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摘要]将南宁市卫生学校2011级普通中职护理的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其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中职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关键词]中职 护理学基础课程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c-0162-02
现代医学和护理模式的转变,对护生素质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护生即要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和较好的职业素质。为适应社会的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宽知识面,增强学生新形势下的社会竞争能力,2010年,南宁市卫生学校在2010级护理专业实施课程体系改革。在两年的时间里,笔者不断探索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在职业教育中,一个教学单元中只采用一种教学的方法已不能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在南宁市卫生学校2011级护理13班的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任务教学模式,实现理论实训—体化教学。实施该教学模式一年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将南宁市卫生学校2011级护理专业2个班的学生95人分为实
验组和对照组,将护理13班(46人)设为实验组,护理17班(49人)设为对照组。年龄16-18岁,均为女生。各班年龄、基础理论课成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使用教材与任课教师均相同。 (二)研究方法
1.对照组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讲授、提问,以教师为主的授课方式,完成教学的形式是先授理论,后进入实训室示教、学生练习等环节来完成教学任务。
2.实验组采用应用任务引领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即是以构建理论基础,通过案例导入,任务引领,以“情景展示—合作探究一实践运用”三段式来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的教学方法。以“生活护理”为例描述教学的过程及教学方法的运用。 (1)教师通过临床案例设计学习任务。具体如下。
案例:张女士,66岁,3周前因脑出血导致左侧肢体瘫痪入院,患者神志清醒,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护士晨间护理时发现其诧部皮肤呈紫红色,有大小不等的水泡,皮下可触及硬结。 任务一:对该病人如何进行口腔护理?
任务二:如何为卧床病人进行床上洗头、床上擦浴? 任务三:请问该病人处于压疮的哪一期?如何进行护理? 任务四:如何卧床为病人进行更换床单的操作?
(2)确定学生的工作任务。教师通过案例选择任务作为学习的
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病人的问题。 (3)合作学习。在课前,学生按学习能力的不同进行分组,根据临床案例下发的任务,分组讨论,制定工作流程并做好角色分工。 (4)创设情境。创设与临床工作一样的情景,教师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完成任务。 (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对学生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二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 (三)评价方法
1.理论考试和护理操作出科考试。理论考试题结合护士职业考试,由同一名教师统一命题。操作考核由5位护理教师考核,按学习情境设计的评分标准评分,取其平均分。理论成绩占60%,学习任务情境考核成绩占40%。
2.问卷调查。调查学生对该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共设计5个问题,即教学设计是否适合教学对象和课程特点,是否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是否提高了理论与实践的融通能力、是否提高了合作与沟通的能力、是否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发放问卷95份,回收有效问卷95份,回收率为100%。所得数据应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两组学生对教学模式的评价比较
两组学生对教学模式的评价比较详见表1。结果表明,提高学习兴趣、理论与实践融通能力、职业能力等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二)两组学生理论与操作成绩比较
两组学生理论与操作成绩比较详见表2。结果表明,实验组在理论考试和操作考核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三、讨论
以任务为引领的教学模式,是以护士的工作过程为主线,以案例导向、任务驱动为引领,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动力,通过设计医院的工作情境,使学生根据学习任务,进行角色分工,将所有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结合起来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中,在做中学,学中做,从而构建了理实一体化的平台。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合理性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整和统一,是职业教育领域中一项重大的教学改革成果,它对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着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职业能力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以任务为引领的教学模式与临床工作过程吻合,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护理职业能力是护理知识、临床技能、职业素质等的综合体现。由于传统课程体系的教学中,理论知识学习与临床医院需求存在脱节,因此,教育部要求积极推行“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的人才
培养模式的改革。笔者在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设计与临床工作环境一致的工作情景,模拟病区护长、各班次护士及患者,认真执行各班次工作职责,让学生在一个具体的学习、工作过程中学会工作、思考及做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情感,同时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进行融会贯通,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各师各法,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真正体现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体现了教学的整体观。在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任务引领,使学生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通过模拟或真实的教学场景达到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目的。在真实的实践情景中,学生相互协作进行角色扮演,用不同的情感体验不同的心理应激过程,提高学习兴趣。
(三)提高了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目前,在各临床医院,沟通能力是护士能力结构中的薄弱环节。护生的沟通能力主要由工作环境、病人配合程度、临床教师态度、护生自身性格的特点决定。由于传统的教学是由教师先在教室传授理论,后到实训室示范操作,接着学生模仿操作进行练习,学生的
学习行为基本上是个体的学习过程,这样很难提高沟通能力。在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中,笔者始终贯穿以工作任务为引领,模拟医院的工作场景,使学生通过情境与角色的演练,根据病情对模拟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和指导其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学生通过小组互动、讨论和自检,学会了共同学习,加深了友谊,满足了心理需要,提高了合作与沟通的能力。 (四)提高了理论与实践的融通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中为了教而教,重理论,轻实践,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通过不同的角色情景体验,激起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当前情景的认知冲突,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其更系统、全面地理解理论知识,从而提高理论和实践融通的能力。
[作者简介]李碧桃(1963-),女,广西上林人,南宁市卫生学校护理教研组组长,广西百名名师。 (责编 苏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