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义历史教材(川教版)
刘中宪
八年级下册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课程标准】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课程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新纪元的开始,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西藏的和平解放对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意义,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通过学习,得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结论。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插图,对开国大典形成一定的感性认
识,然后讲述史实。提供思考的方向,讨论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解放西藏,认识问题的复杂性,理解西藏和平解放的重大意义。
三、知识与能力:一届政协的召开及其内容(,开国大典的时间、过程与盛况,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经过。从而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对历史事件的概述能力,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难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及革命胜利的原因。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新课:百年中国的历史发生 了巨大的变化。请大家想想1901年和现认真思考,踊跃在的中国有哪些明显的不同?你们知道发言。 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引入“中引起兴趣,制造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话题。 悬念。 二、开国大典 1、指导学生观察书上的图、阅读文认真观察,组字,说说开国大典的盛况。2、指导学生内、班上讲开国阅读P3-5第二目,找出其中的主要点(毛大典的盛况。 泽东、五星红旗、《义勇军进行曲》等),阅读,记忆。 强调开国大典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 立。3、为什么确定这些(以上)内容的?分别是什么含义?引入“一届政协”的教学。 三、中国人民政协的召开 阅读、思考,找 1、问题:为什么要召开“一届政协”,出答案,得出结主要内容是什么? 2、政协有何作用?论积极思考、讨它的召开与开国大典有何关系? 论,归纳,发言。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是落实在书上。 什么? 1、你能从历史和现在、未来的角度,讨论、归纳 以及国内与世界几个角度、去思考吗?进入下一目的得出结论,引导学生朗读书上的结论。 学习。 2、中国革命何以能取得胜利呢?当带着问题自主时,全国领土是否解放? 学习,思考、讨五、西藏和平解放 论、发言、归纳,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问题:为什么然后得出结论。 说西藏自主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为什认真听,落实知么向西藏进军又力争和平解放?和平解识点。 放的大致过程怎样?西藏和平解放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2、整理知识点。师小结其意义。 四、学习反思:要求学生再回头看认真复习、思 看本课的内容,清理思路,发现新问题。考,参与讨论。 然后指导学生思考、结论。 五、小结: 书面作业。 巩固与作业:学习测评P7-8;收集收集英雄的故人民志愿军英雄的故事 事。 【教学后记】 第2课 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课程标准】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课程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和平幸福来之不易,要珍惜。认识抗美援朝的正义性。认识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巩固政权时期内政外交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理解中国抗美援朝的原因;通过观察地图,学习战争的过程;通过讲述、归纳,学习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教师指导下讨论、理解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与意义,学习辩证地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整合。根据教材中的插图及引用资料,加深学生对解放后土地改革的理解和认识。
三、知识与能力:抗美援朝的原因、指挥者、简要过程、战斗英雄、结果。《土改法》的颁布,土改的意义。从而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从史实中归纳概括、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综合、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抗美援朝战争、《土改法》的颁布。难点:出兵朝鲜的原因、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的故事导入 1、问:抗美援朝的英雄代表的是中国讲述,认真听。 和中华民族的形象与尊严,他们的精神永讨论、归纳。 远值得我们学习。他们表现出来什么样的阅读教材,思精神呢? 考、归纳、发言。 2、中国人民志愿军占战士被称为最可爱的人。这些中国的战士为什么要到异国他乡去作战呢?他们为的是什么?导入第一目。 二、抗美援朝战争 提出自己的问 1、师利用简笔画地图,简介当时国际题。听介绍,为国内形势,交待清楚“三八线”。指导阅读后面的讨论原教材,进行思考、交流、讨论。 因等作铺垫。 2、问题小结:美国欺凌弱国,我们应阅读、思考、讨持什么态度?讨论。 论、交流。互动,3、地图,简介经过。知道志愿军五战得出结论。 五捷,为谈判打下了基础。 了解经过,过思4、点出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考、讨论,交流果呢?讨论。 胜利原因和意7、抗美援朝的胜利有何意义?(指导学义,并得到情感生从对朝鲜、对中国、对美国、对世界有的体验。 何影响等) 三、土地改革运动 阅读教材,思考1、师生交流。(原因、时间、文件、问题。 结果、实质、意义→从对新中国的政治、理清内容,落实经济等方面去思考)指导学生注意观察书要点。 上的插图、引文、书上的小字等,理解土观察、阅读、体地改革及其带来的巨大变化。 验土地改革及补充1952年主要工农产品与历史上最带来变化。 高年份、1949年的比较情况,说明带来的 巨大变化。讨论、归纳土地改革的意义。 阅读、整理、归四、镇压反革命 纳、发言 问题导学:运动开展的必要性、《惩治反革命条例》颁布的作用及意义、运动的结果及意义 五、小结:学生谈本课学习后的体会。师谈话作为小结。 小结。 【教学后记】
第3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课程标准】:1、了解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2、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知道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宪法》的颁布,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三大改造的完成,确立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造之路。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图表资料,加深对建国后国家的经济状况的理解和认识。利用地图和插图认识一五期间的巨大成就。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充分认识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实质及其意义。
三、知识与能力: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基本任务、主要成就。第一部宪法的时间、性质。三大改造的内容、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及时间。从而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与分析综合能力,以及通过纵比、横比,辩证客观地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的完成。
难点:“一五”计划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的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特点。 【教学步骤】 备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注 一、导入新课 1、用毛泽东的话,让大家分析建国初期的自由发表意工业状况。 见。 3、讨论:一个国家的工业对一个国家发展悬念,朗读,有什么重要呢?小结导入。 解决。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 1、问题:“一五计划”提出的背景、内容、阅读、提取有时间及其成果是什么? 用信息、发2、师生互动。由学生来谈背景。问:其中言、思考、讨最主要的是哪一句?指出国家的策略是优生论。阅读、笔发展重工业。问:当时在中国发展重工业有哪记、学习比较 些困难?让学生理解当时发展重工业的必要性及困难。 3、成就:由学生解决,归纳落实在书上。提示用事实来说明。 4、讨论“动脑筋”,辩证看问题。(比较既要横比、也要纵比)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回忆:一届政协上通过的哪个文件,回忆、发言。 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阅读、查找信2、指导阅读,把握一届人大召开的时间、息。 地点、目的、内容与意义。 讨论、朗读书强调:一届人大的召开,我国的人民代表上的引文。 大会制度正式建立。 3、问:为什么说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教师小结:1954年宪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政治体制基本形成,是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良好开端。 四、三大改造 1、回忆中国近代的社会性质及经济情况。 认真观察、比2、启发:社会主义改造是什么意思?其较、思考,得实质是什么?引导思考、理解问题。齐读最后出结论。 一段教材,落实相关要点于教材上。 勾画。学习教3、三大改造,你认为在当时有什么作用?材、教师介绍对今后有什么影响? 背景知识的提示:从生产力、阶级、剥削、生产关系情况下积极等思考。 参与讨论。 六、小结:三大改造完成,个体农民、手 工业者转变为集体的农民和手工业,资产阶级认真听,仔细已消灭,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阶级剥削基体会。 本结束。 【教学后记】
第4课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课程目标: 基础了 解 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的原因及全面调整国民经济的具体办法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内容,“大跃进”的主记 住 要内容和严重后果 掌 握 评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性质、后果 能力训从而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历史问题、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能练 力 通过认识“大跃进”时期的壁画,了解“左”阅读资料辨倾错误实质;通过先进人物图片,感受他们崇别图片 过程高品质 方法 辩证分析取得建设成就和造成探索失误的原对比鉴别 因,总结经验教训 正确认识这段惨痛的历史,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历史教训 情感教训,永远牢记实事求是 态度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个长价值唯物史观 期、曲折的过程。产生失误后,党和人民有能观 力自我纠正,并经过艰苦努力取得新成就 教学重点: “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调整国民经济任务的完成 教学难点: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及历史教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回顾前一课内容:建国初的“三大改造”在哪些行业里进行?历史作用是什么?有何意义?“三大改造”的后期,存在着哪些缺点?
二、承上启下:所以,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出现了严重失误。
三、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总路线”
1、阅读勾划、合作研讨:1958年的“总路线”主要内容是什么?你怎么看待这句话?总路线反映了党、国家和人民的一种什么愿望?其主观目的是什么?为什么会在当时提出总路线?有什么影响?
2、各抒己见:怎样评价1958年的“总路线”?(它反映…愿望,但因缺少…,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终于导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指出有哪些失误,导入下一目。
(二)“大跃进”运动 1、材料分析:出示《“大跃进”时的壁画》和相关课文讨论:这些严重失误表现怎样?你怎么看“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举例说明:“大跃进”表现在哪些方面?讨论:“大跃进”运动给工业、农业生产、资源、人力及人的积极性等方面分别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知识 2、建言献策:我们应当从中吸取什么教训?(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适当概括或请学生概括)
(三)人民公社化运动
1、如果说“大跃进”运动是生产力的大跃进的话,那么同时进行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则是生产关系的“大跃进”。阅读讨论: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一场什么样的运动?其实质是什么?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2、事例说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来说明,然后再归纳。
4、综合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严重失误?(对国情…,缺乏…,存在…,忽视…等。)
5、实例证明:这些严重失误产生了什么危害?(由于加上…,使…最为严重的经济困难。)
6、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教训?然后指出:为此,党和政府从1961年春天开始调整国民经济,…等,取得明显成效。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先进模范人物,取得显著的建设成就。
(四)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和发展
1、学生阅读,勾划出国家调整国民经济的措施及其成果:图表说明:归纳为“二钢二铁弹油素”。
2、“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A.领导正确:B.干群积极:
四、小结(失误:指导思想、具体表现、实质;经验教训;调整成就<重工业>) 课后反思:
第5课 艰苦创业的民族脊梁
【课程标准】
讲述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课程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民族脊梁,值得学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工作环境和言行的共同点的学习,感悟、体验英模的先进事迹和精神,产生正确的情感体验。。
三、知识与能力:
知道各行业模范代表人物的名字;理解“民族脊梁”的含义。培养归纳历史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艰苦创业的背景;先进人物的贡献。
难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艰苦创业的条件与创业精神的关系。
【教学步骤】
新中国建立,广大人民群众政治上、经济上彻底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在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出现了严重失误,“大跃进”运动和导 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到来了严重危害。 入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广大人民群众怀着尽快改变我国“一穷二白”面貌的强烈愿望,忘我工作,积极投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中去,表现了高度的社会主义劳动热情,各行各业都涌现出许多先进人物。 一.“铁人”王进喜 指导学生观察图片,讲述图片反映的故事。 指导学生看书,讲讲王进喜的事迹,读一读王进喜的诗。 讨论:大庆油田的第一口井是在什么情况下打出来的? 二.“两弹元勋”邓稼先 观 师或生讲述邓稼先如何回国、如何进行科研(国际、察 国内环境)的事迹后,提问: 讲 1.邓稼先和他的战友们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原子弹述 的研究的? 体 2.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哪一年?说明了验 什么? 3.邓稼先身上反映出的是什么精神?(海外学成归来报效祖国、艰苦创业…) 三.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学生阅读教材,讲述焦裕禄的故事。 讨论:他身上反映出的是什么样的一种品质?他的这种精神在今天是否已经过时?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来说说王进喜、邓稼先、焦巩 裕禄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固 2.他们的精神对我们初中生有什么启示? 小 3.填写下表: 结 大庆铁人 两弹元勋 党的好干部 王进喜 邓稼先 焦裕禄 延课堂完成学习测评,指导阅读“史海拾贝”。心得伸 与疑问 反 思 第6课 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内乱 【课程标准】
简述文革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认识其严重的空难。 【课程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面对“文革”造成的动乱,老一辈革命家挺身而出,奋力抗争;“文革”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和进步,而是一场历史性的动乱和灾难,它使新中国的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都遭到严重破坏。
二、过程与方法:
研究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程资源,由表及里、去芜存精,提取有效信息,正确剖析历史事实,客观归纳“文革”原因和危害。
三、知识与能力: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全国动乱局面的出现、林彪反革命集团和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培养学生正确提取信息和归纳综合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和危害、四五运动。 难点:“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教学步骤】 从“三大改造”以来到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导 出现过哪些缺点和失误? 入 这些缺点和错误的发展,最终酿成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悲剧。 一.“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历 学生自学课文,思考: 史 1.“文化大革命”是怎样发动起来的?毛泽东这种的 做法对不对?为什么? 反 2.大人物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陷、批斗、监禁直至思 屈死,大量的小人物沉冤待雪,说明了什么? 3.面对着这种局面,有没有人起来抗争?他们是谁?请看“史海拾贝”。这种抗争阻止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继续发展了吗?这又说明什么? 二.林彪集团与“四人帮”的覆灭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林彪反革命集团是怎样形成的?他为什么发动反革命政变? 其结局怎样?林彪的“自我爆炸”说明了什么? 三.文革的结束 阅读教材,思考:“四人帮”指的是哪四人?他们要做什么?后来全国为什么再度陷入混乱?“四五运动”的性质和意义的什么? “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议一议:粉碎“四人帮”有什么深远的历史意义?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国民经济 十年“文化大革命”国民经济损失的情况如何?如果没有文革我国的经济会如何? 五、文革的反思:从文革的动乱中我们国家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中国共产党成立85年来,犯过多次路线错误,“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太大了。虽后来错误都得到纠正,中小 共有能力纠正自身的错误,但是代价太沉重了。我们国结 家能不能避免一错再错的再次出现。我们期待着那一天的早日到来。 巩课堂完成学习测评,心得与疑问。 固 反 思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程标准】
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课程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二、过程与方法:
联系“文革”等历史,领悟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三、知识与能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召开、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伟大历史意义。 难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导 “文化大革命”给党和国家造成怎样的破坏?文革入 结束后,国家该怎么走? 一.“两个凡是”笼罩下的中国 阅读、讨论:两个凡是的内容是什么、意味着什么?它有什么危害?是谁提出来的? 二.邓小平再次复出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阅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邓小平何时正式再次复出?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干部群众要求他复出的目的是什么?邓小平再次复出对党和国家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2、谁支持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什么文章的发表揭开了讨论的序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学 标准》与“两个凡是”对“文革”的态度有何不同、影习 响有何不同? 思 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考 阅读课文后回答: 探 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什么情况下召开的?在哪一究 年召开?地点在哪里?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有哪些?(书上标记,然后通过“接龙”当场巩固)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有什么伟大的历史意义? 4、这次会议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转折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四.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 阅读、找出: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提出的背景、与改革开放有何关系? 五.内容整合 本课所学的几个问题之间有何联系? 小 “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结 动,为以后的拨乱反正工作扫清了障碍,为十一届三中巩固 反 思 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作好了思想准备。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课堂完成学习测评,心得与疑问。 第8课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课程标准】
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课程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是阻碍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2、认识到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是评判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第一标准。。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重点剖析小岗村、宝钢的改革情况,让学生逐步熟悉历史学习和研究中的个案分析法。
三、知识与能力:
记住农村改革开始的时间、典型、主要内容,城市改革的方针、重点、改革成果的代表。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综合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家庭联产承包制、国有企业改革。
难点:改革的必要性;城市改革的方针;理论性强、理解困难。
【教学步骤】
展示我国居民不同时期消费领域的“三大件”图画导 卡片。思考“这些变化的转折点是什么?”学生回答后,入 出示本课课题: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探 一、家庭联产承包制 究 阅读教材、思考、讨论、回答: 发 1、我国的经济改革首先是从什么地方开始?为什现 么选择农村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呢? 2、人民公社时期,我国农村政策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什么?改革的思路是什么? 3、凤阳小岗村改革的成果是什么?其改革取得成功是因为解决了什么问题? 4、农村改革的形式、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一改革有何意义? 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思考这与传统农业的经营内容有何不同?归纳出农业发展出现哪些新的变化? 指出,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没有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就谈不上真正的现代化。农村改革的成功,带动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步伐。 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阅读教材,思考:城市改革的方针是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识情况,有针对性地把企业列表,让学生区分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 2、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什么?国有企业改革的第一步是什么?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国有企业改革从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开始------调动企业、企业内部个人的积极性。 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强调,我国今天仍然是“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国家。 小请谈谈身边你所了解的农村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情况。 结 巩课堂完成学习测评,心得与疑问。 固 反 思 第9课 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课程标准】
以深圳等经济特区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课程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的壮举,激发开拓进取精神。认
识对外开放强国之路。
二、过程与方法:
对比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与经济开放区、90年代开放地区的分布特点,理解对外开放由点到线、再到块、面,逐步开放的过程。讨论、个案学习法,学习对外开放的格局和成就。
三、知识与能力:
经济特区开放的历程;80和90年代扩大开放的历程;对外开放的格局及其意义。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济特区的设置、开放上海浦东、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难点:经济特区之“特”、经济特区的作用。 【教学步骤】 从对外的必要性导入。闭关自守的教训,现实发导 展的需要。1978年,邓小平提出:“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入 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奠定了新时期对外开放的思想基础。 一、经济特区的设置------对外开放的“试点” 阅读教材,思考讨论:1、兴办特区的主张是谁、在什么时候提出来的? 2、“杀出一条血路来”这句话,原本是在什么样的场合下使用?你能想象出邓小平讲这句话时的语气和神态吗?对此,你是否悟出了什么? 3、中央先后何时、设置了哪些经济特区?请在地图探 上找出各自的位置和所属的省份。 究 4、讨论:为什么首先选择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新 作为经济特区对外开放? 知 5、何谓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特”在何处?经济特区的作用和影响? 二、对外开放的扩大 1、地图上指明“沿海”和“内地”的划分。 2、80年代对外开放是如何扩大的?它们在地理分布上有何特点? 3、90年代对外开放的特点是什么? 4、我国的对外开放形成了什么样的格局? 三、对外开放的成就 1、指导学生阅读、归纳教材内容,培养阅读能力。 2、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1、把对外开放与“农村和城市的改革”联系起来,指出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 2、教师可以补充:我国于2001年末加入世界贸易组小 织,这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我国将结 由以前地域的全方位开放,转变为地域和产业的全方位的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主导下的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可预见的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开放。 巩课堂完成学习测评,心得与疑问。 固 反 思 第11课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课程标准】
说出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 【课程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果,认识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艰难历史历程及光明的未来。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归纳、比较的方法学习课文内容;联系现实学习理解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情况。
三、知识与能力:
知道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和发展现状;知道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立法与执法方面的成就。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成就。
难点: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关系,及民主制度及其作用。 【教学步骤】 导 1、复习:新中国成立之初,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入 是什么?是什么机构制定的?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是什么?何时什么机构颁布的? 回答后指出是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良好开始。 2、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是什么?这充分说明了什么问题? 一、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 阅读课文,思考回答: 1、“民主”是什么意思? 2、我国是通过什么制度来人民当家作主的? 3、这些制度是如何让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权利的? 4、我国的基层民主有怎么的发展?基层民主的发展说明了什么? 5、请大胆预测一下,我国民主今后将如何发展或你希望的民主是什么样的民主? 探 二、社会主义法制的加强 究 阅读教材,思考回答: 新 1、通过导言,了解依法治国的方略:在法可依、有法知 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思考讨论:将此四点进行归类:立法与执法。 3、我国的粉碎“四人帮”后,立法取得了哪些成就? 4、阅读、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颁布对纠正文革中的冤假错案有何意义?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颁布有何重要影响? 6、我国执法原则与情况如何,举例说明? 7、我国法制建设还存在什么问题?你认为如何解决? 三、讨论:民主与法制建设有何关系? 民主是100近代多年来几代中国人的梦想和追求的小 目标,经过无数仁人志士的奋斗,在付出了惨痛的历史结 教训之后的改革开放时期,取得了重大成就… 巩课堂完成学习测评,心得与疑问 固 反 思 第12课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课程标准】
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课程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邓小平解决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问题,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他的丰功伟绩将永载史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确立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的人生理想。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列大事年表方法,“以史带论”地形成“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这个历史概念。利用教材南巡活动的照片及其说明文字,强调他的愿望“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三、知识与能力:
邓小平理论形成及指导地位确立的过程。十二大、十三大、南方讲话、十四大、十五大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难点: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教学步骤】
回顾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历史,得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这一时期以十导 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实践上表现为“改革开放”、理论入 上表现为邓小平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构成了新时期的两大主题。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就是我们熟知的“邓小平理论”。 一、理清教材线索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本课主要讲了哪几个问题?如果将第一、二目合并为一个问题,那讲的是什么?那三、四两目讲的又是什么问题?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探 立过程] 究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新 阅读教材第一、二两目,思考下列问题: 知 1、党的十二大、十三大的主要内容各是什么?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经过了哪几个重要的阶段? 3、邓小平理论包含哪些内容? 4、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背景、主要内容、解决了当时面临的什么问题?有何意义? 5、邓小平的理论正确与否?对于实践有何意义? 三、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阅读教材,思考: 1、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主要经过了哪几个阶段?何时正式确立的? 3、党的十六大与邓小平理论有何联系? 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实践中形成的小 邓小平理论是指导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路结 明灯。必将继续照耀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巩课堂完成学习测评,心得与疑问。 固 反 思 第13课 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课程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一些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自觉承担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确立起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远大理想。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培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良好习惯,获得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教材有关照片及其说明文字,联想到全国各民族的大团结。
三、知识与能力:
各民族分布特点、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及其作用,民族团结的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难点:国家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关系。 【教学步骤】
导 1、欣赏《神奇的九寨》,讨论少数民族自治区的歌入 手、艺术家、杰出人物。 2、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 3、引入课题,朗读课题。思考:这个课题说明什么?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新中国实行了什么民族政策? 2、朗读政策P86的话。看看它表达了几层意思?然后归纳为: 前提:国家的统一领导;机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核心:自治权 3、他们是如何行使自治权的?指导学生阅读P86-87小字。发言后强调“报请批准” 4、是否有55个民族自治区呢?设有哪些?每个自治区是否只有一个民族?[地图] 5、四川省是否有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什么民族?是否有民族自治区域?[地图] 探 6、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呢?讨论、归纳、究 回答。 新 二、新型民族关系的建立 知 阅读教材,思考: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国家实行了哪些具体的措施?[政治、经济、文化习俗方面] 2、你还知道哪些具体的对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 3形成了什么样的民族关系? 三、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国家采取的这些政策措施是否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否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听听我们国家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后,少数民族地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课外所知发言,教师展示。 四、讨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何意义? 小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平等团结互结 助的民族关系-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拓 作为七中的一员,如何为七中大家庭的和谐努力? 展 巩课堂完成学习测评,心得与疑问。 固 反 思 第14课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课程标准】
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课程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本插图激动人心的情景,体验香港、澳门与祖国大家庭血脉相连的深情,从而进一步巩固爱国情感,深化追求祖国统一的理念;通过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中国人民才真正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培育热爱共产党的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材有关“一国两制”和香港、澳门回归等历史事实的描述,认识其历史意义,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与能力:
“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含义、香港和澳门的区旗、区徽及其含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国两制‘的内涵及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难点:为什么要实行“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
【教学步骤】 由于历史原因,祖国还没有完全统一起来。为了完导 成统一大业,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朝着神圣的目入 标大踏步地前进着。 一.“一国两制”构想 1.什么是“一国两制”构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目的何在? 探 2.“一国两制”构想是谁在什么时候提出来的?提究 出这一伟大构想的依据是什么? 新 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知 补充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一国两制”的提出,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 1、两个《联合声明》怎样体现了“一国两制”的原则? 2、香港和澳门分别在哪一年回归祖国?(1997年、1999年。) 3、看P93图:看看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范围。回答谁当上了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第一任行政长官? 4、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有什么历史意义?P94 三.祖国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交流 阅读课文回答: 1、中国共产党为结束海峡两岸的人为隔阂局面作了怎样的努力? 2、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是什么?海峡两岸有怎样的经济文化交流? 3、目前,阻挠统一的势力来自哪些方面? 4、你怎样认识两岸统一这个问题? 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指导方针。香港、澳门小 的回归,是中华民族的盛事,是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谱结 写的壮丽史诗。祖国的统一是每个中华儿女共同的心愿。… 巩课堂完成学习测评,心得与疑问。 固 反 思 第15课 建设现代化的人民军队
【课程标准】
了解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建立。以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为例,说明科技强军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导弹驱逐舰、核潜艇的成功研制和现代化了 解 海军的多兵种建制;国产飞机的不断更新基础知换代和战略导弹的威慑力量 识 人民海军、人民空军、导弹部队建立的历掌 握 史及其发展壮大的趋势 有效利用课本图片和课外络等资源,收集阅读资料获能力训整理海、空军和导弹部队发展过程的资取信息 练过程料,体验国威军威 方法 讨论探索 钢铁长城形成的原因,认识科技强军的重要性 祖国民族日益强大与军力增长的相互作用,标志着新中国国际地位正在不断提高爱国情感 起来,成为炎黄子孙振奋精神、继续图强情感态的强大动力 度价 坚固的国防钢铁长城是维护国家安全统值 观 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青年国防观念 学生应该树立起为国防建设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人民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部队的建立和发展。科技强军与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教学难点】简明扼要地讲情一些军事术语、武器性能。 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阅读“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导弹与炮弹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联系:都要经过发射操作。区别:导弹与炮弹相比,科技含量高许多,威力也大了许多。)
2、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从“小米加步枪”的“土八路”,到炮兵部队的建立,再到导弹部队的形成,这说明中国人民解放军——我们的钢铁长城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人民海军和空军的建立
1.人民海军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华东军区海军→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
·教师强调:1949年4月,蒋介石集团土崩瓦解时,有一部分国民党海军宣布起义,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投诚。于是第一支人民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就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了。
2. 20世纪50—70、90年代,人民海军有哪些发展?(看书整理、回答)
·指导学生观看《中国人民海军》出访路线图,感受人民军队的军威。
3.组织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旧中国“有海无防”,而新中国的海军能够保卫祖国的海疆?
·教师向学生推荐一些军事址:CCTV军事天地、中华军事频道、海南国防科普园地等
·教师小结、过渡:新中国的国防建设不但在海军方面取得长足进展,而且在空军和导弹部队方面也有重大突破。
4.新中国的空军怎样建立和发展起来?------小结本部分内容
<二>导弹部队的发展
·指导学生观看《历史地图册》“导弹射程示意图”和《导弹小知识》,结合课本百万大裁军,了解“科技强军”的涵义:在新时代里,军队强大主要靠的是科技含量。
1.什么时候开始组建战略导弹部队?(1957年) 2.导弹部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核反击)
·教师指出:坚固的国防钢铁长城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青年学生应该向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学习,树立起为国防建设贡献力量的责任感。有志于此的同学,请登陆站http://,了解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情况。
三、练习巩固:书后习题、心得与疑问。 四、课后反思:
第16课 朋友遍天下
【课程标准】
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以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教学目标】 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的过程和新中国对世了 解 界外交所作的贡献 基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知识 掌 握 则;“求同存异”方针;周恩来作为新中国外交家的风范和贡献 引导学生利用教材所给的四幅插图,说明新识图解图概中国积极主动的外交态度,独立自主的外交能力括表达 思想和周恩来在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 训练过程新中国和平独立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之对比鉴别 方法 别 讨论探索 周恩来为什么能够改变万隆会议的航向 新中国在国际上确立起独立自主形象,是中爱国爱党情国共产党人与帝国主义的干涉破坏进行了感升华 复杂斗争的结果,表现了中国共产党把民族情感利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非凡气度 态度价 值 周恩来作为新中国外交家,具有高雅的风观 范,所以能够为国家赢得荣誉、为世界和平注意修养 作出贡献。他的个人修养值得我们景仰和学习 【教学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 【教学难点】建国初期如何打开外交局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回顾:遭受外来侵略,腐朽的满清政府无力还击,被动外交。
2、承上启下:旧中国“弱国无外交”。新中国建立以后,如何在外交上确立独立自主的形象?
二、探究新课
1、讲故事: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拒绝握手与尼克松主动握手,讨论回答:
①当时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为什么不许美国代表与中国代表握手?(朝鲜战争,敌视中国。)
②那位史密斯实在抑制不住对周恩来的敬佩,采取什么举动表示自己的心情?(摇晃胳膊)
2、过渡:建国时,周恩来就被毛泽东任命为新中国的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他果然在外交战线上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才华和魅力,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包括那些暂时处于敌对状态下的人们。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这些原则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可以分解为以下小题目提问、回答。)
A. 新中国刚建立时,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B. 首先与中国建交的是哪个国家?
C. 当时美国怎样在外交上对付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军事封锁政策)
指出:为了打破这种封锁,新中国的缔造者们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外交活动,终于打开了局面。
②是怎样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阅读、发现、理解、记忆)
③这些原则提出对新中国的外交产生了什么影响? 4、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阅读、讨论、回答)
①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什么?②遇到了什么困难?③在上述情况下,周恩来作出什么贡献?
④周恩来为什么能够改变万隆会议的航向?
5、指导学生综合71页“导言框”和75页“自由阅读卡”有关日内瓦会议的材料,进一步体验周恩来的外交才干和人格魅力。谈谈“求同存异”方针的意义。(这个方针不但能在社会制度不同的亚非国家之间架设友好相处的桥梁,也能使得许多本来敌对的国家和平共处,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当然也为新中国国际威望的迅速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练习巩固:书后习题、心得与疑问 四、课后反思
第17课 朋友遍天下(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中美关系改善、中国外交事业重大发展的过了 解 程及其原因和表现 基础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 中国在知识 掌 握 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日建交、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指导学生利用课本图片和课外络等资源,从阅读资料获取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中美关系出现转机的能力信息 原因 训练过程指导学生用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总方法 探索归纳 结中国外交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理解其原因,并与现实比对,以史鉴今 上个世纪70年代,出现了许多国家争取与我国建交的热潮,证明美国原先“遏制中国”爱国情感 情感而进行外交封锁的僵局已被打破,我国外交态度出现新局面,值得炎黄子孙引以为荣 价 值 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加入WTO等外观 开放观念重视交成果,直接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统一外交 大业的进展,同时也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教学重点】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建交。 【教学难点】中美关系的演变。中国独立的、不结盟的、全方位的和平外交政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复习旧课,讨论回答:周恩来在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有哪些主要贡献?
2、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周恩来“改变了万隆会议的航程”,又在日内瓦会议上努力缓和了东西方之间的紧张局势,连美国的代表史密斯都被感动了。周恩来当时就为新中国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后来继续作出很多贡献,不仅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而且有助于联合国处理国际关系中的棘手问题。1976年1月9日,周恩来的逝世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损失,也是世界人民的损失,所以联合国大厦在那一天破天荒地降了半旗。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
海姆盛赞周恩来:“他卓有成效地管理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自己却没有留下一个子女;他为中国巨大的国民经济殚精竭虑,不知经手过多少钱财,却没有在外国银行里给自己存人一分钱……”
周恩来在最后的岁月里,带病进行了哪些意义重大的外交活动?他所开创的新中国外交事业后来又有怎么样的发展?请大家阅读课文。
二、探究新课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阅读、发现、理解、记忆) ①指导学生观看《五星红旗在联合国总部升起》、讨论回答: 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在什么时候、什么会议上得到恢复?
②你对这件大事有什么感想?(为祖国的迅速崛起和兴旺发达而自豪)
③这件大事引发什么热潮?(许多国家纷纷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
2、中美关系正常化
①讲述:原先美国怎样敌视新中国?(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政治上孤立。)
②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怎样改善关系?(阅读、讨论、回答)
(A. 美国总统尼克松承认了新中国的发展及其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B. 毛泽东乒乓球外交。C.辛格秘密访华。 D. 尼克松正式访华,会见毛泽东,与周恩来会谈,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E.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3、新时期的外交
①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外交的政策是什么?怎么理解?(阅读、讨论)
②新时期中国外交的重点及重大外事活动有哪些?(阅读、整理)
三、练习巩固:书后习题、心得与疑问 四、课后反思:
第18课 摘取科学技术的明珠
【课程标准】
知道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与推广等标志性成果,863计划的制定。以计算机络技术的应用为例,说明信息技术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以邓稼先和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为国基了 解 争光的动人事迹,863计划的涵义,计算机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础知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四位老科学家的建识 掌 握 议、邓小平的批示,《“863”计划纲要》的形成及其涉及的领域,计划的总体目标 能有效利用课本图片和课外络等资源,分析新中阅读资料获取力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和几位科学家成信息 训功的共同原因,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练过通过历史《史海荡舟》,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程络探索 环境,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处理历史资料、方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法 情通过学习建国以来科学技术的成就,让学生明感爱国情感 白我国有些科技领域已经跻身于世界先进行态列,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度通过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而刻苦钻价继承传统立志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增强学生建设有中值 成材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 观 【教学重点】我国核科学技术、航天技术及农业科学和医疗技术方面的成就,“863”计划。
【教学难点】科技成就中有关科技成果原理,航天技术的、计算机络技术的应用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讨论回答: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于威海卫港湾内。新中国建立刚到半个世纪,人民海军就能驾驶着国
产的导弹驱逐舰环球访问、遨游世界各地。大家都已经知道发生这么强烈反差的原因在于新中国科技有了长足的进步。新中国科技取得长足进步的原因又有哪些呢?
二、探究新课 1、“两弹一星”
①谁来介绍什么是“两弹一星”?(发言、归纳)
②原子弹是怎样研制出来的?(联系艰苦创业的民族脊梁一课,阅读、讨论)
③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武器,我们这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和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它?
④简介氢弹和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及成就。(阅读、整理) ⑤中国人造卫星知多少?航天科技发展取得哪些重大成就?(自由发言、阅读、整理)
2、籼型杂交水稻
①过渡:新中国的科技研究不但在强军方面取得长足进展,而且在解决民生方面也有重大突破。袁隆平就是一位成功解决中国众多人口温饱问题的科学家。 ②指导学生观看课本插图,体会袁隆平坚持田间劳作的精神。组织讨论:
A.袁隆平的主要贡献是什么?B.我们应该学习邓稼先、袁隆平哪些优秀品质?
③提高探究学习的层次:理解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
教师指出:新中国不但在强军方面取得长足进展,而且在解决民生方面也有重大突破。正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才打造出眼前这一派国泰民安的大好景象和将来中华崛起的锦绣前程。 3、863计划(阅读、整理、讨论)
①“863”计划的含义是什么?②《863计划纲要》涉及哪些高科技领域?你对哪些领域较感兴趣?能否向大家介绍你对这些领域的了解?③我们现在经济还比较落后,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去搞高新技术的研究?④“863”计划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4、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阅读、讨论、整理)
三、巩固练习:书后习题、心得与疑问 四、课后反思
第19课 教育和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课程标准】
列举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史实,认识教育发展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了解我国体育事业的主要成就。 【教学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的发展规划及其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基了 解 教育法》、体育事业也步入了新时代,成就辉础煌 知识 邓小平“三个面向”;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重掌 握 要标志 能指导学生利用课本图片和课外络等资源,理解运用资料理解力邓小平“三个面向”题词的意义,认识青年学分析 训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必要性 练过调查研究创新营造自主学习氛围,培养社会调查基本功,形程求异 成创新求异思维趋势 方法 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教育事业的辉煌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刻苦学习、立志成情材的自觉性,升华爱国主义情感 ,体育事业感爱国情感 摆脱“东亚病夫”地位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是态新中国历程的缩影和代表,体育健儿为国争光度的拼搏精神值得大力颂扬和学习 价值 通过调查家乡教育事业发展脉络的活动,加深树立科教兴国观 对基本国情的认识,从小树立起学好本领,建意识 设好祖国和家乡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教育、体育工作的巨大成就。
【教学难点】对教育、体育工作取得重大成就原因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联系实际,体会新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作用:①加入WTO以后,
给我国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②分析:面对着机遇和挑战,肯定要趋利避害。为此,我们必须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急需提升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在科技和生产迅速发展的当今世界,经济竞争实际是科技竞争和和民族素质的竞争。科技的基础在于教育。“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这就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来实现了。 二、探究新课
1、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阅读、讨论、整理)
①国家重视(阅读、整理,讨论为什么国家那么重视?) ②教育改革(阅读、讨论改革的方向及重点是什么、整理) ③教育的成就(阅读、整理教育取得了哪些成就?)
④教育发展的问题(讨论当今基础教育的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2、体育事业的伟大成就
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体育比赛项目取得哪些成就?
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比赛项目取得哪些让世人瞩目的成就?
(强调第一个世界冠军、第一个奥运冠军及体育强国的地位的形成)
③发展体育运动除了在比赛场上为国争光之外,还有什么现实意义?
(A. 群众性的体育运动蓬勃开展,体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课程,民族素质大幅度提高,把“东亚病夫”的帽子扔进了太平洋。B. 综合国力的增强,为发展体育提供了必要的保证;体育的发展,使民族素质得到提升,进一步增强了综合国力。)
④阅读、讨论:
北京申奥成功说明了什么?我国申奥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能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做些什么?
三、练习巩固:书后习题、心得与疑问 四、课后反思:
第20课 百花争艳的文艺园地
【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文化艺术的主要成就。
【教学目标】
了 解 新中国诞生后,文学艺术的发展及其成就 基础两个文学艺术创作高峰期里出现的代表性知识 掌 握 作品 有效利用课本图片和课外络等历史资源,收能力阅读资料获集整理自己所喜爱的文学艺术作品等相关取信息 训练资料,形成准确的历史概念 过程文艺作品与社会与人民大众的关系,体育事方法 讨论探索 业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文艺作品反映社会生活,及其对人们精神世爱国情感 情感界的影响 态度文艺作品源于社会又反映社会、取之于民又价 值 溯源固本立奉献于民,这是文艺作家获得成功的历史经观 志奉献 验,我们也要为将来事业的成功而不懈努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文学艺术创作先后出现两个高峰原因与表现及其所反映的时代背景。
难点:对所涉及的文艺作品的了解与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阅读导言,讨论回答:你有自己喜欢的文化名人吗?能否向大家作些简单的介绍?
2、承上启下,教师引导:刚才同学们介绍的事例都很生动感人,说明这些优秀作家、文艺明星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都留下了走向成功的轨迹,谱写了灿烂辉煌的历史。我们怎样进一步从他们的成功体会到新中国的崛起呢?怎样为自己的将来也铺设出锦绣前程呢?
二、探究新课 1、文学的繁荣
①为什么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文学艺术也步人了新的时代?
(A. 政策英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B. 丰富:社会风情千姿百态,无穷的源泉。)
②、建国后改革开放前的成就
学生阅读课本、整理归纳。
③、为什么文革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文艺工作者迎来又一个创作的春天?其间,涌现出了哪些优秀的作品?
(文学艺术的创作离不开时代的影子。文革期间由于社会的畸形,出现了一些严重脱离实际或浮夸于世的文学作品。文革后拨乱反正,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文艺工作者才迎来又一个创作的春天,涌现出一大批好作品。)
④、作家老舍在他的作品《茶馆》里说:“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文学作品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源于社会而奉献于社会,取之于人民而回报给人民。)
2、艺术的发展
①你知道哪些文学艺术作品的形式?(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方面的形式,还有音乐、影视、戏剧、舞蹈、杂技、绘画等艺术方面的形式。)
②你喜欢哪种文艺形式?你来介绍一下该种艺术的情况? (自由发言、阅读整理、表演) 3、向学生推荐一些文艺址: 中国文艺http:// 名著在http://mingzhu66.d频道 线 b66/ 向日葵文http:// 络书库 http:/// 艺 中华少年http:// 中国作http:// 文学 家 三、教师小结:文学作品源于社会又反映社会、取之于民又奉献于民,这是文学家获得成功的历史经验。想获得事业的成功,就要象大师们那样,脚踏实地,不懈地努力,走向成功、走向辉煌。
四、课后反思:
第21课 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
【课程标准】
以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目标】
基础了 解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社会发展的数据 知识 掌 握 能力结合调查纵横比较 训练过程方法 探索理解 情感爱国爱党与时俱进 态度价 值 人民利益国观 家根本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的历史性巨变的表现及其意义。
难点:对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如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及二者的关系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介绍,讨论回答:新旧“四大件”分别指的是什么? (A. 旧的“四大件”指的是“三转一响”——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B. 新的“四大件”原先指的是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现在正朝着电脑、手机、住房、汽车发展。)
2、承上启下:从旧的“四大件”发展到新的“四大件”,说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就象俗话所说的那样——芝麻开花节节高。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安排学生阅读,要求作出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二、探究新课
1、衣食住行的变迁
①展示图片: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改革以前人们衣着有什么特点?(被称为“蓝(灰)色的海洋”,很单调,而且要凭“布票”购买衣服。)
②现在你和你的亲朋乡邻怎样使用服饰?(不仅用来遮羞御寒,而且可以展示个性、显示风度,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③改革开放以前的人们不但“穿”的单调,“吃”的水平也很
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 预先调查亲邻好友近20年来生活方式的变化,通过数字、票证、图片、影象等历史资源,体会改革开放为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好处 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对于人们改善生活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小康生活的来临与祖国的日益强盛反映出我们的社会正在突飞猛进,这是党和政府坚定不移地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成果 理解认同邓小平关于姓“社”姓“资”的三条标准及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精神的实质 低,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地方有些年份甚至难以果腹,只好以野菜、粗粮充饥。
A.现在大家“吃”的怎样?(不但能够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
B.怎样看待今昔饭桌上的野菜、粗粮?(过去用来充饥果腹,往往因为吃的太多而产生副作用——水肿、胃痛等;现在是用来搭配营养、调节口味的,属于时髦的“绿色食品”,有益健康。)
④设置场景:“调查住房”。鼓励学生自拟对白,临场发挥。教师注意防止盲目攀比。)
⑤“行”的变化: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 2、学习教材
①学生阅读教材,整理“看看教材从哪些方面来讲人们生存状况的变化?-----物质与精神
②抽学生上讲台来讲解。
③其他学生提问,然后引导解决。根据实际提问的状况,教师补充提问。
④整理归纳,落实在书上。
三、练习巩固:书后习题、心得与疑问 四、课后反思
第22课 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课程标准】
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课程目标】
改革开放前后,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了 解 方面的变化的原因 基础知识 改革开放前后,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掌 握 方面的变化 预先调查亲邻好友在90年代前后就业方式能力结合调查纵的变化,体会就业制度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训练横比较 化对我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过程方法 探索理解 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对于人们改善生活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小康生活的来临与祖国的日益强盛反映出爱国爱党与我们的社会正在突飞猛进,这是党和政府坚时俱进 定不移地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成果 情感态度改革就业制度,打破“铁饭碗”是社会进步价 值 和人才竞争的需要,有利于进一步挖掘人的能者发展适观 潜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保证了者生存 民众的基本生活,有利于民生安定、社会团结 【教学重、难点】
重点:改革开放以来就业制度的变化,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作用。
难点:改革就业制度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场调查:你将选择什么样的就业路子?你将会面临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自由发言,然后整理问题,归纳。顺势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新课探究
1、就业制度的改革
①介绍改革开放以前就业制度的特征。
讨论:让学生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A.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共同富裕的理想。对于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弱势群体”应该怎么帮助?(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的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健全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革医疗保险制度等。)
B.有人说,“铁饭碗”摔不破,人们捧着它就会放心。现在打破了“铁饭碗”,搞得人心惶惶,是社会就业制度的倒退。你怎样理解这个问题?(实行“铁饭碗”就业制度时,从表面上看,好象很“公平”——不管你干得怎么样,有饭大家一起吃。其实是保护了懒汉、低能儿,挫伤了勤奋、聪明人。现在实事求是地承认人们之间的差异,实行能者勤者上岗,凭贡献大小享受相应的待遇,是通过人才竞争来挖掘人的潜力,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
②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的改革及其成就:学生阅读教材,整理归纳(一个机制、四大变化)。
③再就业工程:“左”倾错误泛滥的种种表现,强调那是严重失误,对我国经济建设造成了恶劣影响。后来经过调整,虽然有所纠正,但是“吃大锅饭”等“左”的根子没有挖掉,才导致后来“文革”十年浩劫,造成更大损失。中国要想突破“左”的束缚,就必须鼓励那些好的企业兼并那些应该淘汰的企业。这就牵涉到一个问题——企业被淘汰了,职工怎么办?也就是说,用人用工制度该怎样改革?出现了那些新情况、新名词?(企业破产、兼并、重组;职工的下岗、待业、再就业等。)
④农村改革及其就业格局的变化:阅读、整理。 2、社会保障:
随着就业制度的改革,当社会财富增加之后,就可以对那些“弱势群体”提供更为有效的帮助。于是社会保障体系也逐渐建立起来。阅读、整理、归纳建立了哪些机制,有何成效? 三、巩固练习:书后习题、心得与疑问。
四、课后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