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孝亲敬老的故事100字]孝亲敬老的故事50字

2021-09-17 来源:尚车旅游网
[孝亲敬老的故事100字]孝亲敬老的故事50字

篇一:[孝亲敬老的故事50字]有哪些孝亲敬老的故事

孝亲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敬老,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下面是关于有哪些孝亲敬老的故事的内容,欢迎阅读!

孝亲敬老的故事1

晋朝人吴猛,幼年母亲早逝,与父亲相依为命。由于家贫买不起蚊帐,每到夏夜,吴父常常因蚊虫叮咬而睡不好觉,吴猛年纪虽小,但非常有孝心,为了让父亲睡好,自己竟赤裸上身,让蚊子咬吸自己的血,希望蚊子喝饱了血就不再叮咬父亲。吴父去世后,吴猛为父亲守丧三年,三年里他烧纸供奉,早晚祭奠,从不间断,受到后人的赞誉。

孝亲敬老的故事2

卧冰求鲤,出自二十四史。传说晋时王祥,小时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继母患病,很想吃鲤鱼,适值天寒地冻,河里结冰无法捕鱼。王祥不计前嫌,于是心生一计,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人们都说孝感天地,必得天佑。

孝亲敬老的故事3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

第 1 页 共 10 页

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

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 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孝亲敬老的故事4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第 2 页 共 10 页

孝亲敬老的故事5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孝亲敬老的故事6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篇二:[孝亲敬老的故事50字]孝亲敬老的故事有哪些

古语说:“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儿女应尽的本分。下面是关于孝亲敬老的故事的内容,欢迎阅读!

有关孝亲敬老的故事1

闵子骞(前536年—前487年),名损,字子骞,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

第 3 页 共 10 页

子骞从小就死了生母,父亲娶了后妻,成为他的继母。子骞年纪虽小,却孝顺父母。平时吃饭,他总是恭敬地把好饭菜端到父母面前,吃完饭后,他又抢着收拾桌子,洗刷碗筷。后来,继母接连生了两个弟弟,子骞的日子从此便不好过了。他像奴仆一样被使来唤去,白天要带弟弟玩耍,晚上要哄弟弟睡觉。继母稍不顺心,就又打又骂。

一个严寒的冬日,子骞给父亲赶车。大风夹着碎雪打来,把他冻得瑟瑟发抖,手上的缰绳老掉在地上。父亲呵斥他做事不专心,子骞一句话也不分辩。可冻僵的双手还是拉不住缰绳。父亲看看儿子身上穿的棉衣,觉得厚厚的,怎么会冷成这样一定是儿子装的,没出息!父亲生气地一鞭子打了下去。棉衣当即裂开了一个大口子,一团团芦花露了出来,被风吹走。父亲大吃一惊,怎么后妻竟干出这种事他带着子骞驾车返回家去。再一看两个小儿子穿的都是棉花絮的新棉衣。父亲难过得掉下眼泪。他责备自己让儿子忍冻干活,憎恨后妻虐待子骞。他不顾后妻下跪磕头求饶,执意要将她赶出家门。

子骞泪如雨下,苦苦哀求父亲道:“母亲在家,就我一个人受寒;母亲要是走了,三个孩子都要受冻,望父亲大人深思啊!”

父亲感到儿子的话在理,便将后妻留下来。继母见子骞以德报怨,很受感动,从此对三个儿子一样对待。子骞长大后,孝名闻于天下。

孔于称赞说:“闵子骞真是个孝子啊,他孝顺父母, 友爱兄弟,让别人对他的父母兄弟都没有不好的闲话。”

有关孝亲敬老的故事2

白居易一生都非常关心老百姓,尤其对老人特别关爱,就连写诗也不例外。据说,白

第 4 页 共 10 页

居易每写完一首诗,总要先念给不识字的老婆婆听,如果老婆婆有听不懂的地方,他就修改,一直到老婆婆能够听懂为止。

白居易在各地担任刺史时,每到一个地方,总要找来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们,倾听他们的意见。空闲时,白居易常常穿上便衣,到老百姓当中,看看他们在做什么,听听他们在说什么,问问他们在想什么。如果听到有老人被子女虐待的事,他就特别生气,立即派人将老人的子女带到衙门里,合情合理地责备他们,让他们改正错误,直到子女们承认了错误并答应孝敬老人时,才把他们放走。

如果有贫困老人向他求助,白居易总是热心地接待他们,并尽心尽力地帮助他们。他担任忠州刺史时,有一年冬天,一位因为战乱流落他乡的老人前来找他。自居易见这位老人瘦骨嶙峋,身上的衣服破烂不堪,当即就找了一件棉衣送给老人,还给足了老人回家乡的路费。老人热泪纵横,千恩万谢地走了。望着老人远去的背影,自居易心酸不已。

忠州城里有个卖麻饼的老婆婆,由于手艺不好,生意清冷,生活十分艰难。白居易知道后非常同情,花费了好几天的时间,发明了一种方法,用这种方法制作的麻饼好吃极了。他把这种方法告诉了老婆婆,很快老婆婆的生意就红火起来。

白居易敬老深得人心,在他离任的时候,百姓们老老少少都为他送行,许多老人痛哭流涕,舍不得让他走,有的甚至跟着他,送出十里之外。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如果为官者都能像白居易那样,尊老敬老,关心老年人的疾苦,帮助老年人排忧解难,自然会受到百姓拥戴。

有关孝亲敬老的故事3

第 5 页 共 10 页

原谷是春秋时陈留一带的人。他9岁时,祖父已经年老不能耕作了,父母厌恶祖父,商议将祖父丢弃荒郊野外。原谷听说后,跪在双亲面前求情,遭到斥责。

次日清晨,父亲命原谷抬篓,把祖父丢弃荒野。在路上,原谷抬着篓子走在前面,一边走一边回头望望祖父。风烛残年的祖父坐在篓子里,神情黯淡,表情呆滞,注视着频频回头的孙子。

将老人抬到荒野后,父亲命原谷抛掉篓子回家。原谷不仅不抛掉篓子,反而把篓子紧紧地背在了身上。父亲不解地问:「要这个破篓子干啥」原谷一本正经地回答:「等您年老了不能耕作时,我好用它把您也送到这里来。」

父亲听了当即怒道:「小孩子,怎么能跟大人说这种话」

原谷反驳道:「儿子应当听从父亲的教诲。您能这样对待爷爷,我为什么就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对待您呢」

原谷的话使父亲大为震惊,继而羞愧难当。他跪倒在父亲面前哭求饶恕,带着愧色将老人抬回家中,精心赡养,孝敬终身。

篇三:[孝亲敬老的故事50字]孝亲敬老的故事简介

相信大家看见敬老孝亲这个词,都会想起家里的亲人,尤其是比较年迈的老人家。下面是关于孝亲敬老的故事简介的内容,欢迎阅读!

白居易尊老敬老

第 6 页 共 10 页

白居易一生都非常关心老百姓,尤其对老人特别关爱,就连写诗也不例外。据说,白居易每写完一首诗,总要先念给不识字的老婆婆听,如果老婆婆有听不懂的地方,他就修改,一直到老婆婆能够听懂为止。

白居易在各地担任刺史的时候,每到一个地方,总要找来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们,倾听他们的意见。空闲的时候,白居易常常穿上便衣,到老百姓当中,看看他们在做什么,听听他们在说什么,问问他们在想什么。如果听到有老人被子女虐待的事,他就特别生气,立即派人将老人的子女带到衙门里,合情合理地责备他们,让他们改正错误,直到子女们承认了错误并答应孝敬老人时,才把他们放走。

如果有贫困老人向他求助,白居易总是热心地接待他们,并尽心尽力地帮助他们。他担任忠州刺史的时候,有一年冬天,一位因为战乱流落他乡的老人前来找他。自居易见这位老人瘦骨嶙峋,身上的衣服破烂不堪,当即就找了一件棉衣送给老人,还给足了老人回家乡的路费。老人热泪纵横,千恩万谢地走了。望着老人远去的背影,自居易心酸不已。

忠州城里有个卖麻饼的老婆婆,由于手艺不好,生意清冷,生活十分艰难。白居易知道后非常同情,花费了好几天的时间,发明了一种方法,用这种方法制作的麻饼好吃极了。他把这种方法告诉了老婆婆,很快老婆婆的生意就红火起来。

白居易敬老深得人心,在他离任时,百姓们老老少少都为他送行,许多老人痛哭流涕,舍不得让他走,有的甚至跟着他,送出十里之外。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如果为官者都能像白居易那样,尊老敬老,关心老年人的疾苦,帮助老年人排忧解难,自然会受到百姓拥戴。

第 7 页 共 10 页

原谷背篓

原谷是春秋时陈留一带人。他9岁时,祖父已经年老不能耕作了,父母厌恶祖父,商议将祖父丢弃荒郊野外。原谷听说后,跪在双亲面前求情,遭到斥责。

次日清晨,父亲命原谷抬篓,把祖父丢弃荒野。在路上,原谷抬着篓子走在前面,一边走一边回头望望祖父。风烛残年的祖父坐在篓子里,神情黯淡,表情呆滞,注视着频频回头的孙子。

将老人抬到荒野后,父亲命原谷抛掉篓子回家。原谷不仅不抛掉篓子,反而把篓子紧紧地背在了身上。父亲不解地问:「要这个破篓子干啥」原谷一本正经地回答:「等您年老了不能耕作时,我好用它把您也送到这里来。」

父亲听了当即怒道:「小孩子,怎么能跟大人说这种话」

原谷反驳道:「儿子应当听从父亲的教诲。您能这样对待爷爷,我为什么就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对待您呢」

原谷的话使父亲大为震惊,继而羞愧难当。他跪倒在父亲面前哭求饶恕,带着愧色将老人抬回家中,精心赡养,孝敬终身。

孙思邈为双亲治病

孙思邈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父亲是个木匠。七岁时,父亲得了雀目病(夜盲症),母亲患了粗脖子病。看到父母因为疾病而痛苦,让孙思邈萌发了当医生治病救人的心愿。

第 8 页 共 10 页

有一次,父亲锯木头时,他在一旁看着发呆。父亲问他:\"孩子,你是不是也想做木匠\"

\"不,我不做木匠,我要当医生,给您和娘治病。\"

父亲念他一片孝心,就对他说:\"要当医生就得读书识字,我一字不识,不能教你,明天我就带你去拜师。\"

第二天,父亲就带着孙思邈去一家药铺当学徒。此后的三年里,他一边学习文化知识,一边学习医术。他勤学好问,向医师问这儿问那儿。由于医师也不懂药理,只凭着经验给人看病,因此对于孙思邈的问题,经常无言可对。医师感到自己不能满足孙思邈的求知欲望,就对他说:\"你聪明好学,我不能耽误你的前程。从这里往北走四十里路,那里有一位名医,是我的舅舅,我推荐你到他那里去学习吧。\"

于是,孙思邈又在那位名医那里学习了一年。但这位名医也不知道如何治雀目病和粗脖子病,这使他十分失望。

第二年,孙思邈回到家乡,开始给乡亲们治病。他行医不贪财,对病人非常同情,总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治疗病人。有一次,他治好了一位病人,病人到他家来答谢,得知孙思邈父母的病况,就对孙思邈说:\"我听说太白山里有一位叫陈元的老郎中,能治你母亲的那种病。\"\"孙思邈一听大喜过望,第二天就去太白山拜陈元为师。

在陈元那里,孙思邈学到了治粗脖子病的秘法。可是如何才能治好雀目病呢孙思邈苦苦地思索着。一天,孙思邈问师父:\"为什么患雀目病的人大多数都是穷人,而有钱人却很少得这种病呢\"

第 9 页 共 10 页

陈元想了想,说:\"你的话很有道理,不妨给病人多吃点儿肉,看看效果如何。\"

孙思邈按照师父的话,让一位患有雀目病的病人每天吃几两肉。但病人吃了一个月,还是没有任何效果。于是他再次翻看大量医书,终于有了重要发现:肝开窍于目。他想,何不让病人吃牛羊肝试试呢于是,他给病人开了新的药方。结果,不到半个月,病人的病就好了。

孙思邈马上收拾东西回家,用这个方法给父母治病。父亲的眼睛很快能在夜间看见东西了,母亲的脖子也恢复了正常。

从此,孙思邈更加刻苦地钻研医药知识,终于成为一代\"药王\"。

第 10 页 共 10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