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曰:好美如好缁衣,恶恶如恶巷伯,*臧秘而刑不屯 。《诗》云:“仪刑文王,万邦作孚。”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1:18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22:46

释郭店简《缁衣》①
——以今本《礼记·缁衣》为参照
(主要依据涂宗流 刘祖信 《郭店楚简《缁衣》①通释》下简称为“涂刘按”,另参照刘信芳:《郭店简〈缁衣〉解诂》;周桂钿:《〈郭店楚墓竹简·缁衣〉研究札记》;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廖名春:《新出楚简试论》)

一 夫子曰:好美如好缁衣,恶恶如恶巷伯②,*臧秘而刑不屯 ③。《诗》云:“仪刑文王,万邦作孚。” ④

①涂刘按:郭店楚简《缁衣》(以下称简本)与《礼记•缁衣》(以下称今本),其内容大体相合,应是同一文本的不同传本。简本无今本的第一及第十六两章。章序有很大不同,文字也有不少出入。

按:
简本《缁衣》无今本第一章,即“子言之曰:‘为上易事也,为下易知也,则刑不烦矣。’”
也无今本第十六章,即子曰:“小人溺于水,君子溺于口,大人溺于民,皆在其所亵也。夫水近于人而溺人;德易狎而难亲也,易以溺人;口费而烦,易出难悔,易以溺人;夫民闭于人而有鄙心,可敬不可慢,易以溺人。故君子不可以不慎也。太甲曰:‘毋越厥命,以自覆也。若虞机张,往省括于厥度则释。’兑命曰:‘惟口起羞,惟甲胄起兵,惟衣裳在笥,惟干戈省厥躬。’太甲曰:‘天作孽,可违也。自作孽,不可以以逭。’尹吉曰:‘惟尹躬天见于西邑夏,自周有终,相亦惟终。’”
另简本《缁衣》第十八章无今本“子曰:‘下之事上也,身不正、言不信则义不壹、行无类也。’”
第九章, 今本“从容有常”后,有“以齐其民”一句,未见於竹简。又今本引《诗》云:“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万民所望。”较竹简引《诗》多出三句。犹为重要的是,今《彼都人士》之首章以“黄、章、望”韵(阳部),而竹简所引以“引、信”韵 (真部),这已不是一般的异文问题,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郭店简《缁衣》解诂 作者:刘信芳 )
郭店楚简本第五章只引《诗•小雅•节南山》“隹秉�成,不自为贞,卒�百眚”三句,而《礼记•缁衣》篇在这三句前却多出“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国家以宁,都邑以成,庶民以生”五句逸《诗》,从体例上看,此处逸《诗》当为后人窜入。郭店楚简本第十二章引“寺员:�大夫共��,林人不�”两句,既不见於《诗经》,也不见於它书,《郭店楚墓竹简》一书认为当属逸《诗》,其说是。《礼记•缁衣》篇於此章只引《尚书•甫刑》,没有引《诗》。(廖名春《新出楚简试论》)

尽管简本《缁衣》与今本《缁衣》内容大致相同,但是其排列次序却大相迥异(除了简本无今本第一章的原因之外),排列位置相同的只有六、九、十三、十八四章。

② “美”,今本作“贤”。刘信芳按:《释文》引郑《目录》:“善其好贤者之厚,故述其所称之诗以为其名也。《缁衣》,郑诗美武公也。
按:
“如好缁衣,如恶巷伯”,今本脱“好”“恶”二字。缁衣,出自《诗•国风•郑风•缁衣》。可参看《毛诗序》:“《缁衣》,美武公也。父子并为周司徒,善于其职,国人宜之,故美其德,以明有国善善之功焉。”《笺》:“父谓武公父桓公也。司徒之掌十二教,‘善善者’,治之有功也。郑国之人皆谓桓公、武公居司徒之官,正得其宜。”
巷伯,出自《诗•小雅•小昊之什•巷伯》,参看《毛诗序》:“《巷伯》,刺幽王也。寺人伤于谗,故作是诗也。”《笺》:“巷伯,奄官。寺人,内小臣也。奄官上士四人,掌王后之命,于宫中为近,故谓之‘巷伯’,与寺人之官相近。谗人谮寺人,寺人又伤其将及巷伯,故以名篇。”
疑此处的谗人应为巷伯。根据巷伯之诗,似乎是巷伯欲与寺人图谋不轨之事,而寺人不从,故巷伯进谗言陷害之,以免其阴谋败露。故诗之结尾曰: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而听之。表达了对巷伯之流的愤怒与无奈之情。

③“*臧秘而刑不屯”,今本作“则爵不渎而民作愿,刑不试而民咸服”。
信芳按:《说文》“秘”字云:“权度多少中其节谓之秘。”盖执政者好恶分明,*知其节度而秘择之,此“臧祔”之谓。孔子认为,国君能效法先王,民知贵贱之度,则国治而有序(参下引)。是“臧祔”之引申义,谓民顺适君王之好恶,以别贵贱善恶之度也。从刘说。
臧秘,查《辞源》,臧有善,奴隶,贿赂或盗窃之物,姓,收藏五个义项;秘则有神(即神秘不可测之意),隐密,希奇,闭四个义项。根据句意,另据刘信芳的注释,似有民于其君之好恶而知节度,自觉扬善而隐恶之意。

另按李零说法,“臧秘”读作“咸力”,力即尽力、竭力的意思。李零此处校读可能是参照了今本的“刑不试而民咸服”,符合今本之意。可备一说。

刑,李零读为“型”,注曰:“型”,原作“刑”,下文引诗有“仪型”之语,这里的“刑”是相应于《诗》,应读为“型”。但参看今本,刑乃刑罚之意,更贴近原意。所以,仍读作“刑”。

屯,今本读作“试”。刘信芳按:字形之误也。《离*》:“屯余车其千乘兮。”王逸注:“屯,陈也。”春秋时多铸刑器,《左传》昭公六年郑子产铸刑书,叔向云:“今吾子相郑国,作封洫,立谤政,制参辟,铸刑书,将以靖民,不亦难乎?《诗》曰:仪式刑文王之德,日靖四方。又曰:仪刑文王,万邦作孚。如是何辟之有。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於书。”……且叔向所引之《诗》,亦见《缁衣》所引。可知简文“刑不屯”即“刑不陈”。今本作“刑不试”,自汉迄今,误之久矣。从刘说。

④诗云,今本作“大雅曰”。万邦,今本作“万国”。“《诗》云”引文见《诗·大雅·文王》,“邢”,法也。孚,相信。言惟效法文王,才能赢得万邦信任。涂刘按:今本避汉高祖讳改“邦”为“国”,可证今本抄定于汉初。

释:该章为今本第二章。孔子说:“如果君主爱好贤能如《缁衣》中所描述的那样,憎恶谗人能如《巷伯》中所描述的那样,那么人民就会知善恶之度,主动隐恶扬善,刑罚也就不需要陈设。《诗》上说“(仪容)惟效法文王,才能赢得万邦信任”。

二 子曰:有国者章好章恶①以视民厚,*情不忒② 。《诗》云:“靖共尔位,好是正直。”③

① “章好章恶”,今本作“章善瘅恶”。
涂刘按:“好”改为“善”,使夫子口语变为书 面语,失去特色。“瘅”,病也。
刘信芳按:作“善”作“义”者皆非(指“好”字),有如竹简本第一章“美”,汉儒改作“贤”。孔子所述,原本平易近人 ,故用“美”,用“好”,汉儒改“美”为“贤”,改“好”为“善”、为“义”,用字虽典雅,然已使夫子之口头语变成了书面语,似是而非矣。“章”者,明也,经典多用“彰”。 《书·尧典》“平章百姓”注疏:“明也。”从刘说。
按:“瘅”,查古汉语字典,有因积劳成病,憎恨,炽热、炎热和热症四个义项。根据今本之意,“章善瘅恶”中的“瘅”同“章”相对,应为动词,作憎恨讲。涂刘的解释疑有误。

②视,今本作“示”,忒,今本作“贰”。涂刘按:“视”、“示”两字通。“民情不忒”, “忒”原释文作“弋”,今本作“贰”,依“裘按”定为“忒”。
刘信芳按:汉儒所传之本或作“视”,递省作“示”。厚,《礼记·坊记》“以厚别也”。郑注:“厚,犹远也。”盖章好章恶则善恶之分也远矣,民是以知从善而远恶。忒,《郭店》释“弋”,裘按释“忒”,裘说是也。今本作“贰”,《释文》或作“忒”。 《诗·曹风·?鸠》“其仪不忒”毛传:“忒,疑也。”

按:
《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此处意为忠厚老实或仁慈宽厚。似与“以视民厚”意义相符。
《论语·卫灵公》“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此处意为多或严厉之意。
《大学》“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处有重视看重之意,厚者指代家。
《坊记》“ 子云:‘父子不同位,以厚敬也。’”此处厚亦有重视之意。
“子云:‘父母在,不称老,言孝不言慈;闺门之内,戏而不叹。君子以此坊 民,民犹薄于孝而厚于慈。’” 亦是重视之意。
“子云:‘取妻不取同姓,以厚别也。故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以此坊民, 鲁《春秋》犹去夫人之姓曰吴,其死曰孟子卒。’”此处的厚别,元陈澔注:厚其有别之礼。根据句意,似应释为重视这种有别之礼,恐非刘信芳所引述郑注所言“远”之意。
“子云:‘寡妇之子,不有见焉,则弗友也,君子以辟远也。故朋友之交,主 人不在,不有大故,则不入其门。以此坊民,民犹以色厚于德。’”亦是重视之意。
《中庸》“ 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厚往薄来,陈澔注:谓燕赐厚而纳贡薄。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此处的厚是深厚、笃厚之意。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据朱熹注:敦,加厚也。此处的厚应是深厚笃厚之意。
《表记》“仁者 人也,道者义也。厚于仁者薄于义,亲而不尊;厚于义者薄于仁,尊而不亲。”此处厚意为偏重。
“子曰:下之事上也,虽有庇民之大德,不敢有君民之心,仁之厚也。”此处厚意为宽厚笃厚。
“子曰:先王谥以尊名,节以一惠,耻名之浮于行也。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 不自尚其功,以求处情;过行弗率,以求处厚;彰人之善而美人之功,以求下贤。 是故君子虽自卑,而民敬尊之。” 此处厚有笃厚之意。
“子言之曰:后世虽有作者,虞帝弗可及也已矣;君天下,生无私,死不厚其 子;” 此处厚指偏袒、厚爱之意。
“子曰:事君,军旅不辟难,朝廷不辞贱。处其位而不履其事,则乱也。故君使其臣得志,则慎虑而从之;否,则孰虑而从之,终事而退,臣之厚也。《易》 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此处厚意为忠厚笃厚。
综之,“以视民厚”之厚,应为仁慈宽厚或忠厚笃厚之意为佳。
③“《诗》云”,出自《诗·小雅·小明》。靖,安定。共,通“恭”,恭敬。好是正直,爱此正直之人。

释:该章为今本第十一章。孔子说:有国者应该向人民彰显好恶,以便使人民看到你的仁慈宽厚,那么民情就会朴实专一。《诗经》上说:“安静恭谨地居于你的位置,爱好正直之人。”

三 子曰:为上可望而知也,为下可类而等也①,则君不疑其臣,臣不惑于君②。《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尹诰》云:“惟伊 尹及汤,咸有一德。” ③
①为下可类而等,今本作“为下可述而志”。刘信芳按:按“述”古读如“遂”,与“类”音近。“等”字从竹寺,而“寺”与“志”音近,“述而志也”当是传钞之讹。该句《郭店》依旧本读,裘按读“类而等也”,裘说是也。
②君不疑其臣,今本作“君不疑于其臣”,“于”字衍;臣不惑于君,今本作“而臣不惑于其君矣”,“其”“矣”字衍。信芳按:臣不被君所惑者,为君言行 明确,“可望而知”,可听而明也。君不疑其臣者,为臣类有等差,君尽其材而用之,故不疑也。
③简本“《诗》云”在前“《尹诰》”在后,今本错位。“《诗》云”出自《诗·曹风·鸤鸠》,仪,仪容。涂刘按:《尹诰》,《尚书》篇 名 ,今本误为“尹吉”。此章《尹诰》引文,已为今本《尚书•咸有一德》采入。今本“尹躬 ”,当读为“伊尹”。另周桂钿按:尹躬,读作“伊尹”,不妥。尹,是伊尹的尹。躬,指本身,本人。这句话是说伊尹与汤的君臣关系融洽,都有相应的道德。指相互信任,相互配合。蔡沈注:一德,纯一之德,不杂不息之义,即上文所谓常德也。

释:该章为今本第十章。孔子说:作为君主可以言行明确,一望而知,作为臣子可以明确其等差(君主方能尽其材而用之),那么君主就不怀疑其臣,臣子也不会被君迷惑。《诗经》上说:“善良的君子,他的威仪不变色。”《尹诰》上说:“惟伊尹和成汤君臣,都具有纯一之德。”

四 子曰:上人疑则百姓惑,下难知则君长劳。故君民者章好以视民欲① ,谨恶以渫民淫,*不惑②。臣事君,言其所不能,不诒其所能,则君不劳③。《大雅》云:“上帝板板 ,下民卒瘅。” ④《小雅》云:“非其止之,共维王恭。” ⑤

①今本第十二章。以视民欲,今本作“以示民俗”。按:此处可与上句“以视民厚”相参照,上句中“厚”经考辨释为君主的仁慈宽厚,则此处的“欲”应释为君主的个人欲求。
②谨恶以渫民淫,民不惑,今本作“慎恶以御民之淫,*不惑矣”。渫,裘锡圭按:该字与《穷达以时》第二号简“?”字右旁相同,似当释为“渫”,《说文》:“渫, 除去也。”李零按:“?”读为“御”。“御”原从水从亡,裘案以为是表示除去之义的“渫”字。案此字从亡,为阳部字,疑以音近借为“御”,今本作“御”。可备一说。
③臣事君,言其所不能,不诒其所能,则君不劳,今本作“臣仪行,不重辞,不援其所不及,不烦其所不知,则君不劳矣。” 。刘信芳按:诒,《说文》:“诒,相欺诒也。”上文云“下难知则君长劳”,此则言臣事君,既言其所不能,亦明其所能,上易知臣,如是则君不劳矣。《郭店》释“诒”为“词”,裘按读为“辞”。其实该字可以直接隶定作“诒”。从刘说。
④“《大雅》云”,今本作“诗云”,出自《诗·大雅·板》。《毛诗序》:“板,凡伯刺厉王也。”《笺》:“凡伯,周同姓,周公之胤也,入为王卿士。” ”。板板,反常。瘅,今本作“■”(左“疒”右“澶”之右)。《说文》:“瘅,劳病也。”
⑤非其止之,共维王恭,今本作“匪其止共,惟王之邛”,出自《诗·小雅·巧言》。《毛诗序》:“巧言,刺幽王也。大夫伤于谗,故作是诗也。”
陈澔注:邛,病也,言此谗人非止于敬,徒为王之邛病耳。《板》诗证君道之失,《巧言》诗证臣道之失也。
刘信芳按:(依《诗·小雅·巧言》)盖言失却真诚,则“盟”也好,“信”也好,“甘”也好,徒为欺诈。并非要止“盟”,止“信”,止“甘”(此依竹简“止之”作解),治国之道,全在於王之肃慎而已。竹简本引《诗》云:“非其止之,共唯王恭。”与今本不同,“共”,同也。“共唯王恭”,文从字顺。
李零按:“非其止共,唯王之邛”,简文“共唯王”与“之”字互倒,今为乙正。
按:从简本该句的行文来看,陈澔和李零的说法无疑是正确的。简本首言“上人疑则百姓惑”,即君道;再言“下难知则君长劳”,即臣道。后面则是对其的详解。如是,则后面引《诗》亦应分述君道与臣道。而根据《诗·小雅·巧言》内容,所谓的君子,可以理解为臣子。则“非其止之,共维王恭”,就是今本的的
“非其止共,唯王之邛”,引此以证臣道之失,与上文呼应。只是在止的主语上,根据文意,似应是臣子,而非谗人。因为这里讲的是臣道,如果释为谗人,则不仅仅是讲臣道了。

释:该章为今本第十二章。孔子说:君主多疑则百姓困惑,臣子难知则君主劳烦。所以君主应该彰显所好以使人民看到自己的欲求,谨防*以便荡涤去人民的迷乱,则人民就不会困惑。臣子侍奉君主,既言其所不能,亦明其所能,上易知臣,如是则君不劳矣。《大雅》上说:“上帝反戾,那么下民就会劳苦。”《小雅》上说:“臣子若非止于恭敬,那么就只会成为君主的邛病。”
五 子曰: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好则体安之①,君好*裕之 ②。故心以体废③,君以民亡。④ 《诗》云:“谁秉国成,不自为正,卒劳百姓。”⑤《君牙》云 :“日溶雨,小民惟日怨。晋冬耆沧,小民亦惟怨。” ⑥

①心好则体安之,今本作“心庄则体舒,心肃则容敬,心好之身必安之。”
②君好*裕之,今本作“君好之,民必欲之”。刘信芳按: 或据此谓“?”读为“欲”,疑非是。盖“?”与上文“安”相照应,应读为“裕”,宽也。……盖君“好”,民乃得宽松也。从刘说。
③心以体废,今本作“心以体全,亦以体伤”。裘按:“废”,简文作“法”,疑当读为“废”,二字古通。今从。另刘信芳按:按“心以体法”与上文“君以民为体”相照应,是谓为君治国之法,本之於民。其行文结构,明显优於今本。或读“法”为“废”,非是。法者,模也,范也。
④“君以民亡”,今本作“君以民存,亦以民亡。”
⑤“《诗》云”引文,出自《诗·小雅·节南山》,今本还有“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国家以宁,都邑以 成,庶民以生”。正,《节南山》作“政”。
⑥《君牙》,今本为《君雅》,引文今本作“夏日暑雨,小民惟曰怨,资冬祈寒 ,小民亦惟曰怨”。刘信芳按:简文“牙”与《说文》“牙”之古文同。《君牙》旨在说明小民埋怨天气,原因在于夏雨冬寒,以喻民之冷暖系於君王,是君民者可不慎欤!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