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5:03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14:46
常用中药。商品主要为豆科植物野葛和甘葛藤的花。此外,有些省区尚有以同属植物的越南葛藤等植物的花作葛花使用。 [药材及产销] 葛花 FlosPuerariae 粉葛花一般为栽培,主产广西。销全国并出口。野葛花,全国各地除、*、青海外都有分布,除广西外,一般都自产自销,或不生产而用广西葛花。 [历史] 本品始载于《名医别录》。附载于葛根项下。据载:"葛花气味甘、平、无毒,主治:消酒,同小豆花干末酒服、饮酒不醉也"。葛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历代本草均有记载,多类同,而《本草纲目》对葛的记述更为详细,据载:"葛有野生,有家种。其蔓延长……,其根外紫内白,长者七、八尺。其叶有三尖,如枫叶而长,面青背淡。其花成穗,叠叠相缀,红紫色。其荚如小黄豆荚,亦有毛。其子绿色……"。据以上记载,本品与目前市场上的商品葛花基本相符。 [原植物] 1. 野葛 别名:葛条(东北、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福建),粉葛(山西、江苏、江西、福建、湖南、四川),甘葛(河南、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葛藤(东北、山东、陕西、浙江、江西),粉葛藤(江西、甘肃),粉葛花(四川)。 Pueraria lobata (Willd.) Ohwi-[P. thunbergiana (S. etZ.) Benth.;P. Hirsuta (Thunb.) Schneid.;P. pseudohirsuta Tang et wang]--豆科Leguminosae 多年生藤本,长达10m以上,全株被黄褐色长硬毛。块根肥大,灰褐色,长达1m以上,直径2~8cm。叶互生,三出复叶,具长柄,顶端小叶柄长于两侧的小叶柄;托叶着生于中部,呈盾状,卵状长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小托叶线状披针形,顶生小叶片菱状卵形,有时3浅裂,长8~19cm,宽6.5~18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两面均被糙毛,下面较密,侧生小叶片偏宽卵形或偏菱卵形,长6.5~17cm,宽4.5~12cm,先端渐尖,基部偏斜形,边缘有时2~3波状浅裂。总状花序腋生,总花梗密被黄褐色绒毛,花密集,花梗短;苞片线形,早落,小苞片卵形或披针形;花萼钟状,长0.8~1cm,5齿裂,萼齿披针形,每萼筒近等长或稍长于萼筒,两面均被*柔毛;花冠蓝紫色或紫色,长1.2~1.5cm,旗瓣近圆形或卵圆形,先端微凹,基部有2短耳,翼瓣狭椭圆形,短于旗瓣,通常仅一边的基部有耳,龙骨瓣稍长于翼瓣;雄蕊10,2体;子房线形,被黄褐色硬毛,花柱弯曲。荚果宽线形,扁平;长5~9cm,宽0.7~1cm,表面被黄褐色硬毛。种子卵圆形,扁平,褐色,有光泽。花期5~9。果期8~10月。 生于山坡灌草丛中,路旁,疏林中较阴湿地,林缘或山谷中。 除、青海、*等省区外,分面几遍全国各地。 2. 甘葛藤 别名:粉葛、甘葛、葛根(广东、广西),葛麻藤(广西、云南)。 Pueraria thomsonii Benth.--豆科Leguminosae 多年生藤本,攀援,全体密被黄褐色开展的粗毛和平伏的短柔毛。块根肥大,灰褐色,长达1m,直径达6~8cm,粉性较大。叶为三出复叶,具长柄,托叶盾状,披针状长椭圆形,有毛;小托叶线形;小叶片菱状卵形至宽三角状卵形,有时2~3浅裂,长9~20cm,宽8~18cm,先端短渐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均密被*平伏的短柔毛。总状花序腋生,花多数,长达2.5cm,小苞片卵形;花萼钟状,长1.2~1.5cm,外面密被*平伏的短柔毛。内面密被毛,萼齿5,长圆状披针形,长约为萼筒的2倍,最下部1萼齿为最长,均被*毛;花冠淡紫色或紫红色,少有白色,旗瓣近圆形,长达2.2cm,先端微凹,基部有两耳,并有2胼胝体,爪很短,长仅2~3mm,翼瓣微弯,有明显的爪,龙瓣稍长于翼瓣,耳不明显。雄蕊10,2体;子房线形,被毛,花托弯曲。荚果狭长椭圆形,扁平,长10~12cm,宽1~1.2cm,被黄褐色长毛或近*,成熟时黑色,种子肾形或圆形,黄褐色。花期6~9。果期8~10月。 栽培于田间、村边,或野生于山野灌丛或疏林中。 分布于广东、广西、四川、云南。 [采制] 7~9月开花期,采收待开放的花蕾,或把花穗一起剪下,阴干后除去枝梗杂质。 [化学成份] 从野葛新鲜花中提得挥发油,其中性油中含辛烯-1-醇-3(1-octen-3-ol)、丁香油酚、芳樟醇,酸性油中得苯甲酸甲酯、丙酸甲酯、异戊酸甲酯、正己酸甲酯。另分得尼泊尔鸢尾素(irisolidon)、染料木因(genistein)、黄豆甙元、槲皮素、葛花甙(kakkalide)、鹰嘴豆素甲(biochaninA)芒柄花素(formononetin)、芒柄花甙(ononin)、印度黄檀甙(sissotorin),又从中提得三萜皂甙Sophoraiol、Kaikasaponin、Soyasaponin。此外还分得β-谷甾醇-3-0-β-D-葡萄糖。
性状鉴别 1. 野葛花:花蕾呈扁长圆形。开放的花皱缩,花萼灰绿色至灰*,萼齿5,披针形,约与萼筒等长或稍长,上面二齿合生长8~11mm,下面裂片最长一片可长达15mm,其它二片长5~7mm,内外均有灰白色毛,花冠蓝色至蓝紫色,久置则呈灰*。旗瓣近圆形或长圆形,高6~15mm,宽6~12mm,先端*缺刻深0.5~1.0mm,翼瓣窄三角形,长6~12mm,宽2~5mm,基部附属体一侧甚小或缺如,弦侧附属体明显长大于宽,龙骨瓣长5~13mm,宽3~5mm,弦侧基部有三角形附属体。花药长0.6~0.9mm,宽0.3~0.5mm。无臭、味淡。 2. 粉葛花:花蕾呈不规则的扁长圆形或三角形,花萼黄绿色至灰绿色,萼齿显著长于萼筒,内外均有灰白色毛,上面裂片先端二*(二齿合生)长12~16mm,下方三裂片最长的可达20mm。花冠紫色或灰紫色,久置后呈黄白色至深*,5片,旗瓣近圆形或长圆形,高6~20mm,宽6~16mm,先端楔形切入,深1.0~1.9mm,基部有二短圆耳状突起;翼瓣长椭圆状,长5~20mm,宽3~5mm,基部两侧附属体呈不对称的耳状突起;龙骨瓣长6~20mm,宽3~8mm,弦侧基部附属体不明显,稍呈突起。花药长1~1.5mm,宽0.2~1mm。雌蕊具毛。体轻,无臭,味淡。 显微鉴别 1. 野葛花:萼片横切面,上下表皮都着生非腺毛及腺毛,非腺毛单列,基部2个细胞小型,先端细胞细长,末端锐尖。腺毛多细胞头,内含浅*内含物。上表面细胞内侧有含1个单棱晶的厚壁细胞。旗瓣*部厚125~230μm,上表皮细胞壁方形,呈乳突状,外覆有厚(19~23μm)瘤状角质层,*部的上表皮细胞高19~26μm,下表皮细胞高18~24μm,宽8~14μm,表面有厚9~11μm的角质层。花粉粒,显微镜下P×E=20.4~23.8×22.1~23.8μm,扫描电镜下长球形,P×E=20~23×23~25μm。表面网眼较小,点状,孔状,网眼内颗粒状纹饰少。 2. 粉葛花:旗瓣中部的横切面中心厚110~300μm,上表皮细胞长方形,高34~49μm,宽10~18μm,细胞呈扁平突起,覆有4~6μm厚的角质层。*部的下表皮细胞类方形,高19~26μm,宽9~14μm,表面有厚7~9μm的角质层呈乳头状突起。花粉粒淡*,单粒,3孔沟,显微镜下,P×E=20.4~23.8×20.4~27.2μm,扫描电镜下长球形,P×E=21~23×23~25μm。表面具网纹纹饰,网眼较大,多边形,网眼内具多数明显的颗粒状纹饰。 理化鉴别 1. 薄层层析。样品制备:取样品粗粉20g,用70%甲醇60℃热浸4小时,滤过,回收甲醇,得深棕色浸膏,以水溶解后通过湿法装的聚酰胺柱,柱先用水洗脱杂质至水溶液无色,再用70%甲醇洗脱,甲醇洗脱液浓缩点样。吸附剂:硅胶G。展开剂:苯-甲醇(8.5:1.5)。显色剂:2%三氯化铁的50%乙醇液+2%铁*的50%乙醇等量混合。斑点显深蓝色。 2. 高效液相层析。样品制备:取葛花生药粉末(60目)0.1g,置50ml三角瓶,加70%乙醇10ml,超声波振荡30分钟,冷却后称重,补足损失的溶剂,离心二次,取澄清液或稀释后4μl进样。柱:4.0×250mm;固定相:ZY110YQG-C18(北京分析仪器厂);流动相:(1)甲醇-水-二氯甲烷-醋酸铵(100ml:275ml:2ml:1.7×10-3M),(2)甲醇-水-醋酸铵 (175ml:175ml:1.7×10-3M);流速0.5ml/min;检测波长:250nm;灵敏度0.04ALFS;纸速:2mm/min;压力:250kg/cm。经液相色谱分离后,得各不同种葛花的色谱图,同时与标准品进行对照。 [性味及功效] 味甘,性平。有解酒毒,除胃热的功能。用于酒后烦渴、头痛、呕吐、湿热便血。用量3~5g。 [附注] 1. 《中药志》1960年版三册"葛花"项的附注内载广西部分地区所用"葛花",花蕾较葛花小,表面具红棕色毛茸。经进一步调查及收集样品,发现在历年所收集的葛花商品中,广西桂林,广东,湖南,福建所销的商品中混有此花,个别县亦有以此为主要商品(广西南丹、全县),从原植物标本鉴定核实,应为越南葛[Pueraria montana(Lour.)Merr.]的花,据记载本种在作葛花用,亦有解酒毒的功用。本种植物的主要特征为藤本,有块根;小叶3,顶生小叶阔卵形,先端渐尖,基部圆形,叶片宽小于长,两面均被毛,托叶盾状披针形;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花序有分枝,花多而密,苞片卵形,短于小苞片;花萼长7~8mm;萼齿5;荚果线形,被毛。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福建、等省区。花蕾呈细圆筒形或略弯曲,花萼钟状,黄绿色至灰绿色,萼齿短于萼筒或等长,内外均有*毛,上面萼长5~11mm,下面最长的萼长达12mm,其它二片长8~12mm。花瓣紫色或灰紫色,久置后呈棕*,旗瓣高6~13mm,宽6~12mm,先端*缺刻深;翼瓣镰刀形,长5~13mm,宽2~4mm,弦部有显著长大于宽的突出附属体,另侧无附属体;龙骨瓣长5~13mm,宽2~4mm,扩大部腹面平直,爪部急尖,有一短突起,背面弧状弯曲成三角形。花药长0.7~1mm,宽0.4~0.5mm(照片右)。旗瓣*部横切面,厚100~185μm,上表皮细胞高22~34μm,表面有厚7~9μm的角质层,不呈乳突状突出。*部下表皮细胞高7~23μm,有13~15μm厚的角质层。花粉粒显微镜下P×E=18.7~22.1×20.4~23.8μm,扫描电镜下长球形P×E=21~22×22~23μm。表面网状纹饰点状或不规则形,网眼内几乎无或仅少数有单个颗粒纹饰。 2. 据记载,广西沙葛花(即豆薯花)曾作葛花药用,系豆科豆属Pachyrhizuserosus (L.) Urban的花,原产美洲热带地区,与葛花不同,不应作葛花用。经我们从广西各地及全国各主要省区收集的葛花商品药材中,未观察到沙葛花的存在。沙葛花的待开放花蕾,萼齿4,几等长,上面一个宽卵形,下面3个卵形,花冠紫堇色;旗瓣近长圆形,高12~15mm,宽6~9mm;翼瓣长椭圆形,长11~14mm,宽约4mm,基部弦侧附属体稍呈弯钩状突起,另侧无。龙骨瓣长11~15mm,宽约4mm,基部弦侧无附属体。花药长1~1.6 mm,宽0.8~0.9 mm。花粉粒显微镜下P×E=32.3~34.0×30.6~35.7μm,扫描电镜下近球形,网眼为点状、孔状、裂缝状,P×E=33.5×31.4μm。 3. 据记载,四川峨嵋葛藤P. omeiensis wang et Tang有作葛花药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14:46
葛花和葛根同样是中药解酒的好东西。
葛花为少常用中药。商品主要为豆科植物野葛和甘葛藤的花。此外,有些省区尚有以同属植物的越南葛藤等植物的花作葛花使用。 野葛花,全国各地除、*、青海外都有分布,葛花最初载于《名医别录》,据载:"葛花气味甘、平、无毒,主治:消酒,同小豆花干末酒服、饮酒不醉也"。而《本草纲目》对葛的记述更为详细,据载:"葛有野生,有家种。其蔓延长……,其根外紫内白,长者七、八尺。其叶有三尖,如枫叶而长,面青背淡。其花成穗,叠叠相缀,红紫色。其荚如小黄豆荚,亦有毛。其子绿色……"。据以上记载,本品与目前市场上的商品葛花基本相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14:46
常用中药。商品主要为豆科植物野葛和甘葛藤的花。此外,有些省区尚有以同属植物的越南葛藤等植物的花作葛花使用。 [药材及产销] 葛花 FlosPuerariae 粉葛花一般为栽培,主产广西。销全国并出口。野葛花,全国各地除、*、青海外都有分布,除广西外,一般都自产自销,或不生产而用广西葛花。 [历史] 本品始载于《名医别录》。附载于葛根项下。据载:"葛花气味甘、平、无毒,主治:消酒,同小豆花干末酒服、饮酒不醉也"。葛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历代本草均有记载,多类同,而《本草纲目》对葛的记述更为详细,据载:"葛有野生,有家种。其蔓延长……,其根外紫内白,长者七、八尺。其叶有三尖,如枫叶而长,面青背淡。其花成穗,叠叠相缀,红紫色。其荚如小黄豆荚,亦有毛。其子绿色……"。据以上记载,本品与目前市场上的商品葛花基本相符。 [原植物] 1. 野葛 别名:葛条(东北、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福建),粉葛(山西、江苏、江西、福建、湖南、四川),甘葛(河南、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葛藤(东北、山东、陕西、浙江、江西),粉葛藤(江西、甘肃),粉葛花(四川)。 Pueraria lobata (Willd.) Ohwi-[P. thunbergiana (S. etZ.) Benth.;P. Hirsuta (Thunb.) Schneid.;P. pseudohirsuta Tang et wang]--豆科Leguminosae 多年生藤本,长达10m以上,全株被黄褐色长硬毛。块根肥大,灰褐色,长达1m以上,直径2~8cm。叶互生,三出复叶,具长柄,顶端小叶柄长于两侧的小叶柄;托叶着生于中部,呈盾状,卵状长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小托叶线状披针形,顶生小叶片菱状卵形,有时3浅裂,长8~19cm,宽6.5~18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两面均被糙毛,下面较密,侧生小叶片偏宽卵形或偏菱卵形,长6.5~17cm,宽4.5~12cm,先端渐尖,基部偏斜形,边缘有时2~3波状浅裂。总状花序腋生,总花梗密被黄褐色绒毛,花密集,花梗短;苞片线形,早落,小苞片卵形或披针形;花萼钟状,长0.8~1cm,5齿裂,萼齿披针形,每萼筒近等长或稍长于萼筒,两面均被*柔毛;花冠蓝紫色或紫色,长1.2~1.5cm,旗瓣近圆形或卵圆形,先端微凹,基部有2短耳,翼瓣狭椭圆形,短于旗瓣,通常仅一边的基部有耳,龙骨瓣稍长于翼瓣;雄蕊10,2体;子房线形,被黄褐色硬毛,花柱弯曲。荚果宽线形,扁平;长5~9cm,宽0.7~1cm,表面被黄褐色硬毛。种子卵圆形,扁平,褐色,有光泽。花期5~9。果期8~10月。 生于山坡灌草丛中,路旁,疏林中较阴湿地,林缘或山谷中。 除、青海、*等省区外,分面几遍全国各地。 2. 甘葛藤 别名:粉葛、甘葛、葛根(广东、广西),葛麻藤(广西、云南)。 Pueraria thomsonii Benth.--豆科Leguminosae 多年生藤本,攀援,全体密被黄褐色开展的粗毛和平伏的短柔毛。块根肥大,灰褐色,长达1m,直径达6~8cm,粉性较大。叶为三出复叶,具长柄,托叶盾状,披针状长椭圆形,有毛;小托叶线形;小叶片菱状卵形至宽三角状卵形,有时2~3浅裂,长9~20cm,宽8~18cm,先端短渐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均密被*平伏的短柔毛。总状花序腋生,花多数,长达2.5cm,小苞片卵形;花萼钟状,长1.2~1.5cm,外面密被*平伏的短柔毛。内面密被毛,萼齿5,长圆状披针形,长约为萼筒的2倍,最下部1萼齿为最长,均被*毛;花冠淡紫色或紫红色,少有白色,旗瓣近圆形,长达2.2cm,先端微凹,基部有两耳,并有2胼胝体,爪很短,长仅2~3mm,翼瓣微弯,有明显的爪,龙瓣稍长于翼瓣,耳不明显。雄蕊10,2体;子房线形,被毛,花托弯曲。荚果狭长椭圆形,扁平,长10~12cm,宽1~1.2cm,被黄褐色长毛或近*,成熟时黑色,种子肾形或圆形,黄褐色。花期6~9。果期8~10月。 栽培于田间、村边,或野生于山野灌丛或疏林中。 分布于广东、广西、四川、云南。 [采制] 7~9月开花期,采收待开放的花蕾,或把花穗一起剪下,阴干后除去枝梗杂质。 [化学成份] 从野葛新鲜花中提得挥发油,其中性油中含辛烯-1-醇-3(1-octen-3-ol)、丁香油酚、芳樟醇,酸性油中得苯甲酸甲酯、丙酸甲酯、异戊酸甲酯、正己酸甲酯。另分得尼泊尔鸢尾素(irisolidon)、染料木因(genistein)、黄豆甙元、槲皮素、葛花甙(kakkalide)、鹰嘴豆素甲(biochaninA)芒柄花素(formononetin)、芒柄花甙(ononin)、印度黄檀甙(sissotorin),又从中提得三萜皂甙Sophoraiol、Kaikasaponin、Soyasaponin。此外还分得β-谷甾醇-3-0-β-D-葡萄糖。
性状鉴别 1. 野葛花:花蕾呈扁长圆形。开放的花皱缩,花萼灰绿色至灰*,萼齿5,披针形,约与萼筒等长或稍长,上面二齿合生长8~11mm,下面裂片最长一片可长达15mm,其它二片长5~7mm,内外均有灰白色毛,花冠蓝色至蓝紫色,久置则呈灰*。旗瓣近圆形或长圆形,高6~15mm,宽6~12mm,先端*缺刻深0.5~1.0mm,翼瓣窄三角形,长6~12mm,宽2~5mm,基部附属体一侧甚小或缺如,弦侧附属体明显长大于宽,龙骨瓣长5~13mm,宽3~5mm,弦侧基部有三角形附属体。花药长0.6~0.9mm,宽0.3~0.5mm。无臭、味淡。 2. 粉葛花:花蕾呈不规则的扁长圆形或三角形,花萼黄绿色至灰绿色,萼齿显著长于萼筒,内外均有灰白色毛,上面裂片先端二*(二齿合生)长12~16mm,下方三裂片最长的可达20mm。花冠紫色或灰紫色,久置后呈黄白色至深*,5片,旗瓣近圆形或长圆形,高6~20mm,宽6~16mm,先端楔形切入,深1.0~1.9mm,基部有二短圆耳状突起;翼瓣长椭圆状,长5~20mm,宽3~5mm,基部两侧附属体呈不对称的耳状突起;龙骨瓣长6~20mm,宽3~8mm,弦侧基部附属体不明显,稍呈突起。花药长1~1.5mm,宽0.2~1mm。雌蕊具毛。体轻,无臭,味淡。 显微鉴别 1. 野葛花:萼片横切面,上下表皮都着生非腺毛及腺毛,非腺毛单列,基部2个细胞小型,先端细胞细长,末端锐尖。腺毛多细胞头,内含浅*内含物。上表面细胞内侧有含1个单棱晶的厚壁细胞。旗瓣*部厚125~230μm,上表皮细胞壁方形,呈乳突状,外覆有厚(19~23μm)瘤状角质层,*部的上表皮细胞高19~26μm,下表皮细胞高18~24μm,宽8~14μm,表面有厚9~11μm的角质层。花粉粒,显微镜下P×E=20.4~23.8×22.1~23.8μm,扫描电镜下长球形,P×E=20~23×23~25μm。表面网眼较小,点状,孔状,网眼内颗粒状纹饰少。 2. 粉葛花:旗瓣中部的横切面中心厚110~300μm,上表皮细胞长方形,高34~49μm,宽10~18μm,细胞呈扁平突起,覆有4~6μm厚的角质层。*部的下表皮细胞类方形,高19~26μm,宽9~14μm,表面有厚7~9μm的角质层呈乳头状突起。花粉粒淡*,单粒,3孔沟,显微镜下,P×E=20.4~23.8×20.4~27.2μm,扫描电镜下长球形,P×E=21~23×23~25μm。表面具网纹纹饰,网眼较大,多边形,网眼内具多数明显的颗粒状纹饰。 理化鉴别 1. 薄层层析。样品制备:取样品粗粉20g,用70%甲醇60℃热浸4小时,滤过,回收甲醇,得深棕色浸膏,以水溶解后通过湿法装的聚酰胺柱,柱先用水洗脱杂质至水溶液无色,再用70%甲醇洗脱,甲醇洗脱液浓缩点样。吸附剂:硅胶G。展开剂:苯-甲醇(8.5:1.5)。显色剂:2%三氯化铁的50%乙醇液+2%铁*的50%乙醇等量混合。斑点显深蓝色。 2. 高效液相层析。样品制备:取葛花生药粉末(60目)0.1g,置50ml三角瓶,加70%乙醇10ml,超声波振荡30分钟,冷却后称重,补足损失的溶剂,离心二次,取澄清液或稀释后4μl进样。柱:4.0×250mm;固定相:ZY110YQG-C18(北京分析仪器厂);流动相:(1)甲醇-水-二氯甲烷-醋酸铵(100ml:275ml:2ml:1.7×10-3M),(2)甲醇-水-醋酸铵 (175ml:175ml:1.7×10-3M);流速0.5ml/min;检测波长:250nm;灵敏度0.04ALFS;纸速:2mm/min;压力:250kg/cm。经液相色谱分离后,得各不同种葛花的色谱图,同时与标准品进行对照。 [性味及功效] 味甘,性平。有解酒毒,除胃热的功能。用于酒后烦渴、头痛、呕吐、湿热便血。用量3~5g。 [附注] 1. 《中药志》1960年版三册"葛花"项的附注内载广西部分地区所用"葛花",花蕾较葛花小,表面具红棕色毛茸。经进一步调查及收集样品,发现在历年所收集的葛花商品中,广西桂林,广东,湖南,福建所销的商品中混有此花,个别县亦有以此为主要商品(广西南丹、全县),从原植物标本鉴定核实,应为越南葛[Pueraria montana(Lour.)Merr.]的花,据记载本种在作葛花用,亦有解酒毒的功用。本种植物的主要特征为藤本,有块根;小叶3,顶生小叶阔卵形,先端渐尖,基部圆形,叶片宽小于长,两面均被毛,托叶盾状披针形;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花序有分枝,花多而密,苞片卵形,短于小苞片;花萼长7~8mm;萼齿5;荚果线形,被毛。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福建、等省区。花蕾呈细圆筒形或略弯曲,花萼钟状,黄绿色至灰绿色,萼齿短于萼筒或等长,内外均有*毛,上面萼长5~11mm,下面最长的萼长达12mm,其它二片长8~12mm。花瓣紫色或灰紫色,久置后呈棕*,旗瓣高6~13mm,宽6~12mm,先端*缺刻深;翼瓣镰刀形,长5~13mm,宽2~4mm,弦部有显著长大于宽的突出附属体,另侧无附属体;龙骨瓣长5~13mm,宽2~4mm,扩大部腹面平直,爪部急尖,有一短突起,背面弧状弯曲成三角形。花药长0.7~1mm,宽0.4~0.5mm(照片右)。旗瓣*部横切面,厚100~185μm,上表皮细胞高22~34μm,表面有厚7~9μm的角质层,不呈乳突状突出。*部下表皮细胞高7~23μm,有13~15μm厚的角质层。花粉粒显微镜下P×E=18.7~22.1×20.4~23.8μm,扫描电镜下长球形P×E=21~22×22~23μm。表面网状纹饰点状或不规则形,网眼内几乎无或仅少数有单个颗粒纹饰。 2. 据记载,广西沙葛花(即豆薯花)曾作葛花药用,系豆科豆属Pachyrhizuserosus (L.) Urban的花,原产美洲热带地区,与葛花不同,不应作葛花用。经我们从广西各地及全国各主要省区收集的葛花商品药材中,未观察到沙葛花的存在。沙葛花的待开放花蕾,萼齿4,几等长,上面一个宽卵形,下面3个卵形,花冠紫堇色;旗瓣近长圆形,高12~15mm,宽6~9mm;翼瓣长椭圆形,长11~14mm,宽约4mm,基部弦侧附属体稍呈弯钩状突起,另侧无。龙骨瓣长11~15mm,宽约4mm,基部弦侧无附属体。花药长1~1.6 mm,宽0.8~0.9 mm。花粉粒显微镜下P×E=32.3~34.0×30.6~35.7μm,扫描电镜下近球形,网眼为点状、孔状、裂缝状,P×E=33.5×31.4μm。 3. 据记载,四川峨嵋葛藤P. omeiensis wang et Tang有作葛花药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14:46
常用中药。商品主要为豆科植物野葛和甘葛藤的花。此外,有些省区尚有以同属植物的越南葛藤等植物的花作葛花使用。 [药材及产销] 葛花 FlosPuerariae 粉葛花一般为栽培,主产广西。销全国并出口。野葛花,全国各地除、*、青海外都有分布,除广西外,一般都自产自销,或不生产而用广西葛花。 [历史] 本品始载于《名医别录》。附载于葛根项下。据载:"葛花气味甘、平、无毒,主治:消酒,同小豆花干末酒服、饮酒不醉也"。葛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历代本草均有记载,多类同,而《本草纲目》对葛的记述更为详细,据载:"葛有野生,有家种。其蔓延长……,其根外紫内白,长者七、八尺。其叶有三尖,如枫叶而长,面青背淡。其花成穗,叠叠相缀,红紫色。其荚如小黄豆荚,亦有毛。其子绿色……"。据以上记载,本品与目前市场上的商品葛花基本相符。 [原植物] 1. 野葛 别名:葛条(东北、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福建),粉葛(山西、江苏、江西、福建、湖南、四川),甘葛(河南、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葛藤(东北、山东、陕西、浙江、江西),粉葛藤(江西、甘肃),粉葛花(四川)。 Pueraria lobata (Willd.) Ohwi-[P. thunbergiana (S. etZ.) Benth.;P. Hirsuta (Thunb.) Schneid.;P. pseudohirsuta Tang et wang]--豆科Leguminosae 多年生藤本,长达10m以上,全株被黄褐色长硬毛。块根肥大,灰褐色,长达1m以上,直径2~8cm。叶互生,三出复叶,具长柄,顶端小叶柄长于两侧的小叶柄;托叶着生于中部,呈盾状,卵状长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小托叶线状披针形,顶生小叶片菱状卵形,有时3浅裂,长8~19cm,宽6.5~18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两面均被糙毛,下面较密,侧生小叶片偏宽卵形或偏菱卵形,长6.5~17cm,宽4.5~12cm,先端渐尖,基部偏斜形,边缘有时2~3波状浅裂。总状花序腋生,总花梗密被黄褐色绒毛,花密集,花梗短;苞片线形,早落,小苞片卵形或披针形;花萼钟状,长0.8~1cm,5齿裂,萼齿披针形,每萼筒近等长或稍长于萼筒,两面均被*柔毛;花冠蓝紫色或紫色,长1.2~1.5cm,旗瓣近圆形或卵圆形,先端微凹,基部有2短耳,翼瓣狭椭圆形,短于旗瓣,通常仅一边的基部有耳,龙骨瓣稍长于翼瓣;雄蕊10,2体;子房线形,被黄褐色硬毛,花柱弯曲。荚果宽线形,扁平;长5~9cm,宽0.7~1cm,表面被黄褐色硬毛。种子卵圆形,扁平,褐色,有光泽。花期5~9。果期8~10月。 生于山坡灌草丛中,路旁,疏林中较阴湿地,林缘或山谷中。 除、青海、*等省区外,分面几遍全国各地。 2. 甘葛藤 别名:粉葛、甘葛、葛根(广东、广西),葛麻藤(广西、云南)。 Pueraria thomsonii Benth.--豆科Leguminosae 多年生藤本,攀援,全体密被黄褐色开展的粗毛和平伏的短柔毛。块根肥大,灰褐色,长达1m,直径达6~8cm,粉性较大。叶为三出复叶,具长柄,托叶盾状,披针状长椭圆形,有毛;小托叶线形;小叶片菱状卵形至宽三角状卵形,有时2~3浅裂,长9~20cm,宽8~18cm,先端短渐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均密被*平伏的短柔毛。总状花序腋生,花多数,长达2.5cm,小苞片卵形;花萼钟状,长1.2~1.5cm,外面密被*平伏的短柔毛。内面密被毛,萼齿5,长圆状披针形,长约为萼筒的2倍,最下部1萼齿为最长,均被*毛;花冠淡紫色或紫红色,少有白色,旗瓣近圆形,长达2.2cm,先端微凹,基部有两耳,并有2胼胝体,爪很短,长仅2~3mm,翼瓣微弯,有明显的爪,龙瓣稍长于翼瓣,耳不明显。雄蕊10,2体;子房线形,被毛,花托弯曲。荚果狭长椭圆形,扁平,长10~12cm,宽1~1.2cm,被黄褐色长毛或近*,成熟时黑色,种子肾形或圆形,黄褐色。花期6~9。果期8~10月。 栽培于田间、村边,或野生于山野灌丛或疏林中。 分布于广东、广西、四川、云南。 [采制] 7~9月开花期,采收待开放的花蕾,或把花穗一起剪下,阴干后除去枝梗杂质。 [化学成份] 从野葛新鲜花中提得挥发油,其中性油中含辛烯-1-醇-3(1-octen-3-ol)、丁香油酚、芳樟醇,酸性油中得苯甲酸甲酯、丙酸甲酯、异戊酸甲酯、正己酸甲酯。另分得尼泊尔鸢尾素(irisolidon)、染料木因(genistein)、黄豆甙元、槲皮素、葛花甙(kakkalide)、鹰嘴豆素甲(biochaninA)芒柄花素(formononetin)、芒柄花甙(ononin)、印度黄檀甙(sissotorin),又从中提得三萜皂甙Sophoraiol、Kaikasaponin、Soyasaponin。此外还分得β-谷甾醇-3-0-β-D-葡萄糖。
性状鉴别 1. 野葛花:花蕾呈扁长圆形。开放的花皱缩,花萼灰绿色至灰*,萼齿5,披针形,约与萼筒等长或稍长,上面二齿合生长8~11mm,下面裂片最长一片可长达15mm,其它二片长5~7mm,内外均有灰白色毛,花冠蓝色至蓝紫色,久置则呈灰*。旗瓣近圆形或长圆形,高6~15mm,宽6~12mm,先端*缺刻深0.5~1.0mm,翼瓣窄三角形,长6~12mm,宽2~5mm,基部附属体一侧甚小或缺如,弦侧附属体明显长大于宽,龙骨瓣长5~13mm,宽3~5mm,弦侧基部有三角形附属体。花药长0.6~0.9mm,宽0.3~0.5mm。无臭、味淡。 2. 粉葛花:花蕾呈不规则的扁长圆形或三角形,花萼黄绿色至灰绿色,萼齿显著长于萼筒,内外均有灰白色毛,上面裂片先端二*(二齿合生)长12~16mm,下方三裂片最长的可达20mm。花冠紫色或灰紫色,久置后呈黄白色至深*,5片,旗瓣近圆形或长圆形,高6~20mm,宽6~16mm,先端楔形切入,深1.0~1.9mm,基部有二短圆耳状突起;翼瓣长椭圆状,长5~20mm,宽3~5mm,基部两侧附属体呈不对称的耳状突起;龙骨瓣长6~20mm,宽3~8mm,弦侧基部附属体不明显,稍呈突起。花药长1~1.5mm,宽0.2~1mm。雌蕊具毛。体轻,无臭,味淡。 显微鉴别 1. 野葛花:萼片横切面,上下表皮都着生非腺毛及腺毛,非腺毛单列,基部2个细胞小型,先端细胞细长,末端锐尖。腺毛多细胞头,内含浅*内含物。上表面细胞内侧有含1个单棱晶的厚壁细胞。旗瓣*部厚125~230μm,上表皮细胞壁方形,呈乳突状,外覆有厚(19~23μm)瘤状角质层,*部的上表皮细胞高19~26μm,下表皮细胞高18~24μm,宽8~14μm,表面有厚9~11μm的角质层。花粉粒,显微镜下P×E=20.4~23.8×22.1~23.8μm,扫描电镜下长球形,P×E=20~23×23~25μm。表面网眼较小,点状,孔状,网眼内颗粒状纹饰少。 2. 粉葛花:旗瓣中部的横切面中心厚110~300μm,上表皮细胞长方形,高34~49μm,宽10~18μm,细胞呈扁平突起,覆有4~6μm厚的角质层。*部的下表皮细胞类方形,高19~26μm,宽9~14μm,表面有厚7~9μm的角质层呈乳头状突起。花粉粒淡*,单粒,3孔沟,显微镜下,P×E=20.4~23.8×20.4~27.2μm,扫描电镜下长球形,P×E=21~23×23~25μm。表面具网纹纹饰,网眼较大,多边形,网眼内具多数明显的颗粒状纹饰。 理化鉴别 1. 薄层层析。样品制备:取样品粗粉20g,用70%甲醇60℃热浸4小时,滤过,回收甲醇,得深棕色浸膏,以水溶解后通过湿法装的聚酰胺柱,柱先用水洗脱杂质至水溶液无色,再用70%甲醇洗脱,甲醇洗脱液浓缩点样。吸附剂:硅胶G。展开剂:苯-甲醇(8.5:1.5)。显色剂:2%三氯化铁的50%乙醇液+2%铁*的50%乙醇等量混合。斑点显深蓝色。 2. 高效液相层析。样品制备:取葛花生药粉末(60目)0.1g,置50ml三角瓶,加70%乙醇10ml,超声波振荡30分钟,冷却后称重,补足损失的溶剂,离心二次,取澄清液或稀释后4μl进样。柱:4.0×250mm;固定相:ZY110YQG-C18(北京分析仪器厂);流动相:(1)甲醇-水-二氯甲烷-醋酸铵(100ml:275ml:2ml:1.7×10-3M),(2)甲醇-水-醋酸铵 (175ml:175ml:1.7×10-3M);流速0.5ml/min;检测波长:250nm;灵敏度0.04ALFS;纸速:2mm/min;压力:250kg/cm。经液相色谱分离后,得各不同种葛花的色谱图,同时与标准品进行对照。 [性味及功效] 味甘,性平。有解酒毒,除胃热的功能。用于酒后烦渴、头痛、呕吐、湿热便血。用量3~5g。 [附注] 1. 《中药志》1960年版三册"葛花"项的附注内载广西部分地区所用"葛花",花蕾较葛花小,表面具红棕色毛茸。经进一步调查及收集样品,发现在历年所收集的葛花商品中,广西桂林,广东,湖南,福建所销的商品中混有此花,个别县亦有以此为主要商品(广西南丹、全县),从原植物标本鉴定核实,应为越南葛[Pueraria montana(Lour.)Merr.]的花,据记载本种在作葛花用,亦有解酒毒的功用。本种植物的主要特征为藤本,有块根;小叶3,顶生小叶阔卵形,先端渐尖,基部圆形,叶片宽小于长,两面均被毛,托叶盾状披针形;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花序有分枝,花多而密,苞片卵形,短于小苞片;花萼长7~8mm;萼齿5;荚果线形,被毛。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福建、等省区。花蕾呈细圆筒形或略弯曲,花萼钟状,黄绿色至灰绿色,萼齿短于萼筒或等长,内外均有*毛,上面萼长5~11mm,下面最长的萼长达12mm,其它二片长8~12mm。花瓣紫色或灰紫色,久置后呈棕*,旗瓣高6~13mm,宽6~12mm,先端*缺刻深;翼瓣镰刀形,长5~13mm,宽2~4mm,弦部有显著长大于宽的突出附属体,另侧无附属体;龙骨瓣长5~13mm,宽2~4mm,扩大部腹面平直,爪部急尖,有一短突起,背面弧状弯曲成三角形。花药长0.7~1mm,宽0.4~0.5mm(照片右)。旗瓣*部横切面,厚100~185μm,上表皮细胞高22~34μm,表面有厚7~9μm的角质层,不呈乳突状突出。*部下表皮细胞高7~23μm,有13~15μm厚的角质层。花粉粒显微镜下P×E=18.7~22.1×20.4~23.8μm,扫描电镜下长球形P×E=21~22×22~23μm。表面网状纹饰点状或不规则形,网眼内几乎无或仅少数有单个颗粒纹饰。 2. 据记载,广西沙葛花(即豆薯花)曾作葛花药用,系豆科豆属Pachyrhizuserosus (L.) Urban的花,原产美洲热带地区,与葛花不同,不应作葛花用。经我们从广西各地及全国各主要省区收集的葛花商品药材中,未观察到沙葛花的存在。沙葛花的待开放花蕾,萼齿4,几等长,上面一个宽卵形,下面3个卵形,花冠紫堇色;旗瓣近长圆形,高12~15mm,宽6~9mm;翼瓣长椭圆形,长11~14mm,宽约4mm,基部弦侧附属体稍呈弯钩状突起,另侧无。龙骨瓣长11~15mm,宽约4mm,基部弦侧无附属体。花药长1~1.6 mm,宽0.8~0.9 mm。花粉粒显微镜下P×E=32.3~34.0×30.6~35.7μm,扫描电镜下近球形,网眼为点状、孔状、裂缝状,P×E=33.5×31.4μm。 3. 据记载,四川峨嵋葛藤P. omeiensis wang et Tang有作葛花药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14:46
葛花和葛根同样是中药解酒的好东西。
葛花为少常用中药。商品主要为豆科植物野葛和甘葛藤的花。此外,有些省区尚有以同属植物的越南葛藤等植物的花作葛花使用。 野葛花,全国各地除、*、青海外都有分布,葛花最初载于《名医别录》,据载:"葛花气味甘、平、无毒,主治:消酒,同小豆花干末酒服、饮酒不醉也"。而《本草纲目》对葛的记述更为详细,据载:"葛有野生,有家种。其蔓延长……,其根外紫内白,长者七、八尺。其叶有三尖,如枫叶而长,面青背淡。其花成穗,叠叠相缀,红紫色。其荚如小黄豆荚,亦有毛。其子绿色……"。据以上记载,本品与目前市场上的商品葛花基本相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14:46
葛花和葛根同样是中药解酒的好东西。
葛花为少常用中药。商品主要为豆科植物野葛和甘葛藤的花。此外,有些省区尚有以同属植物的越南葛藤等植物的花作葛花使用。 野葛花,全国各地除、*、青海外都有分布,葛花最初载于《名医别录》,据载:"葛花气味甘、平、无毒,主治:消酒,同小豆花干末酒服、饮酒不醉也"。而《本草纲目》对葛的记述更为详细,据载:"葛有野生,有家种。其蔓延长……,其根外紫内白,长者七、八尺。其叶有三尖,如枫叶而长,面青背淡。其花成穗,叠叠相缀,红紫色。其荚如小黄豆荚,亦有毛。其子绿色……"。据以上记载,本品与目前市场上的商品葛花基本相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14:46
常用中药。商品主要为豆科植物野葛和甘葛藤的花。此外,有些省区尚有以同属植物的越南葛藤等植物的花作葛花使用。 [药材及产销] 葛花 FlosPuerariae 粉葛花一般为栽培,主产广西。销全国并出口。野葛花,全国各地除、*、青海外都有分布,除广西外,一般都自产自销,或不生产而用广西葛花。 [历史] 本品始载于《名医别录》。附载于葛根项下。据载:"葛花气味甘、平、无毒,主治:消酒,同小豆花干末酒服、饮酒不醉也"。葛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历代本草均有记载,多类同,而《本草纲目》对葛的记述更为详细,据载:"葛有野生,有家种。其蔓延长……,其根外紫内白,长者七、八尺。其叶有三尖,如枫叶而长,面青背淡。其花成穗,叠叠相缀,红紫色。其荚如小黄豆荚,亦有毛。其子绿色……"。据以上记载,本品与目前市场上的商品葛花基本相符。 [原植物] 1. 野葛 别名:葛条(东北、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福建),粉葛(山西、江苏、江西、福建、湖南、四川),甘葛(河南、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葛藤(东北、山东、陕西、浙江、江西),粉葛藤(江西、甘肃),粉葛花(四川)。 Pueraria lobata (Willd.) Ohwi-[P. thunbergiana (S. etZ.) Benth.;P. Hirsuta (Thunb.) Schneid.;P. pseudohirsuta Tang et wang]--豆科Leguminosae 多年生藤本,长达10m以上,全株被黄褐色长硬毛。块根肥大,灰褐色,长达1m以上,直径2~8cm。叶互生,三出复叶,具长柄,顶端小叶柄长于两侧的小叶柄;托叶着生于中部,呈盾状,卵状长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小托叶线状披针形,顶生小叶片菱状卵形,有时3浅裂,长8~19cm,宽6.5~18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两面均被糙毛,下面较密,侧生小叶片偏宽卵形或偏菱卵形,长6.5~17cm,宽4.5~12cm,先端渐尖,基部偏斜形,边缘有时2~3波状浅裂。总状花序腋生,总花梗密被黄褐色绒毛,花密集,花梗短;苞片线形,早落,小苞片卵形或披针形;花萼钟状,长0.8~1cm,5齿裂,萼齿披针形,每萼筒近等长或稍长于萼筒,两面均被*柔毛;花冠蓝紫色或紫色,长1.2~1.5cm,旗瓣近圆形或卵圆形,先端微凹,基部有2短耳,翼瓣狭椭圆形,短于旗瓣,通常仅一边的基部有耳,龙骨瓣稍长于翼瓣;雄蕊10,2体;子房线形,被黄褐色硬毛,花柱弯曲。荚果宽线形,扁平;长5~9cm,宽0.7~1cm,表面被黄褐色硬毛。种子卵圆形,扁平,褐色,有光泽。花期5~9。果期8~10月。 生于山坡灌草丛中,路旁,疏林中较阴湿地,林缘或山谷中。 除、青海、*等省区外,分面几遍全国各地。 2. 甘葛藤 别名:粉葛、甘葛、葛根(广东、广西),葛麻藤(广西、云南)。 Pueraria thomsonii Benth.--豆科Leguminosae 多年生藤本,攀援,全体密被黄褐色开展的粗毛和平伏的短柔毛。块根肥大,灰褐色,长达1m,直径达6~8cm,粉性较大。叶为三出复叶,具长柄,托叶盾状,披针状长椭圆形,有毛;小托叶线形;小叶片菱状卵形至宽三角状卵形,有时2~3浅裂,长9~20cm,宽8~18cm,先端短渐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均密被*平伏的短柔毛。总状花序腋生,花多数,长达2.5cm,小苞片卵形;花萼钟状,长1.2~1.5cm,外面密被*平伏的短柔毛。内面密被毛,萼齿5,长圆状披针形,长约为萼筒的2倍,最下部1萼齿为最长,均被*毛;花冠淡紫色或紫红色,少有白色,旗瓣近圆形,长达2.2cm,先端微凹,基部有两耳,并有2胼胝体,爪很短,长仅2~3mm,翼瓣微弯,有明显的爪,龙瓣稍长于翼瓣,耳不明显。雄蕊10,2体;子房线形,被毛,花托弯曲。荚果狭长椭圆形,扁平,长10~12cm,宽1~1.2cm,被黄褐色长毛或近*,成熟时黑色,种子肾形或圆形,黄褐色。花期6~9。果期8~10月。 栽培于田间、村边,或野生于山野灌丛或疏林中。 分布于广东、广西、四川、云南。 [采制] 7~9月开花期,采收待开放的花蕾,或把花穗一起剪下,阴干后除去枝梗杂质。 [化学成份] 从野葛新鲜花中提得挥发油,其中性油中含辛烯-1-醇-3(1-octen-3-ol)、丁香油酚、芳樟醇,酸性油中得苯甲酸甲酯、丙酸甲酯、异戊酸甲酯、正己酸甲酯。另分得尼泊尔鸢尾素(irisolidon)、染料木因(genistein)、黄豆甙元、槲皮素、葛花甙(kakkalide)、鹰嘴豆素甲(biochaninA)芒柄花素(formononetin)、芒柄花甙(ononin)、印度黄檀甙(sissotorin),又从中提得三萜皂甙Sophoraiol、Kaikasaponin、Soyasaponin。此外还分得β-谷甾醇-3-0-β-D-葡萄糖。
性状鉴别 1. 野葛花:花蕾呈扁长圆形。开放的花皱缩,花萼灰绿色至灰*,萼齿5,披针形,约与萼筒等长或稍长,上面二齿合生长8~11mm,下面裂片最长一片可长达15mm,其它二片长5~7mm,内外均有灰白色毛,花冠蓝色至蓝紫色,久置则呈灰*。旗瓣近圆形或长圆形,高6~15mm,宽6~12mm,先端*缺刻深0.5~1.0mm,翼瓣窄三角形,长6~12mm,宽2~5mm,基部附属体一侧甚小或缺如,弦侧附属体明显长大于宽,龙骨瓣长5~13mm,宽3~5mm,弦侧基部有三角形附属体。花药长0.6~0.9mm,宽0.3~0.5mm。无臭、味淡。 2. 粉葛花:花蕾呈不规则的扁长圆形或三角形,花萼黄绿色至灰绿色,萼齿显著长于萼筒,内外均有灰白色毛,上面裂片先端二*(二齿合生)长12~16mm,下方三裂片最长的可达20mm。花冠紫色或灰紫色,久置后呈黄白色至深*,5片,旗瓣近圆形或长圆形,高6~20mm,宽6~16mm,先端楔形切入,深1.0~1.9mm,基部有二短圆耳状突起;翼瓣长椭圆状,长5~20mm,宽3~5mm,基部两侧附属体呈不对称的耳状突起;龙骨瓣长6~20mm,宽3~8mm,弦侧基部附属体不明显,稍呈突起。花药长1~1.5mm,宽0.2~1mm。雌蕊具毛。体轻,无臭,味淡。 显微鉴别 1. 野葛花:萼片横切面,上下表皮都着生非腺毛及腺毛,非腺毛单列,基部2个细胞小型,先端细胞细长,末端锐尖。腺毛多细胞头,内含浅*内含物。上表面细胞内侧有含1个单棱晶的厚壁细胞。旗瓣*部厚125~230μm,上表皮细胞壁方形,呈乳突状,外覆有厚(19~23μm)瘤状角质层,*部的上表皮细胞高19~26μm,下表皮细胞高18~24μm,宽8~14μm,表面有厚9~11μm的角质层。花粉粒,显微镜下P×E=20.4~23.8×22.1~23.8μm,扫描电镜下长球形,P×E=20~23×23~25μm。表面网眼较小,点状,孔状,网眼内颗粒状纹饰少。 2. 粉葛花:旗瓣中部的横切面中心厚110~300μm,上表皮细胞长方形,高34~49μm,宽10~18μm,细胞呈扁平突起,覆有4~6μm厚的角质层。*部的下表皮细胞类方形,高19~26μm,宽9~14μm,表面有厚7~9μm的角质层呈乳头状突起。花粉粒淡*,单粒,3孔沟,显微镜下,P×E=20.4~23.8×20.4~27.2μm,扫描电镜下长球形,P×E=21~23×23~25μm。表面具网纹纹饰,网眼较大,多边形,网眼内具多数明显的颗粒状纹饰。 理化鉴别 1. 薄层层析。样品制备:取样品粗粉20g,用70%甲醇60℃热浸4小时,滤过,回收甲醇,得深棕色浸膏,以水溶解后通过湿法装的聚酰胺柱,柱先用水洗脱杂质至水溶液无色,再用70%甲醇洗脱,甲醇洗脱液浓缩点样。吸附剂:硅胶G。展开剂:苯-甲醇(8.5:1.5)。显色剂:2%三氯化铁的50%乙醇液+2%铁*的50%乙醇等量混合。斑点显深蓝色。 2. 高效液相层析。样品制备:取葛花生药粉末(60目)0.1g,置50ml三角瓶,加70%乙醇10ml,超声波振荡30分钟,冷却后称重,补足损失的溶剂,离心二次,取澄清液或稀释后4μl进样。柱:4.0×250mm;固定相:ZY110YQG-C18(北京分析仪器厂);流动相:(1)甲醇-水-二氯甲烷-醋酸铵(100ml:275ml:2ml:1.7×10-3M),(2)甲醇-水-醋酸铵 (175ml:175ml:1.7×10-3M);流速0.5ml/min;检测波长:250nm;灵敏度0.04ALFS;纸速:2mm/min;压力:250kg/cm。经液相色谱分离后,得各不同种葛花的色谱图,同时与标准品进行对照。 [性味及功效] 味甘,性平。有解酒毒,除胃热的功能。用于酒后烦渴、头痛、呕吐、湿热便血。用量3~5g。 [附注] 1. 《中药志》1960年版三册"葛花"项的附注内载广西部分地区所用"葛花",花蕾较葛花小,表面具红棕色毛茸。经进一步调查及收集样品,发现在历年所收集的葛花商品中,广西桂林,广东,湖南,福建所销的商品中混有此花,个别县亦有以此为主要商品(广西南丹、全县),从原植物标本鉴定核实,应为越南葛[Pueraria montana(Lour.)Merr.]的花,据记载本种在作葛花用,亦有解酒毒的功用。本种植物的主要特征为藤本,有块根;小叶3,顶生小叶阔卵形,先端渐尖,基部圆形,叶片宽小于长,两面均被毛,托叶盾状披针形;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花序有分枝,花多而密,苞片卵形,短于小苞片;花萼长7~8mm;萼齿5;荚果线形,被毛。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福建、等省区。花蕾呈细圆筒形或略弯曲,花萼钟状,黄绿色至灰绿色,萼齿短于萼筒或等长,内外均有*毛,上面萼长5~11mm,下面最长的萼长达12mm,其它二片长8~12mm。花瓣紫色或灰紫色,久置后呈棕*,旗瓣高6~13mm,宽6~12mm,先端*缺刻深;翼瓣镰刀形,长5~13mm,宽2~4mm,弦部有显著长大于宽的突出附属体,另侧无附属体;龙骨瓣长5~13mm,宽2~4mm,扩大部腹面平直,爪部急尖,有一短突起,背面弧状弯曲成三角形。花药长0.7~1mm,宽0.4~0.5mm(照片右)。旗瓣*部横切面,厚100~185μm,上表皮细胞高22~34μm,表面有厚7~9μm的角质层,不呈乳突状突出。*部下表皮细胞高7~23μm,有13~15μm厚的角质层。花粉粒显微镜下P×E=18.7~22.1×20.4~23.8μm,扫描电镜下长球形P×E=21~22×22~23μm。表面网状纹饰点状或不规则形,网眼内几乎无或仅少数有单个颗粒纹饰。 2. 据记载,广西沙葛花(即豆薯花)曾作葛花药用,系豆科豆属Pachyrhizuserosus (L.) Urban的花,原产美洲热带地区,与葛花不同,不应作葛花用。经我们从广西各地及全国各主要省区收集的葛花商品药材中,未观察到沙葛花的存在。沙葛花的待开放花蕾,萼齿4,几等长,上面一个宽卵形,下面3个卵形,花冠紫堇色;旗瓣近长圆形,高12~15mm,宽6~9mm;翼瓣长椭圆形,长11~14mm,宽约4mm,基部弦侧附属体稍呈弯钩状突起,另侧无。龙骨瓣长11~15mm,宽约4mm,基部弦侧无附属体。花药长1~1.6 mm,宽0.8~0.9 mm。花粉粒显微镜下P×E=32.3~34.0×30.6~35.7μm,扫描电镜下近球形,网眼为点状、孔状、裂缝状,P×E=33.5×31.4μm。 3. 据记载,四川峨嵋葛藤P. omeiensis wang et Tang有作葛花药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14:46
葛花和葛根同样是中药解酒的好东西。
葛花为少常用中药。商品主要为豆科植物野葛和甘葛藤的花。此外,有些省区尚有以同属植物的越南葛藤等植物的花作葛花使用。 野葛花,全国各地除、*、青海外都有分布,葛花最初载于《名医别录》,据载:"葛花气味甘、平、无毒,主治:消酒,同小豆花干末酒服、饮酒不醉也"。而《本草纲目》对葛的记述更为详细,据载:"葛有野生,有家种。其蔓延长……,其根外紫内白,长者七、八尺。其叶有三尖,如枫叶而长,面青背淡。其花成穗,叠叠相缀,红紫色。其荚如小黄豆荚,亦有毛。其子绿色……"。据以上记载,本品与目前市场上的商品葛花基本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