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工程概况 .................................................... 二、编制依据及目的 ............................................... 2.1 编制依据 ..................................................... 2.2 编制原则 ..................................................... 三、安全生产目标.................................................. 四、施工方案及工艺流程............................................ 五、安全生产组织机构.............................................. 六、模板与支架施工安全措施 ....................................... 6.1现场操作规范.................................................. 6.2高处作业安全措施.............................................. 6.3施工机械的安全保证措施........................................ 6.4起重吊装施工安全措施.......................................... 6.5临时用电安全措施.............................................. 6.6支架工程安全措施.............................................. 6.7支架搭设安全措施.............................................. 七、救援预案 ..................................................... 7.1 应急救援组织 ................................................. 7.2 应急响应 ..................................................... 7.3 响应级别 ..................................................... 7.4 应急救援上报程序 ............................................. 7.5 应急救援装备 ................................................. 7.6 应急救援措施 ................................................. 7.7 其他应急措施 .................................................
桥梁扩大基础安全专项方案
一、工程概况
安徽省宿州至扬州高速公路天长段是安徽省“四纵八横”高速公路网中的“横6”(南通至武汉高速公路)及其联络线(明光至扬州公路)的组成部分,也是江苏省“五纵九横五联”高速公路网中“纵5”(徐州至扬州至溧阳高速公路)的一段;承担着皖北、苏北、豫东、山东与扬州、镇江、苏锡常、上海等方向的交通出行,对合理分配南京、润扬、江阴等过江通道交通量,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的建设是苏皖两省高速公路网规划无缝对接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宿州至扬州高速公路早日全线建成通车,充分发挥高速公路网整体效益的体现。
本标段起讫桩号K41+000~K56+815,全长15.815公里。本标段主要工程量如下:
分离立交5座,全长200m,为16m或20m T梁。
大、中、小桥共9座,全长582m,主要为16m或20m T梁,只有K48+812焦涧水库溢洪道为3-30m预制箱梁。车行天桥3座,全长300m,均为20+2*30+20m现浇连续箱梁。
全线共有桩基345根,总长9419m;共有T梁606片、箱梁24片。 小型结构物68道。其中圆管涵28道,倒虹吸圆管涵7道,倒虹吸箱涵2道,盖板涵6道,暗盖板式通道22道,明盖板式通道3道。
全线挖方18.9万方,利用土方12.4万方,借土填方203.3万方(均为石灰改善土),清淤7.2万方。合同造价24072万元,合同工期18个月
1
二 、编制依据及原则
2.1 编制依据
◆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91) ◆建筑施工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01)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
◆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 -2001) ◆建筑施工碗扣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66 -2008) ◆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
2.2 编制目的
为了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并注重设备和环境的保护,避免或减少因施工过程中发生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制定此安全专项方案。
三、安全生产目标
(一)杜绝重大人员伤亡事故; (二)杜绝多人重伤事故; (三)杜绝重大机械设备事故; (四)杜绝重大水灾、火灾事故; (五)杜绝易燃易爆物品爆炸事故;
(六)消灭违章指挥,消灭违章作业,消灭惯性事故;
(七)年重伤率控制在0.6‰以下,年轻伤率控制在1.2‰以下。 四、施工技术方案及工艺流程 4.1 施工准备
1、明挖扩大基础施工 1.1 定位放样
根据地质情况严格按设计要求及施工规范定出放坡率,放出边桩,再按照基础尺寸、深度确定基坑开挖尺寸,为便于立模,一般每边加宽0.5m~0.8m。
1.2 基坑开挖
2
明挖扩大基础基坑开挖采用机械和人工开挖相结合,基坑开挖形式采取斜坡式。开挖时控制边坡坡度,保持边坡稳定。根据地质水文条件,采取适当的支护措施。 基坑顶做成2%反坡,并疏通排水渠道,疏导水流,防止雨水或其它地表水汇集浸入基坑。坑顶缘动载或较大静载距坑顶1.0m以外,防止塌壁。 基坑预留20~30cm人工清底,以免扰动原基,基坑设置排水沟和集水井,及时清排水。基坑开挖至距基底设计标高1.0~1.5m时,按照设计地质资料核实基底地质岩性,如基底岩性与设计不符或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时,立即报请监理工程师及设计代表提出处理意见。在处理方法确定后再进行开挖至设计标高并及时进行处理,防止因直接挖至设计标高后,因地质情况不符,等待处理意见过程中长时间晾槽而导致施工因素造成的水浸或地质风化。合格的基坑基底,在报请监理工程师复检批准后,迅速进行基础圬工施工,避免晾槽。
1.2.1 基坑开挖施工措施
(1) 坑顶四周距坑缘适当位置处设截水沟、防止雨水侵入。
(2) 根据地质、气候条件确定坑顶动载位置,根据需要加宽护道、加强支护,动载距坑缘间至少备有1m宽的护道。
(3) 基坑弃碴弃于指定用地范围内,并弃于百年水位线以上,弃碴脚按设计进行防护。用于回填的弃土堆至坑缘距离不小于基坑深度。
(4) 开挖后及时进行灌注基础施工,避免基底长期暴露。基底地质情况与设计不符时,及时通知设计单位采取相应措施。
1.2.2 基坑支护和排水
基坑开挖前,根据地质水文、气候等条件,制定可行性防水措施,备足抽水设备,及时排除坑内积水。基坑排水采用汇水井法,开挖中不停止抽水,抽水能力为渗水量的1.5~2倍,排出的水要防止回流、回渗。 基坑开挖过程中,遇到不稳定的含水土壤,放坡开挖无法保持边坡稳定,受地形条件制约无法放坡开挖时,制定可行性支护方案。加强坑壁稳定,确保施工安全。
1.2.3 地基检验
基坑开挖接近设计标高时,采用人工清底至设计标高。对基底平面位置、尺寸、标高、基底承载力、基底稳定性进行检查,经监理工程师检查确认签字后,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否则按设计图纸或监理工程师指令进行基底处理。
1.3 模板加工及安装
3
按照基础尺寸,放出模板边线。基础模板采用全新大块组合钢模板施工,以增强整体刚度,减少接缝数量,并可节省连接、支撑等配件的使用量。根据基础几何尺寸进行拼装,采用钢管脚手架及对拉螺栓等连接构件进行加固。模板结构及各部位尺寸应符合规范要求,模板及模板支撑应具有足够的刚度、强度和稳定性。 1.4 混凝土浇筑
1.4.1 基坑开挖后,及时浇注混凝土,避免基坑长期暴露。浇注混凝土前,先对基础进行处理,基底为粘性土时,在基底设计标高下,夯填一层10~15cm碎石层。
1.4.2 基础混凝土施工由桥梁工区拌合站集中拌合,混凝土输送车运输,采用溜槽入模,插入式振捣器振捣。振捣器振捣时要插至前一层混凝土,以保证新浇混凝土与先浇混凝土结合良好。 混凝土浇筑完后,经养护、拆模、如质量上没有问题,及时回填。
1.4.3 基础混凝土浇注施工措施:
(1)混凝土采取分层连续浇注,采用插入式振捣棒振捣。
(2)混凝土浇注完毕,及时安插接茬钢筋。接茬钢筋按设计或规范要求埋设,一般设置不小于Φ16的预埋钢筋,钢筋埋入和露出部分长度各不小于钢筋直径的30倍,间距不大于钢筋直径的20倍。
(3)混凝土终凝后及时用塑料薄膜覆盖并洒水养护。
1.4.4施工注意事项:
a、基坑开挖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放坡,坑顶边缘留有护道,荷载距坑缘距离以满足不使土体坍塌为限,基坑底面较基础四周每边放宽0.5m的操作面。
b、使用机械开挖,不得破坏基底土的结构,预留20~30cm厚度采用人工挖除,基坑开挖一般采用连续开挖,开挖完成后及时进行基础砼灌注,避免开挖后的基坑暴露过久,影响基坑的承载力。
c、采用全站仪重新对桥台中心进行复核,对边角位置进行精确放样,并向监理工程师进行报检,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后,再进行模板拼装。
d、模板采用组合模板,外侧采用方木和钢管进行加固,并在模板内侧刷抹脱模剂,以保证混凝土表面平整度及光泽度。
e、砼由砼运输车运到施工现场后,搭设溜槽,砼通过溜槽输送到模板仓内,砼浇筑过程采取分层浇筑的施工方法,每层厚度不超过30cm,插入式振捣器振捣,同时保证下层砼初凝之前浇筑上层砼,避免出现施工缝,影响砼施工质量。
f、待砼强度达到一定的强度后,即可拆模,拆模过程密切注意边角砼防止碰损。砼浇筑完
4
成收浆后立即进行覆盖养生,养生过程按照规范要求,保持砼表面湿润至设计要求的养生时间和强度(7天)。 2、台身施工 2.1 脚手架施工
台身施工的脚手架均采用双排脚手架。 2.1.1 选用材料
脚手架搭设选用Ф48×3.5规格无缝钢管,采用旋转扣件,对接扣件连接。用于立杆、大横杆和斜杆的钢管长度以4—6.5m为好。有裂缝的钢管严禁使用。有脆裂、变形、滑丝的扣件禁止使用。
(1)钢管:采用Ф48×3.5焊管,材质Q235-A级,长度不超过6500mm(最大质量≤25kg)。 新钢管的产品质量合格证,质量检验报告资料齐全,钢管表面应平直光滑,不应有裂缝、结疤、分层、错位、硬弯、毛刺、压痕和深的划道并涂刷防锈漆。
(2)扣件:新扣件的生产许可证、测试报告和产品质量合格证资料应齐全。旧扣件应检查其外观,对有裂缝、变形的禁止使用,出现滑丝的螺栓必须更换。
(3)脚手板
在使用人员密集、使用周期较长的部位,脚手板采用木板。木板用杉木或松木制作,其宽度≥200mm,厚度≥50mm,两端用10~14号镀锌钢丝捆紧。禁止使用腐朽的木板。
2.1.2 构造要求
立杆纵距1.5m,横距1.0m,大横杆步距1.8m,里立杆距结构边距离为35cm,以保证一定的操作活动空间。上、下两根大横杆之间设一道护身栏杆。上、下横杆的接长位置应错开布置在不同的立杆纵距中,以减少立杆偏心受载,与相近立杆的距离不大于纵距的三分之一。扫地杆通长设置在距外架底部20cm处。 (1)立杆接长
立杆接长除顶层顶步可采用搭接外,其余各层各步采用对接扣件连接。对接时,对接扣件应交错布置:两根相邻立杆的接头不应设置在同步内,同步内隔一根立杆的两个相隔接头在高度方向错开的距离不宜小于500mm;各接头中心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步距的1/3。 搭接时,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m,采用不少于2个旋转扣件固定,端部扣件盖板的边缘至杆端距离不应小于100mm。 (2)纵向水平杆
纵向水平杆设置在立杆内侧,横向水平杆下部,与立杆用直角扣件固定,其长度≥3跨。
5
纵向水平杆接长可对接也可搭接。对接时:对接扣件交错布置,两根相邻纵向水平杆的接头不得设置在同步或同跨内,不同步或不同跨两个相邻接头错开的距离≥500;各接头中心至主节点的距离≤1/3倍跨。搭接时:搭接长度≥1m,等间距设置3个旋转扣件固定,端部扣件盖板边缘至杆端≥100mm。
(3)横向水平杆
主节点处(水平杆与立杆连接处)必须设置一根横向水平杆,与立杆用直角扣件固定。主节点处两个直角扣件的中心距≤150mm。在每跨跨中设置一根横向水平杆,以便支承脚手板。 对双排脚手架,横向水平杆靠墙一端的悬挑长度距装修面≤100mm,最大不超过400mm。
(4)脚手板
脚手板采用木脚手板或竹串片脚手板。脚手板设置在三根横向水平杆上。脚手板的铺设可对接平铺,亦可搭接铺设,具体要求见下图:
130~150 ≥100 ≤300 ≥200 图3:脚手板对接、搭接构造图
(5)剪刀撑
剪刀撑的宽度≥6m,且≥4跨,剪刀撑跨越立杆的最多根数见下表。
剪刀撑斜杆与地面的倾角º 剪刀撑跨越立杆的最多根数 45º 7 50º 6 60º 5 双排架的剪刀撑在外侧立面的两端和设置一道,并由底至顶边续设置,中间各道剪刀撑之间的净距≤15m 。剪刀撑斜杆的接长采用搭接。
6
(6)作业层的栏杆和挡脚板设置
1 2 1200
3 ≥180 4
(注:1-上栏杆;2-中栏杆;3-挡脚板;4-外立杆)
图4:栏杆与挡脚板构造
2.1.3 脚手架施工技术要求 (1)搭设顺序
做好搭设的准备工作—→放置纵向扫地杆—→逐根树立立杆,随即与纵向扫地杆扣牢—→安装横向扫地杆,并与立杆或纵向扫地杆扣牢安装第一步大横杆—→安装第一步小横杆—→第二步大横杆—→第三步小横杆—→加设临时抛撑(上端与第二步大横杆扣牢,在装设两道联墙杆后方可拆除)—→第三、四步大横杆和小横杆—→接立杆—→加设剪刀撑铺脚手板—→绑护身栏杆和挡脚板—→立挂安全网
(2)拆除顺序
安全网—→护身栏杆—→挡脚板—→脚手板—→小横杆—→大横杆—→立杆—→纵向支撑
(3)台顶部作业层平台脚手板铺设
施工时,作业层脚手板沿纵向满铺,做到严密、牢固、铺稳、铺实、铺平,不得有50mm以上间隙。严禁留长度为150mm的探头板。搭接铺设的脚手板,要求两块脚手板端头的搭接长度应不小于400mm,接头处必须在小横杆上。
(4)支撑体系
1、纵向支撑:为了增强脚手架的纵向稳定性和整体性,在脚手架纵向传力结构的外侧隔一定距离沿高度由下而上连续设置纵向剪刀撑。在其两端和转角处设置剪刀撑宽度取3—5倍立杆纵距,斜杆与地面夹角在450—600范围内,最大面的斜杆与立杆的连接点离地面不宜大
7
于500mm。
2、横向支撑:每片脚手架在其两端设置横向支撑,并于中间每隔6个间距加设一道横向支撑。
3、水平支撑:没有铺板的水平桁架在二榀横向承力结构之间设置一根小横杆,其间距不宜大于1m。必要时呈“之”字形连续布置。
(5)地基处理
脚手架地基落在回填土上。回填土按设计及规范要求进行分层夯填,分层厚度≤300mm,回填土的密实系数应符合设计要求。
搭设前应将场地平整,将回填铲平,并距外脚手外侧立杆500mm设置浅排水沟。 2.2 模板的制作及安装 2.2.1模板选型及质量要求
本工程模板设计及加工质量的标准按水混凝土质量标准实施。混凝土外观要求应达到:表面平整光滑,线条顺直,几何尺寸准确(在允许偏差以内),色泽一致,无蜂窝、麻面、露筋、夹渣和明显的汽泡。模板设计及加工应满足:接缝严密、不漏浆、构件的形状尺寸和相互位置正确、模板构造简单,支装方便、在实施过程中不变形、不破坏、不倒塌。在满足模板施工及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尽量考虑经济,施工效率等成本因素。
根据本工程特点,同时考虑经济效益及现场实际情况,模板综合选型如下:组合钢模板、φ48×3.5钢管、φ12及φ14对穿螺栓。
2.2.2 模板检查与组拼
(1)模板安装前应对模板进行检查,要求具有刚度、强度和稳定性,满足结构尺寸要求,表面平整度不大于5mm,无平面翘曲等。对不符合标准的模板进行整形、磨光。
(2)模板锈蚀或表面粗糙直接影响到砼的外观,施工前应进行除锈处理。 (3)安装前应有详细的模板施工工艺方案,进行拼模设计、编号。 (4)根据拼模方案进行模板的组拼,不得随意更换。 2.2.3 模板安装与固定
(1)模板加工完成,经检验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
(2)模板安装要满足要求,加固牢固可靠。模板安装完成后,专业木工要进入模板内部检查模板间的拼缝是否满足要求,不允许错台和缝隙宽度超标;
(3)台身模板以16t吊车分节吊装拼接,将模板连接成为一整体。为保证模板的整体性、刚度和稳定性,外模拼接处面板及背肋(或桁架)全部采用φ32螺栓进行连接固定。为保证
8
桥台内模的稳定性,除利用设计通风、泄水孔进行模板加固外,另在中腹板每60cm加设一根φ20支撑钢筋(两端头套塑料垫块)进行加固。
(4)模板间的止水胶带粘贴位置应约低于面板1~2mm,连续不断,模板连接紧密后,密实且与面板相平,保证拼缝面平且不漏浆。
(5)模板在安装前,先用水对面板进行擦洗干净,表面风干以后,采用滚筒或刷子对面板涂抹脱模剂,脱模剂要均匀。如果刷脱模剂后遇到下雨天气,采用塑料薄膜或彩条布及时进行遮盖;下雨中面板未干严禁刷脱模剂;面板涂抹脱模剂后,要及时进行安装,安装完成后,进行覆盖,防止灰尘污染;
(6)模板底口采用预埋件进行平面位置固定,防止浇注砼时移位; (7)模板拼装完成后,采用斜撑与上部拉筋进行固定;
(8)模板如果不在同一水平面上,利用砂浆带进行找平,模板底口采用木板进行垫平垫实;
(9)模板加固且经测量符合后,经模板工对加固情况等进行检查,监理复核合格后才能进行砼浇注施工;
(10)模板检查完成后,对模板底口四周的缝隙进行封堵,先贴海绵条进行堵缝,然后在外用砂浆进行细堵,保证底口不漏浆;
(11)砼浇注过程中,派2个专业模板工值班,时刻观察模板变化情况且进行处理; 2.2.4 模板安装的技术要求
(1)模板—钢筋安装工作应配合进行,妨碍绑扎钢筋的模板应待钢筋安装完毕后安设。模板不应与脚手架联接(模板与脚手架整体设计时除外),避免引起模板变形。
(2)安装侧模板时,应防止模板位移和凸出。浇筑在混凝土中的拉杆,应按拉杆拨出或不拨出的要求,采取相应的措施。
(3)为防止出现漏浆、烂根现象,在模板就位前,模板底口需贴海绵条。
(4)模板板面之间应平整,接缝严密,不漏浆,保证结构物外露面美观,线条流畅。 (5)模板安装完毕后,应对其平面位置、顶部标高、节点联系及纵横向稳定性进行检查,符合要求后方浇筑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前,模板应涂刷脱模剂,外露面混凝土模板的脱模剂应采用同一品种,不得使用废机油等油料,且不得污染钢筋及混凝土的施工缝处。重复使用的模板、支架、拱架应经常检查、维修。
(5)浇筑混凝土时,发现模板有超过允许偏差变形值的可能时,应及时纠正。 2.2.5 模板拆除与保养
9
(1)模板装转运过程中不得有尖锐的构件压在面板上或刮到面板上,以免模板面板损坏; (2)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振捣棒不得接触到模板板面振捣,泵管等移动时也不能撞击到面板上,以防面板被破坏;
(3)砼浇筑完成模板拆除后及时将模板外侧残余混凝土清除,并清洁面板刷上脱模剂; (4)模板拆除后及时对模板进行检查,发现问题需及时修补,以免影响后续混凝土浇筑质量;
(5)拆模和安装模板需安排同样一批人员控制,以便于对模板保护; (6)拆模或装运时,模板起吊要均匀平衡受力;
(7)模板存放要整齐、平整、垫实,避免在其上堆积重材料;
(8)模板按每套编号对应使用,两套间不能调换安装,即模板要对号入座。 2.3混凝土浇筑 2.3.1 混凝土的拌制
(1)严格按混凝土配合比拌制混凝土,混凝土搅拌完毕后,应检测混凝土拌和物的坍落度;浇筑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坍落度及和易性。
(2)应检查混凝土拌和物的均匀性,混凝土拌和物应拌和均匀颜色一致,不得有离析和泌水现象。
2.3.2 混凝土的运输入模
混凝土由罐车运送至现场,放入料斗内,利用吊车将料斗吊至待浇筑位置入模,入模高度不能大于2m,超过2m则布置串筒。应避免串筒出料处混凝土接触钢筋,发生分离、离析。
2.3.4 混凝土浇筑振捣
(1)浇注混凝土前,检查模板、钢筋、沉降观测点及预埋件、预留孔的位置和保护层的尺寸,确保位置正确不发生变形。
(2)混凝土浇注连续进行。当因故间歇时,其间歇时间要尽量缩短。间歇时间应根据环境温度、水泥性能、水灰比和外加剂类型等条件通过试验确定。
(3)当允许间歇时间已经超过时,应按浇筑中断处理,留置施工缝。
(4)混凝土浇筑采用地泵泵送入模,通过串筒、漏斗等容器灌注,混凝土入模温度控制在5-30℃。
(5)浇筑混凝土应使用振捣器捣实,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插入式振捣器的移动间距不宜大于振捣作用半径的1.5倍,而且插入下层混凝土内的深度宜为5~10cm。
10
b.表面振捣器的移动距离应能覆盖已振捣部分的边缘。 c.振捣时不得碰撞模板、钢筋和预埋件。
d.每一振点的振捣延续时间应为20~30秒,以混凝土不再沉落,表面呈现浮浆为度。防止振捣过度造成混凝土离析。 2.4 台身砼浇筑注意事项
(1)台身大体积砼施工温控措施
a.采用合理选材降低砼内部水化热温度的指导思想;
b.合理选择砼原材料,选择级配优良的砂、石料,降低水泥用量,选择优质砼外掺剂,控制砼水灰比,合理减少水泥用量,是降低砼内部水化热温升的重要环节。
c.水泥:墩台砼采用大厂生产的水泥,散装或袋装入场,其使用时温度不得超过50℃,袋装水泥入场应按品种、标号及批号分别存放,同时采取防潮措施,水泥应分批检验其质量稳定性。
e.砂:选用优质河砂,其细度模数和含泥量等技术指标必须符合规范要求。
f.碎石:碎石的各项技术指标均须符合规范要求,其来源应稳定,必须冲洗达到要求后方可使用。
g.外掺剂:砼外掺剂采用高效缓凝型外加剂,外加剂入场后应分批检验,质量必须稳定且符合相应技术规范要求。
h.加强后期养护。 2.4.5 混凝土养护、拆模
(1)混凝土振捣完成后,及时对混凝土暴露面进行紧密覆盖(采用蓬布、塑料布等进行覆盖),尽量减少暴露时间,防止表面水分蒸发。暴露面保护层混凝土初凝前,卷起覆盖物,用抹子搓压表面至少二遍,使之平整后再次覆盖,此时注意覆盖物不要直接接触混凝土表面,直至混凝土终凝为止。
(2)在任意养护期间,淋注于混凝土表面的养护水温度低于混凝土表面温度时,二者间温差不得大于15℃。
(3)混凝土浇筑后,在常温条件下12h内应覆盖湿麻袋浇水养护,浇水次数以保持混凝土湿润为宜,养护时间不少于七昼夜。环境温度低于5℃时,不得浇水,应在混凝土表面喷涂养护剂并采取保温措施。当气温过低时,可采取蒸气覆盖养生。
(4)不承重的侧面模板,应在混凝土强度达到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模而受损时进行拆除,混凝土强度不小于2.5MPa。
11
(5)桥台内模拆除时混凝土强度必须达到混凝土强度的100%。
(6)拆模工作应至上而下进行,不应使混凝土受振损伤,并减少模板损伤;拆除模板时,不应影响混凝土的继续养护。 测标准:
1、模板支架安装允许偏差
项 目 基础 模板标高 柱、墙、梁 墩台 上部构造的所有模板 模板内部尺寸 基础 墩台 基础 柱或墙 轴线偏位 梁 墩台 装配式构件支承面的标高 模板相邻两板表面高低差 模板表面平整 预埋件中心线位置 预留孔洞中心线位置 预留孔洞截面内部尺寸 纵轴的平面位置 支架和拱架 曲线形拱架的标高 +20,-10 10 10 +2,-5 2 5 3 10 +10,0 跨度1/1000或30 允许误差(mm) 15 10 10 +5,0 30 20 15 8 12
2、扩大基础实测项目
规定直或项次 检查项目 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在合格标1∆ 混凝土强度(MPa) 准内 按附表D检查 2 平面尺寸(mm) ±50 尺量:长、宽各检查3处 3∆ 基础底面高土质 ±50 程 水准仪:测量5~8点 (mm) 石质 +50,-200 4 基础顶面高程(mm) ±30 水准仪:测量5~8点 全站仪或经纬仪:纵、横各5 轴线偏位(mm) 25 检查2点 3、墩、台身实测项目
规定直或允许偏项次 检查项目 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混凝土强度1∆ (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表D检查 2 断面尺寸(mm) ±20 尺量:检查3个断面 竖直度或坡度0.3%H且不大于3 (%) 20 吊垂线:检查2点 4 顶面高程(mm) ±10 水准仪:测量3处 全站仪或经纬仪:纵、横各检查5∆ 轴线偏位(mm) 10 2点 节段间错台6 (mm) 5 尺量:每节检4处 7 大面积平整度(mm) 5 2m直尺:检查竖直、水平两个方向,每20m测1处 预埋件位置8 (mm) 10 尺量:每件
13
五、安全生产组织机构
工程部长 组 长:彭杰 副组长:周国民、陈银 办公室主任:何浩
质检部长 安保部部长 合同部长 试验室主任 桥梁施工队 注:工程部长:李洪龙 质检部长:曹海勇 安保部长:何浩
合同部长:唐 锐 实验室主任:柏青
六、模板与支架施工安全措施 6.1现场操作规范
坚持预防为主、措施到位的原则,严格按照设计和相关安全规范进行现场操作。施工中应密切注意以下问题:
(1)施工现场需配备专门的安全员和调度员,负责指挥检查现场施工的安全问题,维护现场秩序尤其是交通秩序。
(2)所有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戴好安全帽,并按规定配戴劳动保护用品,和安全带等安全工具。配备必要的安全劳保用品,高处作业时拉好安全网,系好安全带,并合理安排工班交替,杜绝疲劳作业。
14
(3)严禁酒后作业;严禁身体条件不适合的人员参与施工。 (4)所有人员坚持持证上岗;施工场地禁止非作业人员进入。 (5)如果需要夜间施工,应提前做好照明准备。
(6)脚手架的搭设必须严格按照设计进行。施工前对杆件质量和脚手架结构进行检查,重点是结合部是否精确定位,准确对中。检查合格后方可作业。
(7)施工过程中随时监测梁端挠度及立杆稳定情况,并做好应急准备。 (8) 基坑开挖
8.1基坑开挖前应先做好地面排水,在基坑顶缘四周应向外设排水坡,并在适当距离设截水沟,且应防止水沟渗水,以免影响坑壁稳定。
8.2坑缘边应留有护道,静载(弃土及材料堆放)距坑缘不小于0.5m,动载(机械及机动车通道)距坑缘不小于1m。在垂直坑壁坑缘边的护道还应适当增宽,堆置弃土的高度不得超过1.5m。
8.3基坑开挖时,两人操作间距应大于3m,不得对头挖土。挖土面积较大时,每人工作面不应小于6m。挖土应自上而下,分层分段按顺序进行,严禁先挖坡脚或逆坡挖土,或采用底部掏空塌土方法挖土。挖土不得在危岩、孤石的下边或贴近未加固的危险建筑物的下面进行。
8.4施工时,应注意观察坑缘顶地面有无裂痕,坑壁有无松散塌落现象发生,确保施工安全。靠近G204国道一侧,开挖后如不能按照要求预留护坡道,采用横支撑进行防护。
8.5基坑施工不可延续时间过长,自基坑开挖至基础完成,应抓紧连续不断施工。 8.6相邻基坑深浅不等时,一般按先深后浅的顺序施工。
8.7临边防护栏应设置上下两道,上杆距地高度为1.2m,下杆距地高度为0.6m,立杆间距不大于2m,并设置挡脚板或立网。防护栏杆宜使用钢管,牢固可靠,并涂红白相间警示色。
6.2高处作业安全措施
(1)从事高处作业要定期进行体检,不适于高处作业的禁止其作业。 (2)高处作业衣着要灵便,禁止穿硬衣和带钉易滑的鞋。
(3)高处作业用材料要堆放平稳,工具随手放入工具袋内,上下传递物件,禁止抛掷。 (4)遇有雾、雨、大风等恶劣天气影响施工安全时,禁止进行露天高处起重作业。 (5)脚手架必须有效设置人员上下通道。
(6)脚手架搭设2m以上,必须布设临边防护措施,高处作业应与地面联系专人负责。
15
(7)高处作业严格按《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91规定的要求执行。
6.3施工机械的安全保证措施
(1)各种机械操作人员和车辆驾驶员必须取得操作合格证,不准将机械设备交给无本机操作证的人员操作,对机械操作人员要建立档案,专人管理;
(2)操作人员必须按照机械说明规定,严格执行工作前的检查制度和工作中注意观察、工作后的检查保养制度;
(3)保持机械操作室整洁,严禁存放易燃易爆物品。不酒后操作机械,机械不带病运转、超负荷运转;
(4)起重作业严格按照《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01)和《建筑安装工人安全技术操作规程》规定的要求执行;
(5)定期组织机电设备以及车辆安全大检查。对每次检查中查出的安全问题按照“三不放过”原则进行调查处理,制定防范措施,防止机械事故的发生;
(6)工程施工前,对投入本工程施工的机电设备和施工设施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未经有关安全部门验收的设备和设施不准使用,不符合安全规定的地方立即整改完善,并在施工现场设置必要的护栏、安全标志和警示牌;
(7)工人上班前必须戴好安全帽,穿好工作服,高空作业系好安全带,夜间有人经过的坑洞等处设红灯示警。
6.4起重吊装施工安全措施
在施工过程中将存在很多使用起重吊车吊装施工的工序。依照起重吊车的类型详细的介绍起重吊装施工过程应注意的安全事项:
一、汽车式、轮胎式起重机施工安全注意事项
(1)机械停放的地面应平整坚实。应按安全技术措施交底的要求与沟渠、基坑保持安全距离;
(2)作业前应伸出全部支腿,撑脚下必须垫方木。调整机体水平度,无荷载时水准泡居中。支腿的定位销必须插上。底盘为弹性悬挂的起重机,放支腿前应先收紧稳定器;
(3)调整支腿作业必须在无荷载时进行,将已伸出的臂杆缩回并转至正前方或正后方,作业中严禁扳动支腿操作阀;
(4)作业中变幅应平稳,严禁猛起猛落臂杆。在高压线垂直或水平方向作业时,必须保持下表所列的最小安全距离;
16
起重机与架空输电导线的最小安全距离:
输电导线电压/KV 允许沿输电导线垂直方向最近距离/m 允许沿输电导线水平方向最近距离/m 1以下 1.5 1 1~15 3 1.5 20~40 4 2 60~110 5 4 220 6 6 (5)伸缩臂式式样起重机在伸缩臂杆时,应按规定顺序。在伸臂的同时,应相应下放吊钩。当限位器发出警报时应立即停止伸臂。臂杆缩回时,仰角不宜过小;
(6)作业时,臂杆仰角必须符合说明书的规定。伸缩式臂杆伸出后,出现前节臂杆的长度大于后节可继续作业;
(7)作业中出现支腿沉陷、起重机倾斜等情况时,必须立即放下吊物,经调整、消除不安全因素后方可继续作业;
(8)在进行装卸作业时,运输车驾驶室内不得有人,吊物不得从运输车驾驶室上方通过; (9)两台起重机抬吊作业时,两台性能应接近,单机载荷不得大于额定起重量的80%; (10)轮胎式起重机需短距离带载行走时,途径的道路必须平坦坚实,载荷必须符合说明书的规定,吊物离地高度不得超过50cm,并必须缓慢行驶。严禁带载长距离行驶;
(11)行驶前,必须收回臂杆、吊钩及支腿。行驶时保持中速,避免紧急制动。通过不平道路时,必须减速慢行。下坡时严禁空挡滑行,倒车时必须有人监护;
(12)行驶时,在底盘走台上严禁有人或堆放物件;
(13)起重机通过临时管沟等构筑物前,必须遵守安全技术措施交底,确认安全后方可通过。通过地面电缆时应铺设木板保护。通过时不得在上面转弯;
(14)作业后,伸缩臂式起重机的臂杆应全部缩回、放妥,并挂好吊钩。桁架式臂杆起重机应将臂杆转至起重机的前方,并降至40~60°之间。各机构的制动器必须制动牢固,操作室和机棚应关门上锁。
(15)起重吊装时应遵循塔吊十不吊原则: 被吊物重量超过机械性能允许范围内不准吊; 指挥信号不明、重量不明、光线暗淡不吊; 工作面站人或工作面浮放有活动物不吊; 埋在地下的物件不拔不吊; 斜拉斜牵物不准吊;
吊索和附件捆不牢不符合安全要求不吊;
17
行车吊挂重物直接进行加工时不吊;
氧气瓶、乙炔发生器等具有爆炸性物品不吊; 机械安全装置失灵或带病时不准吊; 天气恶劣,六级以上强风不准吊。
6.5临时用电安全措施
(1)临时用电应遵循“三级配电,二级保护”的原则。
(2)电气工作人员必须熟悉本规程,必须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并经考试合格方可上岗工作,严禁非电气工作人员从事电气工作;
(3)电气工作人员必须定期进行身体检查,患有不适应症者,不得参加工作; (4)露天使用的电气设备及元件,均应选用防水型或采取防水措施; (5)在易燃易爆气体场所,电气设备均应满足防火防爆要求;
(6)连接电动机械与电动工具的电气回路,应设专用开关很触电保护器,并应有保护装置,做到“一机、一箱、一闸、一漏”,严禁一闸控制多台电动设备;
(7)110V以上的灯具可作固定照明用,其悬挂高度一般不低于2.5米,低于2.5米时,应设保护罩,以防人员意外接触,并设置接地保护;
(8)现场施工电源设施、除经常性维修外,指定专人进行定期检查,填写检查记录; (9)其他未尽事宜按照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执行。
6.6支架工程安全措施
(1)钢管脚手架和脚手架的立柱钢管下加垫座,用坚实的厚木块垫好。
(2)支架的立柱要求垂直,其中转角立柱的垂直误差不得超过0.5%,其中立柱不得超过1%。承重的纵向水平杆,必须支承于横杆之上,禁用不合格材料。
(3)支架两端转角处,每隔3根立柱,应设剪刀撑,剪刀撑与地面的夹角大于45度,小于60度。
(4)走桥上必须满铺脚手板,不得留有空隙和探头板,加踢脚板,所有铺板应用铁丝绑扎牢固,上料斜道坡度不得大于1:3,宽度不得小于1.5米,上人斜桥坡度不得大于1:2,防滑条间距以30厘米为宜,但不得大于35厘米。
(5)采用的杆件规格尽量要做到统一,不同规格的杆件应分类堆放,分别使用。 (6)支架搭设分段完成后,经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并按规定办理验收手续。 (7)凡参加搭设支架的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体格检查方可上岗。
18
(8)凡参加搭、拆支架的操作人员,必须戴安全帽、工具袋,悬空、临空危险作业必须配带安全带,严禁穿拖鞋、赤脚或硬底鞋上架操作,严禁酒后作业。
(9)拆卸架前要检查桥架上是否有杂物、电线水管等临时设施,必须先清除干净后拆除。 (10)拆架时,拆下材料堆放在架上或平台不得超载,拆除下来的螺栓要放入工具袋,小构件要放入工具袋内,拆下来钢管、桥板、传递人员位置要错开,不允许在同一线上操作,短料、桥板、构件、螺栓等可放入上落笼内降下,停台装料时要打信号降落,严禁从高处抛掷料具落地。
(11)应遵守由上到下,先搭后拆的原则。即先拆栏杆、脚手架、剪刀撑、斜撑而后横杆、立杆等,并按一步一清原则依次进行,要严禁上下同时进行拆除工作。同时,周围设围栏或竖立警戒标志并有专人指挥,在拆架前会同工地负责人制定拆卸防范措施。
6.7支架搭设安全措施
(1)脚手架搭设前,须按施工安全技术措施或方案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并经全员签字确认。
(2)施工前要对进场钢管、扣件、脚手板等构配件进行检查验收。钢管不得有弯曲、裂纹、压扁、锈蚀等状况,扣件不得有裂纹、锈蚀、滑丝等状况,脚手板的外观完好。不合格产品不得使用。
(3) 挡脚板采用18mm 厚木板制作而成,高度180mm,间距200mm,45 度斜度。 (4) 搭拆登高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正确佩戴和使用安全防护用品。
(5) 脚手架与主体工程进度同步搭设,一次搭设高度不应超过相邻连墙件两步以上。每层作业面做到同步防护。
(6) 搭设时从一个角部开始并向两边延伸交圈搭设。每搭设完一步脚手架后,应立即校正步距、纵距、横距及立杆的垂直度。
(7) 应按定位依次竖起立杆,将立杆与纵、横向扫地杆连接固定,然后装设第一步的纵向和横向水平杆,随校正立杆垂直后予以固定,并按此要求继续向上搭设。
(8) 开始搭设立杆时,应每隔6 跨设置一根抛撑,待连墙件安装稳定后,方可根据情况拆除抛撑。
(9) 当搭至有连墙件的构造结点时,在搭设完该处的立杆及纵、横向水平杆后,应立即设置连墙件。剪刀撑、斜杆等整体拉结杆件和连墙件应随搭升的架子及时、同步设置。
(10) 脚手架处于顶层连墙件之上的自由高度不得大于6m,当作业层高出其下连墙件2 步或4m 以上、且其上尚无连墙件时,应采取适当的临时撑拉措施。
19
(11) 作业层、斜道的栏杆和挡脚板均应搭设在外立杆的内侧,上防护栏杆的高度应为1.2m。
(12)作业人员在架子上进行搭设作业时,必须佩戴安全帽和使用安全带, 不得单人进行装设较重构配件和其他易发生失衡、脱手、碰撞、滑跌等不安全的作业。作业面上应铺设必要数量的脚手板并予以临时固定。
(13) 架体有供人员上下的垂直爬梯、阶梯或斜道。 (14) 架体的合适位置应布设有针对性且规范的安全标志牌。 (15) 脚手架搭设完毕并经验收合格挂牌后方可使用。
(16) 脚手架使用期间严禁擅自拆除剪刀撑以及主节点处的纵横向水平杆、扫地杆、连墙件。
6.8支架拆除安全措施
(1)拆除脚手架和脚手架前,班组成员要明确分工,统一指挥,操作过程中精力要集中,工具不用时要放入工具袋内。
(2)正确穿戴好个人防护用品,脚穿软底鞋,拆除挑架等危险部位挂安全带。 (3)拆除脚手架和脚手架前,周围应设围栏或警戒标志,在交通要道设专人监护,禁止非作业人员入内。
(4)严格遵守拆除顺序,由上而下,一步一清,不准上下层同时作业。
(5)拆除脚手架和脚手架的横杆、剪刀撑,由中间操作人往下顺放钢管,不得往下乱扔。 (6)拆除的支架和支架杆、脚手板、杆件等材料应往入传递或用绳索吊下,不得往下投扔,以免伤人和对已施工成品结构物的破坏。
(7)拆除过程中最好不要中途换人,如必须换人时,应将拆除情况交接清楚。 (8)拆除过程中最好不要中断,如确需中断应将拆除部分处理清楚告一段落,并检查是否会倒塌,确认安全后方可停歇。
(9)支架和支架拆除完后应将架料分类堆放,堆放地点要平坦,下设支垫排水良好。钢类最好放置室内,堆放在室外应加以遮盖。
(10)弯曲变形的钢构件应调直,损坏的及时修复并刷漆以备再用,不能修复的应集中报废处理。
(11)辅助设施:上料通道四周应设1m高的防护栏杆,上下架应设斜道或扶梯,不准攀登脚手架和脚手架杆上下。
(12)模板在支撑系统未钉稳牢前不得上人;在未安装好的梁底板或平台上不得放重物
20
或行走。在安装好的模板上,不得堆放超载的材料和设备等。
七、应急救援预案
7.1 应急预案的任务和目标
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自救为主、统一指挥、分工负责”的原则与方针。为了更好地适应法律和经济活动的要求,给项目部及下属工区员工的工作提供更好更安全地环境,保证各种应急反应资源处于良好地备战状态,指挥应急反应行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防止因应急反应行动组织不力或现场救援工作的无序和混乱而延误事故的应急救援,有效地避免或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帮助实现应急反应行动的快速、有序、高效,充分体现应急救援的“应急精神”。
7.2 项目部成立应急救援指挥小组
结合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实际,成立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协调和指挥事故应急救援等日常工作。领导小组及其人员组成如下: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彭杰(项目经理) 周国民(项目副经理)、陈银(项目总工) 柏青、李洪龙、曹海勇、李斌江、唐瑞、马洪章、台德宏、杜斌 许仙胜、张云、彭举、赵志强、许忠清、吴双根 下设:通讯联络组负责(张云负责)、后勤保障组(台德宏、唐瑞负责)、物资供应组(李斌江、曹海勇负责)、紧急救护组(柏青、杜斌负责)、抢险一队(李洪龙负责)、抢险二队(马洪章负责)、抢险三队(许仙胜负责)、抢险四队(赵志强负责)
21
7.2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成员及部门职责
应急救援组织机构框图 通讯 后勤保障组 物资供应组 紧急救护组 抢险一队 抢险二队 抢险三队 抢险四队 副组长:周国明、陈银 组长:彭杰 联 络组 7.3.1
机构职责
建立健全项目经理负责制为核心的各岗位防火安全责任制,做到思想、组织、措施、队伍、物资五落实,实行统一领导,分工负责,调动各方面力量,做好宿扬04标防火的各项工作。
1、领导小组组长:在项目应急救援工作中全面负责,为应急救援总指挥,决定启动和终止应急救援预案。
2、领导小组副组长:为应急救援副总指挥,在应急救援工作中提供总体技术支持,负责组织制订应急救援方案并指导和监督实施运行。负责现场组织、指挥应急救援工作,为救援现场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总调度。
3、通讯联络组:负责在应急救援过程中做好内、外联络和沟通。负责应急救援中收集灾情信息,并将灾情信息及时通告所有人员,确保紧急情况下信息交流的畅通。
4、后勤保障组:负责提供后勤保障,负责在事故发生后协助保护现场,对在事故救援过程中确需变动的,应积极做好现场记录(照片、录像或绘制草图等)。负责在事故应急过程中组织对受伤人员的疏散,对人员的思想动员和事故
22
后的思想教育工作。
5、物资供应组:负责保证应急救援过程中所需物资、设备的供给、配备、维护和提供使用。
6、紧急救护组:负责对出现的意外事故进行处理,抢救伤员。
7、抢险队: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事故现场,配合救援工作的开展实施,上下沟通,传递信息,实施救助和防护及抢险,对人员进行转移。
7.2 应急响应
(1)工地现场发生事故后,现场应急救援小组应立即组织人员展开抢救伤员和排除险情,如发生人员伤亡等,应分别第一时间直接打电话报120急救中心或119报火警救助。
(2)当现场发生安全事故后,立即根据出险级别分级响应,启动应急处置程序。 (3)由现场应急救援小组组长负责事故现场应急的指挥工作,进行应急任务分配和人员调度,以便有效利用各种应急资源,保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对事故现场的应急行动,防止事故的扩大和蔓延,力求将损失减少至最低程度,同时注意安排做好保护好事故现场。
(4)指挥调动施工现场的一切所需的应急抢险物资和人员参与抢救救援,确保救援工作在统一指挥下有序地进行。
(5)协助公司和上级部门开展事故调查,接受公司及政府有关部门对事故的调查处理。 (6)协助公司及上级有关部门分析事故原因和性质,吸取事故教训\"举一反三\"地制定并落实相应的预防措施,切实防止类似的事故重复发生。
(7)负责安排专人做好事故的善后处理工作,使各级人员都受到安全教育,在切实做好预防措施和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上报有关上级部门,争取尽快批准恢复工地的正常生产。
(8)应急响应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①紧急事故发生后,发现人应立即报警。
②项目部急救援小组在接到报警后,应立即组织自救队伍,按事先制定的应急方案立即自救;若事态情况严重,难以控制和处理,应立即在自救的同时向专业救援队伍求救,并密切配合救援队伍。
③事故发生时,应立即疏散人群,保证现场道路畅通,确保救援工作顺利进行。 ④在急救过程中,遇到威胁人身安全情况时,应首先确保人身安全,迅速组织脱离危险区域或场所后,再采取急救措施。
⑤截断发生事故的区域或场所处电源,防止事态扩大。 ⑥项目部设紧急联络员一名,负责紧急事物的联络工作。
23
⑦紧急事故处理结束后,部门负责人应填写事故有关记录,并召集相关人员研究防止事故再次发生的对策。
7.3 响应级别
二级支撑模板事故定义为一次可能导致重伤3人以下,直接影响施工,项目部能自己处理的;
一级支撑模板事故定义为一次可能导致重伤3人以上,直接导致施工中断,项目部不能处理,需上级、地方人民政府救援。
7.4 应急救援上报程序
项目应急救援领导小组获取支撑模板事故的险情报告后,迅速启动现场处置方案,同时报告公司应急指挥中心,公司应急指挥中心接到信息后上报公司应急指挥中心领导,立即对险情进行评估,根据险情评估结果确定应急响应等级并启动预案。
应急预案上报程序流程图见下图:
24
事故发生 救援领导小组接到险情通知立即组织应急救援人员 立即控制事态 保护现场 组织抢救 疏导人员 现场急救 车辆保证 通道畅通 了解事故伤亡人员简况 报告事故简况 善后工作处理 应急救援组织 事故调查 公司安质部
7.5 应急救援装备
应急救援装备包括值班移动电话、无线对讲机、消防灭火器材、救援车辆、应急药箱及切割机等。
25
7.6 应急救援措施
(1)发生模板及支架坍塌事故的应急救援措施
①当施工现场的监控人员发现异常时,应立即报告给现场应急救援小组组长,由组长立即下令停止作业,并组织施工人员快速撤离到安全地点。人员的疏散由组长安排的组员进行具体指挥。具体指挥人安排人员快速疏散到安全的地方,并做好现场安全警戒工作。
②当发生倒塌事故,应急救援小组全员上岗,除应立即逐级报告给上级主管部门之外,还应保护好现场。
③当发生施工人员被埋、被压或受困的情况下,应先对支架进行观察,如需局部加固的立即组织人员进行加固后,在确认安全的前提下,方可组织人员进行相应的抢救。
④被抢救出来的伤员,要由现场医疗室医生或急救组急救中心救护人员进行抢救,用担架把伤员抬到救护车上,对伤势严重的人员要立即进行吸氧和输液,然后送医院进行治疗。
⑤当核实所有人员获救后,将受伤人员的位置进行拍照或录像,禁止无关人员进入事故现场,等待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处理。
(2)发生高处坠落事故的应急救援措施:
①当发生事故后,应马上组织抢救伤员。抢救的重点放在对休克、骨折和出血上进行处理。处理后,迅速送往邻近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②抢救伤员时,应先观察伤员的受伤情况,如伤员发生休克,应先处理休克。遇呼吸、心跳停止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挤压。
③对于处于休克状态的伤员应将其平卧,面部转向一侧,并注意清除其口中的分泌物、呕吐物,防止影响呼吸;让其保持安静、保暖、平卧、少动,并将下肢抬高约20度左右,然后尽快送医院抢救治疗。
④对于颅脑外伤的伤员,必须保证其呼吸道通畅,对于骨折者,应初步固定后再搬运。若发现伤员有凹陷骨折、严重的颅底骨折或严重的脑损伤症状出现,应该用消毒的纱布或清洁布等覆盖伤口,并且用绷带或布条包扎后,立即就近送有条件的医院治疗。
⑤对于脊椎受伤的伤员,创伤处用消毒的纱布或清洁布等覆盖伤口,用绷带或布条包扎。搬运时,应将伤者平卧放在帆布担架或硬板上。抢救脊椎受伤者,搬运过程,严禁只抬伤者的两肩与两腿或单肩背运。
⑥对于手足骨折的伤员,不要盲目搬运。应在骨折部位用夹板把受伤位置临时固定,使断端不再移位或刺伤肌肉,神经或血管。
⑦对于创伤性出血的伤员,应迅速包扎止血,使伤员保持在头低脚高的卧位,并注意保
26
暖。
(3)发生物体打击伤害事故的应急救援措施:
①发生物体打击伤害事故时,必须立即对伤者进行救治。抢救的重点应放在对颅脑损伤、胸部骨折和创伤性出血的处理上。
②抢救伤员时,应先观察伤员的受伤情况,如伤员发生休克,应先处理休克。遇呼吸、心跳停止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③对于颅脑外伤的伤员,必须保证其呼吸道通畅,对于骨折者,应初步固定后再搬运。若发现伤员有凹陷骨折、严重的颅底骨折或严重的脑损伤症状出现,应该用消毒的纱布或清洁布等覆盖伤口,并且用绷带或布条包扎后,立即就近送有条件的医院治疗。
④对于创伤性出血的伤员,应迅速包扎止血,使伤员保持在头低脚高的卧位,并注意保暖。处理后,应立即送往邻近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⑤对于头部受伤或怀疑骨折的伤员,即使没有明显流血也要送医院治疗。
7.7 其他应急措施
(1)浇砼施工过程中,如果支撑架有什么情况,必须马上停止施工,将上部作业人员全部疏散到安全地方,项目部组织人员和支撑架施工人员进行检查排除各种存在的安全隐患,加强对支架的检查和验收工作,根据脚手架验收规范严格执行,保证不超载施工。
(2)一旦在砼施工过程中,一处板或梁处出现轻微下陷,施工人员应马上通知项目部,及时疏散施工人员,马上卸掉板上的砼,停止施工,再加强底部支撑架的支撑力,对整个支撑架进行加固通过验收后再施工,保证支撑架的安全。
(3)当发生火灾事故时,现场救援专业人员立即用砂子或干粉灭火器灭火,并报告项目部领导指挥人员立即到现场指挥,组织非应急人员疏散。在火势扩大蔓延时,立即寻求第三方求助,拨打119,并组织抢救财产和保护现场。
(4)触电情况的发生采取的应急措施:发现有人触电时,应立即切断电源或用干木棍、竹杆等绝缘物把电线从触电者身上移开,使伤员尽早脱离电源。对神志清醒者,应让其在通风处休息一会,观察情况变化。对已失去知觉者,仰卧地上,解开衣服等,使其呼吸不受阻碍,对心跳呼吸停止的触电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等措施进行抢救。
27
安徽省宿州至扬州高速公路天长段
路基工程第四合同段
桥梁扩大基础安全 专项方案 编制: 审核: 审批:
安徽省路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宿州至扬州高速公路天长段路基工程第四合同段项目经理部2014年3月26日
2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