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公案小说与侦探小说比较研究

2024-01-13 来源:尚车旅游网
第30卷第5期 天中学刊 Journal ofTianzhong Vbl_3O NO.5 0ct.2015 2015年l0月 公案小说与侦探小说比较研究 刘 焱 (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公案小说和侦探小说是中国近代小说中的重要小说流派。虽然其文学渊源不同,却几乎同步产生,且 在表现对象、叙事特征、文化观、道德观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同时,人物设置的主从与互补、文本内蕴的人治 与法制、叙事进程的客观呈现与主观推断等方面,则凸显出二者的差异。比较研究二者异同,对于认知其流派 特征,研究其嬗变规律,把握其叙事特征,进而阐释其独特内蕴,定位其文学史价值等,均大有裨益。作为中 国近代小说史上生成于本土和借鉴外来文学形式的两个小说流派,公案小说和侦探小说的存在恰恰凸显了近代 小说中外兼容的过渡特色。 关键词:公案小说;侦探小说;文学渊源;叙事特征;文学史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5261(2015)05—0084—04 公案小说是指以描写清官断案析狱、侠客协助 精神,加上法制理念的普及诱发读者对弘扬法制小  清官破案为主要内容,塑造清正廉洁、为民做主的 说的推崇。中国公案小说则是封建统治进入末期,清官形象的小说流派。近代公案小说代表作有《施 王纲解纽、社会动荡导致政府官员贪赃枉法盛行, 公案》《彭公案》《狄公案》《海公案》《林公案》等。 大批冤案产生,百姓渴望清官出现,尤其是社会分  侦探小说是1 9世纪中期起源于西方的一种通俗小 配不公造成的贫富悬殊现象无法依靠政府解决时,说流派,其特点是“描写刑事案件的发生与破案经 人民希望有侠客来打抱不平。但是,从人性深处剖 过,常以协助司法机关专门从事侦察活动的侦探作 析,则能够发现中西读者有相同的吁求,即期待生 为中心人物,描绘他们的机智、巧诈和冒险,情节 活在一个公平、安全的生活环境之中,给生命存在 曲折离奇”【l】l 。中国侦探小说的创作始于20世纪 建构一个社会保障。程小青《魔窟双花》中提到《上 初,20—40年代进入繁荣期;其代表作家是程小青 海评论》报道何世杰、孟宗明被杀案,即概括出上  和孙了红,代表文本分别是《霍桑探案集》与《东 海的情状与市民的心理:“一般抱严肃观念的人们, 方侠盗鲁平》系列小说。虽然这两个小说流派具有 都说上海是罪恶丛发的区域,报纸上所纪的新闻,不同的成因和文学渊源,但是,在表现对象、叙事 偷盗,抢劫,奸拐,诈骗,私贩,密赌,和绑票, 特征、人物形象等方面具备可比性。 勒索等等,已觉触目惊心;现在又连续发生了许多 神秘莫测的暗杀案子,那真可算是‘无美不备’,挂 得起罪恶渊薮的牌子了!”【3】 并“希望那一班维持 从历时维度考察中国公案小说和侦探小说,则 社会安宁的警探们尽些儿力,把这一班暴徒彻底扑 公案小说出现的时间要早得多,因此,“对中国侦探 灭。否则上海市民将人人自危,社会的秩序也势必 小说影响最大的是中国的公案小说”[2]743。然而, 因此越发不安宁了”[3]78。显然,生活在“冒险家乐 从世界范围考察,二者创作高潮的出现时段则同为 园”里的上海人缺乏安全感,渴望生活于一个有秩  19世纪后期。尽管成因有别——西方侦探小说主要 序的社会环境中,而现实社会尚不能满足这种愿望,因为工业革命以后引发的理陛思维与科学实证主义 人们只能从阅读中获得想象性满足,这才是两个流 收稿日期:2015.05.20 基金项目: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5FZW020) 作者简介:刘焱(1965一),女,江西南昌人,馆员。 刘焱:公案小说与侦探小说比较研究 派在不同空间几乎同时兴盛的内因。 情节的推理过程等,均牵涉到罪犯心理。因此,尽 若从中国文学流派的视野研究,则二者的相似 管中国小说不以心理描写擅长,公案小说里却有不 之处更多。二者表现对象基本相同,均以刑事、民 少心理刻画;而深受西方小说影响的侦探小说,其 事案件为主。透过这些案件,读者固然能够发现特 心理描写成为特色。当探究当事人的心理以后。小 定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帮助人们认知社会性质, 说家往往会依照读者希望的方向安排叙事走向,其 阐释社会现象,如公案小说中对清代社会存在的地 结果便是所有罪犯必受严惩,所有蒙冤者必洗清冤 方豪强兼并土地,使百姓流离失所;倚仗皇室势力 情。如此安排,在公案小说那里,其目的是为了契 的皇粮庄头们勾结地方官员,掠夺、奸淫,无恶不 合中国人心中积淀的因果相报理念;在侦探小说那 作等,使读者对清代盛世光环下的社会本质有所体 悟。而侦探小说凸显的社会贫富不均,道德沦丧, 强者对弱势群体的欺凌、残杀等,也反映出近代社 会动荡不安的真相。但是,二者的主旨取向并非在 于事象,而是聚焦理念。公案小说如《施公案》《彭 公案》等所传达的是清官能够驾驭侠客为王前驱, 平奸除盗,解析民间冤情;同时,公案小说还存在 着劝谕绿林好汉、江湖豪侠回归世俗世界的旨趣, 希望其成为稳定社会的力量,而非破坏平安的势力。 中国侦探小说如《霍桑探案集》等所传达的则是在 近代科学手段辅助下,无论罪犯如何狡猾,不管案 件多么复杂,最终均能真相大白,罪犯难逃被惩罚 的命运;同时,侦探小说“除却了情感以外,还含 着引起好奇和唤醒理智的使命。人类固然是有情感 和理智的动物,不过发展的方向却往往会有偏畸。 情感薄弱了,生活也许会流于机械和枯寂;理智晦 蔽了,也不能免倾向颓废浪漫侥幸迷信的危险…… 我们知道二十世纪是科学的世界……科学的先锋是 好奇,大本营的主帅是理智。侦探小说曾被称为‘化 装的科学教科书’,它在启发好奇心和理智方面如果 真有一些助力,那么这丛刊的发行,即使不能算做 有什么贡献,至少也许不致贻‘灾梨祸枣’之讥 罢”[413-4,亦即侦探小说具有开启理智、传播科学 的功效。这两派小说在贪官奸臣、土豪劣绅被惩戒 以及大盗恶贼与刺客杀手亦被囚禁的结局里,蕴含 着作者构建和平、安全环境的愿景,也给深受现实 刺激而惴惴不安的读者以心灵的安慰。因此,在文 本承载的根本理念方面,二者是一致的。 从叙事特征观察,二者在建构情节的曲折生动、 增强悬念性方面是一致的。由于表现对象为生活中 出现的异常情况,因此,无论是案件场景的突然呈 现,还是破案过程的一波三折,尤其是横插其中的 意外因素频频出现等,均时刻吸引着读者的眼球, 刺激着其对案件走向的想象。而对蒙冤者委屈心理 的同情与对罪犯的痛恨,对罪犯犯罪动机的关注与 对被害人家属情绪的聚焦,包括清官、侦探对案件 里,目的则是为了强化法制意识。 当然,侦探小说在中国的发展必然顾及中国读 者的文化观与道德观,并非如西方侦探小说那样仅 仅凸显法制意识,而是在法律与情理之间走钢丝, 企图寻求读者心理平衡点。这样,侦探小说中就会 出现重视人际关系与道德意识的倾向。前者制约了 作家的人物架构,作家往往通过复杂的人物关系链 制造情节链,案件侦破的关键点也从关系网中寻找。 这恰恰是以宗法制为基础建构起的中国社会的特 性,也是侦探小说真正融人中国文化、渐趋成熟的 标志。如程小青《裹棉刀》叙述许婉珠被杀案,霍 桑从其夫妻关系人手,结合姜志新的经营隋况以及 在无锡包养土娼的事实等,推断出凶手是姜志新, 并对婚姻中经济因素的干扰发表议论:“你总也听得 过:‘柴米夫妻’,跟‘面包与爱情’一类的话;可 知夫妻的结合,经济往往会是重要的因素。你要知 道,在现社会的恶制度之下,如果‘经济’一旦和 隋谊’冲突起来,那么 f青谊’便显得脆弱无力 了!” J44显然,人物关系成为破案的突破口,且谴 责人心不古、道德沦丧,进而抨击社会制度的罪恶。 侦探小说既然侧重从人际关系侦破案件,便与公案 小说取得一致,因为公案小说中的案件侦破没有近 代科学工具、知识的支持,基本依赖清官微服私访 和侠客冒险探求,方能获得实情,捕获罪犯。不仅 如此,当叙事被置于中国文化场中时,中国文化的 道德理想主义便会干预叙事。因此,公案小说中会 出现以道德制高点凌驾于王法之上的现象,如《三 侠五义》中包拯搬倒马朝贤那样栽赃于人,或像艾 虎那样作伪证影响判案的情节;侦探小说中也会出 现道德高尚者即便是违法,也要给他安排一个符合 读者愿望的结局的现象。如《神龙》中杀死白荣锦 的瞿公侠,最后越狱而逃;《白纱巾》中的陶晓东杀 死贾春圃不受惩罚;《案中案》里仆人陆全出于义愤 杀死宋仲和而被霍桑巧妙解脱等。与程小青的价值 观相似,孙了红《窃齿记》叙述“米蛀虫”黄传宗 被杀案,破案后鲁平并未将罪犯交给法庭,因为他 ・86・ 刘焱:公案小说与侦探小说比较研究 认为:“一个人杀死一条米蛀虫,那是代社会除害, 论理该有奖励的。”他所着力刻画鲁平的“杀富济贫” 响,甚至在描述冤案时有意对比前后两任官员对同 一案件审理结果的差异,旨在凸显个人的作用与价 行为与作品中“因果相报”的叙事模式,正是传统 值。于是,清官的道德素养、报国意识和侠客的高 文化道德观影响所致。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 强武功、侠义精神便成为决定叙事走向的关键。侦 人缘与道德至上的理念,对两个小说流派的创作均 探小说虽然也着意表现侦探个人素质的卓异与逻辑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思维的缜密,但是将其置于科学知识与法律约束的 基础上。侦探们最终寻求的是真凶,并多将其绳之 以法。文本意旨是为了凸显法律的尊严,彰显的是 梳理公案小说与侦探小说的一致处,并非欲遮 法治精神。因此,这两个小说流派的文本内蕴差异 蔽其差异。实际上,小说流派存在的价值更多体现 是显而易见的。虽然有学者认为:“不应妖魔化‘人 在其独特性方面。从人物设置看,中国侦探小说受 治’,神化‘法治’。法治和人治的关系,好比汽车 英国作家柯南・道尔创作的《福尔摩斯探案集》影 大还是司机大。人治就是一个经验性的治理,法治 响最大,福尔摩斯与华生搭档,性格互补,侦破一 就是一个规范性的治理。法治不是一个点,不是一 系列大案的传奇经历,成为程小青等作家学习的榜 个线,而是一个可能性的空间,那么在这个空间中 ”【6】但是,考虑到侦探小说是中国近代向 样。《霍桑探案集》中霍桑与包朗的配合,堪与前者 就是人治。媲美。这样的搭档既有相互映衬、各有擅长的性格 现代社会转型期间出现的小说流派,其弘扬法制力 分布,亦有叙事方面视角转换、倒叙补叙的便利, 是清官率领一批侠客与奸臣或江洋大盗对立,通过 此消彼长、争长斗短完成叙事。这样安排,既树立 避人治、传播科学知识的创作主旨,还是应该肯定 在描述案件侦破过程时,两派小说的差异也很 明显。侦探小说重实证,诸多案件都需要现场勘探、 于建构侦探小说的叙事魅力颇有价值。公案小说则 的。 了清官的权威,凸显出其所代表的最高统治者的意 实物考证与细节侦判。如程小青笔下的霍桑,无论 志,也聚合了侠客们的武功绝技,成为集团力量, 是《龙虎斗》中与鲁苹斗智斗勇,还是《一只鞋》 便于对付有志反叛皇权或闯荡江湖、破坏社会稳定 里对男绣花鞋的细节推敲,抑或是《神龙》中对白 者。在社会角色认定中,侦探属于私人角色,清官 荣锦死亡现场的勘探,尤其是《裹棉刀》中勘察许 属于官府角色,各自定位不同,其活动空间、自我 婉珠被杀现场时对窗栏缝隙中的几缕麻丝和带有灰 意识等均有很大差异。居于私人角色者,可以按照 尘的烛盘等细小物品的关注,结合火车班次与无锡 自己的意愿接受当事人的委托,也可以拒绝不合自 米行的调查,推断出凶手是其丈夫姜志新的情节, 己意愿的案件;在侦破案件的过程中,侦探能够自 己做主,不受制于体制,也没有上司督促、监督, 可以游走于法律与情理之间。霍桑如此,孙了红笔 指现象的解释以及茶中含有丹宁酸可以显现化学液  下的鲁平身兼侠与盗的特征,更是目无王法,我行 写的密信等,则是作者具有丰富科学知识的体现。即便是小说中的推理隋节,也都是建立在科学调查 是王法的执行者,无论情愿与否,案件发生了就必 或科学原理之上,并非妄推。如孙了红的《窃齿记》 须接手,遇到有人喊冤就要升堂问案;侦破过程中, 叙述“米蛀虫”黄传宗突然死亡,法医鉴定为中毒 我素。清官就不能如此,他所代表的是国家意志, 清官为了获得真相,常常委屈自己,微服私访,甚 而死,却不知罪犯是谁。鲁平做了大量调查工作, 均凸显其对实证的重视。而《血手印》中用淡亚马 尼亚液验血渍,《断指团》里对双套结和火酒保存断 至如施公、彭公那样被恶霸识破而吊打,几乎有性 终于得知其死前一周镶过牙,牙医是其内侄周必康, 命之危;遇到强悍异常或武功高强的对手,或为了 而周必康与死者新娶的六姨太关系暖昧,以此推断 避免刺客的谋杀,清官们还必须依靠侠客保护。案 是周必康毒死黄传宗。然后,电话邀请周必康与六 鲁平与助手在邻座谈论黄传宗的死因, 件侦破后,清官们即必须依照王法审判,即便是有 姨太到舞厅,同情案犯之处,也不敢公堂私放之。因此,公、私 观察二人的反应,使其不得不承认是凶手。公案小 角色的差异,对于两派小说主人公的影响是巨大的。 说则不然,清官判案侧重主观印象,一看嫌疑人长 公案小说与侦探小说生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 相即可判断人物性质,若长相和善,则“此人绝非 中,其文本内蕴的差异也是明显的。总体来讲,公 恶人”;若长相凶狠,则“此人绝非善良之辈”。而  案小说强调清官及侠客的个人品质对案件走向的影 侦破案件的过程中,经常靠冤魂托梦、鬼魂显灵、刘焱:公案小说与侦探小说比较研究 旋风引路等虚无难证的现象决定罪犯所在,以此判  定的案件,当然容易成为冤案。尽管公案小说极力 参考文献:1】辞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 彰显清官之清廉,却难以让读者完全信服,尤其是 [2】汤哲声.中国侦探 J、说之源流∥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 阅读过几部公案小说之后,更难相信案件可以这样 [审判,其文本的真实性大打折扣。 上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3】程小青.霍桑探案:袖珍丛刊之十二[M].上海:世界 书局,1946. 梳理公案小说与侦探小说的异同,可以在比较 【4]程小青.霍桑探案・著者自序:袖珍丛刊之十二[M]. 中凸显各自的特性,有助于认知其差异。而对小说 上海:世界书局,1946. 流派特征的认识,对于我们研究其嬗变规律、把握 [5]程小青.霍桑探案・裹棉刀:袖珍丛刊之五[M].上海: 其叙事特征,进而阐释其独特内蕴、定位其文学史 世界书局,1946. 环球时报,2014.12.07. 6]房宁.社科院学者:不应妖魔化“人治”神化“法治”IN1. 价值等,均大有裨益。作为中国近代小说史上生成 [于本土和借鉴外来文学形式的两个小说流派,其存 在恰恰凸显出了近代小说中外兼容的过渡特色。 [责任编辑刘小兵] Comparative Study on Legal Case Novels with Detective Novels LIUYan (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001,China) Abstract:Legal case novels and detective novels are important genre of Chinese modem novels.Although their literary origin is different,they came into being synchronously and there is consistency in performance object,narrative characteristics,concept, moraliy.Meatnwhile,it is showed he diftferences in the character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and complementation,rule of man and legal institution in text intrinsic,the narrative process of present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inference,etc.Comparative study on both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helps to cognitive the genre features,study the evolution law,master its narrative featuresand then ,explain its unique connotation,positioning its literature value and SO on.The two novel genre of Chinese modem novels,one generated in the native and the other draw lessons from forein 1igterature,their existence shows the compatible transition of modem novels. Key words:legal case novel;detective novel;literary sources;narrative characteristic;the value of literary history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热门图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