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1:3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03:20
萧望之,“汉初三杰”之一萧何的七世孙,汉宣帝“麒麟阁十一功臣”排在倒数第二,一生为宣帝、元帝两朝重臣,数次距丞相之位一步之遥,都擦肩而过。既像是他本人时运不济,又像是汉宣帝识人不准,更像是被霍光压制了最盛年的时光,细细品来,也许从他第一次见到霍光时的表现,就已经注定了他一生的起起伏伏。
一、初遇霍光虽然贵为萧何的七世孙,实际上萧望之的祖上早已不在朝为官了。只不过家底尚且丰厚,萧望之也从小就非常好学,早已名声在外。不过,萧望之要走入官场,已经三十开外的年华了,可即便如此,依然遭遇了波折。萧望之的引荐人是大将军霍光的长史丙吉。可是非常不巧的是,在这之前,霍光遇到的一次险情让他变得过于谨慎。
汉昭帝的姐姐鄂邑盖长公主、燕王刘旦、上官桀、上官安父子等人因为不满霍光专权,曾联合在一起意图谋杀,虽然最后结果是霍光赢了,但是从那以后,再有人来见他,他都有一个要求,即*了接受卫兵的检查。萧望之自然也不例外,可是,多年受儒家思想熏陶的萧望之也养成了一身傲骨,听到这个要求以后,当即转身就要走。可是他还没走出大将军府呢,就被卫兵拿下,带到了霍光面前了。
萧望之见了霍光,倒是毫不客气地给霍光上了一课,说一些“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您既然想成为周公,召天下有才之士,还要搞如此检查,太过了”之类的言语。霍光听完萧老师的课,二话不说就把萧望之放走了,只不过萧老师课讲得太好,大将军府容不下罢了,其他几个被引荐倒是都被留下了。萧望之的第一次官场之旅就这样,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二、汉宣帝提拔萧望之真正进入官场,是十多年后的汉宣帝地节三节(公元前67年),萧望之48岁这一年。这年夏天,长安城突降暴雨伴冰雹。如此异相,萧望之一见,就知道自己机会来了。于是,他上书汉宣帝,解释天相之余,并将这异相全都归罪于霍氏掌权。
很明显,这一次萧望之赌对了。就在前一年,霍光刚刚去世,此时的汉宣帝正在想着如何对付霍氏集团,而萧望之的这封上书无疑正对汉宣帝的心思,何况通过萧望之的文字,汉宣帝也看到了萧望之的才能。于是,汉宣帝任命萧望之为谒者,一个负责传达、通报的小官。不过,萧望之表现非常不错,后来,汉宣帝甚至开始将一些奏章直接交给萧望之处理,萧望之依旧处理得非常得当。短短一年时间,萧望之竟连升*,成为一个秩比二千石的*。
三、基层锻炼了解汉宣帝的人应该知道,他对郡太守是非常重视的,他起用的很多*也都有过郡太守的经历。所以,在他打算进一步提拔萧望之之前,他也给了他一个新的职位——平原郡守。可是,萧望之却并不理解汉宣帝的作法,对郡守职位非常不感冒,反而认为离汉宣帝太远,会丧失升官的机会。于是,他主动上书要求回京,汉宣帝倒是很好说话,直接将萧望之调回*任少府。
可是,缺乏郡守经验的萧望之,汉宣帝还是很犹豫的。所以,他又一次给萧望之安排了京城三辅之一左冯翊的官职。可即便如此,萧望之还是对这个职位非常地拒绝,认为从少府到左冯翊是贬官,甚至耍小脾气,称病不去上任。汉宣帝又派成都侯金安上前去“哄”他,才算是把宣帝的良苦用心跟他说清了。看得出来,萧望之虽然年纪不小,才能挺大,但是却并非大气的人,这也为他后来曲折的政坛经历埋下了伏笔。
四、傲慢被贬有了三年的地方管理(左冯翊)经验以后,萧望之又一次走上了升迁的快车道,先后被升为大鸿胪、御史大夫,已然位列三公。可是,飘飘然的萧望之却开始瞧不起人了,而他瞧不起的恰恰就是他当年的引荐人丙吉。可是,他却忘了,丙吉不是别人,正是汉宣帝落难时的救命恩人,他瞧不起丙吉,又岂能有好果子吃呢?
萧望之不但在公开场合表现出瞧不起丙吉,而且还在向汉宣帝的上书中,讽刺二千石*能力低下,三公缺乏合适人选。此等行为不但让汉宣帝愤怒,也引来了朝中不少*的*之声,要不是爱惜他的才能,萧望之终生可能都无法东山再起了。最后,萧望之不但没当上丞相,反而被贬为太子太傅,去教太子刘奭[shì]去了。
五、辅政大臣汉宣帝虽然不想再启用萧望之了,但是这并不妨碍他把萧望之留给了自己的儿子刘奭[shì]。于是,汉宣帝的死,也成为了萧望之命运的转折点。公元前48年,汉宣帝刘询去世,身为太子太傅的萧望之被擢升为前将军、光禄勋,与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和光禄大夫周堪一起成为汉元帝刘奭的辅政大臣。
本以为是拨开云雾见青天,却不料萧望之却成功地把自己带入了又一个怪圈。他不但多次建议汉元帝改变武帝以来内朝由宦官担任的现状,又瞧不起史、许两家外戚,多次揭发他们的过失。原本的三个辅政大臣,本来并不怎么管事的外戚史高顺利地被萧望之推到了儒臣的对立面,与宦官势力联合到了一起。此时,萧望之的悲剧结局便已经注定了。
六、被辱身死最后,一个小人的出现,终于把萧望之推进了“鬼门关”。此人名叫郑朋,他最初的想法是巴结萧望之的,不但一直在夸萧望之有多么优秀,还私下里不断给萧望之提供史、许两家外戚的“黑材料”。可是,时间长了,萧望之觉得郑朋这个人品行不端,便跟他不再来往了。可是,有句俗话叫“宁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而郑朋就是这个小人。他这边刚被萧望之疏离,那边就一头扎进了史、许两家外戚的怀抱,开始反过来揭发萧望之。
史、许两家的代表,加上宦官的代表弘恭、石显等人一起,在汉元帝面前说萧望之的坏话,而汉元帝又非常信念这些宦官,最终将萧望之和周堪两个辅政大臣一撸到底,贬为庶人。不过,仅仅过了几个月,汉元帝就又想起了自己的老师萧望之,一声令下,封为关内侯,任给事中,位列将军,甚至还想升他为丞相。这下可把弘恭、石显等人惊到了,他们连忙又开始找萧望之的黑材料。
碰巧查到之前萧望之含冤之时,通过他儿子散骑中郎萧伋给汉元帝的一封无罪辩解的上书,既然有上书,理应重新再审一次。结果自然依旧是萧望之的锅,躲是躲不掉的。不过,这一次弘恭、石显等人不想再让萧望之“漏网”了。他们不但进一步中伤萧望之,甚至还劝说汉元帝把萧望之关起来以示警戒。一生不愿受辱的萧望之最终因不甘牢狱之辱而饮毒酒自尽,终年68岁。
水言水语单纯从工作能力上来讲,萧望之绝对算得上一位名臣,做丞相也不是不够格。但是,他的傲骨却也让他一生走了不少弯路,如果不是碰到了汉宣帝,也许他一生也不会有什么出头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他在恃才傲物之余,对比自己职位高的人,又不止一次地贬低,也显出他人性中最大的弱点。
不论是宣帝时期面对丙吉,还是元帝时期面对史高,他都表现出了同样的瞧不起的态度。“丞相”那个权力对于他来说,吸引力是足够大的,大到可以让他中伤丙吉、举报史高,这都是他为人所不堪的一面。所以,在他为官的近二十年里,处处碰壁、四处树敌,未能充分发挥他的才能,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