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法国著名学者雷奈·格鲁塞的《东方的文明》写道“秦代在历史上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周时已有的中国的力量,由它一个最有生气的成分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B.实现了国家统一 C.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D.创立三公九卿制
2.明代江浙地区出现了316个市镇,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中介)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上述材料直接体现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有 ①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②商业市镇分布密集 ③商品经济占社会主导地位 ④农产品日益商品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 D.②④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大规模的、不可抗拒的入侵使中国的生存似乎都受到威胁,结果愈来愈多的中国领导人被迫得出这样的结论:重大的变革是生存所必不可少的,而且这种变革不能仅局限于军事和经济方面。”文中描述的“入侵”是指 A.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农村改革给城市改革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此处“成功的经验”主要是指 A.“逐步废除全国范围内的人民公社体制”
B.实行政企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C.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激发经营主体的积极性 D.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5.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民主化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当时,“政治民主化”体现在权利分配标准发生的变化,即 A.建立四百人议事会 B.打破贵族世袭特权 C.以部落为单位选举 D.以财产取代血缘关系
6. 18世纪初,一个名叫孟迪维尔的英国医生写了一首题为“蜜蜂的寓言”的讽喻诗。这首诗叙述了一个蜂群的兴衰史。最初,蜜蜂们追求奢侈的生活,大肆挥霍浪费,整个蜂群兴旺发达。后来它们改变了原有的习惯,崇尚节俭,结果蜂群凋敝,终于被敌手打败而逃散。此后,某学者根据这则寓言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理论。这一理论是 A.凯恩斯主义 B. 经济民族主义 C.自由放任主义 D.重商主义
7.对某一历史事件,学者有不同的评价。肯定者认为它是欧洲经济的“强心剂”、“及时雨”、是促进西欧走向联合的“黏合剂”;否定者认为它是导致欧洲分裂的“加速器”“绝缘体”,依据你的历史知识,判断这一历史事件是
A.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 B.欧洲经济共同体启动 C.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D.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8.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美国总统杜鲁门说:“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此时,为领导世界美国采取的经济措施包括①推动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②推行马歇尔计划 ③建立北约
- 1 -
④推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③④
11.《二程全书·遗书二上》云:“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乃知不善尤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 格物致知 B.心即理也 C.发明本心 D.致良知 12.“诗言志,歌咏言。”下列反映汉代文学主流形式的是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13.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曾感叹说:“唐人诗歌,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即使那些“非外间所应知”的宫闱秘闻,诗人“反复极言”,“上之人亦不以为罪”,“今之诗人”则绝不敢如此。这段论述说明了
A.唐朝诗人热衷于描写宫廷秘史 B.唐朝诗歌空前繁荣 C.开明的文化政策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D.诗人受人尊重的原因
14.元代《富春山居图》残卷分藏于海峡两岸。2010年初,两岸均有意联合展出该作品。下列作品与《富春山居图》同属于一个朝代的是 A.顾恺之的《洛神赋图》 B.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 C.王祯的《农书》 D.李贽的《焚书》
15.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认为文艺复兴是一个在艺术、文学还有哲学等方面的“类革命”(pseudo-revolution)。这些变化仅仅影响了为数很小的富有的少数人,而欧洲人口的大部分的生活相对于中世纪基本没有改变。这种观点 A.认为文艺复兴的实际影响有限 B.肯定是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革命 C.指出文艺复兴的内容脱离群众 D.强调文艺复兴的资本主义色彩
16. 《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A. 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 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 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 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17.1923年,胡适撰文说:“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文中所说的这个“名词”应该是 A.变法 B.革命 C.民主 D.科学
18.卢梭在他的主要政治著作《社会契约论》一书中强调,契约就是人民之间的一个协定,统治权只是一种“代办权”,从而证明把人民的合法权归还给拥有最高权力的人民这种革命是正当的。这则材料反映的核心思想是
- 2 -
天赋人权 B.人民主权 C.法律至上 D.权力制衡
19.关于近代中国某一运动,有学者评价:“结果和它的期望恰恰相反,它不自觉地把机捩拧拨了一下,当机捩一旦转动,就逐渐地向着毁灭旧制度的爆炸点走去,再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迫使它停止下来。”该运动应该是 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
22.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中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内容,“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目的是 A.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 B.提高工人和农民的政治地位 C.解放工人和农民 D.约束资本主义的发展
23.毛泽东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指出:“(中国)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毛泽东上述观点的核心是 A.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C.中国无产阶级无任何政治权利 D.中国革命不能走从城市到农村的道路
24.文史学者宋云彬在日记《红尘冷眼》中说:“(某日)晚,参加(浙江省政协丽水调研活动)文教专业组,听取丽水县文教方面负责人之报告,报告扫盲工作者谓经过八昼夜的苦战,扫了五万文盲,每人认识了一千五百字。”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科教兴国”战略正在落到实处 B.“教育革命”在全国各地广泛展开 C.“大跃进”运动波及文化教育领域 D.社会主义新型教育制度收获成效
25.有位名人曾放言:“九十岁时实现超级水稻亩产一千公斤,这不是梦想,是我的理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是“大跃进”口号 B.这是类似于“大跃进”浮夸风的口号 C.利用航天技术才能够实现 D.这是新科技条件下水稻杂交的新目标 二、非选择题(第26题20分,27题16分,28题14分,共50分。) 26. (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重建导致了巨大的增长(平均年增长率近50%),欧洲经济从未有如此大的跃进。„„国际贸易反映了这种新局势。以自由贸易为基础的关税
及贸易总协定自1948年起便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增长。欧洲在其中具有特殊地位。 ——[法]德尼兹·加亚尔、阿尔德伯特等《欧洲史》 材料二 欧洲人口袋里装着“欧元”,无论到哪个“欧元区”去买东西,都用“欧元”来计算,无形中增加了人们的“欧洲意识”。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 3 -
材料三 从肯尼迪政府开始,标准的提法就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华盛顿官方一直表示希望看到欧洲成为一个单一的实体,有足够的力量同美国一起承担领导世界的责任和负担。这是有关这个问题的一套惯用的辞令。„„美国也没有把美欧之间在伊朗和伊拉克问题上存在的分歧看作平等伙伴之间的问题,而是看作欧洲不服从美国的领导。 ——[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材料四 事实上,美国、日本、英国等国负债都很重„„但是债务危机却发生在了欧元区的希腊等国。这不禁让人怀疑是美国借助金融危机,搞垮欧元从而维持美国霸主地位的阴谋。 ——王燕、赵杨《欧洲债务危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回答:
27.(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西方思想的涌入始于鸦片战争前传教士对圣经和宗教小册子的翻译。在1810-1867年间,由基督教传教士翻译的795种译著中,宗教类占86%,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类仅占6%。1850年-1899年之间的567种译著中,应用科学占40%,自然科学占30%,历史地理占10%,社会科学占8%,宗教、哲学、文学和艺术占3﹒5%。”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中国文化一直在变,一直在反省,但没有对新奇贪得无厌的追求,没有“古今”的原则之争,而且一直这样到1900年左右。追求新知、探寻异乡的渴望,他们也不是没有,但不像17世纪欧洲文化那么普遍,那么痴迷。 ——【美】小约翰·韦尔斯《1688年的全球史》
材料三 在中西两大文明的交冲对撞之下,一方面,中华传统文明发生嬗变,其中的某些部分出现了变异和式微,中华文明中更多地容纳吸取了其他文明体系、特别是西方文明体系的内容,中华文明更紧密地与世界其他文明体系相融合相同步;另一方面,中华传统文明的某些成分仍然在生生不息的固守着、传承着,中华文明仍然有自己民族的特色。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译著类别有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变化的原因。(6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7世纪欧洲普遍“追求新知、探寻异乡”的主要表现,谈谈中国为什么 “没有对新奇贪得无厌的追求”?(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传统文明嬗变的特征。(4分)
- 4 -
28. (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于天子。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方且割万有,专己私,侈身臂,矜总持,不纵以权,不强其辅,则所以善役天下而救其祸者,荡然无所利赖。 ——王夫之《黄书》
材料四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黄宗羲的主要观点。他认为君主的主要职责是什么?(2分)
(2)针对材料一存在的现象,顾炎武提出何种解决方法?理由是什么?(2分)
(3)材料三中王夫之实际上是否定了当时政治制度的哪些方面?(2分)
(4)综合材料一、二、三,指出三者思想的共同之处。结合材料四,从政治、经济方面分析产生这种进步思想的原因,并对其作简要评价。(8分)
- 5 -
上饶县中学2016届高二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 6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