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课内分册分篇集训(七上)答案版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世说新语》二则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用“/”为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划两处。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与儿女讲论文义( ) ..(2)俄而雪骤( )( ) ...(3) 撒盐空中差可拟( ) .
文章的义理 不久,一会儿 急 相比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3)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谢太傅高兴地说:“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
谢太傅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漫天飞舞。”
谢太傅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4.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愉悦、轻松的家庭气氛。
5.两个咏雪的句子“撒盐空中差可拟”与“未若柳絮因风起”,哪一个更好?请谈谈理由。 示例一:“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示例二:“柳絮”一喻好,重在神似,有深刻的意蕴,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而“撒盐”一喻缺乏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
6.文章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文章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作者赞赏她的才气。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期日中( ) .(2)相委而去 ( ) .
(3)尊君在不( ) .(4)元方入门不顾( ) .
约定 舍弃 “不”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回头看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去后乃至 乃不知有汉 ..B.下车引之 公与之乘 ..C.相委而去 面山而居 ..
D.公欣然曰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
B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真不是君子啊!和我相约出行,却丢下我走了。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中午您没有到,就是不守信用;您在儿子面前骂他的父亲,就是无礼。 (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4.从选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元方是一个明白事理、聪明、机智、率性、方正的孩子。 5.文章在为人处世方面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做人要讲究诚信。
6.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示例一:元方入门不顾不应为失礼。其一,全文主要写元方懂得为人之理,“客”无信、无礼从反面说明信和礼的重要;其二,对于一个七岁的孩子,我们不应该苛求。
示例二:元方入门不顾应为失礼。理由是:别人已经深感惭愧并表示了歉意,就应该宽容别人,做人应有宽容、原谅别人错误的心胸。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不亦说乎( ) .(2)不逾矩( ) .(3)博学而笃志( )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5)人不堪其忧( ) .
(6)匹夫不可夺志也( ) ..
同“悦”,愉快 越过 坚定 诚信 能忍受
泛指平民百姓
2.(2017,德州)与“人不知而不愠”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 B.学而不思则罔 C.曲肱而枕之 D.切问而近思 B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像浮云一样。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一同走路,在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5)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军队可以改变主帅,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以改变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感到疑惑。 (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9)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一点)当老师了。 (10)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4.“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问题能不能互换位置?
不能,因为这三个句子针对的对象依次是“他人”“朋友”“自己”,体现了一种由疏到亲、由人到己的顺序,更好地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
5.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交友原则和态度? ①原则:选择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 ②态度:视交友为乐事。
6.“博学而笃志”一句中“博学”和“笃志”二者有什么关系?
“博学”与“笃志”是一个人走向成功必不可少且非常关键的两大因素,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_一个人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就需要有渊博的知识。除了拥有渊博的知识,还需要有坚定的意志。如果将坚定的意志比作一颗好的种子,那么渊博的知识就是土壤,可以培养出花和果来。 7.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对我们处理人际关系有何益处?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做到“人不知而不愠”的益处有:①不怨天尤人,能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②宽容对待别人,能让人际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8.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论语》仍然获益匪浅。请结合文中有关学习态度方面的语句,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示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告诉我们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做一个通情达理的人。 (三)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俭以养德( ) .(2)非宁静无以致远( ) ..(3)淫慢则不能励精( ) .(4)险躁则不能治性( ) ..
(5)多不接世( ) ..
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达到远大目标 懈怠
修养性情
接触社会,有“用世”的意思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有道德有修养的人的品行,以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用节约简朴来培养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安静专一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怠慢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4)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如果不刻苦学习就不能增长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完成学业。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有着强烈的画面感,请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赏析“驰”和“去”两个字的表达效果。
示例:作者用“驰”与“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时光流逝速度之快,一去不复返的状态,告诫儿子珍惜光阴,坚定意志。
4.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的?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作者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5.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这些条件之间是什么关系?
诸葛亮认为成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立志、学习、惜时。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相互关联,缺一不可。“立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学习”是成才的关键,“惜时”才能勤学刻苦,不荒废学业。 6.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儿子志存高远、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学有所成。
7.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示例:人在少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刻苦学习,发愤图强,珍惜时间。要保持宁静的心态,集中精力去做事。
(四)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顾野有麦场( ) .(2)狼亦黠矣( ) .(3)方欲行( ) .(4)止增笑耳( ) .
看,视 狡猾 正,正要
语气助词,罢了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刀劈狼首 自以为大有所益 ..B.其一犬坐于前 告之于帝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思而不学则殆 ..D.屠乃奔倚其下 乃悟前狼假寐 ..
C
C3.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其一 犬坐于前。(划一处)
(2)意将 隧入 以攻其后也。(划两处)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骨头已经丢完了,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2)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户)前面。 (3)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屠户刚刚想离开,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在柴草堆中打洞,想要从通道进入从后面攻击屠户。
(4)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5.在与狼的较量中,屠户的心理和行动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示例:开始很害怕、侥幸,丢骨头给狼;后来镇定下来,跑到柴堆下,拿起屠刀防御;最后坚定、勇敢起来,用刀砍死狼。
6.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动作描写,表现了屠户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 7.学习本文后,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示例:①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怎样耍花招,总是要被识破的。
②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