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时分秒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认识时、分教学反思
教学时、分时,可以让学生借助钟表模型在全班内交流已经知道的钟表知识,在此基础上,说一说在钟面上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以此来认识时和分。刚开始画钟面的时候,画一个圆引起他们的注意力,然后引导孩子想一想钟面的组成,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新的知识,并且在完成钟面的构建过程中,孩子们清晰的认识了钟面,也掌握了钟面上有十二个大格和60个小格。这样不仅加深印象也能联系实际情况。理解了一小时=六十分的时间关系。更是在上课的过程在清晰地了解了一分钟的长短,让孩子们直观感性的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在这样的教育中也将珍惜时间教育给孩子。一分钟看着很短,但是可以很长,关键是我们要珍惜时间,把握生活中的每一分钟。
第二课时——认识几时几分和大约是几时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知道了“整时”“半时”来认识时刻的基础上学习的,认识几时几分和大约几时可以利用已经有的知识和经验。先看时针再看分针,时针过了几时就是几时多,分钟可以用计算的方法算出来,从而使学生读的又快又准。认识大约几时时,要看清几时差几分,还是几时过几分。
一小朋友的一天为例,组织课堂教学,串起知识点,不仅能在富有情趣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激发兴趣,同时也教育学生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在学习8:05时要特别注意的是读的时候把零读出来,写的时候也要把零写出来。
第三课时——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秒”是较小的计量时间的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小学生一般不易感知1秒和几秒有多长。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的时间观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过程性目标动词刻画出学生数学的活动水平。而体验又是一种情感真正投入的学习活动,它需要学生身处学习环境中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使之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能力。例如:在教学“认识1秒”时,我让学生通过反复看秒针走动,听、说秒针走动的声音,说一说,演一演1秒钟你会做些什么,体验“秒”的实际意义。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脱离钟面的辅助作用进行再体验从而形成初步的1秒的观念,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当提到“秒”时,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不再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而是和数数、拍手、眨眼、回头……等现实情境联系起来了,学生对“秒”的认识就有了一个鲜明具体的情境支持。后面的环节中还有体验五秒、二十秒。这节课中,始终贯穿的一根主线就是让学生不断地,有层次性地体验,在体验中,不知不觉他们对秒的认识已经达到一个高潮,也较好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第四课时练习二教学反思
《时、分、秒》是一个难点。本单元要求学生掌握钟面的基础知识,会认钟面上的时间,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及求经过时间等等。对于缺乏知识经验的二年级孩子来说,学习起来的确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
例如在认识钟面的时候,通过实物展示和课件的操作,让学生数出钟面上有12个大格和60个小格,时针和分针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又向他们介绍了秒针。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走一圈是12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走一大格是5分,走
一圈是60分,也就是1时;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走一大格是5秒,走一圈是60秒,也就是1分…以上概念在一边拿钟面进行实际操作一边提问时,孩子们尚能回答,可是让他们在独立做的时候,就很容易混淆。
在教学求经过时间时,则感觉更加困难。例如求从11点--4点经过了几时,答案就五花八门。有的孩子用11减4,有的在钟面上数,却数成了从4到11的格数,而且在数格的时候,他们往往数的不是几个格,而是几个数字。还有诸如“2:45--3:20经过了( )分”这样的题目,也是比较难理解的。
我给孩子们讲了几种方法,第一种是最直观的方法,在钟面上数格子;还可以先算2:45到3:00是15分,再算3:00到3:20是20分,合起来是35分;另外还可以把这样的题目当作减法来做,用后面的数减前面的数,20减45不够减,拿出一个小时当作60分,和20合在一起是80分,再减45就可以得到35分。对于这几种方法,我没有要求孩子们全部掌握,而是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或可以理解的方法。对于一些理解能力稍弱的孩子,他们能在钟面上把经过的时间数出来,我也觉得他们挺棒的。
经过一段时间不断地讲解、练习及个别指导,取得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大部分同学对以上知识都能基本掌握,可以说每个孩子都比以前有了提高。但是对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能不能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还是这些知识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的确过于难了,仍然是让我们感到比较困惑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