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范例
《大学:
我用“幸运”来翻译》
一个广东出生的孩子在小学时把偶然得到的一盘英语磁带一直听到烂为止——后来因为左宗棠、李达,他选择了湖大,进入了人才济济的有“中国语言学又一村”的外国语学院——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一句话点醒梦中人,从此他开始了翻译之路——成功晋级湖南卫视举办的“翻译之星”的预赛和复赛,虽然该节目后来不了了之,他却成为了另人难以忘怀的风景——虽然没有进入省级英语演讲比赛,却成为了历年英语演讲比赛最帅气的主持人。。
第九届湖南省英语演讲比赛冠军得主陶莹评价她的朋友: 学习活动都玩得转,经历丰富. 一个学妹说: 他为人低调,做事高调 学院的老师说: 他素质全面.
与邓晓君的第一次非亲密接触是在2003年湖南省第9届英语演讲比赛上.当时那个身着西服的帅气男主持人以纯正的英式吸引了评委和观众们的不少注意力,他就是邓晓君.而第二次看到邓晓君这个名字是在今年公布的保研名单上——他被保送到上海外国语学院的翻译专业。
这一次采访是在十月中下旬。邓晓君以一身休闲装出现,展现了他有别于英语演讲比赛上英姿飒爽的另一面——平常、放松、更重要的是一种亲和力。邓在谈话中也笑言到:
“学弟学妹不叫我学长,都叫我Ai。”
当记者问到邓晓君对自己大学四年的评价时,他不假思索的说:
1 / 10
“幸运。”在采访中,我们发现邓似乎是个不折不扣的“幸运儿”。但又觉的这幸运却也实在没我们想象的简单。
邓笑言自己“大一时是典型的好孩子”。在大学这个放纵者的天堂、堕落者的地狱中,他并没有因脱离高考的枷锁而放纵自己。邓晓君入校的第一年就是跳着“上课——上自习——上网”的三步舞。他承认,是自己心头一直存有的紧迫感让自己不敢有丝毫懈怠。虽然他自己说后来“沉不住气”参加了社团活动,却也都是跟学习有关——口协和翻译协会。
邓晓君说他热爱湖大,因为湖大为每个人提供了很多资源和机会。在湖大校园里,他也遇到了人生中的两位“贵人”。或者说是邓的努力、塌实、好学的“千里之才”引来了伯乐。谭琼玲,大一时讲授综合英语。谭老师凭多年的教学经验,根据邓的特质,为这个充满才气的学生指明方向:
“以后做翻译吧。”这句话为邓未来的道路打下基础。
邓的第二位“贵人”时大二时上口译课的王胜利老师——也是湖大唯一的同声传译。王老师的国字脸经常使人感到严厉而产生敬畏感,但在邓的眼中,那却是“父亲般的感觉”。
因为邓的办事认真,不怕困难,王胜利老师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位广东来的学生,并且在他的身上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和爱心。同学甚至戏称王老师都把邓“当成干儿子”了——当邓成为省级英语演讲比赛的候选人时,王陪着他在岳麓书院被讲稿;当邓在主持英语演讲比赛间隙吃共间餐时,王把自己的肉排夹给他。。。。。。而又有太多的师生点滴是我们的拙笔无法付诸纸上的言传身教和耳濡目染。
在老师的点拨培养下,邓打出了比别人更坚实的鼓点。连年的甲等奖学金、“游子情”专项奖学金、连年的“三好学生标兵”“优秀学生干部”。。。。。。
与别人的“哑巴英语”相比,英语和翻译在邓的身上真正作到学以致用。扎实的功底让他的内秀充分外化。大一时,就作了湖大综合英语的网络教程配音员。大二校级英语演讲比赛获得专业组第二名的成绩,虽然与省级比赛失之交臂,卓然的势力仍使他成为湖大举办的省级赛的英文主持;虽然自己觉得不擅长表演,却在学校英语话剧比赛上因“李尔王”获得官方承认,成为BESTL
2 / 10
EADINGACTOR;拥有优美声线的他被长沙本土品牌“蓝猫”邀请,做相关教材的英语配音,从而挣了不少伙食费;中韩足球对抗赛中,担任志愿者翻译组组长,并被评为最佳志愿者;大三始,邓成了游走在湖南省博物馆厚重历史中的双语导游,曾经面对老外的tips“愚蠢”的百般拒绝。。。。。。
虽然,邓的努力勤奋为他赢得了老师的喜爱和分量颇重的一系列荣誉,但他在大二意识到“大学不能这样过”。否则,只有奋战书海的勇猛与高中何异。正是这样的想法让邓打开了大学生活的另一扇窗。
带着自己的“很丑”的处女作,怀揣着一片热情,邓在网页制作方面步步为营。后来,一系列成绩让他在院里和学校范围内竟也小有名气了——网络部部长、FLASH领队、“让团旗在网上飞扬”网页设计大赛最佳创意奖——一如在英语领域的认真,一如在英语领域的优秀。正当记者对他的多才多艺想表示近乎崇拜的赞叹时,邓接了个电话——原来是邀他参加中南大学举办的排球赛。一打听才知道,邓还是“排坛高手”呢,且曾经以队中灵魂人物——主二传的身份带领学院队赢得校排球比赛的亚军。当我们终于把积于胸中的佩服汪洋肆意的抒发出来时候,邓也仅是窃窃一笑罢了。这时我们也明白为何他的小学妹说他是那种“为人低调为事高调”之人。
“那作为一个‘顺风顺水’的过来人,你对学弟学妹有什么建议?”“三条。第一,做事不要违背自己的兴趣;第二,不要轻言放弃;第三,记住:
每一次失败都是一个机会。”在我们采访后整理成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他的大学四年的经历恰与此三条暗中切题。
“你已经被保研了,是否过着传说中的‘猪’的生活呢?”记者笑问到。邓说: “目前主要干两件事: 一、打排球;二、充实自己:
不包括母语,还有文史哲方面。因为作一个翻译不仅要英语过关,还要通晓自己的母语文化和其他相关知识,否则即使走这条路也走不远。”
3 / 10
“那对自己未来有什么规划吗?”“没想很远,只要自己感兴趣就行。”又是爽朗一笑。
在这一笑里,我们不仅明白了邓晓君的“幸运”,也渐渐看到“湖大成功人士”的成功秘诀。
(感谢通讯员xxxx荐稿)
目前媒体上写得成功的人物专访不少见。如《长沙晚报》
1997年11月23日刊登的《丁聪不老》(附后),从外表来看,虽说在标题上没有“访”的字样,也没有打出“专访”的栏目,但这是一篇实实在在的人物专访,是一篇可以作为范文的人物专访。俗话说,七分采,三分写。这篇专访与其说写得成功,还不如说采访得成功。
很显然,这篇人物专访的作者李应宗把自己当成了导演。作者采访著名漫画家丁聪时,先从丁老的健康谈起。作为当时已年过八旬的丁老来说,自然很乐意谈这个问题。这就找到了打开丁老话匣子的突破口。接下来,作者与丁老谈起了爱好,谈到了讽刺与幽默等。
与采访对象交谈,是人物专访中的一个重要引导方法。这种方法谓之语言引导。最令人拍案叫绝地是,作者在与丁老谈幽默之前,拿出了一本有丁老当顾问的《中国当代漫画家辞典》一书请丁老签名。这谓之行为引导,是人物专访中的又一个重要引导方法。由于作者引导成功,不仅打开了丁老这位主角的话匣子,而且还引得了作为配角的丁老的夫人不时的插话。
这都是人物专访中作者所期盼的。一般情况下,有了主角的言行,人物专访基本上就能写出来了。如果有主角的言行,有配角的言行,还有作者的言行,那么就能写出更生动的人物专访来了。作者在引导丁老及其夫人的同时,还观察了当时的情景及丁老的容貌。因而这篇人物专访有作者提问、行动的叙述及丁老从事漫画创作的叙述;有丁老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及丁老夫人语言的描写;有对丁老抒情式的议论。文章无论从内容上看,还是从表达方式上看,都是丰富多彩的。
4 / 10
从以上分析可知,要写好人物专访,首先必须采访好人物。在采访人物的过程中,作者要把采访看作是排演一台戏,要有意识地把自己当成导演,要有意识地把采访对象当成主角,要有意识地把采访对象身边的人当成配角。作者要采用语言和行动这两种方式去引导主角和配角,并用笔摄下主角、配角的肖像、言行及当时的场景。此外,在后期加工的成文过程中,还要注意综合运用描写、叙述、抒情、议论等表达方法。如果基本上能做到这些,一定能写出读者爱看的人物专访。
然而,人物专访的采写,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附]《xx不老》
10月小阳春的和煦阳光,洒满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颇有“春暖”的感觉。当我们在枫林宾馆拜访著名漫画家丁聪时,更有“如沐春风”的体会。一见面丁老急忙让座,他的夫人沈大姐为我们沏上从杭州带来的龙井茶。话题自然是从丁老的健康谈起。
丁老1916年在上海出生,今年已是81岁的老翁,却依然拥有一头真实的黑发,面色红润。我问丁老:
“您的养生之道是什么?以致80不老?”丁老乐呵呵地笑着说:
“这个,真是有劳了我这位‘饲养员’!”说着用手指指夫人沈大姐。一句话说得大家哄堂大笑。
在家里,沈大姐是名副其实的“家长”,里里外外忙个不停。特别是画展期间,丁老因身体不适住院,沈大姐家里——画展——病房轮着转,硬是办到画展圆满结束。
我们像一家人似地聊着。我又问及丁老有何爱好,丁老朗声笑道: “既不养猫,也不喂鸟。”xx大姐插话说:
“我也只种点草,容易伺候的。可他还要加上一个‘毒’字哩!”丁老接话介绍:
沈同志栽的是仙人掌类植物,浑身有刺。他幽默地补充说:
5 / 10
“凡属有刺的,当然都是‘毒草’嘛。”房间里的人似乎都心领神会,相视大笑。
从50年前我年轻时起,就知道丁聪已是著名漫画家。抗日战争时期,他的讽刺漫画影响深远。1945年,讽刺国民党政府官员贪污腐败的《五子登科》,以及不许老百姓说话的《“良民”塑像》,都给人留下极深刻的印象。他曾长时间从事多种画报的编辑和舞台美术设计。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人民画报》社副总编辑。1957年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而中断了他的创作,直到20多年后的1979年,才又重新创作讽刺漫画。
其时,“小丁”早已是花甲老人,然而,他竟真正来了个“青春焕发”,不断有新作问世。
1980年后,出版了《〈阿Q正传〉插画》、《丁聪漫画系列》、《古趣图》、《今趣图》等等,新近又推出了《绘图双百喻》。这本书系陈四益先生写文,丁聪作画,原是《读书》杂志每期都登的图文,为该书作《序》的有王蒙、严文井、王朝闻、方成4位。此书虽系以古文形式写成,却句句道着今事,难怪读者如潮。
当我拿出《中国当代漫画家辞典》请丁老签名时,丁老笑着说:
“你别看这《辞典》上有我的名字,这只是挂个名哩。也别看我总是第一,因为我这个‘丁’字笔划最少嘛!”他一边说着,一边在书上题字。写完我一看,他还真写上了“挂名顾问丁聪”呢。大家都说丁老太谦虚了。 p接着,我们又谈到怎样才幽默、如何才能引人发笑。丁老笑嘻嘻地说:
“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员作报告讲反腐败,人们觉得正常,不可笑;如果一个贪污受贿的人在台上大讲其反腐败,便产生了令人发笑的效果。但是,仅仅令人发笑是浅薄的,真正的幽默,是让人笑过之后要思考,想过之后要叹息,甚至要哭。幽默与讽刺,必须在笑声中藏着善意的机锋,去刺破恶,而且化解恶,这样才算是成功的。”
谈及xx的笔名“xx”,xx的介绍是:
6 / 10
小丁,简单好记、易写,国民党时期,不是成天抓壮丁吗?小丁,表示不是“壮丁”,是一个小男丁,亦即小人物之意。谈笑间,尽管丁老如一个小字辈一般欢快、活跃,我们还是尊称“丁老”,因为,怎么说也是面对一位80高龄的长者。
丁老绝无龙钟老态,更没有垂暮之年的情绪。他的创作是那么丰厚,当然是与他的生活积累和形象积累及至技巧磨炼有关,那种炉火纯青的境界,并不是谁都能达到的。
2008-11-19 23:01 用生命报答xx
——四川省“首届大学生感动校园人物”聂恬同学专访2008年1月7日,随意地翻动着校园网上的新闻,一则简短的消息引起了我的注意,新闻题为《我院学子获“四川省首届大学生十大感动校园人物”称号》,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应用专业聂恬同学成为我校获此殊荣的唯一一名学生。我的脑海中立即搜索着所有与聂恬有关的画面。
22岁的聂恬现在是计算机学院大四年级的一名学生,品学兼优,并且从小学习拉小提琴,是校艺术团的一名成员。2005年参加第一节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得乐器一等奖,教育部为她颁发了荣誉证书;参加清华大学第15届全国中学生小提琴专业考试达到一级,北京大学技术周专业测试取得交响乐一级水平。
人如其名,聂恬恬静的外表下透出甜甜的清纯,美丽但不张扬,想象着她拉小提琴时的投入与专注,她为什么会成为四川省感动校园十大人物之一?一连串突如其来的问号不断在我的脑海中打转,带着对于她无数的好奇与疑问,我采访了她,令我震惊的是,她平静地向我们讲述了一段割肝救母的感天动地的真情故事。
人生无常磨难突如其来2007年7月17日,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一天,和许多其他的大学生一样,聂恬正在家中愉快地度过大三的暑假。这一天,聂恬的妈妈在电力医院进行了单位组织的每两年一次的常规体检。
7 / 10
事先谁也不会想到,这次平常的体检注定了聂恬将要经历的将会是一个令她终身难忘的不平凡的暑假,也影响并改变了这个温馨的三口之家每一个人的命运。
体检结果显示,聂恬妈妈的肝脏上有阴影,但妈妈身体一向都很好,没有任何的不良反应。为了查清身体状况,妈妈在电力医院的建议下,来到川医进行核磁共振复查,然而复查的结果并不乐观。经检查诊断,一纸“肝脏恶性肿瘤”的诊断报告书如泰山压顶般压向了聂恬一家个,这对于这个三口之家来说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
为了进一步确诊,母亲单位的领导与家属商量之后,决定请华西医科大学肿瘤专家刘继宏教授会诊。7月20日下午,单位领导陪同夫妇二人来到医院听取专家会诊。当着大家的面,专家只是告诉他们是一般的肿瘤,需要等到手术活检后才能知道结果。但随后,专家就单独将父亲叫到了一旁,表情严肃的告诉他:
“是恶性肿瘤,必须进行肿瘤切除手术,越快越好。”
为了不让妻子担心从而影响病情,为了让妻子有更多活下去的希望,为了整个家,聂恬的父亲选择了对妻子隐瞒病情,并与医生商量着下一步的治疗计划。
女儿捐肝用生命报答母爱2007年7月22日一早,单位领导与家人瞒着病情,送聂恬的母亲住进了华医科大附属医院普外2科。同时医生再次将母亲的病情确定为肝脏恶性肿瘤。
7月23日,聂恬母亲的主治医生严律南教授提出了新的治疗方案——进行肝脏移植。由于肿瘤位置在肝脏中部,并且肝癌细胞扩散很快,做肿瘤切除手术之后很难保证癌细胞不再移植扩散,因此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进行肝移植。
回到家后,父亲马上和女儿商量,女儿得知后,立即准备为母亲捐献肝脏。第二天父女两人一同来到华西医大附属医院做检查。经过检查,两人的血型均为O型,都与母亲血型相符。医生更倾向于让父亲来捐献,因为父亲的肝比较大,术后影响相对会较小。然而,在进一步具体的检查后,发现父亲有一项指标不符,女儿变成为了最佳捐献者,于是医生决定由女儿来捐献。
8 / 10
然而捐献肝脏并不是个小手术,对于正值花季年华的年轻的聂恬来说,她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捐献一半的肝脏之后,是否会影响未来的学习工作,谁也不敢保证。就在所有大人们都犹豫不决的时候,聂恬却异常坚定而平静地告诉了大家的决定:
“我要为妈妈捐献出肝脏,我要让妈妈活下去!”她开始从网上搜集各种有关肝移植的资料,希望对肝移植有更深入和理性的了解。
更重要的是,聂恬说,手术对自己的身体和生活带来的影响,与可能失去母亲的痛苦相比,简直不值一提,即使将来可能会后悔,但绝不能让自己的人生留下任何遗憾。
聂恬的坚持感动了家人,大人们最终同意了她的决定。7月27日,聂恬住进了华西医大附院作进一步的检查和术前准备。
善意隐瞒只为母亲情绪稳定
虽然她的病房与母亲的病房只隔着两间房屋,但这短短的距离,却包含了父亲、女儿、家人对妈妈深深的爱。因为,母亲如果知道是女儿为她捐肝时,她一定不会同意做手术,于是父女俩与医生一起商量后,决定一直向母亲隐瞒女儿捐肝这一事实。
由于母亲的病房正对着护士台,为了不被母亲发现,聂恬让护士将自己病床上赫然写着“聂恬肝移植手术”的名字牌翻过去,以不被母亲看到。手术的前一天,父亲为了不让母亲起疑心,告诉聂恬利用暑假去参加新东方的英语培训了,要学习一个月的时间,所以不能来陪她。十分疼爱女儿的母亲反倒很不愿聂恬看到自己被推进手术室,不愿意让女儿经历这悲伤的场面,为自己担心。她安慰着丈夫,说让女儿专心读书,等她回来,自己也恢复得差不多了。8月1日,聂恬与母亲先后被推进手术室,术后,又一同被送入重症监护室。两张床位,仅有一板之隔。为了不让母亲发现,影响术后恢复,医生、护士每次来进行检查、护理,都是只喊床号,而不叫聂恬的名字,医院甚至将这些细节在公告栏中一一写出来,以提醒每一位医生和护士注意。
母女见面感悟亲情伟大
9 / 10
善意的隐瞒使得母亲在术后得到很好的休养。一次,母亲的好友在看望母亲时,不小心将聂恬捐肝的事情说了出来。再次与女儿相见,看到将永远留在女儿身体上的那一道长达20多厘米的伤口时,母亲忍不住抱着女儿放声大哭,这一幕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而这时,身体仍旧十分虚弱的聂恬反倒安慰妈妈,让妈妈安心养病,自己会很快恢复。血浓于水的亲情,因为这感天动地的举动而更加深厚,妈妈与女儿,成为了不可分割的一个人。
8月13日,聂恬出院在家休养,9月3日,学校开学,聂恬照常到校报到。除了一位辅导员以及身边一位最好的同学,聂恬没有将这件事告诉其他人,依旧默默的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着,每天往返于家、学校和医院之间。直到
2008年1月,报纸上一条短短的报道,自己的事迹才被更多人知晓。 2007年的暑假对于聂恬来说,是充满坎坷艰难的,然而她在这个暑假中顽强地战胜了各种困难,向我们展示着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向我们展示了成电人的风采。她用自己那颗最真诚的“感恩之心”,用最真情的付出向我们展示了真情、真爱的伟大,更向世人们展示着“80年后”大学生面对坎坷勇于前进,面对责任勇于承担的巨大勇气和坚定信念。相信在未来的道路上,她将会以更大的勇气和信心迎接人生道路上一个又一个新的挑战!
《电子科大报》、校电视台对聂恬同学的专题报道将于近期推出,敬请广大师生密切关注!
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记者团xx
10 /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