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三语文高考文化常识复习题及答案

2023-11-06 来源:尚车旅游网
高三语文高考文化常识复习题及答案

一、高考文化常识

1.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御史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拥有弹劾纠察之权。

B. 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秦始皇时始设太学。 C. 五经指儒家经典《诗》《书》《礼》《乐》《春秋》 D. 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

2.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战国四公子”,是指齐国的孟尝君赵胜,赵国的平原君田文,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皆以招揽宾客著称。

B. “尊”“卮”均是酒器,“斗卮”是大酒杯,“觚”也是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爵”是古代饮酒器的总称,“觥筹交错”的“觥”则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而“不胜杯杓”的“杓”则是一种饮水的器具。

C.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中的“节”是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

D. “玦”是半环形的佩玉;“鼎”“镬”均是古代的刑具;“甑”是蒸饭的用具,“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中的“俎”是砧板。

3.下列各项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邹忌讽齐王纳谏》、《冯谖客孟尝君》出自《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纪传体历史著作,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 B. 《左传》,相传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又名《春秋左氏》,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 C. 《苏武牧羊》选自《汉书》,《汉书》是一部断代体史书,分为纪、表、志、传四部分,共100篇。

D. “二十四史”是指清代乾隆时规定的自《史记》至《明史》的历代24部纪传体史书。 4.下列关于我国二十四节气的先后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A. 惊蜇—谷雨—霜降—寒露 B. 清明—小满—秋分—白露 C. 雨水—芒种—小寒—大雪 D. 春分—大暑—处暑—小雪 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的散文与苏洵、苏辙并称“三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成就位列宋初“书法四大家”,绘画上“石竹”别具一格,可称为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

B. 柳宗元参与中唐时期的政治革新运动,受到保守派打击,被贬永州。期间他写了多篇游记,其中八篇成为前后连贯、脉络相通的一组散文,世称为“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为《永州八记》的第一篇。

C. 《沙乡年鉴》是英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生态伦理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结晶。它与梭罗的《瓦尔登湖》相媲美,并誉为自然文学典范。

D. 古代男子冠礼取字,女子及笄取字。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如屈原名平,字原:名与字的含义相反或相对,如韩愈字退之,晏殊字同叔。

6.下列对课本中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常用籍贯和出生地称人以示尊敬,如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被称为“王临川”;还有用任职之地的地名来称人的,如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还有用官职来称人的,如王羲之被称为“王右军”。

B.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又称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姑娘们最为重视。这天晚上,妇女们看牵牛织女星,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C. 在古籍文献中,对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名称。如每月第一日叫“朔”,二日为“既朔”,十五日“望”,十六日“既望”,最后一天为“晦”。

D. 古人常用“天干”(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字和“地支”(甲、乙、丙、丁等)十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称为天干地支纪年法。如:“岁在癸丑”“壬戌之秋”。 7.下列对文句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羽化:道教称飞升成仙 B.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朕:古代皇帝的自称 C.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三五:农历十五。 D.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庠序:古代学校名称 8.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诸父”即伯父、叔父的统称;“先大母”,即已去世的祖母。 B. “三五之夜”即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十五”又称“望”。

C. “象笏”即象牙做的笏。“笏”是封建时代官员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记于上。 D. “来归”和“归宁”都是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9.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边城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这一天全家出门上山插茱萸、到河边看划船。 B. “襟三江而带五湖”的“五湖”指鄱阳湖、洪泽湖、巢湖、太湖和鉴湖。 C. “才高八斗”形容书读的多。谢眺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 D. 相传大禹治水,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州,后“九州”代指中国,沿用至今。 10.下面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辞,是介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也叫楚辞、楚辞体;又因为《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所以又称骚体。到了汉代,人们一般将辞赋并称。

B. 《滕王阁序》是一篇骈体文,其特点是:讲求对仗,一般是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平仄相对;多用典故,讲求藻饰。

C.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所著。 D. 表,古代奏章的一种,多用于臣向君陈情言事,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11.下列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人。他是前秦儒家最后的代表人物,主张人性本恶之论。

B. 六艺既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同时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C. 中兴四大诗人又称南宋四大家,即南宋前期的指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和陆游;其中杨、陆的声名尤著。

D. 《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

12.下列诗句与中国传统节日无关的一项是( )

A.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B.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C.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D. 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 13.下列相关文学文化常识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先要沐浴、更衣、独居,忌食鱼肉荤腥,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做“斋戒”。

②(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有司。 ③(九宾)古代外交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④(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镬,古代的一种鼎。

⑤(上卿)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分为上、中、下三级。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相当于丞相的位置。大夫比卿低一等。 ⑥(御史)战国时的史官。秦代始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管理国家重要典籍,接受百官奏事等。

⑦(黄门驸马)宫中掌管宫门守卫的官员。 ⑧(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⑨(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清对秀才的雅称。 ⑩(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⑪(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也是天子的象征。

⑫(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与之同义的还有“致仕”。

⑬(视事)指上级官员到地方视察工作。 ⑭(下车)官吏初到任。

A. ①③⑤⑥⑨⑩ B. ②④⑦⑧⑪⑬ C. ①②④⑧⑨⑭ D. ③⑤⑥⑩⑫⑭

14.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表示已经逝世的尊长。如:先考,指已逝的父亲;先妣,指已故的母亲。 B. 祭酒,汉平帝时期始设六经祭酒。后置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属大学中教言(主管官)。隋唐以后称国子监祭酒,至清末废除。

C. 古代不同年龄有不同的称谓,15—20岁谓之舞象之年,男子20岁为弱冠,80岁为鲐背之年,90岁为杖朝之年。

D. 道,指唐代的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唐代先分天下为十道,后又分为十五道。 15.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表,古代奏章的一种,专门用于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在写作风格上以议论为主,侧重于“陈情”,表达臣子对帝王的忠诚和希望。

B. 古代表示官职变迁的词汇比较丰富,其中“授”“拜”“转”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拔”“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C. 簪笏:指代官职。簪,束发戴冠用来固定帽子的簪。笏,朝见皇帝时用来记事的手板。 D. 孝廉:汉代以来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16.下列诗句涉及我国传统节日,诗句与节日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②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③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 ①七夕;②重阳;③元宵;④中秋 B. ①七夕;②元宵;③重阳;④中秋

C. ①中秋;②重阳;③元宵;④七夕 D. ①中秋;②元宵;③重阳;④七夕

17.下列对文句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正宫)(端正好),与下文的《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等都是曲牌名。 B.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有《震川文集》,项脊轩,归有光家的一间小屋,作者的远祖曾居住太仓的项脊泾,作者用它来作为室名,以示纪念。

C. 莎士比亚,英国剧作家、诗人,《罗密欧与朱丽叶》跟《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是其著名的四大悲剧,影响深远。

D.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回信。文章通过这封信向老朋友解释迟迟没有给他回信的原因,并借此一吐胸中的愤懑,表达准备毅然赴死的决心。 18.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稼轩纪念馆大门两侧的一组是( ) ①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 ②铁板琵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③忍辱明智写尽春秋,绝笔文萃彪千古;求是辨非看透生死,豪雄佞奸露本容 ④烟柳斜阳,归去东南余半壁;云山故国,望中西北是长安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9.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称杜甫为杜工部,称韩愈为韩昌黎,称陆游为陆放翁,分别是以官职、籍贯、号来称呼人。

B. 重阳节是指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佩插茱萸、驱五毒以防疫祛病等习俗。 C.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在字数、体式、语气、题旨和思想上均有严格限定,是封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维护自身统治的工具。

D. 说是古代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一种文体,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类似于现代的杂文。

20.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朕皇考曰伯庸 皇考:对亡父的尊称 B.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乘:坐在车左侍卫的人

C.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长亭: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隔十里修建的供行人休息的亭子 D. 余自束发 , 读书轩中 束发:古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顶上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高考文化常识 1. D

【解析】【分析】A项,“御史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拥有弹劾纠察之权”说法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皆有御史,为国君亲近之职,掌文书及记事。秦设御史大夫,职副丞相,位甚尊;并以御史监郡,遂有纠察弹劾之权,盖因近臣使作耳目。汉以后,御史职衔累有变化,职责则专司纠弹,而文书记事乃归太史掌管;

B项,“秦始皇时始设太学”说法错误,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始设于汉武帝元朔五年;

C项,“五经指儒家经典《诗》《书》《礼》《乐》《春秋》”说法错误,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简称《诗》《书》《礼》《易》《春秋》。不是《乐》,是《易》。 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答题时,应根据平时课内对文化常识的知识积累与不断复习,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然后做出判断。 2. C

【解析】【分析】A项,“齐国的孟尝君赵胜,赵国的平原君田文”应为: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B项,杯杓,泛指酒器;C项,无误;D项,“鼎”“镬”均是古代烹饪器。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3. A

【解析】【分析】A项,“是一部纪传体历史著作”错误,《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书中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战国策》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故选A。

故答案为: A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4. D

【解析】【分析】本题中,二十四节气先后顺序为:春季:立春、雨水、惊蜇、春分、清明、谷雨;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据此可排除ABC项。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5. C

【解析】【分析】C项,“英国”错误,利奥波德是美国作家。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赏识、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注意平时整理积累,可以按照一定顺序或线索梳理文学文化常识,侧重名家名作,分类整理记忆。做题时要仔细分辨,注意时间、国别等重要信息。本题选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6. D

【解析】【分析】D项,“古人常用‘天干’(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字和‘地支’(甲、乙、丙、丁等)十个字”是错误的。天干地支纪年法应该是古人常用“天干”(子、丑、寅、卯等)十个字和“地支”(甲、乙、丙、丁等)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养成积累的好习惯。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极其广泛,大致说来它包括天文地理、目录辞书、科举职官、礼仪习俗、姓名称谓、衣食住行、器物用具、史传典籍、古代纪时、音乐娱乐、学校设置等。同时,要积极利用文言文文本进行正误判断。 7. B

【解析】【分析】B项,朕,古时不论贵贱都可自称朕,至秦始皇始定为皇帝的自称。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8. D

【解析】【分析】D项,“‘来归’和‘归宁’都是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表述错误,“来归”与“归宁”意义不同,“来归”指女子出嫁,“归宁”意思是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9. D

【解析】【分析】A项,有两处错误,一是“边城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二是“上山插茱萸”,边城端午没有这项习俗。 B项,“鄱阳湖、洪泽湖、巢湖、太湖和鉴湖”错误,“襟三江而带五湖”的“五湖”,一说指太湖、鄱阳湖、青草湖、丹阳湖、洞庭湖,又一说指菱湖、游湖、莫湖、贡湖、胥湖,皆在鄱阳湖周围,与鄱阳湖相连。《滕王阁序》以此借为南方大湖的总称。

C项,“谢眺”错误,“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是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称赞曹植的话语。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的文化常识的识记积累水平。文化常识的考查是近年来全国语文高考试题文言文阅读中必考题型,文化常识源于学生平时的理解积累,是个坚持不懈的过程,学生必须有耐力勤复习,不然很容易忘记。另外进入高中就应该有积累意识,高中语文课本注解十分详尽,学生平时功夫要下到,把重要文化常识可以分门别类做以整理,积累丰厚了,常记常新,自然不容易忘记。 10. C

【解析】【分析】C项,“《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所著”不正确,《庄子》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故此题答案为C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文学常识重在平时的积累和整理归纳。在识记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作者所处的朝代,可按作者所处朝代的先后顺序对作者排列识记。另外应特别注意文学常识中的专有术语和并称,弄清楚其内容。 11. D

【解析】【分析】D项,“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错误。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理解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零散琐碎,繁多庞杂。这么多的内容,要想掌握它,确非易事。大家平时就注意搜集、归纳、整理。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考试时定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正确地完成此类考题。

12. B

【解析】【分析】A项,诗句写的是元宵节; B项,诗句写的是梅子成熟的时节; C项,诗句写的是七夕节; D项,诗句写的是端午节。 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正确理解,能分清各个传统节日的习俗,对重阳节、乞巧节、端午节的习俗有所了解。 13. D

【解析】【分析】①“忌食鱼肉荤腥”说法不全面,“斋戒”,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④“镬,古代的一种鼎”说法错误,镬,古代的一种大锅;

⑦“‘黄门驸马’宫中掌管宫门守卫的官员”说法错误,“黄门驸马”是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员;

⑨“也变成明清对秀才的雅称”说法错误,应为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清对举人的雅称;

⑪“也是天子的象征”说法不准确,“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只有皇帝能够赐予臣下,而臣子如果持节出行,就意味着他是奉天子钦命,代表皇帝; ⑬“‘视事’指上级官员到地方视察工作”说法错误,“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熟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记忆。 14. C

【解析】【分析】C项,“80岁为鲐背之年,90岁为杖朝之年”错误,应该是:80岁为杖朝之年,90岁为鲐背之年。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15. B

【解析】【分析】B项,“‘转’是关于任职授官的”表述错误,“转”表职务调动,而不是任职授官。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16. B

【解析】【分析】①“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选自杜牧《秋夕》。七夕节: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鹊在银河上搭成一座鹊桥,牛郎和织女才能相见。这个美好的传说始于汉朝,经过千余年的代代相传,深入人心。这一天,民间有向织女乞巧的习俗。一般是比赛穿针引线,看谁更心灵手巧。因此,七夕又叫乞巧节或女儿节。每到七夕将至,牵牛和织女二星都竟夜经天,直至太阳升起才隐退,因而又被喻为人间离别的夫妻相会。 ②“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选自《青玉案·元夕》。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③“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选自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阳节又称登高节、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等。因时在农历九月初九日,而九在古代为阳数,故又称九九重阳。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自古便有登高、赏菊、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选自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等;中秋自古有祭月、赏月拜月、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传统节日与诗词结合的综合能力。解答这类题,要求能理解诗句意思,并且能够知道各个节日的习俗,就能很好的解答。 17. B

【解析】【分析】A项,“都是曲牌名”错误。【正宫】是宫调,不是曲牌名。 C项,《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正剧(悲喜剧),四大悲剧还有《麦克白》。

D项,“毅然赴死”错。《报任安书》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作者在信中以激愤的心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为著作《史记》而不得不含垢忍辱苟且偷生的痛苦心情。 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文学常识重在平时的积累和整理归纳。在识记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作者所处的朝代,可按作者所处朝代的先后顺序对作者排列识记。另外应特别注意文学常识中的专有术语和并称,弄清楚其内容。 18. D

【解析】【分析】①曹操。

③司马迁。(“铁板铜琵”说的是《吹剑续录》中的一个故事:苏轼问一位爱唱的幕士,说我的词比柳永的如何?幕土回答说,柳永的词只能由十七八岁的女郎,手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您的词必须由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听后为之绝倒。这片故事反映出了豪放派词与婉约派词的区別。前一句借此故事赞扬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美芹悲黍”中的“美芹”指辛弃疾为抗金兵给朝廷的上书《美芹十论》,(农夫以水芹为美味,欲献于他人,后喻以微物献給别人)“悲黍”出自《诗经》,是说一士大夫见周朝宫殿废墟长黍而悲,这两句从词人到爱国者两方面写了辛弃疾的历史

影响。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该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这需要考生课下博览群书,认真做笔记,多复习记忆。文学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各种常见文体、史书体例、作家作品等。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19. B

【解析】【分析】B项杂糅了古代民间重阳节和端午节的习俗,“登高祈福、佩插茱萸”是古代民间重阳节的习俗,“驱五毒以防疫祛病”是古代民间端午节的习俗。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涉及到古今中外众多的作家、作品、体裁和写作技法,零散琐碎,繁多庞杂。这么多的内容,要想掌握它,确非易事。大家平时就注意搜集、归纳、整理。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考试时定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正确地完成此类考题。 20. B

【解析】【分析】B项,“参乘:坐在车左侍卫的人”错误,参乘应该是指坐在车右侍卫的人。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