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论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设计原则

2020-06-08 来源:尚车旅游网


浅论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设计原则

秦始皇兵马俑自1974年首次发掘以来,以其所蕴涵的深厚文化、精湛艺术及其空前宏伟壮丽的规模,完美再现了昔日秦帝国的辉煌,成为中国古代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直至今日,对于秦始皇兵马俑的研究仍是方兴未艾,而且取得了许多非常重要的成果。但是,在这些研究成果当中,绝大部分是透过兵马俑,从宏观上对秦朝军事、政治、和社会的研究,而比较忽视对兵马俑这些活生生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的研究。而在为数不多的对兵马俑本身进行研究的成果当中,对秦朝的艺术观念、艺术行为等方面的探索也不是太多。所以,对于秦始皇兵马俑的研究还有相当大的空间和潜质。本文就将通过兵马俑本身,对兵马俑的设计者所遵循的一些艺术设计的原则进行探讨。

一、强调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布局

凡是进行艺术创作,首先就要有个全盘的考虑。这在文学上叫谋篇、在书法上叫间架、在摄影上叫取景,而在如秦始皇兵马俑这样的建筑雕塑方面,就叫做布局。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秦始皇兵马俑并不单单是一件雕塑作品,而是由将领、步兵、骑兵、弓弩手、马匹等各种雕塑将近一万件组成的军阵群体。这么庞大的军阵,这么多的陶俑,如何布置、如何摆设,这都涉及到艺术设计的问题。

总的来说,秦始皇兵马俑布局的原则在于气势磅礴、规模宏大。让我们对比一下秦始皇兵马俑和杨家湾汉朝兵马俑就能够清楚地发现这个问题了。秦始皇兵马俑的陶俑都按真人大小雕塑,而杨家湾兵马俑的陶俑都按照比例缩小。在军阵的规模方面,杨家湾兵马俑也要逊色不少,共有骑兵俑580多件,步兵俑1800多件,舞乐杂役俑100多件。这可见秦始皇兵马俑之壮丽。在具体说明秦始皇兵马俑的设计者在艺术设计上是如何体现气势磅

礴、规模宏大的气势之前,很有必要谈一下为什么设计者要在兵马俑的布局上体现“大”这一特色。

众所周知,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刚一建立秦朝,他就认为自己“功盖三皇,德高五帝”,所以自称“皇帝”。他大发刑徒七十万修建自己德陵墓、营建阿房宫、修筑长城,派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讨伐匈奴、发兵五十万征讨百越,自己多次巡游天下以显示皇权的威严……因此,秦始皇是一个好大喜功的皇帝,这势必也要求作为他陵墓的守陵部队的兵马俑也要有庞大的气势。可以想象,在制作兵马俑之前,秦始皇一定给兵马俑的设计者和制造者下过命令,要求这个军阵务必宏大,以体现自己的威严。

为了体现规模的宏大、气势的磅礴,设计者们做了如下的布置。

第一要体现大气的特点。这首先就要求占地面积要大。整个秦始皇兵马俑由三个兵马俑坑组成,一号坑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4.5―4.6米,面积为14260平方米。二号坑东西长124米,南北宽62米,深5米,面积为6000平方米。三号坑东西长90米,南北宽55米,深5米,面积为520平方米。占地这么大的兵马俑军阵在历史上都是很罕见的。其次是要人数多。在秦始皇兵马俑中,一号坑的人数最多,有6000多件陶俑;二号坑次之,有1000多件陶俑;三号坑最少,只有1辆马车和68个陶俑。这些兵马俑加起来将近10000件,数量之多,使人瞠目。最后是要兵种齐全。兵马俑的设计者们把当时秦军中的所有兵种――步兵、骑兵、弓弩手等都包含在内了。

第二是要体现强势的特点。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设计者们做了如下处理。首先是在每个陶俑的塑造上都比当时的秦人要高大。兵马俑坑出土的陶俑身高都在1.8米左右,最高的身高超过2米。这个身高比当时秦人的身高普遍要高,这不是历史的真实,而是设计者要体现秦朝的军队威武雄壮、无坚不摧的强大气势,故意把每个陶俑塑造得更加高大。其

次是每个兵马俑坑(除了三号坑是军阵的指挥所)的兵种都是混合编队。比如一号坑是由战车、步兵相间组成的军阵。军阵分为前锋、后卫和左右两翼。二号坑是由战车、骑兵、弩兵、步兵组成的方阵。这样的编队较之于单一的兵种组成的阵势更加威猛、强大。三是这些兵马俑的设计者在构思上,没有选择秦军和敌人搏斗时的场景作为主题,而是选用秦军严阵以待的场景,而这样的选题更有凸显强大气势的意味,达到了“决水于千仞之豁”的效果,给人一种“势如圹弩,节如发机”的强大气势。

二、重视在形象中传达神韵

上文中已经说过了,秦始皇希望把护卫自己陵寝的部队塑造得无比强大和威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兵马俑的设计者们除了在人物的设计和军阵的布置上下功夫外,还在每个陶俑的雕塑上做了精心的设计。我们在讲到雕塑艺术时,经常说到“形”和“神”这两个概念。“形”是指雕塑品外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形态;“神”是指雕塑品内在的,通过“形”来传达给欣赏者的神韵。我国2000多年前的这些制造秦始皇兵马俑的老艺术家们显然已经懂得了雕塑中的“形”和“神”的关系,而且在设计的过程中,坚持重视在形象中传达神韵这一理念。这,是有着深刻的原因的。

第一,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说,形态的把握要比神韵的把握简单得多,就如同我们很容易对一个人的外观在短时间内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但是对他的内涵却较难领会。正因为如此,能否在艺术品中表现它特有的神韵是评价艺术品优秀与否的最高标准。第二,从兵马俑塑造的现实来说,必须把神韵放在首要位置。上文说过,兵马俑是一个个站立的陶俑,因而不能像古希腊罗马的雕塑那样,通过人物不同的姿态和动作来传达神韵。因此,必须通过神韵来表现每个人物的不同,不然的话,每个陶俑都是一样的,那艺术水平就会大打折扣。这正如达?芬奇的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他不停地画蛋,为的就是要培养他捕捉看似相同事物的不同神韵的能力。兵马俑的设计者们早就学会了这种能力,所以每个陶俑的姿

势都是一样――站立,但是其神韵各不相同。第三,从先秦的文学艺术思想来看,重视“神”也是当时的一个流行思潮,先秦诸子很多都非常重视“神”――由于本文不是以篇讨论先秦思想的论文就不展开说明了,这势必也对当时的雕塑艺术产生了深刻影响。

那么,兵马俑的设计者是如何在形象中传达神韵的呢?他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区别每个陶俑不同身份。这,在形态上是好区分的,因为不同人物的军服有不同:将军俑头戴双卷尾长冠,身披鱼鳞甲;步兵头戴布巾,手握长戟;弩兵肩臂没有盔甲,以方便拉弓射箭……。不同兵种和身份的人物是区别开来了,但是同一兵种的人物如何在形态上区分呢?这是很难的,所以必须通过神韵来表达。比如将军俑,神情刚毅,给人一种久经战阵之感;然而又若有所思,仿佛在思考战斗的全局。士兵俑则表现出视死如归的精神,目光坚定,似乎只等一声令下就要冲入敌阵,杀敌立功。又比如,不同年龄的士兵,设计者赋予他们的神韵是不同的。举个实际的例子来说,一号坑东南角,马前并列着两个武士俑,看年龄,一个是小战士,一个老战士。小战士面庞圆润,嘴角边仿佛露出天真活泼的微笑;老战士额头上有皱纹,神情严肃稳健。

值得指出的一点是,兵马俑的设计者们还擅长用夸张的手法来刻画雕塑形象,使之产生作者所希望表达的神韵。下面我们就以兵马俑中的兵和马为例来具体说明这个问题。上文已经说过,兵马俑的设计者秉承秦始皇的意志,要尽量表现出军阵的强大气势。这就要求每个兵马俑要尽量显示威武的神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兵马俑的设计者把每个兵俑都塑造得膀大腰圆。上文已经说过,设计者把每个陶俑的身高都拔到1.8米到2米,这超过了当时秦人的身高。尽管士兵身上穿着长衣和盔甲,但是它们让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在这衣服和铠甲之下,一定是如同古希腊罗马雕塑中宙斯和阿波罗那样强健的肌肉和魁梧的身材。而对于战马来说,就要健壮有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设计者们用了夸张的手法。兵马俑中的马匹通首高1.72米,身长2米。这普遍超过了当时马匹的体态,因为从帝陵陪葬区发现的真马骨骼来看,当时秦军的马匹普遍高1.4―1.5米,体长1.5―1.6米。不仅如此,

设计者按照当时良马的标准,把陶马塑造得肌肉丰满。在神韵方面,设计者抓住马的眼、耳、鼻、口等关键部位,用夸张的手法着力刻划。比如,“眼眶高隆,眼如铜铃,烁烁有神;耳坚小而厚,状如斩竹前耸,异常机警;鼻广而方,口裂长,这是力气大,持久性强的千里马的特征。”

三、讲究雕塑技法的精致

就雕塑的技法而言有粗放和精细之分。我们当然不能说精细就比粗放好,我说的只是在秦始皇兵马俑的雕塑上,设计者们讲究的是技法的精致。比方说,兵马俑的铠甲雕刻得非常仔细,每一片鳞甲,串联鳞甲的每一条丝线都十分清晰;兵马俑的帽冠细致逼真,连头发都一根根的十分明晰;兵马俑的发式各不相同,竟有数十种之多……

从以上的描述中不难看出,兵马俑的设计者们对于陶俑外形的雕刻是极为讲究的。这不仅是秦始皇对自己守陵部队要求在外观上要美轮美奂,而且体现了秦朝的主流的审美观。我们都知道,秦朝以法家思想作为自己的统治思想。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说“文为质饰”、“须饰而论质”,这成为了秦朝艺术家们认同的美学思想。

值得强调的是,秦朝的艺术家们在兵马俑的雕塑过程当中,把彩绘和雕塑有机地融合到了一起。比方说,兵马俑的设计者在身上涂上了朱红、大红、紫红、粉红、橘黄、中黄、粉绿、紫蓝等颜色。注意,这些颜色当中,明亮色是占大多数的。因为明亮色更能给人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使兵马俑更加夺目耀眼,这是符合秦始皇希望把兵马俑塑造得美轮美奂的要求的。这种把雕塑和彩绘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我国艺术家们的首创。对比同时期古希腊罗马的雕塑,这种雕塑加彩绘的雕塑技法是很少见的。要说明的是,由于对秦始皇兵马俑的发掘,使这些兵马俑和阳光、空气等产生了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所以陶俑身上的彩绘已经消失了它原本绚丽夺目的美貌了。

张晨晨,女,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