飞起铁炮。满谷中火光乱舞,但逢藤甲,无有不着。”有人据此推断三国时火药已应用于战争。这一推断导学号 26061101( )
A.依据正确,结论正确 C.依据正确,结论错误 【答案】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依据所学,火药发明于东晋;唐末至宋初,
B.依据错误,结论正确 D.依据错误,结论错误 B.成就领先于西方 D.成果得到有效推广
1
火药应用于军事。《三国演义》属于历史小说,不属于史料,故D项正确。
4.(2015·南昌十校二模)《旧唐书》记载,“文宗大和九年(835年)十二月,丁丑,敕诸道府不得私置历日板(历法)”,因为颁布历法一直是封建帝王的特权。但由于历书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民非常需要,民间雕版刻印的历书仍旧风行。这反映了导学号 26061102( )
A.政府对农业生产高度重视 B.雕版印刷业比较成熟 C.文宗皇权威严尽失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尽管政府“敕诸道府不得私置历日板(历法)”,但是“民间雕版刻印的历书仍旧风行”,除了因为急需的原因之外,还有个必备的条件就是民间掌握了雕版印刷的技术,故选B项。
5.(2015·汕头)苏轼曾经感慨道:“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 ”这反映了导学号 26061103( )
A.手抄本书籍在宋代已经消失 B.印刷术促进了文化传播 C.造纸术改变了书籍短缺的现象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四大发明,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前半部分“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与后一部分“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相比较,说明后来书籍变多是由于印刷术促进的,所以B项符合材料;A、C、D三项材料没有体现;故选B项。
6.(2015·江西五校联考)数学史专家钱宝琮深入研究《九章算术》后,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是:“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导学号 26061104( )
A.钱宝琮认为科研应该适可而止 B.中国古代科学缺乏理论性深究 C.《九章算术》的实用性相对有限 D.数学知识很难适用于生活实践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科技。材料分析《九章算术》的作者认为数学家应该解决数学中的实践中的知识,对于理论性的问题,虽然可以知道,但是要搞清楚非常困难,不应该在这方面费太多的精力,这反映了古代科学缺乏理论性的研究。故选B项。
7.(2015·衡水中学调研)《九章算术》中包括田亩、粮食、赋税、土方、仓窖等应用问
2
D.唐朝历法体系混乱
D.宋人不重史学重儒学
题的计算方法;中国古代历法的重要功能就是敬授民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即取此意;中国古代还有编订农书的传统,不仅有私人修撰,更有朝廷主持编订的著作。以上材料主要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导学号 26061105( )
A.具有服务于农业发展的特点 B.其发展受到农业社会的限制
C.不可能发展为近代科学技术 D.注重经验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从材料中“中包括田亩、粮食、赋税、土方、仓窖等应用问题”、“编订农书的传统”可分析出古代科技发展为农业服务的特点。故选A项。
8.(2015·枣庄) “在筑城技术方面,宋以前的城市,城墙主要为夯土或版筑,城门多有木柱支撑而成。宋代一些重要城市开始包砖,明代城门包铁皮,筑砖拱门等。”(《中国城市建设史》)这种变化反映了导学号 26061106( )
A.民族矛盾推动中原防御体系的升级 B.工商业发展刺激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C.封建社会晚期中国社会的浮华之风 D.火药用于军事导致筑城技术的改变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科技。依据所学,唐代末年,藩镇割据,战争频繁,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宋代的时候,民族政权并立,征战不断,这一切促使筑城技术不断改进,以加强防御。故应选D项。
9.(2015·宜春联考) 对下图解读中,正确地揭示了中西科技发展轨迹上的差异的是导学号 26061107( )
A.中国古代科技一直领先于西方 B.15世纪中西方科技发展趋势出现逆转 C.公元前后中国科技达到最高峰 D.公元前后到10世纪中国科技走向衰落
3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观察理解坐标信息、比较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切入点是中国与西方科技发展的情况。解题注意观察图标,从中国和西方重要科技成果在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15世纪变化的情况可以看出,B项符合题意。
10.(2015·淄博)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提出:“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人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人与整个自然界分开。或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与推广。”对李约瑟这段话的理解,准确的是导学号 26061108( )
A.个人与社会人、自然界是无法分开的 B.研究人类唯有研究人本身
C.中国古代只重人的研究,不重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的发展 D.对自然界的研究是无法穷尽的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西科学技术比较的理解和运用。材料中“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与推广”说明中国传统科技主要是注重对人的研究,而西方科技注重对科技探究,故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B项说法绝对;D项说法与材料无关。
11.(2015·厦门)余秋雨说:“在我看起来,中国人在古代最重要的创造发明一定不在于那四项。我认为,一个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天文历法肯定是它的第一发明;一个人口最多的民族,中医中药肯定是它的第二发明。”其主要观点是古代中国导学号 26061109( )
A.四大发明不具有原创性 B.发明重要性与是否实用关联度高 C.应该共有六项重要发明 D.重要发明都应该服务于小农经济 【答案】B
【解析】材料中“一个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天文历法肯定是它的第一发明”说明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均与农业经济有关;材料中“中医中药肯定是它的第二发明”说明中国古代重要发明也与人自身的健康发展有关。均体现了发明的实用性。故B项正确。A项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C项不是题干意思所指;D项说法错在“都应该”。
12.(2015·北京西城区一模)有学者谈到,中国在公元后的两个世纪里多次出现遍传南北的大瘟疫,死人无数。在此背景下,终于出现了“实为中国医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这部作品应该是导学号 26061110( )
4
A.《黄帝内经》 C.《本草纲目》 【答案】B
B.《伤寒杂病论》 D.《天下郡国利病书》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伤寒杂病论》。关键信息:“公元后的两个世纪里”。 《黄帝内经》定稿于战国时期;《本草纲目》成书于16世纪的明朝;《天下郡国利病书》是明清之际顾炎武的作品,也不是医学著作。A、C、D三项错误;《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张仲景的医学作品,符合条件,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力量。阅读有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导学号 26061111
(1)马克思说:“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据统计,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000年中国在世界重大科技成就中所占比例是50%。请结合有关史实,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技术革新对社会变革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材料一 《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 项数 数学 22 天文历法气象 25 地学 25 化学 9 农学 25 机械 7 水利 7 轻兵工 器 8 8 (2)据材料一回答,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为什么会有这一特点?
材料二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要成就
《尚书》中的日食记录;《竹书纪年》中记载的流星雨;《淮南子》中记载的太阳黑子 《春秋》中的哈雷彗星记录;《汉书》中的新星记录;僧一行对子午线的测量 (3)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与西欧文艺复兴时期天文学革命相比有何差异?
【答案】(1)铁器时代的到来和牛耕的运用,促进了封建生产方式的出现。
(2)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科技领域(或主要分布在数学、天文学、地学、农学等领域)。原因:中国古代以农耕经济为主导,历代统治者重视农业,因而与农业有关的科技得到发展。
(3)差异: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只局限于观测到的现象和对数据的记载,对这些现象和数据缺乏进一步的分析和探究;而西欧天文学注重在观测基础上对科学规律进行总结和严密推算。
14.近年来,关于谁是活字印刷术的起源国,中韩两国各执一词,争论不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导学号 26061112
材料一 韩国学者敢于宣称“韩国是活字印刷术起源国”有两手“证据”:
5
证据一是《白云和尚抄录佛祖直指心体要节》印刷于公元1377年,发现于韩国清州,2001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于认定它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属活字印刷品;证据二是韩国学者根据《梦溪笔谈》的记载对毕昇的泥活字进行了还原,发现了“问题”,例如“易碎”、“不牢固”等等。韩国学者提出,事实上毕昇创制的胶泥活字及其印本并未见流传,可见毕昇仅仅还停留在理论阶段,只是一个设想,并没有付诸实施。
材料二 1965年,浙江温州市郊白象塔内出土佛经印本残页《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经有关专家考证认定为是毕昇之后大约50年(1103)北宋时期的泥活字印本,应是迄今发现存世最早的活字印刷品。
材料三 依照《梦溪笔谈》中的记述,后人完全可以再造毕昇当年发明的活字,清朝就有苏州李瑶、安徽泾县翟金生用毕昇遗法制泥活字证明可行。在当代,北京印刷学院课题组在2002年完成了这一工作,对韩国学者“易碎”、“常使活字掉下来”等质疑作了明确的否定。
材料四 韩国学者徐有榘(jǔ)(1764~1845)在《怡云志》卷七的《活版缘起》中说:“沈括《梦溪笔谈》记胶泥刻字法,斯乃活版之权舆(起源)也„„或用铜造——我东(朝鲜自称)尤尚之。”
——以上均摘自《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1年第9期
(1)以印刷术为代表的四大发明一直是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的象征,简要概述四大发明的外传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2)根据以上材料,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证伪“韩国是活字印刷术起源国”之说? (3)你如何看待中韩关于“活字印刷术起源国”之争? 要求:①观点明确,论述集中,不要泛泛而谈。 ②联系材料,详略以说明观点为度。 ③文字通顺,条理清晰,结构合乎逻辑。
【答案】(1)6世纪以后,造纸术东传至日本、朝鲜,西传到欧洲,推动了文明的交流与发展;13世纪印刷术东传至日本、朝鲜,西传到中亚、波斯和欧洲,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13世纪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和欧洲,推动了地理大发现;13世纪,火药传到阿拉伯,之后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推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2)材料二:实物遗存;材料三:科学试验;材料四:文献记载。 (3)要点提示:
中韩活字印刷术之争实际反映的是当今开放、多元文化背景下,各国、各民族对待优秀文化遗产的一种态度。在这里,需要理性看待各种争执,反对狭隘、极端的爱国主义。从印刷发展史的角度看,必然先有雕版印刷,后有活字印刷。雕版印刷起源于中国,最晚在唐代已经发明。
从历史证据的角度看,目前已有考古发现、文献记载等多重证据互相印证中国是活字印
6
刷术的起源国。
从逻辑的角度看,韩国学者存在偷换概念的错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认《直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属活字印刷品,并不是承认韩国是活字印刷术的起源国。金属活字只不过是泥活字材料的延伸。
从反思的角度看,屡次发生类似事件,我国政府也有一定的责任,我国对印刷术等优秀文化遗产的研究、宣传、重视程度都应该大大加强。
从历史启示的角度看,已有定论的历史结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能迷信教科书,奉教科书为“圣旨”,在历史研究中,“孤证不立”,“史由证来,论从史出”更应引起重视。
本题评分标准,一元与多元的解释(视角)同等重要,关键在于论证言之有据、结论与事实有逻辑关系,不再强求多角度,重在考查学生思维深度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