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建立社会主义道路》的教学反思
《资治通鉴》是古人重视以历史为镜子的典范。但历史的借签、历史的智慧,不是无意识得到的,需要对历史的理解、感悟和反思。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应该是反思历史,寻求借鉴的过程,历史的经历,只有与学生的认识产生共鸣,通过主观感悟,才能内化为学生的智慧。但由于历史知识本身的特殊性,即它具有过去性,所以在人们的印象中,历史知识好似是死的,学习历史知识只需死记硬背就行了。这造成学生对学习历史知识的难度认识缺乏,引不起充分的重视,造成他们对历史知识不易理解或感觉枯燥、乏味,也就更难到达历史学科的人文主义教育的目的了。
那么,怎样把“史”变“活”呢?通过多年的历史教学的教学反思,我觉得创设问题情境进展教学是较好的解决方法之一。所谓问题情境教学法,就是老师将历史知识的重点、难点、线索等内容通过创设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更高的境界那就是将问题融入故事中了,进而逐步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努力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代间隔,使之由被动的“死记”变为主动的“理解”,从而到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一种强烈的注意倾向的目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激活求知欲。 在一节课当中,问题贯穿于整个课堂。
首先,课前利用问题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其次,课中利用故事设置问题,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如讲“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我为学生收集了这样一些故事:“看到美术展览馆中亚当和夏娃的油画时,英国人说那是英国人,男士有吃的东西总先让着女士;前苏联人说那是苏联人,穷的衣服都穿不上,还以为自己在天堂呢。”提问学生这反映了前苏联的什么情况?引导学生分析出,苏联人搞社会主义建立时,虽然思想上积极,但无视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内容与形式脱离太远。
再比方:一美国访问团到达苏联,苏联官员带着其参观了一五方案的伟大成就,并非常自豪地说等二五方案完成后,苏联每个家庭都要有一架飞机,美国官员很是奇怪,问有什么用,前苏联官员说领救济面包用。提问学生:这反映了苏联的什么风气?我国在什么时候也曾出现这种现象?学生能一下想到在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初期,人们急于求成,盲目地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还有,戈尔巴乔夫嫌弃司机开车太慢,自己抢过来开,横冲直撞,秩序大乱,交警被质问时说:不敢管。领导问是谁?他说不知道,但是戈尔巴乔夫是他的司机。笑过之后,提问学生:这反映了苏联的什么现象? 学生能很快联系到高度集中造成的民主法制的破坏。这样,学生为兴趣所牵,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自然而然地被调动起来了。同时认识到个人在开展中,也要切合实际,不要好高骛远;法制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最后,在课后利用问题稳固知识。如学“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课时,利用逆向提问,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