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简论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背景

2024-04-03 来源:尚车旅游网
内蒙古艺术 舞蹈教学与研究 2016年第2期 简论民族民问舞蹈的文化背景 锡林夫莎日娜 010010) (内蒙古艺术学院舞蹈系 呼和浩特摘要:民族民间舞蹈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根植于民族文化丰厚土壤中的艺术结晶。民族民 间舞蹈的继承和创新,一定不能背离其赖以生存的文化背景。而民族舞蹈 ̄ee,J作与繁荣,一方面要从本 民族文化中吸取营养,另一方面又要以现代的观念和意识来观照和阐释民族传统文化,给民族文化注入 新的血液。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 文化 背景 什么是民族民间舞蹈?其实是一个争议很大 的问题,众说纷纭。不过,笔者在诸多阐释中,比较 各领风骚,而其特色和风格就深深地源自于其独特 的文化基因。 认可资华筠在北京舞蹈学院五十周年校庆的中国 民族民间舞学术论坛上对民族民间舞蹈概念的阐 述:“(民族民间舞蹈)的生成、发展与这个地区的自 然、人文环境紧密相关,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具有特 定文化内涵和形态特征的舞种,为相对聚居的民族 蒙古族的原始信仰是萨满教,其基本理论是 “万物有灵论”。所以,蒙古族人不仅崇拜天神、山 川、祖先的灵魂,驯鹿、老虎、柳树等动植物都是崇 拜的对象。蒙古族把自我的生命,融入天地万物, 形成万物有灵,浑然一体的生命观。在蒙古族传统 所拥有,在民间自然传衍着。所以,我们通常所称 谓的‘民族民间舞蹈’,应该具有民族文化特性、风 格鲜明的形态特征,为特定的‘舞体’(群体)所拥有, 并且基本上是在民众中自然传衍的这样几个条 件。在国际上(或者说与西方学者探讨),‘民族 民 文化中,人与其他生命体之间往往属于一种介入式 情感关系,如《蒙古族祭灶词》中有“上有腾格里之 熳火,下有额托格地母之热力,以精铁为父,以榆林 草木为母”。生命之间彼此类比,构成一种强烈深 沉的情感关系。 间’一般具有不同层次的概念。‘民族舞 Ethnic Dance’——是人类学意义上的界定;而‘民间舞’ ‘Folk Dance’——是民俗学意义的界定。前者大体 分两个层次——民间自然传衍着的;在此基础上加 工——再创造(Recreation)的舞台艺术品。而‘Folk’ 一安代舞——安代艺术——安代文化作为蒙古 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核心内涵在于 它所显现的蒙古族古老生命崇拜。生命崇拜是蒙 古族安代舞的文化灵魂和文化魅力,也是蒙古族安 代舞的文化不老常青树。安代舞作为以蒙古族原 始信仰为基础,以驱魔治病为目的、以歌舞为手段、 般是指原生形态的舞蹈,与民俗相伴”。 这里所言的文化内涵,是民族民间舞蹈的灵魂 程序严谨的民问信仰的仪式或民间信仰的舞蹈,世 代相传,魅力无限。其主要文化因子在于它所具有 的蒙古族古老而丰富的生命崇拜文化。 再看藏族的舞蹈。由于藏族的宗教文化发展 较早,且宗教文化已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深深渗 所在。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蹈,都是具有深厚民族文 化内涵的作品,都是能够体现该民族精神气质和审 美倾向的作品。所以,学习和研究民族民问舞蹈, 一定要深刻认识它赖以存在的民族文化背景。 一、从几个少数民族舞蹈的特色看其形成的文 透于藏族人民的内心深处。从本质上来看,藏族的 化基因 宗教文化与其舞蹈艺术也有着不可割裂的渊源。 在藏族群落出现伊始,部落当中存在原始的“宗教 41 每一个民族的舞蹈艺术,都以其特色和风格而 内蒙古艺术 舞蹈教学与研究 2016年第2期 乐舞”。藏族民间舞蹈的五大元素是“颤”“开”“顺” 鹤的崇拜,所以在朝鲜族心目中善良、纯洁、长寿就 “左”“绕”。这五大元素的形成,是同藏族人民的历 史条件、社会制度、风俗信仰、地理环境、生产方式、 文化传统等有着密切联系的。藏舞的“颤”与民族 的生活分不开,由于牧民需要宽大的衣袍和厚实的 长靴,这样厚重的衣服妨碍了小腿部位的灵活运 成为舞蹈所固有的形态。朝鲜族喜欢鹤,以鹤为图 案寓意吉祥、长寿的装饰性物品比比皆是,民间舞 蹈中也不乏鹤的优美形象。朝鲜族民间舞蹈中,有 模拟鹤自然形态的物质因素,即“鹤步”“鹤飞翔”等 舞蹈形象;又有艺术升华的一13、"理因素,即仙鹤的观 念和典雅、飘逸、潇洒的风韵。古代朝鲜对鹤崇拜 动,相对而言使膝关节得到相应的解放,形成了藏 族舞蹈所特有的颤动律。还有藏族人背水的习惯 的民族心理,具有儒家的清高、道家的飘逸,从而形 形成了塌腰前倾的体态,为了减轻负荷他们需要膝 部松弛、颤动。其动作特点是富于韧性,膝部处于 不完全伸展状态的连续屈伸。“开”是由于藏族舞蹈 要求“舞者全身姿态要柔软”,所以舞者的软开度便 成了藏族舞蹈的共同点之一。藏族舞蹈深受藏传 佛教的影响,佛教教义推崇右为上。藏族舞蹈中的 队形变化、行进路线等都要体现宗教观念,舞蹈围 成圆圈时,边歌边舞所走的路线必须由左向右,顺 时针方向沿圈前进。藏族舞蹈中“绕”的特点体现 在藏族服饰上,由于藏族服饰中的长袖,舞者需要 通过肩的绕摆才能撩动长袖。 维吾尔族舞蹈中,旋转是其主要的舞蹈形式。 旋转动作源于萨满文化的影响。维吾尔族最开始 是来自鲜卑文化系统,源自于突厥族,信奉萨满 教。萨满仪式中缺一不可的表演形式就是萨满舞, 这种舞蹈主要为了表现祭祀者与医者的舞蹈,舞蹈 的跳跃性相当强,甚至能够达到疯狂的程度。同 时,在鼓点紧击的时候,舞步迅速地旋转。后来伴 随伊斯兰教的传人,萨满教的舞蹈也慢慢地和别的 宗教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变成了今天的“萨玛舞”, 这种舞蹈现在都是在维吾尔族劳动人民每一年过 节的时候集体欢跳的。同时萨满舞的原始形态继 续在维吾尔族舞蹈中完整地保存下来。所以急速 旋转特点同时也被遗留下来,被演变成了萨玛舞所 唯一具有连续性的跳转技巧动作。 一位朝鲜舞蹈家指出:“朝鲜舞基本上是仙鹤 式的步调和杨柳式的身条。”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用 “金花折风帽,白马小迟回,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 来”等诗句,来描绘当时所看到的高句丽舞的优美 姿态。鹤与朝鲜族民间舞蹈的关系十分密切,根本 原因是与朝鲜先民鸟图腾崇拜有关。因为长期对 42 成朝鲜民族舞蹈的动律与优美形象。 瑶族民间舞蹈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纪念和敬 奉祖先的舞蹈;二是宗教祭祀的舞蹈;三是节令习 俗的舞蹈。这些舞蹈内容都蕴含了丰富的民俗文 化意识,具有明显的民俗特征,是瑶族民俗文化孕 育、催生和哺育的结果。从舞蹈动作上看,瑶族舞 蹈具有民俗文化的原始特点。瑶族传统舞蹈一般 动作古朴,风格粗犷,舞姿矫健,开朗豪放,舞至酣 处,围观者高声呼叫并介入,气氛异常热烈。如《长 鼓舞》的表演,一般都以各自的表演性动作和程式 性动作互相连贯一体,构成别具一格的表演程式, 在动作上,矮、稳、颤是其共同的特点。从舞蹈道具 来看,具有民俗文化的古朴性特点。民间谚语有瑶 不离鼓之说法,说明了鼓在瑶族舞蹈中的重要地 位。瑶族舞蹈代表长鼓舞和铜鼓舞,都是以鼓为主 要道具,而鼓本身就是祭祀瑶族始祖盘瓠(盘王)的 工具。从舞蹈表演者来看,具有民俗文化的基层性 特点。先前,瑶族民间舞蹈的表演者都是由师公扮 演,或由师公为主,配备歌娘、歌师、奏乐的艺人组 成。 这些师公、歌娘、歌师平时均生活于瑶族民间 基层,与瑶族广大民众有着鱼水关系。瑶族盘王节 中的《师公舞》《甘王舞》就是由师公表演的典型。 二、当代民族舞蹈对民族文化的阐释 一方面,民族文化孕育了民族舞蹈,是民族舞 蹈的灵魂与基因;另一方面,民族舞蹈在发展的过 程中,又在不断阐释着民族文化,成为各个不同时 代民族文化的继承者。 中国舞剧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创新,到20世纪70 年代迎来第一个创作高峰。《丝路花雨》借鉴前人发 展经验,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遵循历史要求,从题材 内蒙古艺术 舞蹈教学与研究 2016年第2期 到表现形式都不断开拓创新,开辟了民族舞剧发展 的先河,塑造出一部中国舞剧的经典之作。我国丝 绸之路的甘肃地区,由于各国文化因素的汇聚和佛 教文化的传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艺术产物——壁 画。壁画中多表现佛教人物和故事,特点为画面色 彩艳丽,人物体态轻盈衣饰华丽。敦煌舞源自我国 敦煌石窟中壁画上各种人物的舞姿,在中国传统舞 蹈与外来乐舞相结合的基础上产生,同时具有甘肃 当地、中原内陆和西域各民族三种舞蹈文化因素的 风格。中国第一部敦煌舞作品,当属戴爱莲于1954 年创作的双人舞《飞天》。该舞蹈将中国传统戏曲 中的“长袖舞”加入现代舞蹈表现形式,用绸带作为 舞蹈道具,表现出敦煌壁画中“飞天”翩翩欲飞的轻 盈美态,是典型的具有敦煌舞特征的舞蹈作品。而 《丝路花雨》作为“文革”后首部以敦煌为题材的大 型舞剧,在敦煌壁画人物舞姿基础上加工提炼,将 中国古典舞蹈、西方芭蕾、中国戏曲、中国现代舞融 为一体,创造出多种新型的表现形式,开创了古代 乐舞文化的复兴时代。《丝路花雨》中有很多富有特 色的舞段和经典舞蹈动作的素材就来源于甘肃敦 煌的壁画和雕塑,如壁画中的胡旋舞、胡腾舞、清商 舞、霓裳羽衣舞等。《丝路花雨》的创作者们通过对 这些古代舞蹈的研究、改编,创作出了舞剧中的琵 琶舞、波斯舞、盘上舞,这些舞段都是舞剧《丝路花 雨》中敦煌舞的典型代表作品。 贾作光是蒙古族舞蹈创作的集大成者,他被草 原人民称为“玛奈贾作光”。贾作光先生从独具民 族特色的藏传“查玛”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以“查玛” 为素材,挖掘、提炼和创造了《鄂尔多斯舞》,并赋予 这个舞蹈新的思想内涵,从而使古老的“查玛”从寺 院走人了剧场,成为有着更高文化和艺术品位,以 及独具蒙古族特色和富有时代特征的舞蹈作品。 有的学者认为:“贾作光先生的《鄂尔多斯舞》堪称 蒙古族新舞蹈艺术的开篇之作,是蒙古族舞蹈开始 成熟的标志。”创作者将符合人民喜闻乐见的表演 形式予以采用,使动作语言的风格具有蒙古民族粗 犷豪放的精神意蕴。男女形象的塑造上以“大甩手 迈步”“勒马跳步”“跪下甩手下腰”“左右甩鞭”的基 本动作来突出表现男性舞蹈雄壮的体魄特征、勇敢 的性格魅力,并将劳动生活中“挤奶”“骑马”“梳头” 的动作发展为“挽手弹腕”“勒马转步”“全蹲挤奶梳 辫”等造型突出蒙古族妇女聪颖善良、活泼可爱的 美丽形象。贾作光作品中呈现的草原人民的时代 形象,将草原文化的深厚力量和健康向上的精神风 貌很好地表现了出来。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获 得新生的内蒙古人民发自内心的激情,在蒙古族人 民典型气质的塑造上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云南映象》是著名舞蹈家杨丽萍主创、编导并 领衔主演的原生态歌舞集,是一台传统和现代之美 兼而有之的舞蹈作品。作品深入发掘了云南民族 文化,将原始乡土歌舞的精髓和民族舞蹈语汇整合 重构,用新锐的艺术构思表现出少数民族勤劳、朴 素、纯洁的生活和爱情,集中反映了云南深厚的文 化积淀,给观众留下了一个“原生态”的特定印象。 《云南映象》剧组近70名演员有75%来自于云南各 个村寨,包括彝、苗、藏、傣、白、哈尼、佤族的土生土 长的村民。这些舞蹈演员用极其质朴的歌声和肢 体语言,展现了民族原生态歌舞的绚丽色彩。用主 创者杨丽萍的话说:“所谓原生态舞蹈,就是流传与 民族,民间最原始的,土得掉渣的,在田间地头都能 跳的舞蹈。”其中高潮的“扭麻花”“蜻蜓点水”“鸽子 渡食”“蚂蚁走路”“银瓶倒水”“鸳鸯拿鱼”“蛤蟆虫 扭腰”等是爱的游戏,浪漫而充满生趣。 综上所述,民族民间舞蹈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 木,而是根植于民族文化丰厚土壤中的艺术结晶。 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和创新,一定不能背离其赖以 生存的文化背景。而民族舞蹈的创作与繁荣,一方 面要从本民族文化中吸取营养,另一方面又要以现 代的观念和意识来观照民族传统文化,用现代观念 来不断重新阐释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给民族文化注 入新的血液。 参考文献: [1]《中国民族舞蹈艺术创作》,金秋著,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版. [2]《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纪兰慰等主编,中央民 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版. [3]《民族舞蹈研究文集》《民族舞蹈研究文集》编委 会编,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11月版. 4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