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时间:2013年2月 日 编制人:郭 蕾 审核人: 语文教研组 领导签字: 班级: 组: 姓名: 教师评价: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使用说明】
1.建议学生初读课文之前认真阅读预习案,了解杜甫的相关资料。 2.本导学案分三课时进行,重点放在自主合作探究案的探讨上。 3.注重以朗读·讨论·点拨为主的学习方式,采用问题式教学的手段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
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 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学法指导
1、诵读法、讨论法、
2、移情入境法: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3、意象分析法: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 4、知人论世法: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 一、课前自主预习案(学生课前了解)
1、关于古体诗与近体诗
旧诗有古体、近体之分,此诗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往体诗”。按每行诗字数可分为四言、八言、七言、六言、杂言等。每首诗不拘字数,不求对仗,不讲究平仄和押韵,节奏也较自由。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使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和绝句的统称。每诗句数固定(排律诗除外);每句字数固定;押平声韵,不换韵,位置固定;讲究平仄对仗。
律诗是近体诗(与唐代以前的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2、律诗必须符合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1).押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要求押平声, 且一韵到底。 (2)对仗:律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3)平仄:律诗和绝句的每句平仄都有规定,误用者谓之“失粘”。所谓“失粘”,应该是指邻句不相粘——“粘”的意思是两句诗的平仄相同,而邻句则是指下一联的上句和上一联的下句。与“失粘”类似的规则,还有“失对”,也就是同一联的上下两句没有平仄相对。 3、杜甫生平及写作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写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杜甫出生在一个时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收的教育与熏陶,是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他曾多次在诗中表示过“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之类的心迹。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可是,事与愿违,\"安史之乱\"虽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布衾多年冷似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过懒从衣结,频游任屐穿”(《春日江游》)、“牙齿半落左耳聋”(《复阴》)、“缓步仍须竹杖扶”(《寒雨朝行视园树》)、“穷愁但有骨”(《王阆州筵酬十一舅》)等诗句,即是他在此期间处境穷困和心境凄惨的真实写照。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 杜甫20岁以后可分四个时期。 1. 读书壮游时期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流露了诗人对一切事业的雄心壮志。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2. 困守长安时期
天宝五年至十四年,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确立了现实主义创作方向。 3. 陷贼与为官时期
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
很大,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高度的人民性和爱国主义精神。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 4. 漂泊西南时期
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带有更多的抒情性质。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
二、 问题导学(课前完成)
1、诵读秋兴八首(其一)
2、知识点梳理(词语理解) (1)玉露:白露。
(2)凋伤:使草木凋零衰败。 (3)萧森:萧瑟阴森。
(4)兼天:连天。“兼”,连的意思。 (5)塞上:这里指夔州的山。
(6)两开:第二次开放。这里是指第二次看到。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时光流走。 (7)接地阴:风云盖地。
(8)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9)系(jì):系舟上岸。 (10)寒衣:冬天的衣服。 (11)催刀尺:赶裁新冬衣。
(12)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zhēn),捣衣石
我的学习疑点
我的疑问 我的收获与发现 三、课堂合作探究
1、 这是一首七律,两句一联,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写出了什么景象?寄托了什么情感?
2、第二层次: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写出了什么景象?寄托了什么情感?
3、第三层次: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是怎样抒发情感的?
4、 第四层次: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诗人将关注的焦点是什么?通过什么寄托什么情感?
5、分组鉴赏此诗的情与景
6、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他后期所写的一些诗作,往往词句平易而意象新警,语法奇异而内蕴丰厚,语言精纯圆熟,已臻出神入化之境。 请鉴赏此诗颔联中的“兼”“接”二字。
四、课后拓展延伸
如何理解杜甫的悲秋?
五、小结
我的学习总结: 我对知识的总结:
我对语文科思想及方法的总结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
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 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学法指导
诵读法、讨论法、
一、课前自主预习案(课前完成)
1、诵读诗歌
2、了解本诗写作背景
3、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二、 问题导学(课前完成)
1、思考诗的开头为什么要写昭君的出生地?
2、作者叙述昭君的一生,选择了哪两个典型的镜头?
我的学习疑点
我的疑问 我的收获与发现 三、课堂合作探究
1、这首诗的主题落在哪两个二字上?哪个短语是“怨”的开始?哪个短语是“怨”的终结?
2、“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毕竟是一种不幸。这种不幸是怎样造成的呢?
3、鉴赏王昭君形象
4、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四、课后拓展延伸
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五、小结
我的学习总结: 我对知识的总结:
我对语文科思想及方法的总结
《杜甫诗三首》《登高》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学法指导 1、朗读吟诵。 2、情景再现。 3、加强背诵。 4、对比阅读。
一、课前自主预习案 1、朗读并背诵《登高》
2、了解写作背景 二、
问题导学(课前完成)
阅读杜甫《 望岳》,体会其中蕴含的人生态度。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我的学习疑点
我的疑问 我的收获与发现 三、课堂合作探究
1、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
2、这些景物给人造成什么感觉?
3、.颔联这两句写了哪两种景,它可能引发诗人怎样的情思?这两句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4、.颈联哪些字眼可以充分突出是抒情?各有何含义?
5、 鉴赏尾联
6、合作鉴赏写作特点(小结) 四、课后拓展延伸
1、.查找有关杜甫的生平以及作品,结合课内所学,写一篇小论文。 参考题目:
(1)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 (2)谈杜甫诗歌的对仗艺术 (3)杜甫的后期诗歌创造
2、阅读《蜀相》,思考下列问题:
鉴赏杜甫《蜀相》的思想内容。有人说:《蜀相》意在写人(蜀相),而颔联两句却写了武侯祠之景,走题了,是一处败笔。你是怎么理解的?
五、小结
我的学习总结: 我对知识的总结:
我对语文科思想及方法的总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