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8:51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5:03
这种列举一堆年代和数字的,一看就是复制黏贴的。
我说说我确实对我影响最大的数学家:笛卡尔。
高三的时候心情比较郁闷,但是发现本超好看的书:《古今数学思想》,牛津大学某数学史教授写的,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跟复旦的数学分析一样薄的书,一共四本,但是全价却要200多,特别贵。数学老师借给我看的,我看得特别happy。
高中的时候一直在自学微积分,虽然用起来是挺顺手的,但是一直觉得无法理解和接受极限、微分、积分等概念,一直觉得不太科学。但是,后来看《古今数学思想》,讲述数学分析这一学科建立的起因经过,感觉如沐春风,非常舒坦。
本来一直觉得,高中课本上说笛卡尔创立直角坐标系,没什么了不起的,我也能弄,计算也不复杂,全部都是代数而已。但是认真地读了他的经历以后才发现,直角坐标系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在笛卡尔以前,西方数学界普遍认为几何才是正宗,所有的推理在几何方面才是无懈可击的,而代数却是认为理论上就是有问题的。主要在于无理数的争端,几何上可以作图作出无理数,说明其确实存在,但是代数方面,用根号2来表示一个无理数,却显得纯粹就是一个符号,根本没有证明其是否存在。而且几何的推理是单向的,但是代数的化简却是双向的,这种双向等价让很多数学家无法接受,尤其是有些代数学家通过代数方法解出了一些几何学家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使得双方分歧更大。
一直等到笛卡尔创立直角坐标系,真正地把代数与几何联系在一起,理论上可以把所有的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才带来了一个时代的到来。事实上解析几何之“解析”和数学分析之分析是同一个词,数学分析中的分析,就是指解析几何的这种方式,但是由于当时数学名词产生了重名,才导致有的地方用分析,有的地方用解析这个词。
事实上自从微积分诞生开始,就一直存在着是使用代数还是几何方法证明问题的分歧。牛顿主张几何上必须完备,而莱布尼兹主张全部符号化。这一分歧导致产生*学派和英伦学派两大数学分析学派。而事实上,英伦学派对于牛顿的过分推崇,导致其200年以来鲜有成就,几乎所有伟大的数学家全部都是欧洲*的,或者就是英国与*学派交好的。
极限的代数定义和证明是柯西完成的,一直到柯西解决了很多定义不清的问题,数学分析才算真正建立起来。后来一直到无理数、有理数、实数的严格定义,数学分析才算非常合理而完备地存在。
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从笛卡尔开始的。而且笛卡尔不仅仅创立了解析几何和直角坐标系,他甚至使用极坐标系计算出了很多螺旋线,并且还创立了笛卡尔哲学学派。笛卡尔所谓的二元论,绝对不是高中*书上讲的那样的,那绝对是一种瞎扯,“我思故我在”的意思不是指“我不思就我不在”了。这个命题讨论的根本不是唯心还是唯物的争执。。。他们讨论的问题,叫做“认识论”,即人的智慧(不是知识,指的是认知思考的能力),到底是天生具备,而由外界激发而回忆起来的,还是本身不具备,而是从外界学习中不断总结的。而笛卡尔的推理,所谓我思故我在,是指追问怎么感觉不完整啊 补充完好吗?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5:03
欧拉1707年出生在瑞士的巴塞尔(Basel)城,13岁就进巴塞尔大学读书,得到当时最有名的数学家约翰·伯努利(Johann Bernoulli,1667-1748年)的精心指导.
欧拉渊博的知识,无穷无尽的创作精力和空前丰富的著作,都是令人惊叹不已的!他从19岁开始发表论文,直到76岁,半个多世纪写下了浩如烟海的书籍和论文.到今几乎每一个数学领域都可以看到欧拉的名字,从初等几何的欧拉线,多面体的欧拉定理,立体解析几何的欧拉变换公式,四次方程的欧拉解法到数论中的欧拉函数,微分方程的欧拉方程,级数论的欧拉常数,变分学的欧拉方程,复变函数的欧拉公式等等,数也数不清.他对数学分析的贡献更独具匠心,《无穷小分析引论》一书便是他划时代的代表作,当时数学家们称他为"分析学的化身".
欧拉是科学史上最多产的一位杰出的数学家,据统计他那不倦的一生,共写下了886本书籍和论文,其中分析、代数、数论占40%,几何占18%,物理和力学占28%,天文学占11%,弹道学、航海学、建筑学等占3%,彼得堡科学院为了整理他的著作,足足忙碌了四十七年.
欧拉著作的惊人多产并不是偶然的,他可以在任何不良的环境中工作,他常常抱着孩子在膝上完成论文,也不顾孩子在旁边喧哗.他那顽强的毅力和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使他在双目失明以后,也没有停止对数学的研究,在失明后的17年间,他还口述了几本书和400篇左右的论文.19世纪伟大数学家高斯(Gauss, 1777-1855年)曾说:"研究欧拉的著作永远是了解数学的最好方法."
欧拉的父亲保罗·欧拉(Paul Euler)也是一个数学家,原希望小欧拉学神学,同时教他一点教学.由于小欧拉的才人和异常勤奋的精神,又受到约翰·伯努利的赏识和特殊指导,当他在 19岁时写了一篇关于船桅的论文,获得巴黎科学院的奖的奖金后,他的父亲就不再反对他攻读数学了.
1725年约翰·伯努利的儿子丹尼尔·伯努利赴*,并向沙皇喀德林一世推荐了欧拉,这样,在1727年5月17日欧拉来到了彼得堡.1733年,年仅 26岁的欧拉担任了彼得堡科学院数学教授.1735年,欧拉解决了一个天文学的难题(计算慧星轨道),这个问题经几个著名数学家几个月的努力才得到解决,而欧拉却用自己发明的方法,三天便完成了.然而过度的工作使他得了眼病,并且不幸右眼失明了,这时他才28岁.1741年欧拉应普鲁士彼德烈大帝的邀请,到柏林担任科学院物理数学所所长,直到1766年,后来在沙皇喀德林二世的诚恳敦聘下重回彼得堡,不料没有多久,左眼视力衰退,最后完全失明.不幸的事情接踵而来,1771年彼得堡的大火灾殃及欧拉住宅,带病而失明的岁的欧拉被围困在大火中,虽然他被别人从火海中救了出来,但他的书房和大量研究成果全部化为灰烬了.
沉重的打击,仍然没有使欧拉倒下,他发誓要把损失夺回来.在他完全失明之前,还能朦胧地看见东西,他抓紧这最后的时刻,在一块大黑板上疾书他发现的公式,然后口述其内容,由他的学生特别是大儿子A·欧拉(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笔录.欧拉完全失明以后,仍然以惊人的毅力与黑暗搏斗,凭着记忆和心算进行研究,直到逝世,竟达17年之久.
欧拉的记忆力和心算能力是罕见的,他能够复述年青时代笔记的内容,心算并不限于简单的运算,高等数学一样可以用心算去完成.有一个例子足以说明他的本领,欧拉的两个学生把一个复杂的收敛级数的17项加起来,算到第50位数字,两人相差一个单位,欧拉为了确定究竟谁对,用心算进行全部运算,最后把错误找了出来.欧拉在失明的17年中;还解决了使牛顿头痛的月离问题和很多复杂的分析问题.
欧拉的风格是很高的,拉格朗日是稍后于欧拉的大数学家,从19岁起和欧拉通信,讨论等周问题的一般解法,这引起变分法的诞生.等周问题是欧拉多年来苦心考虑的问题,拉格朗日的解法,博得欧拉的热烈赞扬,1759年10月2日欧拉在回信中盛称拉格朗日的成就,并谦虚地压下自己在这方面较不成熟的作品暂不发表,使年青的拉格朗日的工作得以发表和流传,并赢得巨大的声誉.他晚年的时候,欧洲所有的数学家都把他当作老师,著名数学家拉普拉斯(Laplace)曾说过:"欧拉是我们的导师." 欧拉充沛的精力保持到最后一刻,1783年9月18日下午,欧拉为了庆祝他计算气球上升定律的成功,请朋友们吃饭,那时天王星刚发现不久,欧拉写出了计算天王星轨道的要领,还和他的孙子逗笑,喝完茶后,突然疾病发作,烟斗从手中落下,口里喃喃地说:"我死了",欧拉终于"停止了生命和计算".
欧拉的一生,是为数学发展而奋斗的一生,他那杰出的智慧,顽强的毅力,孜孜不倦的奋斗精神和高尚的科学道德,永远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欧拉在数学上的建树很多,对著名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的解答开创了图论的研究。欧拉还发现,不论什么形状的凸多面体,其顶点数v、棱数e、面数f之间总有v-e+f=2这个关系。v-e+f被称为欧拉示性数,成为拓扑学的基础概念。在数论中,欧拉首先引进了重要的欧拉函数φ(n),用多种方法证明了费马小定理。以欧拉的名字命名的数学公式、定理等在数学书籍中随处可见, 与此同时,他还在物理、天文、建筑以至音乐、哲学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欧拉还创设了许多数学符号,例如π(1736年),i(1777年),e (1748年),sin和cos(1748年),tg(1753年),△x(1755年),∑(1755年),f(x)(1734年)等.
参考资料: o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5:04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叔叔在攻克数学难题——‘哥德*猜想’中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绩.因此, 他的名字就和‘哥德*猜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什么叫‘哥德*猜想’呢? 1732 年德国的数学家哥德*发现的一个规律: 凡是大于2 的偶数, 都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 (质数) 的和, 即‘1+1 问题’.例如, 12=7+5, 28=11+17, 等等.哥德*对许多偶数进行的检验都说明这个猜想是正确的.后来有人验算到三亿三千万这样大的偶数都说明是正确的.但是对更大更大的偶数呢? 哥德*猜想也是正确的.不过猜想应该证明.但是要证明这个猜想却很难.哥德*把这个猜想告诉了大数学家欧拉, 请他来帮忙, 但是欧拉一直到死都没有证明出来.这个难题传遍了世界, 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数学家.两百多年过去了, ‘哥德*猜想’仍没有被证明. 前陈景润叔叔还在中学读书的时候, 就听到了曾经在清华大学教过书的沈先生说: ‘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 数学皇冠是数论, 哥德*猜想是皇冠上的明珠.’沈先生讲了以后, 有的同学嘁嘁喳喳地讨论.陈景润叔叔呢? 他没有笑也没有说, 却把摘下皇冠上的明珠的美好愿望埋在心窝里了.从此, 他学习更加勤奋, 1953 年陈景润叔叔以优异的成绩在厦门大学毕业了.他先在北京当中学教师, 后来又调到厦门大学研究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的数学名著, 写出了质量很高的数学论文.他的论文得到了许多老前辈数学家的称赞.特别是华罗庚教授对他的研究成果更为赞赏, 鼓励他继续前进.在华罗庚教授的建议下, 陈景润叔叔调到了中国科学院搞研究工作.他在精通英语、俄语的基础上, 又自学了法语、德语.他在打好了扎实的基础后, 开始向‘哥德*猜想’的高峰进军了.就在这时候陈景润叔叔忽然病倒了, 医生给他开了一张又一张的病假条要他休息.可是他不肯休息, 仍然在埋头钻研.每天从早到晚, 甚至连节日、假日也不停地工作.他的手总是握着笔在一页又一页的草稿纸上计算. ‘文化大*’中, 他被指责为走白专道路的人, 不准他进办公室, 他只得躲在只有六平方米的自己的宿舍里工作.有人连电灯都不给他, 他就点上煤油灯在床板上演算.到1972 年陈景润叔叔终于在研究‘哥德*猜想’方面攻破了‘1+2 问题’的难关, 并发表了重要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质数及不超过两个质数乘积之和》.例如: 3124<121= 11× 11 这篇论文很快传到了国外, 被国外数学家称为陈氏定理.陈景润叔叔在‘哥德*猜想’的研究方面攀上了前人没攀上的高峰, 取得了世界领先的地位, 为国争了光.现在离‘哥德*猜想 1+1 问题’的证明只有一步之远了.我们要像陈景润叔叔那样从小认真学习数学, 打好扎实基础, 长大了当个数学家.争取登上‘哥德*猜想’的顶峰, 摘下这颗明珠.追问大哥 你拿小学作文来糊弄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