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9:07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9:34
辛亥*是1911年中国爆发的民主*。
辛亥*,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狭义的辛亥*,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文就职中华*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事件。广义上辛亥*指自19世纪末(一般从14年兴中会成立开始,但也有学者认为从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运动。
1911年夏天,湘、鄂、粤、川等省爆发保路运动,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荣县,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把保路运动推向*。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党人打响了武昌的第一*。汉阳、汉口的*党人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占汉阳和汉口。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武昌胜利后的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宣布[1][2][2][3][4]。1912年2月12日,清朝发布退位诏书。至此,2132年的帝制历史告终结。
辛亥*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它在*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辛亥*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结束君主*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9:35
从15年至1911年间,兴中会以及后来的同盟会先后发动了十次的,而另一*组织光复会亦发动多次。这十多次的虽仅昙花一现,但却在全中国种下了*的种子。
第一次广州及同时期其他
15年春天,以为中心的兴中会策划第一次广州,由陆皓东绘制青天白日旗。10月26日,杨衢云、孙中山率领郑士良、陆皓东到广州,准备一举而袭取广州。但是事机泄漏,清*展开大搜捕,陆皓东在这次的中被捕,不幸身亡。第一次广州因此宣告失败。孙中山及杨衢云则被清廷通缉。当局在清*压力下亦下令禁止二人于五年内再次入境。孙中山开始*海外,在日本、美国、伦敦等地宣传*及筹措经费。
1900年,中国发生义和拳之乱,北方陷于无*状态,于是决定准备军事。6月,孙中山与郑士良、陈少白、杨衢云及日本人宫崎滔天、平山周、内田良平等从横滨抵达,但被英国当局拒绝入境。9月25日,孙中山在日本黑龙会的帮助下,经马关赴。会见日本民政长官之后,得到日本驻台殖民地*承诺支持在广东举事。孙中山于是在台北建立指挥中心。10月8日,孙中山命郑士良等人于惠州三洲田(今深圳三洲田)发动,也称惠州、庚子*、庚子首义、三洲田首义等。军在三多祝发展至2万人。但日本*于此时改*度,推翻之前军备补给、军官参与的承诺。*军因粮绝弹尽而解散,不久在清**下宣告失败,史坚如、山田良政等被杀。孙中山被日本当局送离境,回到日本。
1907年5月,*党及三合会人许雪秋、陈芸生、陈涌波、余纪成等发动黄冈,一举占领了黄冈城(今潮州饶平县)。许雪秋、陈芸生为新加坡华侨,在新加坡加入同盟会。后,清潮州总兵黄金福立即带兵前往*,*党人被杀害200余人,历时6天的黄冈遂告失败。
同年,孙中山派人到广东惠州发动,以响应黄冈。6月2日(四月廿二),邓子瑜和陈纯等集合少数三合会党在距惠州20里的七女湖截获清军防营*械,击毙巡勇及水师哨弁多人。5日,进攻泰尾,清守兵溃逃,军乘胜连克杨村、三达、柏塘等地,旋又在八子爷打败清营管带洪兆麟。归善、博罗、龙门各地会党纷起响应,队伍增至200余人。清水师提督李准急调兵*,军声东击西,使得军获于奔命。后因黄冈失败,得不到声援,遂在梁化墟解散。部分军*,大部分退人罗浮山区。
1907年7月6日,光复会的徐锡麟在安徽安庆。徐锡麟时任安徽巡警处会办兼巡警学堂监督,在毕业典礼当天刺杀巡抚恩铭,然后率学生军,连同陈伯平等与清军战斗,激战四小时后寡不敌众战败,徐锡麟被捕后被处死。秋瑾亦因而受牵连被斩首。
8月,广东(今属广西)钦州那彭那丽那矺三乡反抗塘捐出现民变,孙中山命会党首领王和顺为“中华国民军都督”前往联系,于9月率众成攻攻取防城。之后图攻取钦州,未果,最后退到十万大山一带,王和顺返回越南。
12月,孙中山派黄明堂为镇南关都督,于12月2日,在守军作内应下,攻占中越边境之镇南关炮台。孙中山、黄兴、胡汉民等亲自在炮台指挥作战。广西提督调陆荣廷率四千人围攻,*军退入山区。镇南关失败后,清朝*到安南追查孙中山等人,孙中山转赴新加坡,要到武昌成功才再次踏足中国国土。
1908年2月,黄兴以越南为基地,以二百多人从法属越南进攻广东钦州、廉州,作战十四天。是为钦州、廉州。
1908年4月发动于云南河口,4月30日黄明堂从越南率二百余人进攻云南河口,守军响应兵变。黄兴亦加入指挥。至26日清军攻陷河口,部分*军退入越南。
1910年2月12日,黄兴、胡汉民及新军内的倪映典,乘广州*与新军发生冲突,率广州新军,阵亡百余人,被捕百余人,另有百余人撤至,失败。史称“庚戌新军”。
第二次广州(黄花岗)
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召集赵声、黄兴、胡汉民、邓泽如等同盟会重要骨干会议。以之前用会党为主力在边区的皆未能成功,*正陷入低潮,议决集同盟会精英,在广州,和清*决一死战。
1911年4月,赵声、黄兴等人在广州领导,猛攻总督衙门。队伍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但最终因力量不敌而失败。后收殓到72具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由此建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而此次中牺牲的军则不止此数。牺牲者多为同盟会精英,当中包括有支持中国*的日本人。
黄花岗后,清朝统治基础更加动摇,*党人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鼓舞了全国人们的*斗志,加速了*发展进程。
马来亚地区的*活动
1911年12月16日,孙中山和他的军事顾问荷马李将军住陈金钟大厦。这是孙中山最后一次到新加坡。在马来亚地区的*活动指的是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所发生的有关辛亥*的活动。由于当时马来亚地区是中国以外,华人人口最多和最密集的地方以及拥有较雄厚的财力,孙中山多次到该地区并号召当地华人响应*,而当地华人也大力支持,故马来亚地区成了当时*活动的主要中心之一。
孙中山以及同盟会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所展开的*活动并非一帆风顺。从国家关系上来看,英国殖民*和清*保持外交关系,清朝在新加坡和槟城所设立的领事馆成为了*活动的阻力。另一方面,清*也派外交官和特使到访马来亚和新加坡各地进行访问,而这些清*的*也一样受到当地华人的欢迎。这些*到来的目的主要是呼吁当地华人对清*效忠,也有售卖官衔以拉拢当地华人。当时胡汉民曾这样讲述南洋华侨,“只要在满洲人底下作过小官儿的到南洋去吹,说道:‘我们家里三代都是一品大官,我也是身为显官,有阔气的顶戴的!’,这样一吹马上可以哄动华侨来崇拜你。”从胡汉民这样的叙述,可以看得出当时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华人的保守思想。这样的保守思想,也使得在该地区活动的保皇党康有为得到了当地华人的响应。
以康有为为首的保皇党和以孙中山为首的*党由于在建立新的申汇制度构想上差距甚大,因此当这两派的在南洋汇合时引发了一番唇*舌剑的大论战。保皇党和*党都创办自己的报纸,在报上围绕着君主立宪与民主*的课题进行激烈的争论。在这一场论战中,当地华人社会的上层阶级是保皇党的支持者,他们为了自己的财产不受影响,为了维护已经取得的利益而拥护保皇党。而中下阶层如店员,小商人,文教人士,矿工,胶工,贩夫走卒等平民百姓则是*党的支持者。笔战最先在新加坡开始,支持保皇派的报纸有《叻报》、《星报》和《天南新报》。而*派方面则有《中兴日报》和《总汇新报》的支持。当时《叻报》和《中兴日报》与《总汇新报》的笔战成了南洋华文报纸的第一次笔战。在马来亚方面,1906年,黄金庆创立《槟城日报》,该报成了*党在槟城的第一份报纸。1910年12月10日,孙中山,陈新政,庄银安等人,在槟城创办《光华日报》。《光华日报》不但是个*党人在马来亚最重要的机关报,也马来西亚新闻史上以及世界华文报业新闻史上发行历史最久的华文日报。“光华”二字意味着光复华夏,是孙中山手定的。
5.*失败
[编辑本段]
1912年4月,袁世凯窃得政权后,利用同盟会的内部分化,拉拢部分*党人与之合作,并凭借武力公然向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开刀,迫使唐绍仪辞职。1913年的“宋教仁案”和“善后大借款”,使资产阶级*派从议会*、和平建设、实业救国的幻想中惊醒。7月,李烈钧奉孙中山的命令,在江西湖口宣布,组织讨袁军,“二次*”爆发。江苏、上海、安徽、湖南、广东、福建等地先后。由于*人仓促应战,缺乏统一领导, “二次*” 被北洋军阀*。
“二次*”的失败标志着辛亥*的彻底失败。
6.*余絮
[编辑本段]
袁世凯*“二次*”后,便开始了复辟帝制的活动。为了尽快皇袍加身,袁世凯不惜出*家主权,以取得外国列强的支持。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各地群众纷纷集会*。1915年12月25日,蔡锷在云南宣布,组织护*兴师讨袁,发动护国战争。随后,贵州、广西、广东、浙江、陕西等省相继宣布。在护*的打击下和全国一片讨伐声中,袁世凯不得不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为皖、直、奉三大派系。皖系的段祺瑞在日本支持下,控制皖、浙、闽、鲁、陕等省;直系的冯国璋在英美的支持下,控制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及直隶等省;奉系的张作霖以日本为靠山,占踞东北三省。另外,山西的晋系军阀阎锡山,徐州一带张勋的定武军,西南的滇系军阀唐继尧和桂系军阀陆荣廷等,都在外国列强操纵下,尔吞我并,争斗不已。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职位,与在*掌实权的段祺瑞争权夺利,发生“府院之争”。1917年7月,张勋应黎元洪“调停”之邀,率三千“辫子军”入京,复辟帝制,激起全国人民的反对。段祺瑞以“功臣”自居,重任国务总理。段祺瑞掌握*大权后,继承袁世凯的衣钵,屈膝*,企图建立皖系军阀*统治。段祺瑞的**激起资产阶级*派及西南军阀的反对。1917年8月,孙中山任中华民**大元帅,随即讨伐段祺瑞的第一次*战争拉开帷幕。在北洋军的*下,北伐军受挫;加之军*内部的矛盾,1918年5月孙中山愤而辞职,*战争失败。*运动的失败,再次证明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已濒临绝境。
7.历史评价
有人说,辛亥*成功了;也有人说,辛亥*失败了。但我认为辛亥*又成功,又没有成功,是1/2成功,1/2 的失败。
首先,辛亥*是成功的*。 辛亥*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更具有完全意义的民主*,中国人民“为了建立一个的民主主义的社会”,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场*。
由于资产阶级和同盟会的组织和领导,提出了比较完整的*纲领,在广大工农和其他劳动群众多种方式反抗斗争所汇成的*怒潮中,赶跑了狗皇帝,推翻了清王朝的二百六十多年的*统治,从而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个共和国产生了一部《中华*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文献。虽然这部文献不久被北洋军阀废弃,但经过这次*,民主共和国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上打击了封建势力,民主主义思想潮流已不可抗拒,正因为这样,辛亥*后,袁世凯洪宪帝制,张勋的复辟帝制,都是昙花一现,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辛亥*也为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转变,作了思想准备。
辛亥*也给帝国主义沉重的一击,虽然资产阶级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纲领,但正如*所说:“辛亥*是革帝国主义的命,中国人所以要革清朝的命,是因为清朝是帝国主义的走狗”。所以列宁把辛亥*视为“亚洲的觉醒”,但帝国主义利用反动的清*统治来打破中国人民的美梦。自清*垮台后,帝国主义妄图扶植新走狗,但这些“新走狗”都是短命,一个接一个被中国人民*在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外反动势力对中国人民的压迫。
再深透点讲,辛亥*实际上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虽然*失败了,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成立后,国内实业团体纷纷成立,开设工厂、设银行都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里有了显著的增大,无产阶级队伍也日益壮大。
辛亥*还打落了亚洲第一个皇冠,具有国际意义。辛亥*沉重了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对于世界人民,特别是东方各国人民的民族运动,是个巨大的鼓舞。在中国*影响下,如一九一三年荷属爪哇以及其他殖民地,都广泛掀起民主*运动。中国人民的*将给亚洲带来,使欧洲资产阶级统治遭到破坏。
总之,辛亥*的伟大功绩为中国的发展趋势,铺开了一条金色的道路。
但辛亥*成功得仓促,到手的乃是不彻底的胜利。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只完成了第一项——民族主义,其他民权、民生长期挂着欠账。而且就民族主义一项来说,完成的也仅仅是“驱除鞑虏”,各个帝国主义势力原封不动地保存。袁世凯上台后,中国在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下,三民主义成了纸面上的东西,他们挂羊头卖狗肉,虽有*之名而无*之实。就这一点来看,辛亥*的成功虽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但却是煮了一锅夹生饭。
辛亥*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反帝反封建任务并没有完成,所以它又是失败了。
领导这次*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缺乏明确反帝纲领和具体行动,由于资产阶级历史的局限性,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派,对帝国主义的本质的认识不清楚。从同盟会到南京临时*,他们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他们认为建立资产阶级国家,西方是会赞成的,孙中山不仅没有辨明对帝国主义的所谓“中立”的伪装,反而在《告各友邦书》中以承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权益为代价,和帝国主义维持友好关系。资产阶级的如此妥协,*实难继续下去。
资产阶级把*目标只限于反对清朝皇帝,他们认为“清帝退位”就是*已除,*就大功告成了,正因为如此,这恰恰给了那些擅于投机取巧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以可乘之机,后来袁世凯以清帝退位为交换条件窃取政权,破坏*,*派不仅没能识破袁世凯的反*两面手法,相反竟把袁世凯作为同盟者,这就说明*派对反对封建主义是不彻底性。
辛亥*的领导者未能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参加斗争。在同盟会的纲领中,虽然提出“平均地权”口号,但实际上并没有被全体*党人所接受,也没能找到解决土地问题的措施,因而也未能实行“平均地权”,从而失去动员农民群众的作用,既然*党失掉农民的支持,就把注意力转到新军和会党。正是由于脱离人民群众,*力量才是显得十分弱小,*曾指出:“国民*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因而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勾结下,*遭到失败是在所难免的。
*党人没有建立和掌握一支有组织的*武装,同盟会发动新军和会党举行,这两者毕竟不是*党人自己建立的武装,况且新军、会党成员复杂,他们中大多数人接受立宪派和旧官僚,因此,在旧势力煽动下往往会变成破坏*的力量,*党人缺乏有力的武装队伍,很难应付反动势力的反扑。
中国同盟会也没有建立一条正确的组织路线,因而在组织上是不巩固的,同盟会内部复杂,*信仰不一致,思想上也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所以始终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这样一个思想上缺乏信仰,组织上松懈无力,内部矛盾重重的政党。
总而言之,*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这充分地暴露出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当然,也有许多问题是在当时客观环境下必然会出现的,如封建阶级和外国势力的联合破坏,迫使*党人将国民*拱手让给袁世凯;当时农民受封建残余思想很深,不可能迅速接受*思想;*党难有建立和掌握一支军队的经济、*和群众基础等。
*也是在与时俱进的。辛亥*最大的功绩应是它对后来历次*的影响,它的成功同时也是失败的种种原因一直为后来的*者所借鉴。大胆地说,正是有了辛亥*开历史之先河,才会有新中国的建立,民主*的胜利。
所以说,从它本身而言,是成功一半,失败一半。但从它对后来中国*的指导和影响来看,是值得我们赞扬的,而不是像很多人所说的那样是失败的、不成功的。因此,我认为,辛亥*是中国近代*的奠基石,它说明了只要不断地*下去,胜利终有一天会来临!
辛亥*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辛亥*给封建*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第三,辛亥*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第四,辛亥*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这一时期,亚洲出现了民族运动的*。
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民主*,很难说有完全彻底的。所谓彻底,只能说是基本彻底。自沉阶级*成功的结果足以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即以新的剥削制度代替旧的剥削制度,而剥削制度的更替,并不需要新旧完全彻底决裂,他们可以在很多方面妥协、融合、并存。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至今尚保存君主制和贵族头衔,此即*不彻底的明显例子。
辛亥*作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虽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其成就远逊于西欧、北美的资产阶级*,但在彻底铲除封建帝制这一点上,远胜于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各国。辛亥*一声炮响,不仅赶跑了清朝皇帝,还是中国绵延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从此永绝。从民元到民六,其间虽经袁世凯帝制自为、张勋复辟,但只不过是两场短暂的闹剧,并没有使*中断,更没有像法兰西那样出现两次帝国、三次共和国的波折。所以说,辛亥*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