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aboration&Commentary I论述-点评 【本文献信息,】贾中原.融媒体时代电视发展的问题分析【J1.广播与电视技术,2018,Vo1.45(4). 贾中原 (河南广播电视台,河南450008)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河南电视台融媒体建设的实践经验,讨论电视传统媒体在发展新媒体过程中遇到的几个关键问题, 分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关系,比较微博与微信的媒体属性与通信属性,对电视台向融合媒体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电视,5G,MIMO,OTT 【中图分类号】TN948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1617l/j.cnki.rtbe.2018004024 Analysis of TV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the Era of Convergent Media Jia Zhongyuan (Henan Radio&TV Station,Henan 450008,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convergent media construction in Henan TV Station,discusses several key problems in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traditional media to new media,and analyse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m.It compares the media property and communication attributes of the micro—blog and WeChat.Some sugges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nvergent media are provided. Keywords New media,IPT 5G,MIMO,OTT 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各种媒体形式。比如:数 0引言 广播电视事业是依靠高新技术武装起来的现代化的传播 工具。新的时代要求我们在充分发挥党的喉舌和舆论监督作 用的同时。勇于开拓发展空间,积极争夺媒体话语权,牢牢 把握经济脉搏,做大做强电视事业和文化产业。 字化报纸、网络杂志、可便捷移动的电视接收装置等。 广义新媒体两个特征一是内容聚合依靠传统媒体——不 能摆脱传统媒体独立存在;二是网络应用允许基于Web。广 义的新媒体,尽管应用了新的传播技术手段,但是内容生产 并没有摆脱传统媒体的内在运作模式,只不过原来是通过电 视机看电视,现在是通过手机看电视。网络化的应用也没有 1电视与新媒体 “新媒体”是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之上延伸出来 的各种媒体形式,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状 态的改变: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手机通信和互联 网(包括“博客”、“播客”)密切配合,很容易将‘第一时间、 第一现场’抓在手中,新的媒体形式与媒体工具的结合.显 示出了巨大威力。新媒体近乎于零费用的信息发布。也对传 改变大众上网的方式。还是登陆网络,看网页上一大堆文字 或图片链接,通过超链接访问。 狭义新媒体是指具备网络信息传播特性的社会化媒体 (social media)以及摆脱Web应用的媒体。它有两个特征:用 户生成内容(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和消费者创造 媒体(CGM,Consumer Generated Media o它变传统媒体点 对多点的传输,为多点对多点的传输,所以又称为所有人对 所有人的传播。狭义新媒体摆脱Web应用,不再依靠浏览器 上网。比如苹果手机上的应用大多都离不开网络,但是并不 用浏览器。 统媒体的新闻产品制作成本造成挑战。同时,如何监管(对 应宣传目标层面)、如何确保安全(对应技术目标层面)、如 何盈利(对应经济目标层面)也面临很多问题。 1。1什么是新媒体 新媒体的概念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维度。 1.2电视与新媒体之间的联系 按照以上定义,从广义新媒体角度看,其实电视的新媒 体化道路十分便捷,核心节点是数字开路电视广播。不妨让 l25 广义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包括所有建立 广播与电视技术[2018年-第45卷·第4期] 论述-点评I Elaboration&Commentary 我们脑补一下:菜市场的卖菜大叔在早间高峰后,掏出数字 电视机摆在菜摊上,看看喜欢的电视节目打发时光,等待中 午客流高峰到来。上百套高清晰度数字节目,让他十分享受。 对于电视台而言,由于增加了白天的受众群体,可以安排合 适的节目.提高白天的收视率、增加广告投放。开通数字开 路广播可以将普通电视、移动电视、公交电视、户外电视等 观看。这其实是一项数字电视的增值业务,但深入到产业端, 要求所有电视机都必须带有识别解码字幕文件的功能。显然, 像美国这样的自由市场经济体,也有一只隐形的手在起作用。 而国内类似的字幕分离播出是电视台们作为台内业务形式自 己在推,只是为了方便高、标清上下变换,涉及下游产业链 的部分,根本无力为之,因此也没人去探讨有什么效益。广 义新媒体所涉及的电视业务有很多类似情况。 狭义新媒体于电视而言。技术核心就是交互,这也是 NGB的核心部分。最近很热的微信摇一摇本质就是给电视增 加了交互。这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很难。需要把节目作为应 用来对待,把电视作为媒体产业的一个环节来对待,把以做节 整合起来,打造一个“大媒体”平台,起到“做大”蛋糕的 关键作用:将非受众人群变为受众.将非黄金时段变为黄金 时段!但遗憾的是,标准制定延后,使广电错失先机。 FCC(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提出的“美国宽带计划”, 要释放500MHz无线频谱用于无线宽带服务,已经释放 300MHz、其中l20MHz来自广播电视业者目前拥有的频谱。 也就是说:要逐渐停止电视开路广播业务。电视频谱是无线 频谱中的优质资源,FCC将电视播出占据的优质无线频谱资 源用于电信业务,是为将来的5G、6G做准备。 电信界目前的窄播无法应对高清带宽(即便应用组播, 目为核心变为以创应用为核心 上线和下线人员都面临调整, 应用开发人员将成为核心,需要有意识地用网络手段为网络用 户编织网络产品。要实现从单一广播内容生产者到全媒体内容 提供商的转变,实现从广告创造价值到用户创造价值的转变 (比如众筹,就是用户创造价值)。传统电视台缺乏应用开发的 目前电信网络也无法应对点对点全带宽高清窄播),广播还有 意义;5G、6G时代,借助组播。电信网可实现全带宽高清和 超高清传输,广播业务已经没有意义 为此,FCC成立了一 核心架构师,也难以通过招聘获得,所有平台商均使用了猎头 公司。但这一途径在事业体制内无法解释,各台都不愿公开。 5G商用以后,借助通讯类0TT(或者视频App内置通讯功能), 互动电视会有一个爆发性增长期。5G可以实现超短延时视频 个拍卖平台,让各家电视台去拍卖自己手里的无线执照。 5G不是一次革命,5G是4G的延续,核心网部分没有 太大的变动。5G的关键技术集中在无线部分,包括M1MO、 FBMC、NOMA等,升级成本都不高,大部分是软升级。5G 时代的到来比我们想象的要快,其限制性因素一个是干线出 识别,现在的摇电视仅仅是个开端,以后类似的交互行为会越 来越多,还会出现以互动为核心的节目形式和广告形态。 电视台作为媒体内容生产者,节目就是我们所掌握的资 源,这是我们的优势所在.也是电视台在未来的媒体竞争中 口带宽、另一个就是频谱资源。国家无委会已经着手广电频 谱管理的问题,是否为5G考虑不得而知,但追加广电数字频 谱的困难越来越大。 MIMO其实就是一个多径传输判别算法,在部分限制条 件无法满足的情况下,电信界也可能逐步加载升级算法,先 期推出4.5G,同时规避国标和牌照问题。一旦5G商用,无 线电信网就可以成为电视传输的重要通道。地面频道全国化 取胜的重要依靠。当电视技术体系站在标清数字平台上之后, 为保证和提升电视台在视频节目资源方面的竞争优势,我们 在技术上所关注的将是两个方面:一是高清技术和3D技术的 发展和应用问题;二是全台网络化的问题。原因是:高清技 术和3D技术可以提升节目的质量,网络化技术可以降低节目 制作成本、提升服务功能。3D从技术角度讲,其实是超高清 技术的一种特殊应用。高清和超高清技术是国外电视界在不 同阶段甩开IT界的利器,但在国内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3D 的收视习惯还未形成,投入没有产出,也大大影响了技术前 进的步伐。标准争议对电视新媒体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的倾向将十分强烈。那时即便不用I V的专享带宽,普通 无线网络也可以传输全带宽高清。所以电视台有必要做好向 网络内容供应商转变的准备,黄金时段和受众群都会发生很 大变化。更要做好与电信的协调,甚至可以广告分成为代价, 换取终端用户免流量费。同时还要做好与广电网的协调,5G 对广电有线网的;中击也会很大。 1.3电视会被取代吗? 新媒体由于打通或部分打通六度分离,其舆论引导能力 更强,传统媒体与之相较,在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广度上已处 于劣势。不再作为信息源.国外有一个思路:做背景电视—— 在美国,数字电视机遥控器上都有一个“字幕”键。原来。 为了照顾特殊人士,所有电视节目包括广告都必须带有字幕。 这个字幕就好像“QQ音乐”里的歌词.是单独传输到电视 机端.在电视里叠加到画面上去的,用户可以选择是否叠加 126 家庭主妇打扫卫生时。开着电视当背景音乐听、当故事听, 弱化传统电视媒体的舆论属性。这在国内短时内很难成立, 由于众所周知的因素,国内的社会化媒体难以达到国外的高 广播与电视技术[2018年·第45卷·第4期1 Elaboration&Commentary I论述-点评 度,国内传统媒体的主流舆论功能可能会长久保持,但受众 接受信息的习惯和行为确实会发生很大变化。 图I是美国对消费者一周不同媒体花费时间变化的研究, 信运营商而言,微信的威胁性与竞争性远大于微博。 微博因天生具有互联网的无尺度性,所以超级信息节点 (网络大v)非常重要,新浪微博就胜在大V争夺上。一旦大 预测到2020年,数字电视部分(包括IPTV等不同传输手段 的电视)和网络部分都是一直在增加的。可见,不是受众不 V生态建立起来,就掌握了舆论的主导权。很多台建立有自 己的微博,将所有节目和主持人上线。但主持人对台网毫不 关心.而是热衷成为新浪或腾讯大V,特别是新浪。因为新 浪微博已经建立了生态系统,几个大V相互关注,可以利用 看电视了。而是改变了看电视的方式。或者更广义一些说, 不是受众不接受信息了,而是改变了接受信息的方式。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很难花费很长时间的坐在家 里按照电视的时刻表等待电视节目了,人们需要“时间等我”, 需要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获取信息。电视媒体应积极的为观 众做改变,摒弃“我播你看、我说你听”的传统概念。如果 广电满足不了人们的新需求,舆论阵地将无法守住,更谈不 超级汇聚节点的优势,为其提供较大的粉丝增量。一旦拥有 大量粉丝,很快就可以成为营销热点:发张戴耳机听音乐的 “小清新”照片.其实是为耳机代言;发张几位老友聚会的照 片,其实是为饭店做宣传。台网仅靠节目爱好者自发热度维持, 根本无法与之抗衡,最后只好把节目宣传平台挪到新浪上去, 自己给新浪打工去了。但在国内,微博这种灰色生态是游走 上自身的发展。但我们要清楚,未来的“电视”不是现在的“电 视”,电视需要改变。 在法律边缘的,事实也确实如此,一旦对大V们的行为进行 规范,其整个生态就迅速垮落了。现在除了新浪还在维持以外。 CNNIC 2014网络视频用户研究报告曾经对网络视频用户 使用习惯做过研究,此后的CNNIC互联网报告再无此类专题 数据。图2的数据。可以清楚表明视频用户移动终端使用频 率越来越大,表明网络视频媒体消费习惯正在形成。图3的 数据似乎表明手机将成为主流.但图4说明实际上受众群体 分化明显。 其他各家微博业务都处于萎缩状态。与其说是微信击垮了微 博,不如说大V毁了微博。微博因大V而起,也因大V而衰。 微信本质上是通讯类0TT,它的成功有很多微妙之处。 它也有一些超级信息节点,但社交关系网不能跨层。范围和 影响度比微博差很多。所谓官微,就是类似一个公告板加H5 应用。如果微信维持现有状态,功能不做大的改变。那么它 对传统媒体的威胁比微博小得多,对传统电信运营商影响较 随着年龄的增加,受众越来越倾向观看大屏幕。这从一 个角度说明随着多业态分化,不同屏幕前的受众不再是一个 群体。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美国数字电视和互联网用户不是 零和关系。由于受众分化,对于电视媒体而言。把传统节目 搬到网上去.很可能并不对应受众需求,也不会有什么收视率。 同时,有些节目受众群跨度大,只利用电视传输手段已不足 以覆盖。需要网络手段予以补充,《何以笙箫默》就是典型例子。 网络化的实质是将电视技术从数字化层面提升到数据化层面, 最终目的是为受众提供个性化的、适应各种传输手段的多媒 体信息,而不是将所有内容放到所有渠道去传输。 1。4微博与微信 微博是典型的社会化媒体,属狭义新媒体范畴。微博打 通了六度分离社交关系网.每一个用户都可以了解其他人的 关注关系.因此信息传输的速度与广度大大超过传统媒体。 微博用户可以与现实社会分离,这时用户与现实社会社交关 系的通讯会中断。因此微博的媒体属性强于通信属性。微信 是半社会化媒体,没有打通六度分离社交关系网,两个陌生 人不会因拥有共同好友而自动成为好友,更不能追踪好友的 社交关系网,信息传输的速度与广度弱于或等于传统媒体。 微信具有强烈的通信属性,其通信属性强于媒体属性。对于 传统媒体而言,微博的威胁性与竞争性远大于微信。对于电 广播与电视技术[2018年第45卷·第4期] l27 论述-点评l Elaboration&Commentary 人想开办电视台,租一块云制作资源就行,不用自己建设。播 出也很简单,只要在苹果TV上开个账户,传输分发、点播收费, 苹果都代办。谷歌创立云的最初目的,是想将计算能力变成天 然气、自来水一样的公共资源,按需使用、按使用付费。对电 视台来说,云系统最大的好处是将应用层与硬件层隔离,应用 扩展不需要增加硬件,硬件更新不必更换上层应用,大大减少 投资。云技术可使整个制播体系更具有计划性和弹性,通过柔 性的、资源有限和适度紧缺的、能够敏捷制播的运行模式,使 设备的数量和配置水平与需求相匹配。通过可计划的资源调度, 削峰填谷,合理减少对于设备数量的需求,降低资源冗余度; 通过弹性配置,既满足日常生产要求,又能够应对紧急状况和 临时变化,快速实现各种制播需求,保证性价比,提高资源利 用率。但使用云以后,电视台内部是一张网与互联网相连,不 言而喻,安全隐患必须要高度重视。 2.1-2系统安全 过去传统设备的安全,是靠高品质硬件来保证的。广播 级设备元器件的筛选非常严格,设备造价高昂。现在IT设备 大量采用民用器件,靠“冗余”来提高系统安全。所谓冗余, 就是追加同类设备。冗余在提高安全性的同时,也会增加系 统的复杂度,到一定程度、反而会增加出故障的可能.安全 曲线会呈现悬崖式崩落。过高的冗余还会带来投资浪费。因此, 确定可容忍的安全边界、精确计算冗余度十分重要。技术先 大。从这一角度讲,微信有可能成为电视的好朋友,成为电 视交互的助手,因此与微信有关的业务可以大力发展。 进不代表安全,甚至有可能是以牺牲安全为代价。 我们在大象融媒云安全建设过程中,尝试了不同媒体平台 安全规范的整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整个大象融媒云安全体 系的架构设计,结合广电业务系统特点.按照云等保三级标准 进行构建,从应用安全、主机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安 全管理五个方面考虑,构建立体化、纵深试防御体系(图5)。 真正对传统媒体威胁最大的是普利策文化的消亡,即受 众信息消费行为的变化。新闻联播做得再好,观众不在七点 钟打开电视,也是枉然。在这种情况下.平面媒体因信息离 散度更强、新媒体化更加容易,广播电视因碎片化程度差、 新媒体化更难。在5G时代。电信运营商非常顾虑通讯类037" 业务——上5G如果不下调资费,没人舍得用大流量,5G就 没有意义;如果下调资费,客户都用微信一类0TT,电信运 营商得不到利益,何苦建设5G?电信界处在又想上5G有没 有应用推动的彷徨期。电视媒体的通讯属性很弱,可以成为 5(3的良性应用。这两年独播网剧一部接一部,如果广电不能 抓住这一机遇,电信也会自己发展视频业务。 2.2台网关系 电视节目的制作是把记者拍摄的片段组合起来,是信息聚 合的过程;网络内容制作是把电视节目拆条,是信息离散化过 程。先组合再拆条、先聚合再离散,是折腾"-57记者拍摄的元 素材本身是离散的,是否可以直接用于网络?应该说,这是我 们追求的目标,但目前难以实现。目前媒介交换素材,但直接 使用率很低,很多素材还要重新生成,对用户没有任何吸引力。 这里面既有技术问题、又有资金问题、还有机制问题。 2电视媒体网络化特有问题 2.1网络化与播出安全 2.1.1网络安全 很多台内已经建设了若干私有云,必然会向公有云发展。 使用云是一个趋势。美国已经出现高端制作资源云供应商。私 l28 互联网具有无尺度性,很好的页面可能没什么点击率。 网络推手也罢、舆论观察员也罢、网络推广者也罢。显然与 传统媒体运作方式格格不入,传统媒体网站也曾因网络推手 失误、出过重大问题,甚至连累损害了媒体公信力。 互联网与传统媒体的属性区别和国内电视台新媒体化面临 广播与电视技术[2018年·第45卷第4期] Elaboration&Commentary l论述-点评 的共性问题,使得网络模块与电视模块进度不一,这在国内是 普遍现象。无论是否愿意,5G必将到来,传输的瓶颈不复存在。 美国有线电视费一个月是二十多美元,与我们的绝对值差不多, 可人家收入的是实打实的美元,我们的收入却是人民币。也就 是说我们的收入要达到外国同行的六、七倍,才能达到人家的 收支水平。因此目前情况下,资本运营就是盈利模式。 现在高清节目已经很少有直播的了,大量精品节目是用 做电影的手法制作的,所涉及的设备投入极为惊人,一档栏 目就可能上亿,这对于任何一个台都是沉重负担。大家都提 出“低成本制作”。有先进台成立一家公司,购置上百套顶级 彩色校正设备,专门为高清节目做彩校。以前这是不可想象 现在因传输手段、带宽需求、信号码率不同而相对独立的视频 媒体技术将合一,技术一体化与受众分化的矛盾将凸显。5G 使三屏合一变得更加容易。使交互变得更加容易,把内容在手 机端与大屏幕之间迁移将成为用户的使用习惯。如果电视台不 参与进去,平台运营商也可以自建网络视频实现。用户的使用 习惯一旦建立,想要把市场再拿回来就很困难了。 2。3高清和产业化 根据日本的研究.高清频道达到11个以后,高清电视就 进入成熟期,高清节目可以满足90%以上的收视需求,高清 收视习惯基本形成,观众一般不会再把遥控器调回标清频道。 的,一台“达芬奇”都会被当作宝贝看管起来。这家彩校公 司员工每天开会。以使风格统一。这种工作模式,是工厂化的, 是流水线化的,是标准化的,是程序化的。 或者说,此时标清频道的收视率会急剧下降。 美国2008年正式开播3D频道,现在橄榄球、冰雪运动 等均开通3D频道。当滑雪运动员溅出的雪花扑面而来时,不 难想象那是多么的震撼人心。终端方面,裸眼3D显示技术也 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以前是“没有 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作坊式生产,每一个台都是小而全。 现在是社会化大分工,产业化运营。以后的节目生产链条可 能会远远延伸出去,策划、组织、运营、宣传、制作等等都 有可能外延。尤其是做网络应用,可能会有大量的外包。这 取得了很大进步。国外将高清、3D、超高清等均作为业务来 开发。3D直播相较于2D需要增加设备、增加工位,尤其是 远程辅助焦点控制,投入很大。在收视市场全面启动前,这 种投入是没有收益的。国外媒体机构在这方面积极的多,比 如法国电信,开通了与电视相关的六十多个应用(他们已经 不再使用“频道”一词)。其中不乏高清、3D。 从技术角度看,对于广电这种重装备、高投入的行业,投 入过大是国内盈利困难的一个原因:设备或核心技术都源于国 就要把相当精力用于做规范上,依靠规范管理、协调各环节。 3河南电视台靳媒体建设 规划建设新型网络播出机构,以视听、互动为核心,融 电视特色与网络特色于一体的,多终端、立体化传播平台。 它对国内外重大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体育、科技等活 动和事件负有以视听节目的表现形式通过互联网进行快速、 真实报道或转播的义务与职责。它通过宽带互联网、移动通 信网、广播电视网等多种传播渠道,面向计算机、手机、电 视机等多种终端,涵盖I盯V、互联网电视、手机电视、多媒 体网站等业务形态,给公众提供视音频直播、点播、轮播、 互动及其他增值应用等内容与服务。应对“三网融合”新形势、 实现业态升级,拓展传统广播电视台的业务模式和经营模式, 实现由传统广电媒体到现代传媒战略转型。 外,我们的建设投入和老外们几乎一样,最终是以美元计价的。 3.1河南网络电视播出发布内容收视终端组成 作为三屏合一的多渠道、多终端、全媒体的内容制作、 集成、播控、分发和运营平台,全面提供以下节目内容与服务: 1.视频直播:河南台所有频道。 2.视频点播:河南台节目的切条编目内容、外购版权节目、 自制节目等。 3.视频分享:视频下载、视频搜索、视频上传。 4.图文信息。 5.其他如社区、博客、电子商务、游戏、增值业务等。 3.2技术平台总体架构 广播与电视技术[2018年·第45卷·第4期】 l29 论述-点评I Elaboration&Commentary 编辑、拆条等功能。它也是一个全发布平台,多终端、 多渠道的将加工整理后的内容发布给河南网络广播电视 台各个运营平台,在实现面向多受众全面覆盖的同时实 现电视内容、广播内容、网络内容、手机内容的融合性 传播。更是一个全汇聚的平台,具备全方位信息收集汇 聚能力,包括诸如Ts流收录、业务系统交互、介质上载、 文件引入等多种节目素材获得方式。 3-2.2集成播控平台 集成播控平台实现内容的组织和编排、发布库内容 管理、用户管理、版权管理、计费管理、门户服务、流 媒体服务、广告管理等运营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 分:IFrrV播控平台、手机电视播控平台、 网络电视播控平台、门户网站发布平台 等。 3-2.3传输分发系统 采用“中心——边缘”的存储与服 务分布管理,使用CDN、P2P以及基 于视频的智能分发和高效的流媒体服务 等相关技术,实现跨运营商、跨地域的 内容传输。传输分发网络主要是与联通、 电信、移动以及有线网络公司等通信运 营商合作,实现最终的用户体验。 4结柬语 3-2.1内容服务平台 内容服务平台实现直播内容采集、点播内容采集、内容 生产、成品库内容管理、内容推送及演播室与播控等功能。 主要包括内容汇聚、内容生产、内容分发、内容管理、新媒 体媒资管理等。通过整合河南电视台内容资源和技术优势, 聚合河南电视台各频道、第三方节目和资讯及自办的各类图 文、视音频等多种内容来源,是一个满足IPTV、互联网电视、 手机电视(移动终端)、网站等需求的统一新媒体内容生产服 务平台,该平台具备满足统一资源调配、系统规模灵活伸缩、 流程可定义的能力,是一个在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实现 全媒体业务需求的新型内容生产服务平台。目前阶段内容生 产主要完成各业务系统所需要的各种节目内容的快速拆条、 在实践中我们感觉,融媒体时代需要对外建成支持新媒 体和多业务的媒体信息传播平台,适应时代发展,以主流信 息抢占舆论制高点,加大对外宣传的广度、保障对外宣传的 力度;对内建成以云系统为骨架的无纸化办公、无磁带化制 作的高效内部平台,打造现代媒体核心,为集约化管理、为 节目创新和开展新业务特别是交互业务构筑支撑系统。我们 希望通过下一步的工作,建立快速的素材共享和内容分发机 制,革新节目制播管理体系,建立开放的、多通道的媒体内 容集成运营平台,提升广播电视节目在融媒体上的渗透效率. 实现互动融合的业务发展模式。圃 作者简介: 贾中原,男,1974年出生,大学学历,高级工程师,从事 编辑加工、精编包装等过程,如IPrrV、网络电视台、手机电 视等业务系统所需要的海量拆条内容,同时包括专题、综艺、 电视剧等节目的制作或再生产任务。 内容服务平台是一个“云”生产的平台,即为满足广域网、 局域网内容的快速编辑发布,基于互联网视音频流的编辑软 件,在安全保障的前提下实现基于互联网的移动生产。支持 l30 广电工程专业二十多年,曾参与演播室、转播车、全台网 等大量专业技术系统建设工作。 广播与电视技术[2018年·第45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