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清市实验小学 王俊英 本学期,我校奏响了作业设计的号角。在一声声号角之下,“作业”这个词就像一根琴弦在我心底紧绷着,尽量督促自己对每堂语文课的作业设计做了一番思考。现结合自己平日的教学实际,与大家一起探讨有关“作业设计”的几个关键词。
首先我要声明的是这里的作业,不同于课后作业、家庭作业,而是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当堂完成的一项教学任务或活动,即课堂作业。
一、目标
这里的“目标”,从宏观上可以理解为“学生发展成人”、“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从微观上可以理解为“年段目标”、“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作业设计的目标”。在这里,我们着重探讨的是将作业置身于课堂教学之中的微观层面上的理解。判断一道作业题的设计是否优良,我觉得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考查:
其一,作业题是否紧扣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就作业功能来看,“检测、巩固、反馈”等功能的实现是基于教学目标的,任何游离于本堂课教学目标之外的作业,只能成为“教练分离”的批判对象。反过来说,一道优秀的作业设计能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两者相辅相成。
其二,作业题是否体现语文能力的提高与甄别。即我们要思考的是这道作业题背后的“含金量”,通过它我们可以提升学生哪些语文能力,是对语言的感知理解,是把握关键性词语的能力,是语言表达的能力,还是注重学生思维的拓展和综合归纳的能力,减少并杜绝非语文的作业设计。
比如在上完《香港,璀璨的明珠》一课后,让学生为香港写一则广告,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喜欢香港。我就可以这样布置作业:请你为香港写一则广告(要求内容结合课文,体现香港的特点,语言活泼、有情趣,字数不少于10字)。这样的作业目标明确,可以准确的考查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生本
所谓生本,即以学生为本。成尚荣说“教学的核心应是学生的学习,教学要从学生的学习出发,设计、展开教学过程”。同样,课堂作业的设计也要从学生的学习出发进行设计,让学生亲历作业的过程,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习得方法,丰富语文素养。课堂作业一般都是教师为了检测、巩固学生所学而提前设计的,但最终完成作业的却是学生。所以,作为作业的设计者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喜欢这项作业吗,会带着怎样的情感去做?学生能完成这项作业吗,他们的作业起点是什么?学生有必要去做这项作业吗,作业背后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什么意义?所有的一切都指向学生的发展,课堂作业的“设计”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千万要杜绝以考试成绩为本,以教师方便教为本,而是要通过以生为本的课堂作业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学好语文。在这里,我想提出三个值得注意的地方:
一是作业设计尽量做到有情趣,让学生喜欢做。比如在教学完《燕子专列》一文时,当学到最后一次一段:燕子在车厢时唧唧喳喳,仿佛在向人类致谢。这时,老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问:“燕子唧唧喳喳,会向哪些人表示感谢?”通过讨论引导,老师相机出示一组填空题:
燕子对白发苍苍的老奶奶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燕子对小贝蒂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燕子对_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的作业积极调动了学生整个身心沉浸于文本,不仅理解了课文语言,而且涤荡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二是作业设计要让学生亲历作业过程。除了考查记忆水平,如果一道作业题的设计只是为了让学生写出标准答案,而没有展开、体现学生学生求索答案的积累、理解、运用等思维过程,不能称之为好的作业。我在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课时,在整体感知环节,设计了一道作业: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完成以下作业:
读了这篇课文,我的心情 ,因为 其中“ ”这个句子(或词语)带给我
这种感受,我仿佛 ,深深地感受到
这题作业贯穿着这么一个阅读思维过程,从整体——部分——整体的一个轮回,比较直观地展示了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即概括、选择、想象、归纳的思维脉络。
三是作业设计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生完成作业,不仅仅是检测、巩固,还要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习得方法,使学生“会学”。上述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作业设计,其实潜移默化地在引领学生做学习批注的方法,初读一篇课文的方法。
三、融合
有了好的作业,还应该统筹考虑作业呈现的时机,也就是如何更好地与“课堂教学”和谐共舞,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实课堂作业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一些独特的作用,可以代替老师讲,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可以使学生产生问题,可以推进课文的学习等等。所以,它不应该是教学30分种后的固定作业套路,它应该没有刻板程式,应该和教学过程融为一体,只要自然、需要、贴切、融合,它可以出现在教学的任何一个环节。因此,作业设计应该与教学设计一并构思,成为教学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割裂,不分离,万不可让作业成为教学的“附加”。就作业呈现的时机,不外乎课始、课中、课末三个时间段。
但值得注意的还有三点,一是作业在学生学习之前,可称为“前置性”作业。教师要思考怎样的作业适合学生自主完成,以给学生学习的空间。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前置性”作业中及时发现问题,调整自己的教学。
二是作业在学生学习之中。有时特定的教学情境会产生教学灵感,教师会自主产生“生成性作业”。
三是作业在学生学习之后,可称为“后置性”作业。这样的作业往往是教师在教学告一段落时,以检验学生“学以致用”的成效而设计的。比如在教学完《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后,我相机出示作业: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顔料。你看,它把_________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把_________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如在教学完《小摄影师》一文后,让学生继续往下编写这个故事。大部分学生都能对此展开比较细致的描绘,基本达到了作业的功效。从这里,我们还可以体悟到除了作业时机与教学过程的融合,还有作业目标与教学目标的融合,还有作业内容与教学内容的融合。因此,“作业”和“教学”的融合还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
四、形式
教师要把握课型特点,抓住文本特点,精心设计作业。 ⑴“整体感知”类的作业设计
了解大意,概括内容。初读课文之后,可以尝试让学生独立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取信息,制作标签。比如,三上《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可以设计制作名画资料卡。
概括事例,列出标题。比如,四下《小英雄雨来》的列小标题训练。 速读速记,填空选择。对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初读后可让学生按课文内容填空,考察学生的快速阅读和记忆能力。比较难提炼主旨或概括大意的课文,也可以设计选择型的练习,让学生选择主要人物、主要内容等。
⑵“学文导读”类的作业设计 其一,可以设计独立作业。如:
如学习《花钟》一文时,教师可以事先设计好一个钟面,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第一段内容填写好相对应的花。
其二,可以设计合作作业。如:
在学习《古诗两首》时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这两首诗的诗意,背诵古诗以及课外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等。
⑶“拓展积累”类的作业设计
日积月累,厚积薄发。可以让学生有选择地进行摘抄,积累待用。 感悟人文,真情告白。如,学完《给予树》,可以让小学生写下想对金吉娅说的心里话。
发挥想象,文本再造。如,学了《妈妈的账单》后,可以让学生为自己的母亲也列一份账单,回忆和体会母亲对自己的付出。
适当补充,迁移阅读。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在学完《珍珠泉》之后补充相关的文章让学生独立阅读,以供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⑷“课外实践”类的作业设计
课前预习,搜集资料。如,三上《香港,璀璨的明珠》,课前,可让学生收集关于香港的资料与故事。
复述采访,口语交际。如,学了三下《绝招》一课后,可让学生采访周围的人有哪些绝招,是怎么学的。
真景实情,体验感悟。如,学了《妈妈的账单》后,启发学生为自己布置作业――为妈妈捶捶背、洗洗脚、泡杯茶、做贺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恩,回报母爱。
小组合作,综合展示。如,学习《争吵》后,在班级开展“读《爱的教育》交流”活动;
以上所谈的只是我整合来的一些对作业设计的资料与自己的思考,供大家参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