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论
1 .什么叫马克思主义哲学?
答: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 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 阶级哲学,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2 .什么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它们有哪些历史形态?
答:凡是承认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由物质派生的, 都属于唯物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在历史上存在三种形态,即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 的唯物主义和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反,凡是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 物质由精神派生的,都属于唯心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哲学还分为把世界归结为主观精神的主观唯 心主义和把世界归结为客观精神力量的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态。
3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区别有哪些?
答:辩证法的观点:它把世界看作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永恒发展的过程,一切事物都是由内部矛盾推动而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
形而上学的观点:它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把世界的各种现象看作是各自 孤立、静止不变的东西,认为世界是没有矛盾的,是不会发展的,即使有变化也只是事物数量的 增减或场所的变更,而且认为这种变化纯粹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
4 .说明物质观发展的三个阶段:
答: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物质观。它对世界穷根究底,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构成的,这种“原初物质”就是世界的本质。
第二阶段,是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物质观。它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质,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第三阶段,是当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它认为世界统一的基础和构成世界本原的物质是客观实在。
5 .说明运动及其本质,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答:所谓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基本运动形式有五种: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物质离不开运动、无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 形而上学的观点。运动也离不开物质,任何运动都有物质主体,都是物质的运动,没
有脱离物质 的运动,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因此,既不能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也不能设 想没有物质的运动。
6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是什么关系?
答:所谓相对静止,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暂时的、相对的稳定,这是相对于事物的显著变动 状态来说的。事物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动非静,静非动,动与静是不 同的,任何物质的运动过程都存在相对静止和绝对变动两种状态,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常 在的,就物质的具体存在状态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面,但这是局部的、暂时的、有条件的。另 一方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它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贯通。任何形式的物质运动,都是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既对立又统一中进行的。
第三章 物质和意识
7 .唯物辩证法的两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最基本的观点,也是唯物辩证法理论的总特征。
8 .什么叫发展?怎样理解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答:所谓发展是指事物的运动和过程。发展首先是一种运动:从性质上讲,发展是一种前进 运动,既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从内容上讲,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新陈 代谢,除旧布新;从形式上讲,发展是量变到质变。发展不仅是运动,而且也是一个过程,即任 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发展从本质上讲,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所 谓新事物是指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反之,旧事物 就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存在必然性的、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事物必然会战胜旧事物,因为三点:
第一,事物发展的辩证性质决定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新事物是在旧事物内部孕育成熟,发展起来的。它是旧事物赖以存在的因素,又是促进旧事物灭亡的因素。旧事物无法克服新事物,新 事物在发展中必然否定旧事物。
第二,新事物在本质上比旧事物优越。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受到人民群众支持的新事物总是不可战胜的。
9 .什么叫肯定和否定?辨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达:肯定方面是指事物中维持其自身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其自身而不是其他事物 的方面。否定方面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其转化为其他事物的方面。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有以下三条:
第一,辩证的否定是指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斗争的结果。这就是说,任何事物的否定都是自己否定自己,并通过自我否定,实现自己的运动,自我发展。
第二,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环节。辩证的否定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由旧 质到新质的飞跃。没有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实现从低级向高级的 发展。
第三,辩证的否定又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唯物辩证法认为,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并不是简 单的抛弃,而是“扬弃”。所谓“扬弃”包含着抛弃、保留、发扬的意思,也就是既克服又保留, 既批判又继承,在克服旧事物消极因素的基础上,保留某些有利于新事物发展的积极因素。这样, 新旧事物之间固然有质的区别,但新事物是从旧事物内部产生出来的,因而同旧事物存在着必然 的联系。
10 .怎样理解对立统一关系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即事物的矛盾运动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事物发展的实 质、形式、道路、动力诸问题中,最核心的是动力问题。因为动力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就迎 刃而解。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事物发展中为什么会出现量变和质 变及其相互转化这种形式?为什么会形成否定之否定这样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道路?最根 本的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范畴,其实质也是对立面的统一。 第三,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事物就是矛盾,认识事物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作为科学的认识方法的唯物辩证法,就是教导人们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具体分析事物的矛盾,掌握 解决矛盾的方法,推动事物的发展。
第四章 认识和实践
11 .辩证唯物主义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认识观点是什么? 答: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和基本的观点。 12 .什么叫认识的客体?它的特征是什么?
答:客体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那一部分客观实在。客体有两个主要特征:①客观性。客体是客观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具有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客观实在性;②对象性。客观事物成为认识客体,不仅是由于它的客观实在性,更重要的还在于 它同主体发生具体联系,成为实践对象,进而成为认识对象。 13 .什么叫真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相互联系?
答:所谓真理,就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里的正确反映。这里的“正确反映”,是指主观符合客观,认识符合实际。
所谓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 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因而是绝对的。凡是真理都包含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的客观内容, 都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都是不能被推翻的,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其 二,是指从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人们可以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 的。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包含两层含义:其一,从认识的广度来说,任何真理都只是对无限 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一部分、一个方面的认识,世界上还有很多事物,人们没有认识或没有完全 认识。我们承认世界上尚有未被认识的事物,承认认识还有待于扩张,实际上也就承认了相对真 理。其二,从认识的深度来说,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正 确认识,带有近似的性质,不可能穷尽客观事物。我们既然承认认识尚未穷尽客观事物,认识还 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实际上也就是承认了相对真理。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两者是对立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 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性质,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考察同一客观真理所作的科学概括。另 一方面两者又是统一的。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指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联结,相互渗透。 其二,是指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14 .说明生产力及其三个基本要素,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政府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生产力是社会生产的物质内容,它表示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而从事物质生产的人。
劳动资料是指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和物质手段。劳动资料是一个结构复杂、范围广泛的庞大物质系统,其中居于主要地位的是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使用劳动工具所加工的一切对象。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结合起来就构成生产资料,这是生产力中的物的要素,劳动者是生产中人的要素。
在上述三个要素中,劳动者是决定性的要素,因为劳动者是生产活动的主体,生产工具是劳 动者创造出来的,生产资料只有在劳动者的掌握和作用下,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生产资料在 生产力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特别是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它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物质标志。
15 .什么是生产关系?内容是什么?
答:这种在物质资料产生过程中发生或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叫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表示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生产关系的内容或结构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 产品的分配关系等三个方面组成。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全部生产关 系的核心和基础。
16 .说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相互关系:
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两个方面。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指社 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自然环境和人口因素等三个基本方面,其 中,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最主要的,是具体决定意义上的方面。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是指各类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它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哲学理论、科学理论、 宗教观念、文学艺术以及各种社会心理等感性和理性的社会精神活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决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和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意识或快或慢地发展。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社会意识不是消极地反映社会存在,而是对社会 存在有巨大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会加速社会发展,反动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发展。
第六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17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答: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之间的交互作用,引起社会 形态的依次更替,推动社会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8 .社会发展的基本经济规律是什么?
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本质的、 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 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经济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构成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它是社会发展的又一个基本经济规律。
19 .什么叫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人民群众是指推动社会发展的大多数人,它包括三部分人:①全体劳动人民;②除了劳 动人民以外,有时候还包括一些剥削阶级在内。这里讲的时候,是指处在革命时期或外国入侵时 期,站在革命阶级和保卫祖国堡垒之内的剥削阶级;③反动阶级中某些起进步作用的个别人物。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 人民群众是物质资料生产的担当者,为人们提供衣食住行用等生活资料和政治、文化、教育等一 切社会活动的物质条件。同时,又不断积累生产经验,改进生产工具,为社会发展提供原动力。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一方面,人民群众为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们 提供创造社会精神财富的物质条件和经验材料,间接地参加社会精神财
富的创造;另一方面,也 直接创造社会精神财富。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社会的发展是通过社会变革实现的,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人民群众。同时,社会的改革、进化,也是人民群众推动的。
第七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20 .什么叫人性?人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答: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性一般可分为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三个方面,人性是人的三种属性的辩证统一。
在人性的各个构成要素中,人的社会属性是人性中的本质属性。所以,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1 .怎样理解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辩证统一? 答:所谓人的价值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
理想人格是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完全的统一。人的价值首先是指人的社会价值。人对 社会的贡献越大。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越大,其社会价值也就越大。人对社会的贡献,包括物 质方面,也包括精神方面。
人的个人价值就是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一个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 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他的个人价值也就越大。我们说一个人有较高的个人价值,必然是指他能较 少地依赖社会,而较多地靠自己努力工作来获得个人和群体的生存和发展条件。而“靠自己努力 工作”来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实际内容,只能以为社会创造财富进而从社会获得回报的方 式来实现的。所以,人的社会价值也内在地包含了个人价值,人的个人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必要组 成部分,人的个人价值又是通过社会价值体现出来的。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辩证的 统一。
22 .共产主义的含义是什么?
答:共产主义包含三方面含义:一是指科学的思想体系;二是指最理想的最合理的社会制度; 三是指运动,即实现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应该用共产主义理论武装自己, 树立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投身于共产主义的伟大实践。
第二部分 毛泽东思想概论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3 .毛泽东思想萌芽、形成、成熟和发展的历史时期和标准是什么?
答:党的创立和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萌芽,主要标志是中国共产党着眼于对中国社会实际的调查和革命规律的探索,初步提出了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土地革命前、中期,毛泽东思想形成,标志是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体系。
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后,毛泽东思想继续得到发展,党在完成这些任务的实践基础上,把毛 泽东思想发展推向新的高度,对已经形成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更有在新的实践基础 上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24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概念是怎样提出的?含义是什么?
答:最早较为完整提出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是王稼祥。他在 1943 年 7 月 8 日延安《解放日 报》发表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论文中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的马克思列宁 主义,中国的布尔什维主义,中国的共产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1945 年中共“七大“,刘少奇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 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 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 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5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什么?
答: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了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使 毛泽东思想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
第二章 近代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
26 .怎样理解《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之后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答:《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之后最严重的卖国条约。第一,《马关条约》是世界资产 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产物,它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既由 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主。第二,割让台湾等地给日本,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而且极大地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第三,赔款白银 2 亿两,不仅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 困难,而且给了列强一个机会,他们可以通过政治贷款,操纵中国的财政,进而控制中国政权。 毫无疑问,《马关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27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是什么?
答:归结起来,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第八章 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41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建设照搬前苏联模式的原因是什么?
答: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随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实现了从新 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在
1953 年开始的 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基本上照搬了前苏联的经验,也就是说采取了前苏联的模式。其主要 原因在于: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出现了美、苏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 尖锐对立,以美国为代表的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和遏制,而前苏联则给 新中国以援助和支持。⑵新中国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需要向其他社会主义国 家学习,而前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在工业化建设中取得的高速度显示了前苏联 模式的威力,并且这种模式又适应了新中国在工业化初期着重发展重工业的需要。正因为如此,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选择前苏联模式,是难以避免的。
42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观点是什么?
答: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 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在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 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 盾的。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法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这些上层建 筑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相适应的。但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存在,国家制度中某些环节上 缺陷的存在,国家机构中某些官僚资本主义作风的存在,又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矛盾的。 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是根本不同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 解决这些矛盾不是要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而是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节、自我 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
43 .怎样理解在社会主义时期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答:关于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社会矛盾的理论: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敌 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在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 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 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一般来说,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 上的矛盾。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 解决的方法也不同。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题,用专政的办法解决;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只能 用民主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解决。
这两类矛盾相比较,社会主义社会大量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而且呈现出异常复杂的情 况,若处理不好,就会向敌我矛盾转化。因此,毛泽东强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 义时期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第三部分 邓小平理论概论 第一章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44 .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是什么? 答:我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
农村 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所以,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同中国 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理论效果。我党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一个经济文化比较 落后的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确道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所以,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理论效果。
45 .邓小平理论发展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和实践基础是什么?
答:要明确邓小平理论是在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并成为时代主题和新技术革命浪潮 的历史条件下,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和挫折的经验和教训并借鉴其他社会国家兴衰成败 的历史经验基础上,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探索和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 和发展起来的。
46 .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一方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又突出了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 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 学水平。
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 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的态势和矛盾,进行 正确的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第四,邓小平理论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 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 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特征、战略步骤、党 的建设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 科学体系。
第二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47 .什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答: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再认识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48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9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答:社会主义的最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第一,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马克 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产力直接决定生产关系并进而决定一切社会关系,是人类社会发 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最根本的推动力。
第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只有不断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 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创造出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才能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所以,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第三,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一种社会制度 是否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说,就是看其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迅速发展生产力,也是社会主 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防止和平演变的迫切需要。
第四,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基 本完成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 盾,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社会需求同社会生产 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说,只能靠不断发展生产力来解决。
50 .怎样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
答:第一,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
邓小平认为,在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中,和平是发展的条件,没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就 难以集中心思发展经济;而发展是实现和平的根本出路,越发展和平力量越大,因此,发展问题 或者说经济问题是核心。第三世界国家中人口最多的中国,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等 到中国发展起来了,制约战争的和平力量将会大大增强。这就是说,中国加快发展起来,本身就 是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大贡献。
第二,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
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实行各尽 所能,按需分配。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 它的成就如何,能否发挥出优越性,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的确立及其 坚定程度。因此,要坚定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增强社会主义的凝聚力,只有大 力发展生产力,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获得充分发挥,用事实来教育人、说服人。
第三,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矛盾十分复杂,对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 和平,对内要尽快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还要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解决所有这些问题,归根结 底要靠自己的发展。
第四,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
要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经济发展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现在世界发生大转折,就是个机遇。
第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51 .什么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的含义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 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经历的阶段。我国从 1956 年农业、手工 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一直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上百 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因为,在我国,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建立起来了;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建立起来 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已经确立,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已经消灭。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这是因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 还很不成熟,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里,还没有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的 不发达状态,还处于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 52 .说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辩证关系:
答: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就必须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
改革是动力,通过对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方面进行的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开辟道路。
发展是目的,我们的一切工作最终都是为了求得经济和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江泽民指出: 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 制度,保持稳定局面;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从根本上摆脱经 济落后状况,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都离不开发展。
稳定是前提,是改革和发展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如果政治不稳定,社会不安定,那么就无 法进行改革,就不能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什么事也干不成,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就会落 空。
我们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 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
5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内容是什么? 答:基本纲领包括三点:经济纲领;政治纲领;文化纲领。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 产力。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 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 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 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保
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 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 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人民区域自治制度; 发扬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 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 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 主义文化。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 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 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54 .说明我国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内容:
答: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正式提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 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1980 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 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 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 化。
55 .怎样理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答: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的基础作用主要表现在: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 存之本;农产品是轻工业的重要原料,是重要的出口商品;农村又是工业品的主要市场;农业的 发展能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提供劳动力等。
56 .什么叫可持续发展?实质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采取哪些措施?
答: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剥削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
实质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在环境问题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传统的发展模式严重地制约了经 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背景下产生的,以经济的高速增长为主要目标。这种发展战略,一方面使生 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经济规模空前扩大,社会物质财富极大增长,但另一方面造成自然资源 过度开发消耗,污染物质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性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⑴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重视人口老龄化问 题;⑵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开发和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
用率;⑶加强治理污 染,保持生态环境。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5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其原因是什么?
答: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我国处在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 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58 .公有制为主体的含义是什么?
答: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公有制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资产占优势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量的 优势;二是质的提高。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 力和对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上。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是就全国来讲的,并不意味着所有领域 和所有地区都是这样。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59 .什么叫所有制?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什么?
答:所有制与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所有制是指 生产过程中人与人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的经济关系。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这些经济关系借以实现 的具体形式,主要是指资产或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同一种所有制可以采用不同的实现形 式,不同的所有制也可以采用同样的实现形式。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60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这是因为: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客观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存在着以公 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另一方面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呈现出多 样化的趋势,并且各种所有制经济实现形式之间也日益融合、日益复杂。多层次的生产资料所有 制结构,多样化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必然要求多层次、多样化的个人收入分配结构与之相适应。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要利用市场来配置社会资源,那么就必须建立、发展和完善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房 地产等生产要素市场。所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要求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把按劳分 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第三,在生产资料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企业拥有个人收入的自主分配权。由于各个国有企业在生产资料的数量、质量,经营者的管理水平,职工的素质,市场环境等等
因素是不 同的,因而不同国有企业的收益水平也是不同的,在企业拥有自主分配权的情况下,各个国有企 业都会采取适合本企业情况的分配形式,这样必然会存在多种多样的个人收入分配形式。
61 .怎样理解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关键? 答:为了在改革中理顺收入分配关系,需要正确、全面地认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实质上体现了先富和共同富裕的辩证关系。所谓效率优先,就是说必须把提高企业和整个国民经 济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社会总产品,作为社会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所要达到的首要目标。 科学社会主义所追求的公平,是指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水平,按劳分配的公平,消灭剥削、消除两 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公平。效率原则与公平原则两者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两者是统一 的,按照效率优先原则来调节分配关系,就可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动员一切人力、物力、才力 用于经济建设,从而可以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更多的社会收入,可以为公平分配、实现 共同富裕的目标提供物质条件;实行公平分配可以调动各种人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人们增加投入, 提高效率。另一方面,效率与公平又是矛盾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个人占有的 生产要素不同,竞争中的地位和机会也不同,因而投入及其产出的经济成果会有很大差别,这就 会造成收入水平的差别,甚至出现收入高低悬殊。因此,效率原则不会自然地实现分配的水平, 处理不当还会背离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正确解决上述矛盾,在提高效率的前提下,实现公平,最 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就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分配政策。
62 .什么叫社会保障?内容是什么?
答:社会保障,是指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通过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全 体社会成员因年老、疾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其他社会困难时,向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或帮助而 建立的一种社会安全制度。一般来说,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 优抚等四个部分。
第七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63 .改革旧的经济体制,探索和建立新的经济体制,关键是什么? 答:关键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64 .什么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是什么? 答: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结合,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 党的十四大确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和具体化,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它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几个环节的有机统一体,它包括: ⑴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济机制,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⑵ 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⑶ 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⑷ 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⑸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第八章 我国的外交战略和对外开放 65 .怎样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答: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生产社会化、国际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商品经济、市 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 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是中国历史经验的总结。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 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使我国失去了第一次科技革命带来的生产力大发展的机遇,导致中国的长期 落后。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经济建设同飞速发展的世界经济完全隔绝开来。 由于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实行了关门搞建设的错误政策,又一次失去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 的生产力发展的机遇,从而使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进一步拉开了差距。根据我国的经验,把自 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
从我国实际情况看,资源相对不足,资金严重缺乏,科学技术落后,管理知识和经验不足, 也迫切需要扩大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引进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发展对外贸 易,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以,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66 .说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辩证关系?
答: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指在坚持政治独立和经济自主的基础上,从本国的具体情况出 发,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和资金发展民族经济。但是,坚持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并不意味着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是统一的,两者是 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发展对外开放的基础,而发展对外开放则有利于 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67 .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但主要是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发展对外 经济关系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有:对外贸易;利用国外资金和引进先进技术;对外承包工程、 劳务合作和资金输出;发展国际旅游事业和对外经济援助。
第九章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
68 .什么叫民主?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新型的民主政治? 答:民主首先而且
主要是指一种国家制度,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新型的民主政治,主要表现在:
第一,它是最大多数人享有的民主政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了生产资 料私有制,人民是生产资料的主人,从而也是国家的主人,他们通过各种形式,享有宪法和法律 规定的各种民主权利,专政的对象只是极少数敌对分子。
第二,它是内容最广泛的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只局限于政治领域,而且扩大到经济领域、文化领域和其他社会生活领域。
第三,它体现了人民内部的平等关系和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正确关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求 在人民内部按照平等原则,建立各种社会政治关系,包括民族平等、男女平等、公民在法律面前 一律平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还要求建立个人与国家、社会之间的正确关系,包括国家必须保证 公民的民主自由权利,公民必须旅行对国家和社会应尽的义务,公民在行使自己的自由和权利时, 不得损害国家、社会以及他人的权利等。
第四,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它与官僚主义的集中制是根本不同的,它是民主基础 上的集中,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是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的民主集中制避免了民主走 向两个极端:或者走向各行其是的极端民主化或无政府状态;或者走向官僚主义的集中以及个人 的独断专行。
69 .什么叫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哪些权利?
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全国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将自己团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行使管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力。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 会行使权力,表现为三个方面:⑴ 人民代表大会使全国人民自己的组织,人民通过直接和间接选 举产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成各级政府机关;⑵ 全国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建立一切国家机关, 包括行政、司法机关;⑶ 人民代表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决定全国及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
70 .什么叫依法治国?内涵是什么?
答: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 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 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 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基本内涵是:
第一,依法治国的前提是坚持党的领导。共产党执政,领导国家,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 作主。党领导人民制定体现人民意志和利益的宪法和法律,必然要领导人民遵守、实施宪法和法 律,因此,依法治国同坚持党的领导是一致的。
第二,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是国家一切权利的所 有者,依法治国,就是人民按照自己的意志来管理国家各项事务。国家机关和公务员
上人民治理 国家权利的执行者,他们只能在人民授权范围内代表人民行使权利,并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第三,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第四,依法治国的依据是宪法和法律。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人民利益和意志 的体现,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各项法律是惟一的行为准则,任何个人意志都不能成为治国的依据。
第十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71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的思想和总的要求是什么?
答: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 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 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 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72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决定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
思想道德建设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巨大的能 动作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所要解决的是在全民族、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问题, 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
73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和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是集体主义。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和倡导的价值导向。集 体主义是指一切言论行动以合乎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为最高标准的思想,它的科学内涵是: ⑴社会利益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高于一切,人民的一切言论和行动都必须以这个社会的集 体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⑵在保证社会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要把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 结合起来,尽可能保证和满足成员的个人利益。⑶当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三者发生矛 盾,申斥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为保护国家和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社会、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第十一章 “一国两制”与祖国和平统一
74 .台湾与香港、澳门问题有什么本质区别?
答:台湾问题不同于香港、澳门问题。后者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中国遗留下来的问题,是 属于中国和英国、葡萄牙之间的问题,而台湾问题是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其本质
是中国的 内政问题,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不容许外国干涉。
75 .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坚持“一个国 家”,强调的是国家主权的不可分性和中华民族的统一性。“一个国家”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核 心、政治前提和根本保证。
第二,实行“两种制度”。实行“两种制度”就是在一个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前提下,在 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香港、澳门、台湾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 两种制度” 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互相竞赛、互相支援、共同发展,“决不是我 吃掉你,也不是你吃掉我”。二是两种制度有主次之分;主题是大陆 12 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制度。 也只有在主体部分是社会主义的前提下,才可以允许在自己的身边在小地区和小范围内实行资本 主义。
第三,设置特别行政区,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
第四,宪法和法律保证,“一国两制”长期不变。邓小平还多次讲到,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统一问题,对香港、澳门、台湾的政策五十年不变,五十年之后还会不变。
76 .“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答:“一国两制”的理论意义主要体现在:
第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国家结构 的形式上有了新的突破。按照“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后的中国,将成为世界上一种崭新的国家结 构形式,它有三种地方政权模式:即普通行政区、民族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另一方面,在国家 本质问题上有了新的突破。国家本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但在“一国两制” 和平统一后的中国,国家不仅代表统治阶级,即无产阶级,而且还包含代表全社会、全民族的含 义。 一国两制”就是在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前提下,和平地解决社会主义和资本 主义的矛盾和冲突,和平地解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和冲突。
第二,发展了列宁主义关于“利用资本主义,促进社会主义”的战略思想。 一国两制”构想, 把利用资本主义扩展到了更高的层次和更宽的范围。一方面,它保留了台、港、澳地区原有的资 本主义经济制度、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全面利用了这些地区的资本主义;另一方面,我们把台、 港、澳地区作为联系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纽带,利用它们同世界各国久已存在的广泛密切联系这 种有利条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及时掌握国际市场的信息及其变化,提高我们的应变能力, 扩大对外贸易,扩大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经济发展。
第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一方面, 一国两制”构想使新时期统一战 线的性质发生了重要变化。把以往建立在社会主义基础上的统一战线,发展为建立在
社会主义和 爱国主义基础上的统一战线。
第四,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外交的指导原则, 也是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公认的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而“一国两制”构想则把和平共 处原则用于处理一个国家内部的问题,用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实行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地区之间 的关系问题,这是一个创造。
“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
第一,“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案。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方案,既适应了我 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也充分照顾到台、港、澳地区的历史和实现情况,同时也妥 当照顾到一些有关国家在这里的投资和其他利益,是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最得人心的最佳方案。
第二,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范例。虽说当今世界国家之间、地 区之间、民族之间,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对世界和平和稳定造成严重影响。中国一贯主张国际争 端通过和平方式获得解决,反对以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 一国两制”的 构想为解决这类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办法。
从“一国两制”的思路出发,邓小平还进一步设想,有些国际上的领土争端,可以先不谈主权,先进行共同开发。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77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内容是什么?
答:党的十五大提出,面对新世纪,党中央要领导全党继续推进这个“新的伟大工程”。这个 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是: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实现这个总目标,必 须解决好两大课题:一是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二是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实施这 项新的伟大工程,必须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 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78 .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是什么?
答:“三个代表”思想是以高度精练的表述概括了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根本要求。 第一,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第二,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第三,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79 .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实质是什么?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出发点的归宿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实质,已经不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而是各族劳动人民内部 的矛盾,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具体的内部矛盾,主要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各民族 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在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上还存在着差别。
我国解决民族问题 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各民族共同繁荣。 80 .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功能和任务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 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政治联盟。它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 义基础上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统一战线。
具有四大功能:团结的功能;沟通的功能;协调的功能;自我教育的功能。
基本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 本路线,为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服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