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长沙会战为什么会失败?长衡会战有多惨?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2-25 11:1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天前
第四次长沙会战与长衡会战紧密相联,属于豫湘桂会战的一部分。1944年,全球反法西斯战争形势一片大好,而中国的正面战场却遭遇了大溃败。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反差?让我们一起深入分析战役的细节。
战前,侵略军完成了打通平汉线的河南战役,开始进行所谓的“一号作战”,即豫湘桂会战的第二阶段。作为长衡会战的主力,第11军是除关东军之外实力最强的军,它拥有第3、13、34、39、40、58、68、116等8个师团,其中58师团专门接受过城市巷战训练,第3和第13师团是战力最强的师团。为了战役,从关东军调集第27师团,国内调集第47师团,以及从其他战场调来第37、师团,统一归11军指挥。此外,还向粤汉线增派了战斗机、轻型轰炸机、重型轰炸机各3个中队,以应对中美空军的威胁。战前,侵略军准备的兵力达到了150个大队,超过1938年进攻武汉时的140个大队,显示出侵略军准备充分。
相比之下,第9战区部队的战前准备显得不足。自第三次长沙会战后,主力部队已经两年未参与重大战役,部队较为散漫、懈怠。日军调动频繁,进攻态势已很明显,但第9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却认为日军吸取前3次长沙会战失败的教训,不敢再次进攻。直至日军大量集结,薛岳才依据以往经验制定了相应部署,期待第四次长沙会战的胜利。
经过战前的调兵遣将,长衡一线的兵力达到了17个军47个师,共50万人。虽然在数量上不弱于敌军,但在武器装备上优于之前,拥有第10军、第74军等王牌军队。然而,战役中日军采取了大纵深、大迂回战术,除了正面进攻力量强大,还配备了第二线兵团。第9战区的侧翼迂回进攻失效,战场上不断失利,日军很快兵临长沙城下。
如第44军在浏阳与日军激战9昼夜,使日军精锐的第3师团陷入困境,但友邻部队未能完成夹击日军的计划,日军在援军支援下,守军伤亡加剧,最终不得不突围,长沙的犄角浏阳陷落。长沙防守的是张德能的第4军,下辖第59、90和102师三个师,部队战斗力强悍,但炮兵部队火力强大。然而,日军推进到长沙附近时,薛岳却转移至离长沙80公里的朱亭,临行前未确定长沙守卫战的最高指挥,导致第4军军长张德能、炮兵指挥官王若卿、第9战区代参谋长赵子立互不统属,造成多头指挥现象,使部队协调不力,指挥混乱,战斗力大打折扣。
在军队部署上,张德能让第59、102师守卫长沙城区,第90师守卫岳麓山一线;炮兵部队听从王若卿指挥,将小口径、射程近的火炮部署在长沙城附近协助步兵防守城区,大口径、射程远的火炮则部署于岳麓山阵地。日军第11军司令官横山勇在6月15日晚下达总攻命令,事先进行步、炮、空协同作战训练的第34师团负责进攻岳麓山阵地,压制岳麓山炮兵火力;专门接受城市巷战训练的58师团负责攻击长沙城守军。由于战前主要兵力部署在城区,日军进攻部队准备充分,第90师以一师之力难以抵挡日军一个师团的猛攻。18日日军攻上岳麓山山顶,控制第9战区炮兵阵地,数十门大炮被遗弃,火力损失严重。岳麓山阵地危机时,张德能意识到岳麓山的重要性,急忙让59师、102师主力趁夜渡江增援岳麓山。由于抽调命令夜间下达,部队没有做好动员准备,士兵误以为退却,慌忙中士兵大量坠入江中,损失严重。渡江场面混乱,日军猛烈袭击渡江部队,部队失去指挥控制,纷纷向衡阳方向逃去。
日军在长沙附近的4个师团全部到位,投入攻击,飞机、重炮部队、毒气弹的配合下,长沙失陷。第4军数万官兵突围后,仅剩下6500多人,炮兵部队在岳麓山的大炮全部丢失。日军统计,中方军队死35400人,缴获重炮10门,野山炮51门、机关炮29门、迫击炮69门、重机152挺;日军死1503人,伤3662人。此战结果惨烈,部队战斗力未充分发挥,与衡阳保卫战时第10军的战绩形成鲜明对比。
日军攻破长沙后继续前进,在衡阳发生激战,第10军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坚守阵地,最终坚持一个多月,但因援军迟迟不到,原本要求阻敌10天到两周的任务,最终坚持一个多月,最终衡阳失守。衡阳之战,守军伤亡15000多人,其中阵亡7600人,重伤2600人,被俘后遭杀者很多。日军承认的伤亡是19380人,高级军官战死390人,负伤520人。衡阳保卫战非常惨烈,敌人伤亡超过守军,然而援军未能有效支援,导致衡阳最终陷落。
整个长衡会战历时70多天,中方先后投入兵力16个军,40多个师,兵力达40万人,日方参战人数为10个师团约20万人。战后,日方伤亡66809人,中方为90577人,损失惨重。长衡会战后果严重,除了直接失去大片土地和人口,还失去了很多资源和生产设施。新沦陷的国土稻谷产量占湖南省全省的近70%,衡阳一带的57家工厂全部沦落敌手,其中不乏机械、冶金、电气等工厂。湖南地区的锑、锰、锌、铅等矿产产量也位于全国首位,这些矿产沦落敌手,敌人得以滋养,我方遭受损失,抗战更加艰苦。
长衡会战的失败主要原因在于上层人士的人为因素。很多中下层军官和士兵英勇抗敌,武器装备得到升级,有些部队配置了美械,总体上与日军不相上下,空中的中美空军也掌握了制空权。然而,战役最终失败,这主要是因为高层指挥失误。如衡阳保卫战,第10军以一军之力坚持40多天,日军损失惨重,高级军官战死,伤亡情况超过守军,但外围部队迟迟未能有效支援,导致衡阳失守。长沙战役中,薛岳提前离开,导致指挥系统混乱,军队部署战略失当,最终因指挥失误造成溃败。此外,国际反法西斯战场节节胜利,日军败亡趋势明显。蒋介石考虑到战后如何大吞胜利果实,一方面新四军、八路军壮大,另一方面打压非嫡系派别,借日军之手削弱。如美国人将租借物资分配给薛岳部队时,蒋介石代表表示不满,认为蒋对他的忠诚有怀疑。衡阳坚守40多天,周围10个军到达,却始终未能有效进攻,保存军事实力成为主要任务。在整个会战期间,除了44军、第10军和张灵甫58师等少数部队拼力死战外,很多部队有保存实力的倾向,导致错失良机,使敌军长驱直入,大片土地沦丧。指挥系统的混乱同样导致失败,如蒋介石经常越级指挥,侍从室主任林蔚在重庆指挥,白崇禧在桂林指挥,张发奎在广西指挥,多头指挥导致指挥混乱、前后矛盾,部队无所适从,极大影响了战役走向。
关于长衡会战的失败,各界看法不一。有人认为是上层指挥失误导致的失败,如指挥系统混乱、战略失当、保存实力倾向等。有人认为是国际形势变化影响了战局,如日军败亡趋势明显,蒋介石考虑战后利益。有人认为是资源和生产设施的损失,如新沦陷地区的稻谷产量、工厂和矿产资源被敌人控制。总之,长衡会战的失败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值得深入研究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