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故事新编》中“吃”意象解读

来源:尚车旅游网
《故事新编》中“吃’’意象解读 圃边笑弘 内容摘要:在《故事新编》中,鲁迅耗费了大量笔墨对神话传说中“吃”进行描述,建构了一个“吃的 世界”。“吃”在文本中成为一个重要的意象,一方面,对“吃”的戏谑叙述解构了传统意义上神话英雄, 另一方面, “吃”反映了鲁迅复杂的生存观、对中国文化和国民性的反思。 关键词:故事新编 吃 解构戏谑 正如鲁迅所说, 《不周山》 是“从认真陷入了油滑的开端”。 笔者认为 “油滑”不仅仅是鲁 迅的自谦,“油滑”所产生的效 果也并未因鲁迅的反感而减弱, 反而增强了叙事张力,为文本提 供了更多言说的空间。“吃”的 意象就体现出这一效果——鲁迅 在((故事新编》中不厌其烦地描 述主人公“吃”的状态,“吃” 的食物,“吃”的方法等等。这 一意象的建构值得注意。 一:关于“吃”意象在文本 中的呈现 关于“吃”的描写,主要集 中在《奔月》《理水》 《采薇》 《出关》四篇。 《奔月》着重叙 述的是羿因射不到美昧的猎物, 无法满足嫦娥的口腹之欲而愧疚 苦恼的故事。日复一日的食物就 是“乌鸦肉炸酱面”。嫦娥飞升 的原因不再是神话传说中因为师 徒恩怨,仅仅是因为吃够了“乌 鸦肉炸酱面”。“乌鸦”是晦气 的代名词,正如嫦娥在开头抱怨 的“真不知道是走了什么运,竞 嫁到这里来”这运气可能就是乌 鸦昭示的霉运吧。乌鸦肉与炸酱 面的搭配,也是鲁迅的有意为 之。然而,羿也曾享受过钟鸣鼎 食的生活,他回忆当年射杀封豕 长蛇的情景,封豕大得像土冈, 长蛇可以做羹喝。然而不注意 “休养生息”导致动物锐减,最 后只剩下乌鸦做菜。今昔的落 差,通过食物的变迁展现出来, 羿不再是那个射下了九个太阳的 英雄,而是每天为了食物奔波的 丈夫,和普通平民一样,眼前的 羿不再具有英雄光环,反而多了 几分落魄的色彩。深爱着嫦娥的 羿,在妻子飞走后,射月亮无 果,并没有气得吃不下饭,反而 饿极了让侍女去做“辣子鸡”这 道充满着现代特色的地方菜,还 不忘让属下给自己的马也补足口 粮,足见羿满脑子都只剩下 “吃”,小说戏谑的味道不言而 喻。 如果说《奔月》是后羿一家 人的吃饭问题,那么((理水》讲 述的就是一个国家的吃饭问 题——灾荒。灾荒之下,百姓们 只能靠着榆叶和海苔果腹度日, 而文化山的学者们依旧有吃不完 的面包和鱼。“面包”作为西餐 代表,在当时可视为经济富足的 象征,在灾荒年代,文化山的学 者们吃着从“奇肱国”的飞车上 运送下来的面包,就很容易使读 者联想到上世纪三十年代,一些 靠着为当权者卖命而换得生存的 “学者”形象。百姓们吃的食物 和学者们吃的食物始终互为参照 出现在文中。当官员们考察灾情 时,一位苗民言语学家说: “面 包每月会从半空中掉下来的;鱼 也不缺,虽然未免有些泥土气, 可是很肥,大人。至于那些下 民,他们有的是榆叶和海苔,他 们‘饱食终Et,无所用心’ …・” “况且,别一位研究 《神农本草》的学者抢着说: ‘榆叶里面是含有维他命w的; 海苔里有碘质,可以医瘰疬病, 两样都极合卫生。”’鲁迅运用他 在杂文中常用的笔法——反话正 说,学者们义正言辞地证明着百 姓们过得并不差,冠冕堂皇下的 虚伪可见一斑。面对高高在上的 官员们,百姓的代表低下头去, 满口的“托大人的鸿福”并宣 称:“我们是什么都弄惯了,吃 得来的。”这正是一种暂时做稳 了奴隶而自得的状态,而鲁迅却 用油滑的腔调表达了他的“怒其 不争”,“怒”遮掩在油滑之下, 这油滑自带了几分无奈的色彩。 在(铼薇》中,吃食,依旧 扮演着重要角色。自古被视为圣 贤的伯夷和叔齐老年生活最关心 的就是吃食——归隐首阳山的原 因是为了寻找更加安稳的生活, 而非品德高洁。吃食是生活的一 切,他二人通过养老堂烙饼越来 越小,粉也粗起来,来推断时局 不稳。不仅饼的大小作为危险的 信号,烙饼的时间更成为计时 器,小说中频频写到“约有烙三 百五十二张大饼的工夫”“大约 烙好一百零三四张大饼的工夫”。 此外,鲁迅继续发挥他丰富的想 象,运用戏谑的笔法描写伯夷叔 齐的采薇生涯: “他们从此天天 采薇。先前是叔齐一个人去采, 伯夷煮;后来伯夷觉得身体健壮 了一些,也出去采了。做法也多 起来:薇汤、薇羹、薇酱、清炖 薇,原汤焖薇芽,生晒嫩薇叶。” 《理水》中,百姓们吃榆叶海苔 时花费的各种心思在伯夷叔齐身 上再次显现,恐怕并非鲁迅的偶 作为一种戏谑手段,使鲁迅完成 毁它当然是义无反顾、毫不足惜 然为之。吃的花样越是丰富,越 衬托出食材的匮乏,伯夷叔齐的 困境不言而喻。 了对神话传说的解构。正统的古 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不食人间烟 火。而《故事新编》却反其道而 行,极力建构这些英雄和圣人的 “吃”世界。不论是神话人 的,而精神赖以存在的身体,却 无法像‘铁屋子’似地决绝地加 以毁灭。” 三、小结 《出关》里孔子送老子一只 腊鹅,老子牙齿脱落,无法享 用。关官请求老子为官员们讲 学,然而听众们听得昏昏欲睡。 老子最后得到了十五个饽饽的优 物——后羿,还是古圣先贤—— 伯夷、叔齐、老子,他们都无法 跨过“吃”这个难题,而且鲁迅 “《故事新编》 ‘凡俗化’ 描写的背后,展现出的是圣贤回 归大地之后,在‘物质世界’与 ‘精神世界’之间抗争与妥协的 人间百态。”鲁迅承认吃的重要 待。《出关》中,食物又多了新 故意让他们吃白面炊饼、吃野 的功能,衡量学术作品价值的高 菜、甚至是古怪的“乌鸦肉炸酱 低——关官打算用《老子》换来 面”。这些普通百姓吃的东西, 更多的粮食。 放到了圣人的餐桌上,圣人就不 二:建构“吃”意象的意义 再遥不可及,而是沾染上滑稽的 何在 气味。这种戏仿的写法,解构了 《故事新编》中的这四篇小 神秘高大的神话传说,降格了古 说,可以说是充斥着“吃”的世 圣先贤的形象, “油滑”的意味 界,“吃”被赋予了各种功能, 浓厚。然而,笔者认为, “油 然而,鲁迅为什么要耗费如此之 滑”的背后是悲凉和无奈。试 多的笔墨建构“吃”意象?通过 想,古圣先贤都处在“偏是谋生 “吃”的意象,我们又能体会出 忙”的生存状态,“吃”成了最 鲁迅怎样的写作心态? 重要的目标,那么其他人的生存 首先,鲁迅一直对“生存” 境遇又将如何呢?某种程度上, 问题给予极大关注。在他的多篇 《故事新编》是对当时社会的一 杂文中都表达对“生存”的重 种隐喻——恶劣的社会环境下位 视。“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 居高位者尚难自保,普通人的生 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 存境遇不言自明。面对这一切, 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全都踏 骨头硬的鲁迅当然不会长歌当 倒他。”不论是《奔月》中的后 哭,只是戏谑地开着古人的玩 羿、嫦娥,还是《理水》中的百 笑,文本内涵的张力在鲁迅“似 姓、抑或是《采薇》中的伯夷叔 喜实悲”的叙述下得以实现。 齐二人、《出关》中的老子,他 再者,如果说“吃”被看成 们都面临着关于“吃”的生存问 对身体需求的满足,那么关注 题。“吃饭”之于鲁迅,其最基 “吃”就反衬出当时国民“精神” 本的也是最终的功能只有一个, 上的匮乏。 《采薇》和《理水》 那就是使人免于饥饿,得以生 中对于食物的烹饪手段花样百 存。“人类有一个大缺点,就是 出,这就越发显现出精神上的贫 常常要饥饿。为补救这缺点起 瘠——唯一的心思都花在“吃” 见。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在目 上。这种生活意向给人一种颠倒 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 的感觉——不是为了生存而吃, 紧了。”在《娜拉走后怎样》中 而是生存就为了“吃”,吃“乌 鲁迅不耻谈钱,是因为他把获得 鸦肉的炸酱面”、吃“腊鹅”、吃 经济权作为人格独立的重要前 “榆叶和海苔”…・-.“‘精神’迟 提,那么“吃”作为生存的基本 迟不能出场的真正原因,首先是 前提,被鲁迅反复提及也就顺理 身体对它的禁锢。这是比万难破 成章了 毁的‘铁屋子’更趋复杂的问 其次,关于“吃”的赘述, 题。封建专制的‘铁屋子’,摧 性,认为这也是“生活的一种”, 同时又因为精神局限在吃食上面 而感到不满。对并存的两种现 象,鲁迅用“油滑”腔调来讲 述,没有鲜明的褒贬色彩。一方 面这是由鲁迅本身复杂的思想所 致;另一方面,鲁迅“没有看出 可走的路”的焦灼心态掩映其 下。 “作家位于他的时代、他的 民族以及思想史的精神地图上”, 对于真正的作家来说, “只有那 些符合他梦想的苛求的形式才属 于他的作品”。也许,在此意义 上, 做事新编》不仅不是鲁迅 晚年游戏笔墨之作,与此相反, 它昭示出鲁迅在生命弥留之际对 中国文化、国民性改造、启蒙等 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如竹内好所 言,《故事新编》的确是“像跟 全体对立一样展示着一个新的世 界”,在这个新的世界里,鲁迅 不仅仅在反省着中国的传统文 化,也反省着自己正在做的那一 切 {翟} 参考文献 [1]鲁迅.故事新编[H].北京:人 民文学出版社。1979:l-42 [2]鲁迅.鲁迅全集(第三卷)[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5. [33鲁迅.坟[M].北京:人民文学 出版社.1956:119 [4]王海燕. “偏是谋生忙”——漫 谈《故事新编》中的“吃”[J].襄樊学 院学报:2008,29(4):45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热门图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