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以镜头写“陕西面塑”专题片

2021-02-08 来源:尚车旅游网
以镜头写“陕西面塑”专题片

摘要

面塑艺术是一门以面粉为原料、通过手工的方式塑造各种形象的传统民间艺术,陕西民间面塑艺术是黄河流域民间面塑的杰出代表,其制作方法简单朴素,造型质朴生动,色彩丰富多彩,表现出民间艺术的强烈艺术感染力,同时也承载着陕西民间手艺人几千年来形成的民间文化观念,是民间艺人精神、文化和大众生活的重要载体。

本文以陕西民间面塑艺术的专题片的拍摄为题,第一章主要讲述本文的选题综述,选题意义和选题价值;第二章主要讲述陕西面塑专题片的创作过程,第三章主要针对专题片的拍摄进行展开论述。从拍摄元素,拍摄结构到拍摄技巧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陕西面塑;民间艺术;专题片;拍摄技巧

前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和传播理应得到相应程度的重视,但由于其文化内涵的传统性,技艺的地域性以及厚重的历史性等特质,导致在日新月异的当代社会,难以契合现代人追求娱乐化、经济最大化的价值诉求,使得非遗类项目在向大众普及和传播时,难以引起大众的共鸣,效果也不太理想。

专题片是对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进行集中的、深入的报道来呈现相对应的社会真实的一种影视节目形态。因此,其本身最大的特点就是纪实性和深入性。非遗类专题片展现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某一项目的真实现状和风采,并围绕此项目展开详尽的、全面的、深入的集中报道,通过搬演、实地拍摄、深度采访、调用历史资料、制作虚拟影像等艺术手段,全方位生动形象的再现了拍摄对象诞生的过程、历史传承的心路历程,以及现阶段的现存状况等。

第一章 毕业设计选题综述,选题意义与价值

第一节 毕业设计选题综述

陕西面塑是西北地区有代表性的特色民间艺术类型,发源于黄河流域,至今己有300多年历史。面塑只需简单的材料和工具,在艺人手中几经捏、搓、揉、掀,顷刻之间便成各种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其艺术魅力令观者叹为观止。陕西面塑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陕西地方民俗文化的结晶。陕西面塑造型各异,富于变化,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艺术造型承载了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反映了不同时期、地域劳动人民不同的精神追求。几百年来,陕西人民用同一的简单材料表达着内心的期冀,也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研究陕西地方民俗的绝佳载体。

笔者通过大量观看非遗题材的影视作品发现,这些作品质量层次不齐。叙事方式单一,不能有效的调动受众观看的积极性;一些作品缺乏逻辑性,不能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现在传承状况。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成为了业界关注的话题。叙事是一部影视作品成功的基础,对影视作品中的叙事理论和叙事策略研究势在必行。本文在美学、人类学以及电视艺术学理论指导下,通过对我国优秀非遗题材专题片的研究和解读,并结合当下的时代语境,从多个层面探索出非遗题材专题片叙事策略的特点及其背后的意义。非遗题材专题片叙事策略的研究既对影视叙事理论有所贡献,还能提高非遗题材专题片叙事质量,增强影片可视性,鼓励更多受众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动中。

第二节 选题的意义

一、研究意义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国家和社会各界乃至全球各地,都越来越重视有关非遗 类项目的保护和传承,这是一个国家民族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非遗类 的影像层出不穷,创作者和拍摄对象也不再受任何限制,任何人都可以拿起摄影 机记录非遗,展示非遗,但与影像资料的丰富多样形成对比的是,学术资料的相 对匾乏,对非遗类专题片进行发展脉络和表现内容方面的全方位的梳理也相对欠

缺,本文通过对陕西面塑专题片进行发展历程和内容方面进行梳理,以及在创作策略上进行研究探讨和分析,不仅可以完善陕西面塑类专题片的系统理论体系,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影像资料研究方面的理论支撑。

二、实践意义

随着摄影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融媒体时代的迅速传播,近年来,非遗类专题片 在数量上有了飞速的发展,但由于缺乏完整的创作理论体系的支撑,且非遗类专 题片创作者的艺术修养也各不相同,导致非遗类影像作品在数量和种类繁多的情 况下,质量却参差不齐。本文对陕西面塑专题片创作的研究,不仅可以完善相关的理论体系,也为非遗类影像作品的拍摄提供了一定程度的理论支撑。

第三节 选题的价值

在笔者选择这个题目之前我在网上查询了相关话题的论文文献,在笔者的查找中发现没有找到有关于陕西面塑专题片的相关论述,笔者想凭借自己的研究给陕西面塑这类专题片的研究进行一些研究参考,所以带着这样的想法笔者决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放在了陕西面塑专题片的方向。对于笔者而言存在即合理,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价值,如同笔者的选题一样,无论选题别人有没有做过相关研究,对于结合所学知识发表出的自己的见解就是无价的。

其次,就笔者观察,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媒体相结合的研究方向上理论成果不多,鲜有所获,一方面研究该领域的专门人才偏少,研究文章和研究专著不多,学术化程度不高,另一方面在业界相关平台作品虽多,但并无系统化的梳理和理性的研究理论指导,作品质量参差不齐,风格大多说教意味严重,受众愿意接受度不高,长此以往将对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增强文化自信,加强民众文化认同感产生消极影响,所以梳理非遗类专题片的创作流程以及探讨总结出相关理论就显得尤为重要,将创作该类型专题片的各个环节研究后进行学理化表达,成为理论性的内容,能够为今后相关作品的制作行为提供一定具有现实意义的参考意见。

于是我对陕西面塑的精神内涵做了一些调研和理解。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的定向研究,有利于将以陕西面塑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精神更好的融入到我

的毕业作品艺术化表达创作之中。

第二章 创作过程记录

毕业设计为单人成组,工作的时间安排是从 2020 年 10 月 26 日开始进行前期准备到 2021 年 6 月 3 日完成毕业设计报告的撰写工作。

时间:2020.10.26--2020.10.31

与指导老师沟通,初步构想节目类型、节目内容等;观看大量相关节目素材,确定毕业设计作品的拍摄主体和主题,为开题做前期准备。

时间:2020.11.1--2020.11.2

根据选题进行调研,按照学校所下指导书的具体要求,收集相关素材资料; 并与指导老师沟通分析节目拍摄的可操作性,撰写开题报告,顺利开题。

时间:2020.11.3--2020.12.31

详细了解拍摄目的地陕西的历史文化背景,选出陕西西安为主要拍摄地,收集资料、详细了解当地人文风貌并做出简单的节目框架、拍摄路线及内容。

时间:2021.1.1--2021.2.15

了解当地交通状况,确定交通方式、食宿等具体问题。为保证拍摄质量和节 目传播效果,制定了详细的拍摄方案,完成分镜头脚本的制作。

时间:2021.2.16--2021.3.15

与指导老师沟通,确定节目出镜服装等细节问题,落实拍摄地与采访对象的 情况。提前购置设备等,检查是否能够良好使用;协调团队成员的时间,确保拍 摄过程的顺利进行。

时间:2021.3.16--2021.3.17

进行中期拍摄创作工作,16 日开始准备采访拍摄纪录片的主人公,张倍源老师。

时间:2021.3.18--2021.3.19

18 日到达,将前期策划中不适宜实地拍摄情况的地方进行修改,补写主持词,简单调整第二天的拍摄日程,并对前期收集到的素材进行简单筛选并备份。

19 日在西安开始参与西安面塑的制作过程,并在体验后进行采访工作;录制背景词、串词、环境音等。

时间:2021.3.20--2021.3.23

外出调研西安面塑传承的实际情况,确认张倍源老师的拍摄时间,调整拍摄日程。进行素材收集工作,录制节目串词及结束语。

时间:2021.3.24--2021.3.28

遴选出可用于后期制作的素材,将各篇章素材进行编号;制作和查找与节目 类型相符合的动画、音频、历史素材等,整合素材并为剪辑做准备。

时间:2021.3.29--2021.4.8

全面进入后期剪辑阶段,录制配音词,为整档节目添加字幕,收集整理配乐、音效等。根据分镜头脚本对节目进行素材组接等剪辑工作,完成音乐、配音、字幕的合成,完善整档节目的视听效果。

时间:2021.4.9--2021.4.16

提交指导老师进行审核,根据指导老师所提意见,对不完善的细节进行修改, 添加栏目包装。

时间:2021.4.17 提交最终成片。

时间:2021.4.18--2021.5.18

根据指导书中所提要求初步拟定毕业设计报告大纲,确定论述部分,规划报 告内容,详细制定查阅文献及撰写的计划,并与指导老师进行沟通。

时间:2021.5.19--2021.6.3

完成报告的撰写并提交指导老师审阅,按照老师的意见修改后,提交指导老 师进行第二次报告草稿的审阅,完善报告内容后提交最终毕业设计报告。

第三章 延伸思考

第一节 专题片的创作构思

无论历史还是文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客观个体,时间和空间维度赋予历史文化内容以连续性的特征,陕西面塑纪录片的创作于选题后才真正开始。

选题在陕西面塑的创作中是确定创作主题,分析发展现状,阐述陕西面塑的制作过程,展示精美成品,介绍代表人物等,陕西面塑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延续了十分漫长的岁月。

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联系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研究受众需求等多元因素后选择具有典型性、转折性、意义性的内容,使得陕西面塑的纪录片的叙事详略得当,表现对象具备说服力,情节更具表现力和吸引力。

在纪录片拍摄期间,笔者曾多次与合作者研讨有纪录片关选题的事情。在确定了要陕西面塑为研究对象,为其拍摄一部反映其传承发展的纪录片。

一方面,该片主要讲述“陕西面塑”发展岁月,展现老一辈优秀的手工艺者们精湛的技艺、传承奉献的精神,这样的纪录片具有了文化纪录片的属性。纪录片往往通过“选用文献资料见证历史、访谈及“口头资料”讲述历史、用“替代性视像”还原历史、精心选择和展现细节”等表现手法,以公正、客观、真实的叙事和记录方式进行创作。另一方面,该片又作为“陕西面塑”发展的研究资料,除了对“陕西面塑”主要作品的展现外,必然也需要有更多方面的展现,包括陕西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方面。这就需要作者寻求一个更加人性化和方便化、真实化的表达。

第二节 专题片的拍摄结构

节奏是运动过程中有序的连续,是有组织的序列,是现实时空生命的象征,

和谐的节奏是艺术美感的表现。在非遗题材专题片在创作过程中,记录所拍摄的非遗技艺、表演等,可以按照创作者的审美思想和创作意图,剪辑非遗题材专题片内容和形式的节奏美。通过创作不同的节奏,使非遗题材专题片身张弛有度,跌宕起伏,疏密相间,极具吸引力。非遗题材专题片的叙事节奏一般分为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

纪录片的创作,绝不是简单地罗列素材以完成一个表面完整的叙事,也不是用戏剧化的搬演和酷炫的技术手段时常打动一下观众的情感、晃耀一下观众的眼球就可以成功的。

在“陕西面塑”的纪录片中,作者在开篇运用镜头的方式用一些精彩预告的方式展示出一些特别精彩的陕西面塑的作品,吸引观众的视线,引起观众兴趣。

第二节 专题片的拍摄手法

“陕西面塑”纪录片,首先,题材的深入挖掘、老故事新讲法、大题材小角度、小话题大道理等创新风格被灵活运用在作品中,形成了丰富、有趣、多元、开放、亲近、自然的题材风格。其次,巧妙运用各类叙事手段,场面铺陈,虚实相间、跌宕起伏;在叙事结构上,疏密结合、注重光影和谐、声情并茂;在画面明暗的对比上、在插曲、声效等视听效果上,影音同步,形成了灵动、真实、鲜明叙事风格。再次,能够契合观众的情感追求表现出不一样的风格特点,大气的、平淡的、外显的、委婉的,形成了继承与吸纳结合、批评与包容相间、个性与共性并存、人类与自然融合的抒情风格。

结论

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的专题片的实践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在这次毕业之前,在我的学习过程中,虽然我在各个部分都进行了理论学习,但所获得的经验并不系统,而且实践操作的经验很少,作者也从来没有独立的创作经验,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借鉴。所以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通过这次创作体验,我增加了理论知识,认真研究了以往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一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的专题片制作过程中可以借鉴或探讨的观点,虽然微不足道,但都是作者的心血。当然,在此次专题片的创作过程终中,仍然还存在很多的不足。由于作者是第一次拍摄相关的纪录片,所以在很多镜头的运用和素材的选取中没有任何的经验,只能用最原始的办法,一点一点找资料查询,有点浪费时间。其次,对于很多理论知识的掌握不是很准确,有很多的缺陷,但在自身的努力和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完成了此次毕业设计。通过对此次毕业设计的总结,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题材的专题片的创作思路积累了一些经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