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枫》有感
这部拍摄于1980年的《枫》是一部以文化大革命为题材的电影,因为其大胆而真实地揭露了文革那段历史,所以多年来鲜少有人提及和观看,几乎被大家遗忘。要不是选修了邹老师的影视文学,我想我也不会知道这部电影,更不会有机会从这部电影中知道文革那段岁月最真实的面貌。
电影讲述了一对情侣卢丹枫和李红钢各自参加了势不两立的“井冈山”派和“红旗”派,在文化大革命中变成了敌人的故事。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在全国各地骤起,热血青年学生卢丹枫和李红钢参加了红卫兵,投身于这场史无前例的运动中,但是在极左路线的影响下,他们各自参加了对立的“井冈山”派和“红旗”派。要革命,还是要爱情,这个问题折磨着两个相爱的年轻人,他们既毫不犹豫地投入斗争,又担心对面阵营中的爱人的安危。一天黄昏,两派残酷地武装斗争开始,“井冈山”派寡不敌众,情况危急,卢丹枫在这样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向对面的李红钢开枪;身负重伤的李红钢依旧率众猛冲,占领了“井冈山”派的高楼,并找到了昏迷的卢丹枫。血战之后,这对恋人重逢,他们都坚定地劝对方投降,最后绝望的卢丹枫高举“井冈山”的战旗,从高楼跳下。李红钢在卢丹枫死后退出了组织,当了逍遥派,但是两年后,“井冈山”派掌了权,李红钢被当做是逼死卢丹枫的反革命凶手,被处以死刑。
影片的情节揭示了文化大革命对青年人的摧毁,从现实主义的角
度出发,表现了青年人在文化大革命中心灵蒙蔽、陷入深渊的过程。同时电影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年轻人的矛盾心理,一方面相爱,一方面又认定对方是反革命组织。最终,为了革命,他们牺牲了爱情。电影通过这对恋人的悲剧控诉文化大革命的残酷,具有深刻的现实反思精神。
在观看影片的时候,有几个地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是电影当中的音乐。电影的配乐选得都很符合情境,给观众在观看影片的时候增加更多的代入感。比如说在影片开始的时候,就是一首《枫叶飘》,“心上人,心上人,怎分离,怎分离,咫尺天涯难相诉,为何亲人不相亲?”一下子就将我拉进一种文革的悲伤氛围中了。还有一个画面是年仅十四岁的红卫兵“小兔子”死的时候,悲怆的歌声飘荡在战场上空,“放开我吧,妈妈,不要为孩子担惊受怕;放开我啊,妈妈,我要去和敌人搏斗拼杀。我要学那搏击长空的雄鹰,去迎接那急风暴雨的冲刷。”旋律和歌词为“小兔子”的死染上了一抹悲壮,多么年轻的生命啊,就这么消逝,让人为之痛心。
其次,电影中多次出现枫叶。红艳的枫叶在电影中很多场面出现。而且影片还以“枫”为题,追问其原因,我想除了电影女主人公名字中带有“枫”字这个层面的含义之外,应该更加深入地研究一下枫叶的象征意义。火红的枫叶、经霜的枫叶、热烈的枫叶、象征着生命的枫叶,就像在这场革命中的年轻人一样,有着火热的革命激情,历经鲜血的考验,绽放青春的色彩。
最后就是电影技巧与手法的处理、运用。该片剪辑功力非常纯熟,
情节流畅,丝毫不拖泥带水。还有因为有很多武斗的场面,残酷激烈,机关枪、冲锋枪、手榴弹、战刀等全都有所运用,拍摄出来的画面也带给观者许多视觉享受。还有镜头的处理方面,导演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处是女主人公卢丹枫眼含热泪将枪口对准恋人的特写镜头,将人物内心挣扎的矛盾情感通过眼神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另一处是卢丹枫跳楼后血色残阳缓缓落下的长镜头,红日缓缓落下,一同落幕的,还有一代人的青春,带给人无限悲凉。
在影片的结尾,小女孩问爸爸:“他们是英雄吗?是烈士吗?”爸爸(王老师)回答——“不是,他们是历史”。文化大革命是一段我们永远都无法忘怀的历史,虽然现在的很多年轻人都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但是并不代表我们忘记。通过《枫》这样的电影,让没有亲历大革命的青年一代从爱情这个切入点真切地了解那段真实的历史,好让我们铭记历史,永远不要重蹈覆辙,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很需要这样的电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