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多选不给分。每题1分,共25分) l、“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有权威的分配”,提出这一命题的学者是( ) ①拉斯韦尔②伊斯顿③戴伊④安德森
2、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提出的公共政策模型是( )
①渐进主义模型②理性主义模型③规范最佳模型④政治系统模型 3、政策的核心取向是( )
①功能取向②过程取向③结构取向④目标取向
4、公共政策问题通常由官方首先提出,再通过一定的形式提交社会讨论,这种政策议程的构建模型是( ) ①外在创始模型②动员模型③内在创始模型④自发模型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决策方式是( ) ①合议制②合议、三权分立制 ③民主集中制④合议、民主集中制
6、公共政策问题认定后,政策制定者首当其冲要考虑的是(③〕 ①拟定政策方案②评估政策方案③确定政策目标④择定政策方案 7、“上政策”是政策执行偏差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它主要表现为( ) ①象征式政策执行②残缺式政策执行③替代式政策执行④附加式政策执行
8、在政策评估中,考察既定政策目标实现后政策结果满足人们需求、价值与机会的有效程度,是件估( ①政策效率②政策效益③政策效能④国应的充分性
9、政策主体与客体呈现周期性更迭变化,这种政策周期应属于( ) ①阶段性周期②功能性周期③反复性周期④结构性周期 10、以下组织院于强制性公共组织的是〔③) ①学校②工会③行政机构④妇联
11、对策论;作为政策分析的创造性方法之一,又被称作( ) ①脚本写作②头脑风暴法③博弃论④个人判断法
12、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第一阶段,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是( ) ①政策评估②政策制定、③政策执行④政策终结
13、把公共利益诉求转换为权威性的公共政策,这是( ) ①利益表达②利益综合③政策制定④政策执行一人一 14、在美国,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公共政策的是( ) ①立法决策②行政决策③司法决策④政党政策
15、当代中国各级法院和检察院在政策过程中的基本功能是( ) ①政策执行②政策研究③政策制定④政策分析
16、政策主体制约、禁止政策对象的行为,这使政策对政策对象具有( ) ①沟通功能②管制功能一③监督功能④平衡功能
17、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第二阶段的代表人物是( ) ①林德布洛姆②西蒙③德洛尔④戴伊 18、政策制定过程的起点是( ) ①政策问题的认定。②政策目标的认定 ③政策方案的认定④社会问题的认定
19、下列行为中,属于公共政策诉求的是( ) ①学生要求学校减免学费②农民要求政府减轻负担 ③工人要求工厂增加工资④公众要求传媒关注生态环境
20、政府组织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是( ) ①系统议程②政府议程③公众议程④社会议程
21、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决定政策去向的最有效方式是( ) ①政策制定②政策宣传③政策延续④政策评估 22、下列不能归入政策终始对象的选项是( ) ①政府②功能③组织④政策
23、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政策评估,即建立在评估基础上的一种权力行为,这指的是( ) ①正式评估②内部评估③政策监控④非正式评估
24、根据政策评估的结果,采取渐进方式,对现有政策加以补充、修正,这是( ) ①政策均衡②政策终结③政策持续④政策调整
) 25、以下说法中错误的说法是( )
①不采取行动也是一种政策②法律是一种公共政策 ③公共政策制定的唯一主体就是政府机关 ④公共政策涉及社会价值的分配
二、多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正确答案有三个或三个以上,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少选、多选不给分。每题2分,共10分)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策结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有( )( )( )( )( ) ①人大决定②基本法律③一般法律④地方性法规 ⑤宪法
2、政策依其涉及的社会内容的不同可以分成以下类型( )( )( )( )( ) ①政治政策②文化政策③经济政策④基本政策 ⑤元政策 3、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有( )( )( )( )( ) ①选民②立法机关③利益集团④行政机关 ⑤领袖人物 4、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有( )( )( )( )( ) ①关联性②主观性③单一性④静态性 ⑤动态性
5、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社会环境因素主要包括( )( )( )( )( ) ①政治环境②自然灾害③经济环境④社会心理环境 ⑤生态环境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简述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拉斯韦尔所揭示的这门学科的特点。 2、简述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3、简述公共政策目标的含义及确定政策目标的意义。 4、简述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作用。
5、简述“头脑风暴法”运用于政策分析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四、论述题(每题 15分,共30分)
1、联系实际,试述我国政策监控主体的活动内容和方式。
2、联系实际,论述国家机构、国家权力和国家职能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五、实例分析题(10分)
我国南方某县的计划生育工作,多年来一直排在全省倒数几位。1995年,新一届县政府领导走马上任,为了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计划生育工作任务,采取了一项新的政策措施,即对计划外生有实行罚款:超生第二胎罚款两千元,第三胎罚款五千元,第四胎以上罚款一万元。县政府希望通过这项政策措施的实施来控制生育数量。考虑到计划生育工作的艰巨性,为了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也为了解决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经费不足的问题,该政策还规定,罚款所得的收入,村、乡两级分别可提成30%。政策实施两年后,县政府发现,并未达到预期效果。由于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等传统观念在当地群众中还根深蒂固,许多人宁愿交纳罚款,也要生育第二胎、第三胎,即使需要借债来交罚款也在所不借。有的群众甚至认为,交纳罚款就是购买计划外生育的权利,在未生育之前便预先把罚金交上去。另一方面,一些乡、村干部为了多“创收”,不管起生,只管罚款,甚至暗中鼓励计划外生育。
请从政策质量、政策执行主体、政策对象、政策执行的外部环境等方面,分析这一案例中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的主要因素。
答 案 一、单选题 1 ② 11 ③ 21 ④
二、多选题 1 ①②③⑤
三、简答题
2 ①②③ 3 ②④⑤ 4 ①②⑤ 5 ①③④ 2 ① 12 ② 22 ① 3 ④ 13 ③ 23 ③ 4 ② 14 ④ 24 ④ 5 ④ 15 ① 25 ③ 6 ③ 16 ② 7 ④ 17 ③ 8 ④ 18 ① 9 ③ 19 ② 10 ③ 20 ②
1、答:(1)它是有关民主主义的学问。(1分) (2)逻辑实证主义是它的哲学基础。(1分) (3)它是一门跨学科的学问。(1分) (4)它是学者与政府官员共同研究的学问。(l分) (5)它是以社会发展为对象、以动态模型为核心的学问。(1分) 2、答:(1)管制功能。(2分) (2)引导功能。(1分) (3)调控功能。(1分) (4)分配功能。(1分)
3、答:(1)含义:政策目标就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3分) (2)意义:①它能为制定政策方案提供方向性指导。(1分) ②它能为政策方案的规划和实施提供核心的评估标准。(1分)
4、答:(1)向决策者提供政策建议。(l分) (2)向决策者提供新思想观念。(l分) (3)评估政策结果,提供有关信息。(1分) (4)向政府输送高质量的专家与官员、(l分) (5)对公众进行公共政策教育。(1分)
5、答:主要原则:(1)突出主题。(1分) (2)充分重视并讨论各种意见与建议。(l分) (3)改进并综合提出的方案。(l分) (4)创造自由讨论氛围。(1分) (5)发言简炼,即席发言,(1分)
四、论述题
1、答:我国政策监控主体的活动内容与方式主要有: (1)立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立法机关通过立法确定公共政策的框架和方向,通过任免、质询、视察等对政策过程实行监控。(2分) (2)司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司法机关通过裁定制定政策的程序与原则、政策内容、政策执行是否合法,对各项政策内容、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及与政策有关的各种举措的违法行为进行强制纠正。(2分) (3)行政机关对政策的监控。行政机关通过上级主管机关对下级执行机关工作进行指示、检查、部署、监督、评估,以及通过行政监察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控。(2分) (4)政党对政策的监控。通过成员的参与,主导立法和行政决策,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通过所控制的大众传媒,制造社会舆论,达到监控的目的。(2分) (5)利益集团对政策的监控。利益集团通过游说、获取信息、动员等方式,在国家和社会间起中介作用,影响公共政策过程。(2分) (6)社会舆论和大众传媒对政策的监控。社会舆论和大众传媒通过关注政策制定是否科学、合理,政策执行是否到位,政策评估是否准确,监控公共政策过程。(2分) 评分细则(联系实际3分) 2、答:(1)国家机构决定公共政策的结构及效力范围。(4分) (2)国家权力、国家职能的二重性决定公共政策的二重性。(4分) (3)国家权力、国家职能制约公共政策的种类和数量。(4分) 评分细则(联系实际3分) 五、实例分析题
答:导致该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的主要因素包括; (1)政策质量:主要是政策设计不合理,特别是村,乡从罚款收入提成,实际是对村,乡干部鼓励计划外生育起到诱导作用。(3分) (2)政策执行主体:执行者的思想觉悟低,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与原政策的根本目标资背道而驰。 (3)政策对象,群众的思想观念与政策目标差距较大。(2分) (4)政策执行的外部环境: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与措施;没有相应的配套政策。(2分) 评分细则(文字表述、综合组织等1分)
全国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公共政策试题
课程代码:00318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系统论的创始人是( )
A.申农 B.维纳 C.贝塔朗非 D.韦伯 2.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 )
A.伊斯顿 B.拉 C.默顿 D.阿尔蒙德 3.在国家能力中,构成公共政策财力基础的能力是( )
A.社会抽取能力 B.社会控制能力 C.社会规范能力 D.社会适应能力 4.英国内阁议会制的主要决策方式是( )
A.三权分立制 B.合议制 C.民主集中制 D.合议、三权分立制 5.美国政府的政策效能主要取决于( )
A.议会 B.总统 C.法院 D.执政党 6.对各项政策方案效果进行预测性分析和比较,这项工作属于( )
A.政策方案择优 B.政策方案评估 C.政策方案规划 D.政策合法化
7.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政策研究者建立了许多政策执行模型,其中“过程模型”的建立者是( ) A.史密斯 B.麦克拉夫林 C.雷恩 D.巴德克 8.公共政策评估总结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是( )
A.确定评估对象 B.作出评估结论 C.制定评估方案 D.准备评估条件 9.最初提出阶段性政策周期理论的学者是( )
A.琼斯 B.布鲁尔 C.德龙 D.林德布洛姆 10.“头脑风暴法”应归类于( )
A.现代定性方法 B.定量方法 C.系统分析方法 D.趋势外推法
11.在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第二阶段,以德洛尔为代表的学者对拉斯韦尔等学者倡导的如下方法论作了全面批评
( )
A.渐进主义 B.行为主义 C.系统分析 D.统计分析 12.提出有限理性论的学者是( )
A.德洛尔 B.西蒙 C.拉斯韦尔 D.韦伯 13.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公共政策产生的初始条件的是( )
A.公共问题形成 B.政策方案的制定 C.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 D.公共强制机构的出现 14.关于政策与理论的关系、政策与实践的关系的不正确表述是( ) A.政策的理念依据是社会实践 B.政策是理论的具体化
C.实践须以政策为出发点 D.理论是政策的指导思想 15.不属于政策实施阶段的环节是( )
A.政策执行 B.政策调整 C.政策宣示 D.政策修正 16.以下四项,不属于政策方案设计基本原则的是( )
A.方案为多数人认可 B.方案切实可行 C.方案紧扣政策目 D.规划多重方案 17.在政策规划阶段,拟定出政策方案后,接下来的环节是( )
A.政策方案的合法化 B.政策方案的评估 C.政策方案的改进 D.政策方案的实施 18.政策分析如下方法中属于直觉预测法的方法是( )
A.系统分析 B.德尔菲法 C.时间序列分析 D.投入一产出分析 19.政策执行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是( )
A.政策倡议 B.政策宣传 C.政策分解 D.组织准备
20.在轮流执政的西方多党制国家,政策因执政党的更替而呈现明显周期波动,这属于( ) A.功能性政策周期 B.阶段性政策周期 C.反复性政策周期 D.自发性政策周期 21.根据拉斯韦尔的观点,公共政策学应是一门( ) A.政府官员独立研究的学问 B.学者独立研究的学问
C.政府官员与学者共同研究的学问 D.决策者与政策执行者共同研究的学问
22.在政策分析过程中,要对主体与客体、内因与外因、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全面考虑,这是遵循政策分析基本原则中的( )
A.民主化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预测性原则 D.多样性原则 23.价值分析法属于公共政策分析方法中的( )
A.系统分析方法 B.现代定性方法 C.定量方法 D.类别分析法 24.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最主要作用是( ) A.开展基础理论研究 B.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
C.作为决策支持系统 D.执行公共政策
25.在朝鲜战争爆发前,曾对中国出兵作出准确预测的美国公共政策咨询机构是( )
A.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B.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 C.美国总统科学咨询委员会 D.兰德公司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四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26.使“集团理论”更加系统化和建立公共政策分析的“集团模型”的学者是( ) A.戴维·伊斯顿 B.戴维·杜鲁门 C.莫斯卡 D.帕累托 E.莱瑟姆 27.当代中国公共政策的间接主体有( )
A.执政党 B.公民 C.民主党派 D.国家领导人 E.社会团体 28.公共政策系统包括的子系统有( )
A.结构子系统 B.执行子系统 C.功能子系统 D.决策子系统 E.反馈子系统 29.立法系统的决策程序主要包括( )
A.提出议案 B.审议议案 C.通过议案 D.行政首长签署 E.公布政策 30.公共政策终结的推动力量包括( )
A.政策执行者 B.政策评估者 C.政策反对者 D.锐意改革者 E.明智领导者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31.试述大众传媒是如何影响政策制定和输出的 32.简述以政府为主体的单一式政策规划的缺陷 33.简述政策执行再决策的主要依据 34.简述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主要因素 35.简述政策分析的定性方法的主要优点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36.试比较中国与美国公共政策的形式构成
37.依据政策调整采取渐进方式的合理性,试析中国改革采取渐进路线获得成功的原因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0分)
38. 1999年6月初,某市一名初三学生因不堪承受过重的学习压力在家中自杀身亡。此事件在广大市民中引起强烈反响。中小学学生负担重、压力大的问题一时成为公众议论的中心话题,也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该市的日报、晚报、电视台、电台就此事件做了大量报道,反映了学生、家长、教师、中小学负责人以及有关专家等多方面的意见。尽管对此事件见仁见智,意见不完全一致,但大家普遍认为,政府应尽快采取适当措施切实减轻中小学学生负担。为此,该市政府就此问题专门召开了一次会议,指示市教育局在两个月之内拿出一个减轻中小学学生负担的具体方案。1999年8月末,在征求有关专家及相关方面的意见基础上,该市教育局出台了一揽子旨在减轻中小学学生负担的措施,包括限定课时、控制家庭作业数量、严禁利用节假日上课等。
实际上,中小学学生负担过重并不是一个新问题。对此问题,公众已议论了多年,有关专家也呼吁了多年,但政府始终没有采取任何政策措施,直到这一悲剧性事件发生后,该市才出台了减轻学生负担的政策。 请分析本案例中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你认为该市在这方面应吸取什么教训?
全国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政策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0031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C 2.B 3.A 4.D 5.B 6.B 7.A 8.B 9.A 10.A 11.B 12.B 13.B 14.A 15.C 16.A 17.B 18.B 19.B 20.C 21.C 22.B 23.B 24.C 25.D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6.BE 27.BCE 28.BDE 29.ABCE 30.BCDE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31.(1)大众传媒影响决策者的价值取向。
(2)大众传媒影响受众对外部世界和政策的认识,影响决策者能否适时制定出有效的公共政策。 (3)大众传媒有助于决策者了解政策执行情况,及时调整政策。
(4)大众传媒通过影响政策对象的价值取向及其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以直接或间接的途径来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32.(1)政府本身的自利性和价值偏好,使单纯的政府规划不能确保公正。
(2)政府对一些问题的理性认知能力也是有限的,单纯由政府作出的规划难以确保其科学性。 (3)单一式政府规划将各方利益主体排除于规划过程之外,这种政策规划明显缺乏民主性。 33.(1)主要任务、目标、路线的变化。 (2)政策环境的变化。 (3)人们认识的深化。 (4)政策偏差的产生。 (5)政策副作用的产生。 34.(1)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 (2)政策影响的广泛性。
(3)政策资源的混合和政策重叠。 (4)政策主体有关方面人员的抵制。 (5)评估者主观动机上的错误。 (6)政策信息系统不完备。
(7)不易得到政策评估所需经费。 (8)决策目标的意识形态性。 35.(1)弥补了定量方法存在的不足。 (2)通用性大,适用于多种分析。
(3)有利于调动专家积极性,促进决策民主化与科学化。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36.(1)美国由于国家决策体制与政治体制同构,这就决定了美国公共政策的形式构成为立法决策+行政决策+司法决
策。美国公共政策的基本形式是国会立法,总统是强有力的直接决策者,最高法院也是公共政策的直接制定者。在美国,政党政策不属于公共政策。
(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政府系统的领导核心,主导着政府过程的运行。在美国,公共政策方案都表现为法的形态。在中国,政府制定的所有政策,实质上都是共产党的政策。从形式特征看,中国公共政策由党的政策+人大决策+
行政决策构成。
37.(1)现成利益结构限制,重大断裂型调整易激化利益冲突。 (2)现行政策制约。
(3)渐进式调整符合大多数人的意愿。 (4)可以减少改革成本。
(5)全面彻底改革难以被大众接受,人类理性局限。 (6)社会稳定所需。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0分)
38.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有:
(1)事件或问题必须严重,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影响。 (2)必须被有关政府部门察觉,引起其重视。 (3)要有民主、开放的察觉机制,如新闻媒体。 应吸取的教训:
完善察觉机制,以便及时察觉问题,迅速作出回应。
全国200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公共政策试题
课程代码:00318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5分)
1.以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协调和增进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组织,被称作( ) A.企业组织 B.非政府组织 C.公共组织 D.社会组织 2.1873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政策学会。建立这个学会的国家是( ) A.英国 B.日本 C.俄国 D.德国
3.英国古典经济学派创始人亚当·斯密为公共政策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于1776年发表的、第一次把政治经济学发展为一种完整的体系的著作是( )
A.《资本论》 B.《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C.《经济与社会》 D.《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A.《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运用》 B.《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C.《经营者的职能》 D.《管理行为》
5.美国学者莱瑟姆从集团理论的视角去分析政府在政策形成中的作用,形成了政策分析的集团模型。而集团理论是于1951年出版的《政府过程》一书使之更加系统化的,这部著作的作者是( ) A.托马斯·戴伊 B.戴维·伊斯顿C.詹姆斯·安德森 D.戴维·杜鲁门 6.在美国,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公共政策的是( ) A.立法决策 B.行政决策C.司法决策 D.政党政策
7.“七票反对,一票赞成,赞成的占多数”。这个美国典故表明在决策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 A.内阁 B.总统 C.国会 D.法院 8.在当代中国,国家宪法和法律的解释权应归于( )
A.地方人民政府 B.中央人民政府C.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D.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 9.改革开放初期建立深圳、厦门、汕头和珠海四个经济特区的政策属于( ) A.确定型政策 B.风险型政策C.竞争型政策 D.限制性政策 10.下列属于政治政策的选项是( )
4.美国学者赫伯特·西蒙为决策科学的形成和公共政策学的产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重要著作是( )
A.国防政策 B.区域发展政策 C.人口政策 D.社会保障政策 11.主导公共政策过程的基轴是( )
A.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 B.公共权力机关与公民的关系 C.立法机关与司法机关的关系 D.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的关系 12.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处于政策目标的确定与政策抉择之间的环节是( ) A.政策执行 B.政策规划C.政策终结 D.政策倡导
13.公共政策问题的分析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将类似问题加以确认,推导出某种问题的成因、特质与类别的方法属于( )
A.头脑风暴法 B.类别分析法 C.原因层次分析法 D.类比分析法 14.不能归入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容的选项是( ) A.客观的社会现实 B.现实与利益期望的一致性
C.团体与组织活动 D.政府与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
15.在政策分析中,根据过去、现在的相关信息,探求和推测政策分析工作所关心的领域在未来的可能发展趋势,这里所遵循的是( )
A.协调性原则 B.系统性原则C.预测性原则 D.多样性原则 16.阶段性政策周期理论最初的提出者是( )
A.德洛尔 B.林德布洛姆 C.琼斯 D.拉斯韦尔 17.提出渐进主义决策模型的学者是( )
A.德洛尔 B.西蒙 C.林德布洛姆 D.贝塔朗菲
18.如果公共政策所指向的问题尚未解决且该政策是行之有效的,那么该政策一般应该( ) A.变动 B.调整 C.持续 D.终结 19.公共政策难以持续的原因有( )
A.所涉及公共问题尚未解决 B.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均衡被打破 C.政策目标的长期性 D.执政者的地位稳固
20.在政策分析过程中,对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内因与外因,主要目标与次要目标进行全面考虑,这里所遵循的是( )
A.民主原则 B.协调性原则C.系统性原则 D.预测性原则
21.在政策控制中,有一种控制是一种双向控制,它一方面尽力张扬公共政策的正向功能,另一方面尽可能减少公共政策的消极作用。这种政策控制被称作( )
A.目标控制 B.界限控制 C.效力控制 D.效应控制
22.通过游说、获取信息、动员、提供竞选支持等方式来影响公共政策过程,这种监控方式是( ) A.行政机关对政策的监控 B.政党对政策的监控 C.利益集团对政策的监控 D.大众传媒对政策的监控 23.在政策评估中,考察政策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是评估( ) A.政策效率 B.政策效能 C.政策效果 D.政策效益 24.美国学者麦克拉夫林建立的公共政策执行模型是( ) A.过程模型 B.互适模型 C.循环模型 D.博弈模型 25.公共政策经合法化过程确定并公布之后,即进入了( ) A.政策议程 B.执行阶段 C.政府议程 D.评估阶段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26.美国政治学发展史上的“芝加哥学派”发表的一系列研究成果直接地成为“产生会共政策学的催化剂”。做出这些研究成果的学者有( )
A.伊斯顿 B.泰勒C.阿尔蒙德 D.梅奥E.拉斯韦尔 27.在美国,司法决策的形式主要有( )
A.司法审查 B.司法命令C.推翻先前的判决 D.制订法律 E.立法倡议 28.公共政策问题的提出主体包括( )
A.政治领袖 B.民意代表C.大众传媒 D.政党组织和利益集团 E.政府部门 29.公共政策外部评估,主要包括的类型有( )
A.公共权力机构的评估 B.政府机构的评估C.受委托进行的评估 D.私人投资机构所组织的评估 E.研究或学术团体的评估 30.政策调整的内容主要包括( )
A.主体调整 B.客体调整C.目标调整 D.方案调查 E.关系调整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31.简述决策科学化的含义。
32.简述当代中国行政决策的主要形式。 33.简述政策执行再决策的作用和意义。 34.简述政策议程的主要构建模型的内容。 35.简述公共决策咨询的功能。 四、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36.试举例论述公共政策终结的主要方式与作用。
37.举例说明当前我国行政系统和立法系统决策程序的差异。 五、案例分析题(共10分)
38.案例:某县卫生局于2000年3月下发文件,规定各个体、私营医疗卫生机构必须向县卫生局交纳1000元的医疗卫生保证金。文件下发后,引起了个体、私营医疗卫生机构的强烈不满,他们持着省卫生厅1998年2月下发的《关于禁止对医疗卫生机构乱摊派、乱收费的通知》,要求县政府根据该通知中有关禁止收取医疗卫生保证金的规定,阻止县卫生局的行为。县政府负责人找县卫生局局长调查了解,卫生局局长答复说,县卫生局之所以收取一定数额的医疗卫生保证金,是要严把个体、私营医疗卫生机构的审批关,不是乱收费。 请运用政策执行偏差的理论分析县政府应不应该阻止县卫生局的行为,并详述理由。
全国200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公共政策试题
课程代码:00318
第一部分 选择题 (共3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克劳塞维茨的名著《战争论》为公共政策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位近代伟大的军事理论家是( ) A.法国人 B.德国人 C.英国人 D.美国人
2.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主张抛弃自由放任政策,扩大国家的经济职能,实行国家调控,干预经济体系的运行。这一理论体系被称作( )
A.自由放任主义 B.保守主义 C.社会民主主义 D.凯恩斯主义
3.以赫伯特·西蒙为首的一批学者研究管理和决策的视角是设定理性人为( ) A.经济人 B.社会人 C.政治人 D.管理人(即行政人)
4.公共政策学在其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上,公共选择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方法论。这一方法论的创始人是( ) A.詹姆斯·布坎南 B.德洛尔C.E·博雷尔 D.尤金·巴达克
5.试图把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组合成为统一的理论方法体系的是( ) A.博弈论 B.统计决策论C.大系统论 D.公共选择理论 6.美国学者戴伊和齐格勒提出的公共政策分析模型是( ) A.精英模型 B.集团模型C.机构—制度模型 D.规范最佳模型
7.致力于探讨具体的政策的特殊性并从中发现普遍性或验证某一普适性假设的研究方法,被称作公共政策学习研究的( )
A.博弈论研究方法 B.公共选择方法C.个案研究法 D.定量分析法 8.决策科学与公共政策学之间的关系是( ) A.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B.理论与实践的关系C.一般与典型的关系 D.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9.当代中国的公共政策学,从主流上来看,其研究方法所依据的认识论是( ) A.经验主义 B.后现代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 D.理性主义
10.既是一切政策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也是公共政策的灵魂和目的的是( ) A.公共产品 B.公共服务C.公共利益 D.公共需求 11.下列选项中,实行委员会制决策的典型国家是( ) A.中国 B.法国C.英国 D.瑞士
12.公共政策问题不同于一般公共问题的关键在于( ) A.前者影响范围更大 B.前者已被更多的人所认识 C.前者已被政府领导人所察觉 D.前者被列入政策议程 13.系统议程又称( ) A.政府议程 B.公众议程C.实质性议程 D.象征性议程
14.许多国家在制定政策过程中实行的听证制度的核心要求是( ) A.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必须听取议会的意见
B.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必须听取权威法律专家的意见 C.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必须听取有关各方的意见 D.政府的决策过程必须向公众公开 15.美国学者托马斯·戴伊在论述政策本身合法化时提出了政策合法化的三阶段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三阶段内容...的是( )
A.政策抉择本身 B.寻求政治认可和支持C.对该政策进行评估 D.政策法律化 16.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 ) A.拟定政策方案 B.评估政策方案C.选择政策方案 D.确定政策目标 17.由政府高层直接创始政策问题并将之扩散到公众议程的过程是( ) A.外在创始模型 B.动员模型C.内在创始模型 D.反馈模型
18.某项政策达到预期结果或影响的程度,也就是政策的成本与效能之间的比例关系,是指( ) A.政策效率 B.政策效能C.政策效益 D.政策执行力
19.将政策看作是一种假设,将政策执行看作是引导人们到达目的地的地图,这种观点属于( ) A.行动理论 B.组织理论C.因果理论 D.管理理论 20.“霍恩—米特模型”,是美国学者霍恩和米特提出的一个政策执行模型,又称( ) A.循环模型 B.博弈模型C.系统模型 D.综合模型 21.下列选项中错误的说法是( ) ..A.现代意义的政策评估兴起于20世纪60~70年代 B.人类有记录的政策评估活动产生于文字出现以后
C.政策评估一开始就存在价值判断层面和技术分析层面的分野 D.政策评估的技术分析,是指对政策本身的伦理考量和价值判断 22.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政策的监控,属于( ) A.行政机关对政策的监控 B.立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 C.政党对政策的监控 D.司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
23.邓恩公共政策分析模式,认为“价值”是要解决的三大类问题之一,由此产生的分析方法是( ) A.经验方法 B.评价方法C.规范方法 D.系统方法
24.现代定性分析方法中,向专家进行函询调查的方法应属于( ) A.头脑风暴法 B.个人判断法C.脚本写作法 D.德尔菲法
25.麦考尔—韦伯分析模式认为,政策内容的规范性分析主要涉及( ) A.政策的本质特征 B.政策的程序性C.政策的形式 D.政策的实施结果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以拥有公共权力的强制性的大小为标准,公共组织可以划分为( ) A.公共权力组织 B.半强制型公共组织C.群众团体 D.利益集团E.非强制型公共组织 27.构成公共政策系统的子系统是( )
A.对象子系统 B.信息子系统C.监控子系统 D.咨询子系统E.评估子系统 28.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拥有的职权有( ) A.立法权 B.决定权C.实施权 D.任免权E.监督权 29.公共政策评估的价值标准主要包括( ) A.政策效率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政策效益 D.社会健康发展E.社会公正 30.政策终结的方式有( ) A.替代 B.合并C.分解 D.评估E.缩减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共70分)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31.简述德洛尔对公共政策学所作的贡献。 32.简述元政策、基本政策和部门政策的关系。 33.简述政治体制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34.简述政策对象对政策执行的影响。 35.简述政策调整的三个基本内容。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36.论述中国公共政策纵向结构的特点。 37.试述现代决策对决策者的要求。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5分)
38. 20世纪90年代后,地方各级政府开始重视借助“外脑”进行决策。1992年10月,南方某地级市率先在省内成立了第一个“市委、市政府决策智囊团”,以聘请经济能人为标准,吸收了一大批当地的民营企业家、“文化名流”为智囊团成员。智囊团成立几年来,不但没有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好的政策建议,反而在群众中造成了不好的影响。1996年,新的市委书记上任后,将“市委、市政府决策智囊团”改组为“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小组”,聘请当地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教授、专家为该小组的成员。小组成立不到3个月,所提出的“建设大学科技园”、“城市形象设计”、“开发文化旅游资源”等政策建议,均被市委、市政府采纳,为市委、市政府的决策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试运用公共政策咨询的有关知识,分析总结该市借助“外脑”进行决策的经验教训
全国2005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公共政策试题
课程代码:0031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政策构想是( )
A.有为而治的政策构B.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C.无所作为的政策构想 D.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 2.美国最高法院是公共政策的( )
A.间接制定者之一 B.直接制定者之一C.唯一制定者 D.咨询机构之一 3.公共政策研究组织起作用的方式是( ) A.代替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 C.召集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 4.决策咨询是( )
A.自下而上的政策咨询B.反馈政策咨询C.自上而下的政策咨询 D.横向政策咨询 5.公共政策分析中的超理性过程基本上是( ) A.逻辑过程 B.非逻辑过程C.直接过程 D.间接过程
6.在公共政策分析活动中,随机分析方法和技术一般应用于( )
A.确定型政策分析B.不确定型政策分析C.政策的定性分析 D.政策的模糊分析 7.当代公共政策分析的主流为( ) A.定量分析B.超理性分析C.定性分析 ( )
A.阶段性政策周期B.功能性政策周期C.反复性政策周期 9.最早提出阶段性政策周期理论的是( )
A.G·D·布鲁尔B.P·德龙C.C·O·琼斯 D.安德森
10.处于均衡状态的现行政策由原来的执行机构按照既定的方式沿着既定的方向继续得以实行,指的是( ) A.政策均衡 B.政策调整C.政策持续 D.政策终结 11.“上下来去”决策模型的根本追求是( ) A.决策现代化B.本土化C.民族化 12.价值分析的关键环节是( )
A.制定改进方案B.实施改进方案C.评价改进方案 D.选出最优方案 13.现代意义上的政策评估兴起于( ) A.20世纪30~40年代B.20世纪50~60年代 C.20世纪60~70年代
A.组织理论B.交易理论C.因果理论 A.政策修正B.执行再决策C.政策变通
D.20世纪70~80年代 D.制度选择理论 D.政策替代
14.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的理论是( ) 15.“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思想是一种典型的( ) 16.将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唯一途径是( )
A.公共政策制定B.公共政策执行C.公共政策评估 D.公共政策监控 17.查尔斯·琼斯认为政策规划的明显特征在于要( ) A.提出对于人们感知的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意向 B.提出对于人们感知的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标准 C.提出对于人们感知的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办法
D.科学决策
D.原因性政策周期
D.辩证分析
8.在两党制或多党制国家中,政府的政策往往随着政党的轮换更替而呈现明显的周期波动,这种现象属于典型的
B.领导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 D.帮助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
D.提出对于人们感知的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目标
18.在内阁制下,行政首长不能单独做出任何决策。必须与行政首长一道集体决策的是
( )
A.议员 B.内阁成员C.幕僚
D.法官
19.公共政策分析本身是一个多层次的,动态的过程。通常包括( ) A.政策问题分析、政策方案分析和政策执行与结果分析 B.政策问题分析、政策方案分析和政策评估分析 C.政策方案分析、政策执行分析 D.政策执行分析、政策评估分析
20.法定的政策主体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通过法定的或约定俗成的方式,正式向公众发布政策决定的过程是( )
A.政策规划B.政策执行C.政策宣示
D.政策决定
D.管理社会
21.现代政府的基本活动方式就是( )
A.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 B.制定和评估公共政策C.制定法律 22.在美国,公共政策等于( ) A.立法决策+行政决策+司法决策 C.立法决策+司法决策+外交决策
B.政党决策+行政决策+司法决策 D.政党决策+立法决策+司法决策
23.公共选择理论的建立者之一是( )
A.德洛尔 B.拉斯韦尔C.马克斯·韦伯 D.布坎南
24.公共政策分析中最具有解释力和普适性的一个模型是( ) A.政治系统模型B.理性主义模型C.混合扫描模型 D.最佳分析模型 25.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 ) A.拉斯韦尔B.默顿C.申农
D.马克斯·韦伯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按照琼斯的观点,在任何政治系统中,都存在两种层次的政策合法化,这两种层次分别是( ) A.为政策建议争取媒体支持的过程B.政治系统统治正当性的过程 C.政策获得法定地位的过程D.选择一项政策建议的过程 E.将政策建议作为一项既定行动方案的过程
27.衡量公共政策质量高低的主要要素是( )
A.外部环境的认同程度B.公共政策主体的合法化程度C.公共政策的合理性程度D.公共政策的可行性程度E.公共政策的合法化程度
28.科学的政策评估一般来说包括( )
A.评估反馈阶段B.评估总结阶段C.评估准备阶段 D.评估实施阶段E.评估分析阶段 29.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主要有( ) A.立法机关B.行政机关C.执政党组织 A.国家结构B.政治体制C.利益集团 31.试述政策均衡的特征。
D.智囊团E.某些领袖人物 D.社会组织E.政府体制
30.公共政策在其形成中要受到诸多政治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最为重要,也最为关键的因素是( )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32.试述政策法律化的含义。
33.简述公共政策这门学科在其发展的第二阶段上的主要成就。 34.试述公共政策产生的初始条件。 35.简述公共政策预测的含义。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36.试述公民影响公共政策的主要途径。
37.试论公共政策分析中精英模型的主要作用及其受到批评的原因。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5分)
38. 城市里的流动人口越来越多,他们的子女入学难成为近年来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如果这些孩子成为新文盲,将造成新的社会问题,仅在××市,这些孩子的数量就将近20万人。
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早就引起了中央政府的关注。1998年原国家教委和公安部提出“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具体承担流出地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管理职责”。但由于我国义务教育的人头经费按户籍划拨,外来工所在的城市财政体制在义务教育支出中并没有包含外来务工者子女的教育经费,所以××市这些流动学龄儿童就学仍然面临很大的困难。绝大部分外来务工者子女只能到打工者自己创办的打工子弟学校就读。
这一问题也得到媒体的关注。不少记者深入到××市外来人口聚居地采访,向社会反映打工子弟学校普遍存在着办学条件简陋、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和未通过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审批等具体问题。不少专家学者也纷纷指出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并提出政策建议。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的一位副所长说:“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应该以进入公立中小学为主。另外,要采取多种入学形式。”
这些具体问题进而受到××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02年4月3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转发了该市教委《关于对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的暂行办法》,为解决上述流动人口子女入学中的诸多具体问题提供了政策依据。
试从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容入手,分析××市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难的问题是如何进入政府政策议程的。
2005年4月自学考试公共政策试题答案
-
全国2006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政策试题
课程代码:0031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我国古代提出“国待农耕而富,主待农战而尊”的政策主张的政治家是( ) A.商鞅 B.诸葛亮C.李世民 D.李斯
2.《国富论》第一次把政治经济学发展为一种完整的体系。这本书的作者是( ) A.韦伯 B.马克思C.克劳塞维茨 D.亚当•斯密
3.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本质和属性,这就是( ) A.政策群 B.政策链C.政策一般 D.政策系统
4.强调公共政策在本质上始终是统治阶级的政策的理论模型是( ) A.政治系统模型 B.渐进主义模型C.理性主义模型 D.精英模型 5.混合扫描模型的提出者是( ) A.洛克 B.培根C.埃齐奥尼 D.西蒙 6.在美国,不属于公共政策的是( )
A.司法决策 B.政党政策C.国会立法 D.行政决策 7.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关系是( )
A.前者是属于后者的一种基本类型B.后者是属于前者的一种基本类型C.二者互不隶属D.二者互相排斥
8.决定公共政策性质的核心因素是( )
A.国家结构及其关系模式B.决策权的归属、分配及其使用状况C.决策者的人数多少及其地位关系 D.国家的政体形式
9.公共政策系统的中枢系统是( )
A.信息子系统 B.执行子系统C.决策子系统 D.监控子系统
10.代表特定的行业或职业利益,核心目标并不在于上台执政,但竭力影响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是( ) A.政党 B.法院C.政治领袖 D.利益集团 11.公共政策问题一定是( )
A.已经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B.尚未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 C.不需要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D.没有引起公共权力机关注意的公共问题 12.下列不属于政策议程的构建模型的是( )
A.外在创始模型 B.集团模型C.内在创始模型 D.动员模型 13.政策方案设计中的灵魂是( )
A.方案的综合性 B.方案的创新性C.方案的独立性 D.方案的方向性 14.政策议程通常可分为( )
A.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 B.系统议程和公众议程C.政府议程和国会议程 D.政府议程和非政府组织议程
-
l5.查尔斯•琼斯认为政策规划的明显特征在于( )
A.增加规划主体 B.提出解决办法C.实现利益补偿 D.延长规划时间 16.政策执行的循环模型又称( )
A.互动理论模型 B.琼斯模型C.雷恩一拉宾诺维茨模型 D.马尔科夫模型 17.最基本的政策执行资源是( )
A.执行保护 B.经费和人力C.信息 D.方案和目标 18.下列关于政策监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政策监控的主体包括个人和组织B.政策监控是一个动态活动过程C.司法机关和利益集团都可以对政策进行监控D.政策监控只存在于政策执行阶段 19.价值分析的核心内容是( )
A.结构分析 B.功能分析C.系统分析 D.过程分析 20.政策控制的根本标准是( )
A.政策目标 B.政策效益C.政策质量 D.政策方案 21.政策调整的本质特征是( )
A.激进性的 B.渐进性的C.断裂性的 D.突变性的 22.造成不良社会后果的政策僵化现象来源于( )
A.政策的终结 B.政策的调整C.政策的变动 D.政策的持续 23.不属于公共政策分析的创造性分析方法的是( ) A.个人判断法 B.德尔菲法C.脚本写作 D.排队论 24.头脑风暴法属于公共政策分析的( )
A.现代定性方法 B.定量方法C.系统分析方法 D.辩证分析方法 25.通过自上而下的思维角度进行的政策咨询是( )
A.政策信息咨询 B.政策反馈咨询C.决策咨询 D.民意咨询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德国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对公共政策研究的贡献有( )
A.提出了系统的战略决策思想B.将战略要素进行区分C.强调战略决策应根据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D.提出了价值无涉的观点E.主张决策中的公民参与 27.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所依据的认识论有( )
A.经验主义 B.理性主义C.逻辑经验主义 D.后现代主义E.辩证唯物主义 28.下列关于决策体制的选项中,属于首长制的是( )
A.神权制中的宗教领袖 B.王权制中的专制君主C.现代美国的总统制 D.原始民主制E.人民代表大会制
29.公共政策目标按其服务的主体是普通大众还是少数人群体,可分为( ) A.元目标 B.公益性目标C.实质性目标 D.特殊性目标E.象征性目标 30.按照发生在政策过程中不同的阶段,可把政策控制划分为( ) A.目标控制 B.预先控制C.效力控制 D.同步控制E.反馈控制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31.简述公共政策抉择合法化的内容。
-
32.简述在公共政策问题分析中运用类别分析法时应注意的原则。 33.简述国家、政府和公共政策的相互关系。 34.简述公共政策效果评估的主要内容。 35.简述公共政策调整的内容。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36.举例说明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37.试述公共政策预测的必要性、分类、步骤。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0分)
38.为了改革和加强车辆管理工作,同时充分体现机动车所有人选择号牌的个性意愿,依据《公安部关于开展启用“二00二”式机动车号牌试点工作的通知》(公安管[2002]85号),北京、天津、杭州、深圳作为首批四个试点城市,于2002年8月12日率先启用这种新式机动车号牌。车主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编排车号。个性化车牌一经推出就受到有车族的欢迎,投放头一周就发出了7000多份新车牌。但由于《通知》基本上没有对车牌的编码做出限制,于是象“CHN-001”、“USA-911”、“IBM-001”等被认为颇具“创意”的号码纷纷出炉,这引起了社会上的一片争议。8月22日,北京2002式机动车号牌突然暂停发放。8月23日,其他三个城市也因“系统技术故障”暂停发放新式车牌。个性化车牌在试行十天后匆匆收场。 请回答:
(1)什么是政策终结?
(2)结合本案例,分析政策终结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
-
-
全国200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公共政策试题
课程代码:0031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公共政策学诞生于( )
A.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B.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C.20世纪50年代初 D.20世纪60年代初 2.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政策研究和政策咨询的著作是( ) A.《史记》B.《战国策》C.《资治通鉴》 D.《论语》 3.“上下来去”模型所依据的哲学认识论是( ) A.后现代主义B.理性主义C.逻辑实证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4.政策系统内部纵向结构的基本表现形式是( ) A.网状结构B.塔形结构C.链形结构
D.群落结构
5.规定公共政策决定权的横向分布形态的是( ) A.国家结构B.政党制度C.政府体制 6.系统议程又被称为( ) A.政府议程
B.行政议程C.正式议程
D.公众议程
D.选举制度
7.在民主和平等的社会中,比较常见的政策议程的构建模型是( ) A.外在创始模型B.动员模型C.内在创始模型 D.史密斯模型 8.当代中国的行政决策制度一般实行( ) A.全民公决B.委员会制C.行政首长负责制
D.个人负责制
9.在下列制度中,能够实现政策规划主体多元化的是( ) A.招聘制度B.奖惩制度C.听证制度
D.考任制度
10.现代政策研究组织的工作目标是( )
A.改进政策制定B.促进经济发展C.加快实现社会繁荣 D.促进社会和谐 11.将政策执行看作是一种赛局的模型是( ) A.过程模型B.循环模型C.互适模型
D.博奕模型
12.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某项公共政策做出价值判断就是( ) A.政策评估B.政策变通C.政策规划 13.价值分析的核心内容是( ) A.过程分析B.组织分析C.功能分析 14.政策监控的客体是( ) A.立法机关B.行政机关C.司法机关
-
D.政策执行
D.理性分析
D.政策系统及其运行过程
15.在政策预测中,趋势外推法属于( ) A.定性政策预测方法B.定量政策预测方法 C.历史分析方法
D.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政策预测方法
16.行政机关对政策的监控属于( )
A.横向监控B.纵向监控C.外部监控 D.自下而上的监控
17.不仅提供咨询意见,还拥有部分公共决策权力的政策研究组织是( ) A.民间的政策研究组织B.半官方的政策研究组织C.官方的政策研究组织 D.非政府组织 18.《系统分析和政策科学》一书将公共政策的定量分析技术分为两种类型,即( ) A.确定型的分析技术和随机分析技术B.定量分析技术和半定量分析技术 C.非确定型的分析技术和规划管理技术D.计算机分析技术和数学分析技术
19.以一系列假设为依据,对作为分析对象的政策在设想中将要实现的环境和各种条件进行 描述和预测的政策分析方法称为( ) A.头脑风暴法B.德尔菲法C.脚本写作
D.个人判断法
20.在公共政策分析中,理性分析方法强调( ) A.逻辑推理和精确的数学计算 C.案例分析和定性思辩
B.逻辑推理和定性思辩 D.价值偏好和案例分析
21.“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一种典型的( ) A.替代式政策执行B.残缺式政策执行C.照搬式政策执行
D.观望式政策执行
22.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政策思想的思想家是( ) A.管仲 B.孔子 C.孟轲
D.荀况
23.现代意义上的政策评估最早兴起于( )
A.20世纪30年代B.20世纪50年代C.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24.在两党制或多党制国家中,政府的政策往往随着政党的轮换更替而呈现明显的周期波动,这种现象属于典型的( )
A.阶段性政策周期B.功能性政策周期C.反复性政策周期
D.原因性政策周期
25.下列概念中,既是一切政策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也是公共政策的灵魂和目的的是( )
A.公共产品B.公共代价C.公共利益
D.公共要求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政策评估的主体系统包括( )
A.政策制定者B.专业机构C.政策执行者D.专业人员E.政策对象 27.政策执行对于政策过程的重要性体现在( )
-
A.是解决政策问题的重要途径B.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
C.是检验政策方案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D.其后果是后续决策的基本依据 E.是政策过程的第一环节
28.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 ) A.理论渊源B.概念体系C.研究对象
D.研究方法E.政策主体
29.公共政策问题的边界分析法所包括的具体方法有( ) A.类比分析法B.饱和抽样法C.边界估计法
D.类别分析法E.诱导性提问
30.我国行政决策的合法化程序包括( )
A.决策方案的提出B.法制部门的审查C.领导会议讨论决定 D.行政首长的签署发布 E.检察部门的监督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31.简述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在横向结构上的形式构成。 32.简述公共政策运行的生命周期。 33.简述政策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 34.简述政策执行的过程模型。 35.简述公共决策咨询的必要性。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36.联系实际分析现代公共决策对决策者的要求。 37.试述公共政策评估的事实标准与价值标准。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0分)
38. 眼看2003年的年终将至,某省滨河县石头乡柳村和谢村农民仍然没有领到去年退耕还林补助款和粮食,农民对此十分不满。退耕还林补助款和粮食拖欠了整整一年。如果说滨河县林业局没有拨下这笔款,责任应该全在林业局。问题是,滨河县林业局局长周某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林业局早已经如数将去年两村的退耕还林补助款和粮食划拨到石头乡政府。那么,在当年退耕还林补助款和粮食即将兑现的时候,这两个村的农民为何还苦苦等候去年的补助钱粮?
原来,退耕还林的农民们拿不到应该得到的钱粮补助,是石头乡政府“越位”所致。2002年初,滨河县给石头乡下达了2500亩的退耕还林任务。石头乡主要领导为了赶进度,完成任务,违反县政府有关规定,擅自包租了推土机平田整地,并组织外村农民帮助退耕
-
还林村的农民挖树坑。这笔支出在上级拨付的退耕还林补助钱粮中扣除。石头乡政府“包办”退耕还林事项,占用补助给失地农民的钱粮,导致2002年两个退耕还林村217户农民的2049亩退耕还林地补助钱粮无法兑现。
农民王某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是个好政策,是为农民办好事;但乡上没有原原本本地执行国家政策,把好事办成了坏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结合案例,运用相关理论回答:
(1)石头乡政府在执行退耕还林政策时出现了何种形式的政策执行偏差。 (2)分析原因并说明如何才能避免这种偏差。
2007年4月自学考试试题答案公共政策
-
-
-
-
全国200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公共政策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
1.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是( ) A.《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 C.《隆中对》
B.《博弈与决策》
D.《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
2.“上下来去”决策模型的根本追求是( ) A.中国化B.科学决策C.民族化 3.政府存在的基础是( )
A.立法机构及其运作B.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C.行政机构及其运作D.竞争性政党制度 4.政府传统上被设定为公共机关,代表并谋求( )
A.社会公共利益B.自身的特殊利益C.劳动人民的利益 D.垄断组织的利益 5.我国行政法规的发布形式是( ) A.主席令B.总理令C.新闻报导
D.中共中央文件
D.大众化
6.决定公共政策性质的核心因素是( )
A.国家结构及其关系模式 B.决策权的归属、分配及其使用状况 C.决策人数的多少D.一个国家的政党制度 7.行政机关制定公共政策的基本形式是( ) A.行政决定B.人大立法C.行政计划 D.行政监督 8.公共政策的系统议程又称为( ) A.政府议程B.政策议程C.公众议程 9.公共政策过程的起点是( )
A.大众传媒的报导B.公共政策的制定C.公共政策的监控D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与认定 10.公共政策过程中最核心的阶段是( )
A.公共政策的制定B.公共政策的执行C.公共政策的评估 D.公共政策的监控 11.政策法律化实际上是一种( ) A.立法过程B.司法过程C.政府过程
D.执法过程 D.正式议程
12.在政策规划的多元化主体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公众B.立法机关C.政府
D.司法机关
13.残缺式政策执行的典型表现是( )
A“断章取义,为我所用”B“挂羊头,卖狗肉 C“上有政策,下有对策”D不折不扣落实 14.互适模型即“互动理论模型”的构建者是美国学者( ) A.霍恩B.雷恩C.麦克拉夫林
D.史密斯
15.将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唯一途径是( )
A.公共政策制定B.公共政策执行C.公共政策评估 D.公共政策监控 16.现代意义的政策评估兴起于( )
A20世纪30~40年代B20世纪50~60年代C20世纪60~70年代 D20世纪70~80年代
-
17.政策评估与否注重的是( )
A.功能的原则B.经济效益的原则C.结构的原则
D.社会效益的原则
18.公共政策评估的价值分析法的提出者是( ) A.J·安德森B.L·D·迈尔斯C.M·雷恩
D.M·麦克拉夫林
19.在政策调整的诸多原因中,始终起着关键性作用的是( ) A.政策环境B.政策资源C.政策周期
D.决策者的价值取向
20.一项公共政策具有稳定性就意味着该政策处于一种( ) A.调整状态B.终结状态C.非均衡状态
D.均衡状态
21.公共政策有效地调节社会行为的基础是( )
A公共政策的适应性B公共政策的容纳性C公共政策的持续稳定性 D公共政策的周期性 22.当代公共政策分析的主流为( )
A.规范性分析B.超理性分析C.定性分析 D.定量分析 23.脚本写作的基础为( ) A.某一个假设B.政策方案C.政策制定
D.一系列假设
24.公共政策研究组织与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的关系应当是一种( ) A.平行而不相干的关系B.排斥关系C.隶属关系 25.公共政策预测的根本理由在于( )
A.实现政策合法化B.确定政策框架C.避免或减少政策失误 D.实现政策法律化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从产业革命到20世纪初叶,直接为公共政策的研究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有( ) A.亚当·斯密B.克劳塞维茨C.卡尔·马克思 D.拉斯韦尔 E.马克思·韦伯
27.下列属于非强制型公共组织的有( )
A.公立学校B.公共医疗机构C.中国社会科学院 D.民营企业 E.政府部门
28.美国司法决策的形式主要有( ) A.司法审查B.推翻先前的判决C.司法命令 E.立法否决
29.公共政策本质上所具有的“二重属性”是指( ) A.阶级属性B.社会属性C.道德属性 E.伦理属性
30.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容有( )
D.文化属性
D.立法
D.合作关系
-
A.客观的社会现实B.问题的觉察C.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 E.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31.简述阿尔蒙德的结构功能主义对公共政策学做出的贡献。 32.简述公共政策系统及其构成。 33.简述公共政策问题的多角度分析方法。 34.简述制定公共政策执行计划应遵循的原则。 35.简述政策终结的方式。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36.试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37.试述政策评估的主要用途。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0分)
38. 因地制宜,确定农业发展方针
D.团体与组织的活动
浙江省××市地处钱塘江和太湖源头,山区面积占到86%。改革开放前,国家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农业政策主要以粮食生产为主。该市执行的也是以粮食为纲的方针。由于单纯抓粮食生产,山区农民人均收入一直在低水平上缓慢增长。1983年,该市森林覆盖率只有64%,水土流失严重。
1983年,中共中央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文件要求各地根据本地区的资源条件和经济技术条件,拟定自己的农业发展规划;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道路。该市在执行中央政策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该市的地理环境更适合林业的发展。于是,果断地调整自身的农业生产方针,变为:以林为主,林农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尤其是重视生态经济效益。培育和发展生态效益林业成为当地政府的主要农业政策。
经过当地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引导,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最终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目前,该市森林覆盖率达到75%,是我国唯一加入世界示范林网络组织成员的城市,被誉为沪杭的“生态后花园”。 阅读以上材料,试分析以下问题:
(1)本案例中哪些情况体现了政策执行再决策? (2)分析本案例中政策执行再决策的主要依据。
-
2008年4月全国自考公共政策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ABBAB BACDA ACACB CABDD CDDDC
二、多选题 26 ABCE 27 ABC 28 ABC 29 AB 30 ABCDE
-
-
全国200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公共政策试题 课程代码:0031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公共政策的核心取向是( ) A.功能取向B.过程取向C.结构取向 D.目标取向
2.下列说法中,能够反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政策思想的是( ) A.“因世而为之治,度俗而为之法” B.“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 D.“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3.决策科学与公共政策学之间的关系是( )
-
A.个别与一般的关系B.一般与一般的关系C.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D.个别与个别的关系 4.公共政策分析中最具有解释力和普适性的一个模型是( )
A.混合扫描模型B.现实主义模型C.规范最佳模型 D.政治系统模型 5.认识论上的理性主义源于( ) A.莱布尼茨B.笛卡尔C.罗素 D.斯宾诺莎 6.规范最佳模型的提出者是( ) A.德洛尔B.林德布洛姆C.西蒙 D.埃齐奥尔 7.国家权力履行其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是通过( )
A.阶级剥削B.对外扩张C.精简政府机构 D.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 8.公共政策系统的“神经”系统是( )
A.信息子系统B.执行子系统C.反馈子系统 D.决策子系统
9.政策主体与客体呈现周期性更迭变化,这种政策周期应属于( ) A.阶段性周期B.功能性周期C.反复性周期 D.结构性周期 10.典型的总统制国家是( ) A.英国B.法国C.德国 D.美国
11.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与认定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 ) A.结果B.中间环节C.起点 D.目标 12.下列不属于政策议程构建模型的是( ) ...A.外在创始模型B.动员模型C.自发创始模型 D.内在创始模型 13.公共政策过程中最核心的阶段是( )
A.公共政策的制定B.公共政策的执行C.公共政策的评估 D.公共政策的监控 14.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最具实质性意义的阶段为( )
A.政策目标的确定B.政策问题的认定C.政策方案的设计D.公共政策的抉择与合法化 15.公共政策问题认定后,政策制定者首当其冲要考虑的是( ) A.拟定政策方案B.评估政策方案C.确定政策目标 D.择定政策方案 1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决策方式是( )
A.合议制B.合议、三权分立制C.民主集中制 D.合议、民主集中制 17.立法决策通过议案的规则一般是( )
A.全部通过B.三分之二多数通过C.四分之三多数通过 D.过半数通过 18.将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唯一途径是( )
A.公共政策制定B.公共政策执行C.公共政策评估 D.公共政策监控 19.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的理论是( ) A.交易理论B.组织理论C.因果理论 D.管理理论 20.政策执行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是( ) A.政策倡议B.政策宣传C.政策分解 D.组织准备 21.残缺式政策执行的典型表现是( ) A.断章取义,为我所用B.挂羊头,卖狗肉 C.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D.原原本本传达,不折不扣落实 22.一项公共政策具有稳定性就意味着该政策处于一种( ) A.均衡状态B.调整状态C.终结状态 D.非均衡状态 23.政策效能,即( )
A.政策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B.政策达到预期结果或影响的程度 C.政策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 D.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程度 24.在政策调整的主观原因中,始终起着关键性作用的是( )
-
A.政策环境B.政策资源C.政策目标 D.决策者的价值取向
25.在我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中央政府决策者的关系是( ) A.合作关系B.隶属关系C.互相独立 D.排斥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公共政策这门学科形成的历史条件是( ) A.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 B.决策科学的形成 C.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 D.凯恩斯主义的出台 E.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
27.下列选项中属于政策支持系统子系统的是( )
A.政策制定系统B信息传播或沟通系统C.政策监控系统D.政策咨询系统 E.政策评估系统
28.下列选项中属于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是( ) A.立法机关B.利益集团C.行政机关 D.执政党E.领袖人物 29.按对象来划分,政策控制包括( ) A.目标控制B.界限控制C.结果控制 D.效力控制E.效应控制 30.传统德尔菲法强调的基本原则是( )
A.匿名原则B.循环往复原则C.控制反馈原则 D.团体回答统计原则E.专家共识原则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31.简述“上下来去”决策模型的容纳性和开放性。 32.什么是合理的政策结构? 33.简述政策问题的形成条件。 34.简述政策均衡的特征。
35.简述公共政策预测的必要性。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36.联系实际,谈谈理论、实践与政策的关系。 37.试述现代决策对决策者的要求。
五、案例分析题(本题10分)
38.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执行
2003年,国务院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以下简称“新合医”)就是由个人、集体、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具体办法是:中央财政为每个参合农民补助10元(前提是地方配套资金首先到位),省、市、县级地方财政再补助10元,引导农民个人自愿缴费10元,筹集新型合作医疗费年人均30元。“新合医”政策由于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一些地方政府在实施中的“套资”冲动,使该政策执行出现了偏差。
-
2003年9月11日,H省G县委办、县政府办下发了《G县200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筹集责任奖惩办法》,要求各乡镇在9月20日前务必使参加合作医疗的人数达到农业人口的40%,同时制定了对县级领导、乡镇与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乡镇分管领导的奖罚措施。为了完成县政府下达的指标,多数乡镇将任务指标分摊到了乡镇干部和卫生院。到9月20日,许多乡镇因不能完成县提出的40%的指标,采取了未完成指标部分由乡镇干部与卫生院先垫资上缴、再继续动员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做法。据H省卫生厅核实,截至9月20日,在G县各乡镇上缴县合作医疗基金账户的资金中,有29个乡镇共垫资262.993万元;截至10月22日,仍有28个乡镇垫资196.834万元,核减垫资后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实际人数应为168615人,比G县政府9月20日上报的人数少98417人。
为了套取上级的财政补助资金,很多地方对于新合医的申请都非常积极。G县政府曾于7月30日使用大额借贷资金转入该县合作医疗基金账户作为农民个人筹资上报。9月20日,G县政府把一份《关于拨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央、省级财政配套经费的请示》上报到H省财政厅、省卫生厅,要求上级财政进行补助。10月中旬,H省卫生厅在对相关情况进行检查时发现,G县已参加合作医疗人数与农民个人缴纳的资金存在明显虚报。
要求: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本案例中所出现的问题属于何种形式的政策执行偏差。 (2)分析本案例中产生这种执行偏差的主要原因。
2009年4月全国自考公共政策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DACDB ADACD CCADC DDBAB AABDB
-
二、多选题 26 ABCDE 27 BCDE 28 ACDE 29 ABDE 30 ABCDE
三、简答题
-
-
全国2010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公共政策试题 课程代码:0031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公共政策学科的第二代掌门人是( ) A.叶海卡·德洛尔B.拉斯韦尔C.科勒曼 D.勒纳 2.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反映的是( )
A.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B.“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
C.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D.“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政策思想 3.奠定了公共政策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的“三论”不包括( ) ...A.控制论B.系统论C.信息论 D.相对论 4.公共政策学属于( )
A.自然科学B.人文科学C.社会科学 D.文化艺术 5.政策过程的渐进主义模型的构建者是( ) A.西蒙B.林德布洛姆C.德洛尔 D.埃齐奥尼
6.公共权力机关进行社会资源配置和社会价值分配的手段就是( ) A.现代公共政策的本质B.现代公共政策的形式C.公共组织的本质特征 7.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公共政策产生的初始条件是( ) ...
D.公共组织的内涵
A.公共问题的形成B.政策方案的制定C.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 D.公共强制机构的出现 8.公共政策系统中被称为“思想库”、“智囊”的是( ) A.信息子系统B.决策子系统C.咨询子系统 D.反馈子系统 9.决定公共政策质量的是( ) A.国家权力B.国家能力C.国家形态 D.社会形态
l0.法定的政策主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通过法定或约定俗成的方法,正式向公众发布政策决定,这是( )
A.政策选择B.政策决定C.政策宣示 D.政策执行
11.具体到一个政治体系来说,影响公共政策问题的客观因素是( ) A.价值观的更新B.道德意志的强弱C.期望目标的改变 D.社会结构的变迁 12.原因层次分析法属于一种( )
A.类比分析法B.边界分析法C.分类分析法 D.多角度分析 13.政策规划从时间进程上看,主要发生于( ) A.所需解决的问题形成之后 B.政策目标的确定与政策抉择之间 C.政策方案确定之前 D.政策制定主体确定之后 14.政策方案设计中的灵魂是( )
A.方案的类同性B.方案的可行性C.方案的创新性 D.方案的价值取向
15.要达到真正的政策方案多重化的要求,使政策方案的设计合理,就要求所设计的多重方案( )
A.互为因果B.彼此独立C.互相交叉 D.互相影响
-
16.在实行议会内阁制的政治体制里,其立法机关的决策实践中提出政策议案的主要主体是( )
A.政府B.司法机关C.立法机关 D.民意代表 17.从政策制定过程本身看,政策法律化是( ) A.政策科学化的一种形式 B.政策方案选择的一种形式 C.公布政策的一种形式 D.政策上升为法律的过程 18.下列属于合理的、正确的政策变通形式是( )
A.“求神似,去形似”B.“求神似,求形似” C.“既不求神似,也不求形似”D.“去神似,求形似” 19.政策执行的“互动理论模型”的构建者是美国学者( ) A.霍恩B.雷恩C.麦克拉夫林 D.史密斯
20.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决定政策去向的最有效方式是( ) A.政策制定B.政策宣传C.政策延续 D.政策评估
21.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政策评估,即建立在评估基础上的一种权力行为,指的是( ) A.正式评估B.内部评估C.政策监控 D.非正式评估 22.公共政策评估总结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是( )
A.确定评估对象B.作出评估结论C.制定评估方案 D.准备评估条件 23.政策持续的一个可能的消极后果是( ) A.政策终结B.政策断裂C.政策僵化 D.政策走样 24.政策调整的本质特征是( ) A.激进性的B.突变性的C.周期性的 D.渐进性的 25.当代公共政策分析的主流是( ) A.定量分析B.超理性分析C.定性分析 D.辩证分析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主要表现在( )
A学会的成立B专业研究刊物的问世C专门研究机构的建立D.大学教育中专业与课程的设置E.公共政策问题的产生
27.作为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即( ) A.具体的个别的政策B.政策群和政策链C.政策一般 D.政策系统E.政策功能 28.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是( ) A.管制功能B.引导功能C.调控功能 D.系统功能E.分配功能 29.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型包括( ) A.过程模型B.互适模型C.循环模型 D.博弈模型和系统模型E.综合模型 30.政策调整的内容包括( ) A.主体调整B.客体调整C.目标调整 D.环境调整E.关系调整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31.简述公共政策的分配功能。 32.简述决策咨询的特点。
33.简述政策执行再决策的主要依据。 34.简述政策终结的含义及作用。 35.简述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作用。
-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36.试述政策议程的各种构建模型。
37.试述矫正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应采取的综合治理的系统方法。 五、案例分析题(本题10分) 38. 《宪法修正案》的诞生
2003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建议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对宪法作适当的修改。
“两会”一结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研究和部署修宪工作。会议决定成立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为组长的中央宪法修改小组,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开展工作。宪法修改工作正式启动。随后,中共中央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解放军总政治部、各人民团体广泛征求意见,胡锦涛总书记、吴邦国委员长先后召开各界人士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2003年10月14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并决定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
2003年12月22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开始举行。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共同意见,依照《宪法》第64条规定的修改宪法的特别程序,以中共中央《建议》为基础,委员长会议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情况,拟订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提请审议《宪法修正案》(草案)的议案代拟稿和《宪法修正案》(草案)代拟稿,决定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提请审议《宪法修正案》(草案)的议案提请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
2004年3月,《宪法修正案》(草案)摆上了出席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2900余名全国人大代表的案头。出席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对《宪法修正案》(草案)进行了认真的审议。在充分肯定修正案草案的同时,有些代表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大会为此举行了主席团第二次会议听取审议情况汇报,并将《宪法修正案》(草案)修改稿交各代表团审议。
2004年3月13日,大会主席团举行第三次会议,根据代表们的审议意见,决定将《宪法修正案》(草案)表决稿提请大会全体会议表决。3月14日,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又一次见
-
证了一个历史时刻——出席会议的2903名全国人大代表,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郑重表决《宪法修正案》(草案)。结果显示:收回有效票2890张,赞成2863张,赞成票占有效票的99%,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执行主席吴邦国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通过。随后,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主席令,修改后的新宪法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公布。
要求: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本案例,谈谈政策合法化的含义。
(2)结合本案例,谈谈我国立法系统的决策程序。
2010年4月全国自考公共政策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ACDCB ABCBC DCBCB ADACD CBCDA
二、多项选择题 26、ABCD 27 ABC 28 ABCE 29 ABCDE 30 ABCE
三、简答题
-
35、简述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作用
答:1、作为咨询性参政机构,政策研究组织向决策者提供政策建议。 2、作为知识的积累和创造者,政策研究组织提供新的思想和观念。 3、作为评估性机构,政策研究组织提供有关政策结果的信息。
4、作为人才成长储备的机构,政策研究组织源源不断地向政府输送高质量的官员和专家。 5、作为宣传机构,政策研究组织可以通过制造舆论的方式,传播其思想和观点。
四、论述题
-
五、案例分析题
全国201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政策试题
课程代码:0031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
1.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 A )1-97
A.拉斯韦尔 B.德洛尔 C.韦伯 D.西蒙
2.我国宋代苏轼在科举应试时所进的“时务策”是( C )1-91 A.《国策》 B.《谏逐客书》 C.《教战守策》 D.《盐铁论》
3.下列属于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是( D )3-183
A.利益集团 B.公民个人 C.大众传媒 D.代议机关
4.实行半总统半议会制决策体制的典型国家是( B )3-208 A.英国 B.法国 C.瑞士 D.美国
5.下列属于政策规划范畴的概念是( C )6-287 A.问题界定 B.政策宣传 C.政策设计 D.政策抉择
6.在政策制定中从一个不同的评价角度来看待事物的政策学习类型是( B )6-300
A.工具学习 B.概念学习 C.社会学习 D.组织学习
7.提出决策者有限理性和满意决策命题的学者是( D )1-94 A.安德森 B.戴伊 C.拉斯韦尔 D.西蒙
8.托马斯·戴伊的著作《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对美国政治和政策过程进行了考察,这部著作所用的分析视角是( A )4-238
A.精英模型 B.集团模型 C.混合扫描模型 D.渐进主义模型
9.政治系统中的公众共同讨论某一问题的是非好坏以及社会应持态度的过程是( A )5-268
-
A.系统议程 B.政府议程 C.正式议程 D.规划议程
10.当代美国公共政策学者雷恩和拉宾诺维茨在1978年构建了一个以循环为特色的政策执行分析框架,这一分析框架被称之为( C )7-327 A.过程模型 B.互适模型 C.循环模型 D.系统模型
11.下列影响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中,属于政策本身的可控性变量是( D )7-330
A.公众的支持 B.执行人员的精神状态及领导策略
C.监督机关的支持 D.明确而一致的政策指令
12.由美国公共政策学者萨巴提尔等人提出的公共政策变动模式是( B )9-403
A.周期型 B.学习型 C.Z字型 D.断裂型
13.下列关于公共利益的说法正确的是( A )3-210 A.公共利益是最大多数公民的利益 B.公共利益是最大多数公民利益的最大化 C.公共利益与公共代价总是正相关的 D.公共政策的直接利益总是大于间接利益
14.“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句话说明( C )2-169 A.政策变动都是必要而且正确的
B.政策变动都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 C.政策变动的主要原因是政策环境的变化 D.政策变动的主要原因是决策者的变动
15.公共政策终结的对象中最难终结的是( B )9-420
-
A.功能 B.组织 C.政策 D.计划
16.政策分析人员根据目前的和历史的数据来判断未来社会状况的方法称( B )6-312
A.直观预测 B.外推预测 C.理论预测 D.判断预测
17.下列关于政策与法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2-150 A.政策是法的来源和动力 B.公共政策是法的一部分
C.政策不具有强制性 D.政策对象的权利和义务是完全统一的 18.下列关于公共政策本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C )2-154 A.公共政策无法实现公共性与偏好性的统一 B.公共权力机关代表公众制定政策,不存在自身利益 C.政策是联结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D.政策的确立和改变完全由民意决定
19.将政策评估分为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的依据是( C )8-361 A.评估机构在政策活动中的范围 B.政策议程
C.评估组织和人员属于政府内部或外部 D.政策评估在政策活动中的阶段 20.政策成本评估就是评估政策投入与产出之间的( A )8-365 A.比例关系 B.叠加关系 C.扩散关系 D.互动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按照议程建立过程中各项功能活动的先后次序,政府议程可以分为( ABCD )5-268
A.界定或认定议程 B.规划议程 C.磋商议程 D.循环议程
-
E.实质议程
22.公共政策的个案研究的证据来源包括( ABCDE )1-82
A.文献 B.档案记录 C.访谈 D.直接观察 E.物理人工制品
23.下列属于美国总统决策的有( ACD )2-136
A.国情咨
文 B.批准预算
C.立法否
决 D.外交决策 E.司法审查
24.资源是政策执行过程所必须具备的基础性条件,是公共政策得以有效执行的重要保证,这些资源主要包括( BCD )7-329
A.人力资源 B.财物资源
C.信息资源 D.权威资源 E.制度资源
25.公共政策调整的内容包括( ABCE )9-407
A.政策目标 B.政策方案 C.政策措施 D.政策环境 E.政策主体和客体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26.简述政策制定系统的基本功能。3-185 答:
(1)认定政策问题; (2)确认政策目标; (3)组织政策方案的设计;
-
(4)主持审议备选方案并最终进行政策抉择; (5)完成政策合法化程序并正式发布政策。 27.简述公共政策变动的原因。9-400 答:
(1)决策者的变动; (2)政策环境的变化; (3)政策资源的限制; (4)政策的失效或低效; (5)政策的合法性受到置疑。
28.简述政策分析职业伦理的基本内容。10-448 答:
(1)道德品质要求; (2)行为规范要求; (3)价值判断要求。
29.简述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5-250 答:
(1)客观的事实或问题情境; (2)问题的察觉;
(3)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性; (4)团体或组织活动;
(5)政府或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0.试述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原则与机制。7-350 答:
-
一、在规范的意义上,有效的政策执行要遵循以下原则: 1、忠实原则。
这是公共政策执行的基本原则。 2、民主原则。
公共政策是对社会资源的权威性分配,反映的是大多数公民的利益诉求,因此政策执行必须坚持民主原则。 3、法治原则。
这是指政策执行的权力设置、人员录用、机构配备、执行程序、执行责任等要实现法治化,杜绝政策执行中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以权压法、人治代替法治等现象,从而防止政策执行权力的异化和腐败。 4、创新原则。
政策执行主体在遵循政策的精神实质,保证政策的统一性、严肃性和权威性的前提,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因时因地制宜,确保政策目标的实现。
二、公共政策执行要重点构建和完善以下机制: 1、公共政策信息沟通机制。
构建政策执行的信息沟通机制,保持全真的信息流通,尽量避免或减少政策信息的非对称性,是防止政策执行偏差和提高政策执行效率的重要任务。 2、公共政策的公民参与机制。
公民参与机制在政策执行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公民参与执行计划;(2)公民参与执行监督;(3)公民参与执行评估。 3、公共政策的激励、责任与监督机制
激励机制。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1)引入竞争机制;(2)打破级别和工龄限制,引入功绩制,激发公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科学地规范晋升制,创新职务晋升要求,重视优秀人才和有突出贡献者的晋升,发挥破格晋升的突出作用。
责任追究机制。构建公共政策执行的责任追究机制应重点建立、健全以下几项制度:(1)首长负责制;(2)目标责任制;(3)岗位责任制;(4)对公共政策执行主体违反法律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
-
监督机制。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要对政策执行情况及时地跟。踪评估和监督,构建公共政策执行的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功能、内外沟通、上下结合的监督网络,形成和完善以党的监督为先导、权力监督为主体、舆论监督为动力的监督体系。
31.结合实际,阐述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2-152 答:
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有四种: 一、管制功能。
通常采取两种办法来设定政策的管制功能:
1、条文规定使政策对象不能、不愿、不敢超出规范擅自行为,这是政策的积极性管制功能。
2、条文规定使政策对象发生违反规范的行为时,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是政策的消极性管制功能。 二、引导功能。
为了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政府依据特定的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使得政策具有导向性。 三、调控功能。
政策的调控功能,指的就是政府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务所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它主要体现在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尤为重要的是物质利益关系上。 四、分配功能。
这种功能需要回答三个方面的问题:将那些满足社会需求的价值或利益向谁分配?如何分配?什么是好的乃至最佳的分配?在通常情况下公共政策容易把价值或利益分配给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及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32. 国家发改委要求审慎涨价。8-381
经过30多年的改革,我国绝大部分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由市场形成,但仍有少数与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由政府制定,现阶段由政府 定价的只有自来水、天然气、电、成品油等。近期由于市场上许多商品和服务价格上
-
涨,一些地方政府已计划上调与民生密切相关商品的价格。针对这种情况,最近 国家发改委紧急采取监管措施,如要求各地价格主管部门立即着手开展规范和降低集贸市场摊位费、超市进场费等相关收费工作;一个月内三次公开要求煤炭行业加 强行业自律,稳定市场价格和预期,严格履行合同,不得限制煤炭出省,努力保障煤炭稳定供应,有效解决煤炭价格上涨过快所造成的部分地区煤电偏紧问题。发改 委还表示,将会加快修订《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细化价格违法行为认定标准,加大处罚力度,坚决制止乱涨价行为;制定出台《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条 例》,强化成本审核工作,防止不合理涨价。 请回答:
试述公共政策监控的概念和内容。 答:
一、公共政策监控的概念:
政策监控是完整的政策过程必不可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由于主客观的原因,政策制定活动、政策执行活动、政策评估活动和政策调整活动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不足,影响政策目标的实现。为了确保政策过程各项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及时纠正各个环节中出现的偏差,提高决策目标实现的程度,保障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有必要对政策运行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督促、指导和纠偏,这就是政策监控。 二、公共政策监控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政策监控的主体; 2、政策监控的对象; 3、政策监控的目的; 4、政策监控的过程。
在本案例中,发改委作为监控的主题,监控对象是各地价格主管部门,监控目的是控制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的价格的过快上涨,监控过程是动态的管制与要求与静态的文件的结合。
33. “863计划”出台经过1986年3月3日,一份报告送到了中共中央驻地中南海。后来根据这个报告而形成的《关于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报告》被称为“863计划”。5-256
这份题为“关于追踪世界高技术发展的建议”的报告,是由中国科学院著名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人联合提出的。在这份报告中,他们针 对世界高科技迅速发展的紧迫现实,向中共中央提出了建议和设想:要全面追踪世界高技术的发展,制定中国高科技的发展计划。这份报告很快呈送到邓小平的案
-
头。邓小平两天后就做了批示。他认为这个建议十分重要,并指示“找些专家和有关负责同志讨论,提出意见,以凭决策”。邓小平并要求有关负责同志,“宜速决 断,不可拖延”。根据邓小平的重要批示,中共中央有关部门立即邀请部分科学家进行座谈,科学家们对高技术项目的选择方向进行了热烈讨论。有关部门将讨论意 见上报邓小平,邓小平做出了明确的批示。根据这一批示,形成了《关于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报告》。同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转了根据这一报告 编制而成的《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这个纲要选择对中国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7个领域,确定了15个主题项目作为突 破重点,以追踪世界先进水平。“863计划”于1987年3月正式开始组织实施,上万名科学家在各个不同领域协同合作、各自攻关,很快就取得了丰硕的成 果。 请回答:
(1) 试述比较常见的几种提出公共问题的主体。 答:
比较常见的几种提出公共问题的主体: (1)政府部门。
政府部门是公共问题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提出主体。广义上的政府包括立法、行政、司法等部门,它们都会成为公共问题的提出者。 (2)政治人物。
政治人物通常是指通过法定的途径占据国家或各种政党或政治组织高层权力地位的政治领导人物。 (3)政党组织。
政党是近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政治组织,它往往是超地区、超行业、超血缘联系的社会群体的政治代表,其核心的目标就是争取执政以解决公共问题,维护其所代表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因而它必然是提出公共问题的重要主体。 (4)利益集团。
往往以特定的行业或职业的代表为特征,其核心目标并不在于上台执政,而在于千方百计地影响政府各机关制定和执行有利于自身的公共政策。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利益集团也会经常向政府和有关公共组织提出公共问题。 (5)大众传媒。
-
除了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的影响外,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发展使得大众传媒更具有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大众传媒在提出公共问题的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6)专家人士及咨询机构。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问题的日益复杂,政府决策越来越要求科学化。因此,适廊决策科学化需要的相关专家人士及政策咨询机构的作用也日渐突出。它们如今成为现代科学决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主体。自然,它们也成为提出公共问题的一种重要主体。 (7)公民和社会团体。
公共问题还有可能由公众和社会团体以各种方式提出。对于公众而言,除了将直接诉诸媒体的渠道外,还可以通过民意代表、信访、建言献策、参与各种民意调查等意见输入渠道汇总问题,公众反映比较集中的共性问题往往容易演变为公共问题。
(2) 试分析在本案例中专家人士所提建议是怎样成为公共问题并进入政策议程的。5-265、269 答:
问题认定的主要有以下步骤:
(1)对拟认定的问题进行初步观察; (2)勾勒出该问题的边界的轮廓; (3)搜寻事实依据; (4)列举目的和目标; (5)明确政策封套;
(6)匡算政策相关者潜在的成本和收益; (7)再次审视对该问题的表述。
有国外学者认为,某种问题进入政策议程需要以下几个条件:
(1)问题达到危机状态,不能够再加以忽视,那么它将被列入议程; (2)具有特殊性,代表了一个更大的问题;
(3)从人类利益角度来看,该问题带有情感特征,或吸引了媒体的注意; (4)具有广泛的影响;
(5)质疑社会中的权力和合法性; (6)具有时尚性。
在本案例中,专家人士在认识到问题后勾勒出问题的轮廓,经研究审视提交给政府高层,即政策制定者那里,由于该问题具有前瞻性,所解决的是个关系重大的问题,具有广泛的影响,具备了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立即就得到关注,被政策制定人认可,从而进入了政策议程。
-
全国2012年4月自考《公共政策》试题
课程代码:0031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最早提出“政策分析”概念的学者是( C )1-59 A.拉斯韦尔 B.德洛尔 C.林德布洛姆 D.西蒙
2.标志着公共政策学学科诞生的著作是勒纳和拉斯韦尔的( A )1-97 A.《政策科学》 B.《政治体系》 C.《政治学》 D.《公共决策》
3.中国大陆高校系统中最早成立公共政策研究机构的是( D )1-109 A.复旦大学 B.清华大学 C.中山大学 D.北京大学 4.下列关于司法决策的说法正确的是( C )2-140 A.我国司法机关的判决具有公共政策文件的一般特征 B.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解释权归司法机关
C.我国司法决策产生于国家最高司法机关的司法解释中 D.美国最高法院的判决不属于国家的法律 5.以政策主体在制定一项政策时有无现成的规范和原则可遵循为标准,可以把公共政策划分为( B )2-128
A.单目标政策与多目标政策 B.程序性政策与非程序性政策 C.实质性政策与程序性政策 D.物质性政策与符号性政策 6.邓小平指出“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好多事情都不好办”,战略也被称作( C )2-124 A.微观决策 B.中观决策 C.宏观决策 D.行政决策 7.下列属于政策支持系统的是( B )3-190 A.政策制定系统 B.政策咨询系统 C.政策执行系统 D.政策反馈系统 8.实行超级总统制决策体制的典型国家是( A )3-208 A.俄罗斯 B.瑞士 C.法国 D.美国 9.政策抉择的第一个环节是( B )6-309 A.政策设计 B.政策论证 C.政策审议 D.政策采纳
10.下列关于公共决策规则的说法正确的是( C )3-207 A.绝对多数规则又称“一票否决制” B.简单多数规则也称“比例多数制”
C.多数规则的决策成本低于全体一致规则的成本
D.简单多数规则一般要求决策群体的成员数量为偶数
11.把政策过程假定为输入—决策—输出—反馈这一系统运行过程的学者是( B )4-235 A.西蒙 B.伊斯顿 C.德洛尔 D.埃齐奥尼
-
12.使我们能够窥视在多元政治体制里如何在集团竞争中使相互对立的利益得以聚合、整合和综合为统一的公共利益,并据以制定公共政策的政策模型是( B )4-237 A.机构—制度模型 B.集团模型 C.精英模型 D.理性主义模型
13.通过系统地运用个人、组织、技术等多重认识来获得对公共问题的全面了解和解决办法的分析方法是( C )5-263 A.伦理分析法 B.假设分析法 C.多角度分析 D.边界分析法 14.只有进入政府议程的问题才能成为( B )5-250 A.社会问题 B.政策问题 C.公共问题 D.私人问题
15.在政策执行研究中,强调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的分立性,偏重政策执行实务与个案研究的研究路径是( A )7-322 A.“自上而下”执行研究路径 B.“自下而上”执行研究路径 C.整合性执行研究路径 D.执行研究的“向后推进策略”
16.用博弈论来分析政策执行,并构建政策执行分析的博弈模型的学者是( D )7-328 A.梅兹曼尼安 B.萨巴提尔 C.雷恩 D.巴达克
17.公共政策调整当中最常见也最容易实现的一种方式是( C )9-408 A.目标调整 B.方案调整 C.措施调整 D.关系调整
18.我国为实现现代化所实施的“三步走”战略,说明政策稳定是( C )9-392 A.改革开放的前提 B.降低政府成本的有效方式 C.局部性与全局性的统一 D.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19.当代政策评估的类型呈现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A )8-360 A.多样化 B.单一化 C.简单化 D.一元化
20.针对政策问题而提出或草拟各种可能解决方案的过程被称为( D )6-294 A.政策对话 B.政策采纳 C.政策论证 D.政策规划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公共政策研究中集体访谈的常见形式是( ACE )1-77 A.焦点团体座谈会 B.内容分析法 C.德尔菲函询法 D.二次分析法 E.头脑风暴法
22.下列关于大众传播与公共政策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BCDE )3-220-223 A.大众传播能够制造焦点效应,催生热点公共问题 B.大众传播能够推动公众议程尽快转化为政策议程 C.大众传播经常成为影响政策抉择的意见领袖
D.大众传播能够充当政策执行效果的监测者和裁判者
E.大众传播在影响政策的过程中存在“公共性缺失”的问题 23.政策学习的主要类型,包括( ABCD )6-299
-
A.工具学习 B.概念学习 C.问题学习 D.社会学习 E.政治学习
24.下列政策过程模型中注重反映和解释政策过程的社会本质的模型有( ABC )4-236-238
A.机构—制度模型 B.集团模型 C.精英模型 D.理性主义模型 E.渐进主义模型
25.政策分析者的职业伦理的基本内容有( ACD )10-448 A.道德品质要求 B.决策者的要求 C.价值判断要求 D.行为规范要求 E.利益集团的要求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26.简述确定政策目标的原则。6-284 答:
(1)实事求是 (2)面向未来 (3)系统协调 (4)明确具体 (5)伦理考量
27.简述公共政策终结的方式。9-420 答:
(1)政策废止 (2)政策替代 (3)政策分解 (4)政策合并 (5)政策缩减
28.简述公共政策的非正式评估。8-361 答:
非正式评估是指没有严格的专门组织机构,评估主体、评估形式和评估内容也没有固定化,但最后仍有某些评估结果的评估。在非正式评估活动中,政策评估方式多种多样,既可以是记者采访中居民对某项政策的随意评论,也可以是政府领导人视察某地的即兴评说。非正式评估的缺点在于评估活动所获取的信息有限,缺乏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因而所得出的评估结论可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29.简述政策分析的价值。10-432 答:
(1)通过整合性与科际性的分析,发现问题的要害和症结所在 (2)帮助决策者减少决策失误
(3)改善公共部门在决策上的低效状况 (4)增强决策的预期性和取向性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0.试述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5-251
-
答:
(1)关联性与公共性
任何一个政策问题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个政策问题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会与其他领域、地区或部门的政策问题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例如,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问题和科技问题等都有密切的相关性。在治理河流的排污问题上,政府无论是采用禁止附近企业和居民向河流中排污,还是建立严格的排污标准,都将影响到河流附近的企业的效益乃至生存。这就涉及经济问题。如果企业按照国家的排污标准,改进污水处理系统,那么就涉及技术政策问题。一种政策问题的处理可能会产生可预测或不可预测的其他相关的政策问题。这就要求在分析和解决政策问题时,要从政策问题系统和社会系统的高度去把握。
政策问题的公共性表现在政策问题是发生在社会公共领域,一般都影响到国家或某一地区的大多数人,与多数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它必须通过公共权力机构来加以解决。公共权力机构对政策问题的解决,表现为法律、法规、行政命令或指示等形式的公共政策,对其所针对的所有人员都具有权威性和普遍的效力。
(2)客观性与主观性
无疑,任何政策问题都基于一定的客观社会现实而得以成立。例如,突发自然灾害、人为事件、社会变迁以及科技变迁等客观事实的变化多会引发政策问题。但是,同时它们又都是基于人们的主观价值判断、切身感受以及分析研究和其他主动行为才得以上升到政策问题的高度,因而必然更具有主观性。同一状况,不同的人群从不同的标准、价值、利益和规范等出发就可能有不同的认识,有的可能认为须制定一定的政策予以解决,有的则可能并不这样认为。因此,有学者针对政策问题的主观性指出:“我们可能会分享相同的数据,至少我们相信我们分享相同的数据,但这一事实并不意味着我们看到同一件事。价值观、信仰、意识形态、利益以及偏见等都塑造我们对事实的感知。”例如:环境污染问题,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污染标准就有相异的看法。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普通民众感受突出的公共政策问题在统治集团那里可能根本就不被当回事;统治集团感受到的公共政策问题也不一定为普通民众所认同。
另外,不同国家的社会和政治制度、历史文化等也可能造成国家间对问题的不同认识。例如,关于核能政策问题,不同国家的社会和政治的先入之见往往会影响到该领域政策问题的不同建构。在讨论核能政策问题时,美围政治家关注价格控制、市场机制以及核电厂的所有权问题;而法国政治家则关心私人收益、工人的健康以及国家能力的执行;瑞典的政治领袖则讨论应该建设12个还是13个反应堆的问题。瑞典人很少提出所有权和国家能力的问题,美国人几乎不考虑国家能力或反应堆的精确数量问题,法国人从不质疑市场中的政府干涉问题。
(3)历史性与动态性
所谓历史性,是指公共政策问题从它的成因来看都不是突发的,而是要经过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才会达到普遍化和严重化的程度,尤其新的公共政策问题很可能是已有政策遗留、衍生的,也可能是环境与事态的新变化所致。这些都说明公共政策问题常常具有历史性。
从公共政策问题的历史性中我们又可获知政策问题还具有动态性。所谓动态性是指一定的政策问题的性质及其严重程度,是随着成因的变化而变化的。当然,政策问题的动态性不但可以从纵向历史发展方面去看,而且可以从横向状态上来观察。 31.结合实际,分析公共政策渐进调整的主要原因。9-412 答:
(1)利益刚性的限制
一项政策一旦付诸实施,就会因为它对利益的调节而形成一定的利益结构。重大的政策
-
调整实际上就是对既得利益的再分配,必然在一定时期对特定阶层的已建构的利益造成某种程度的损害。所以,重大的政策变动和作出引起极大损益的政策决定,往往容易导致严重的社会紧张状态,并在统治阶级内部引起分裂乃至造成冲突。而那些只是部分增减政策资源,或修正现行政策部分条款的项目,则容易在决策层达成协议。
(2)现行政策的制约
现行政策本身是政策决策的环境条件,是未来政策必须适应的重要环境或背景,政策决策很难不受到它的限制和约束。通常情况下,政策决策和制定是以现行政策为先决条件,在现行政策所允许的空间内自由选择;而且许多公共政策本身可能就是产生问题的根源,新政策所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是现行政策所衍生出来的,或者是由多个现行政策交互作用所引超的非预期结果、,可以说,没有一个决策者是在一种没有任何先决条件的原初状态下工作的,从本质上来看,任何政策包括重大创新政策都是对现行政策的某种形式的延续。
(3)公共意志的趋中
一般说来,民意也是一种正态分布,总是中间大、两头小。中间的主体部分也就是所谓的公共利益,它的变化通常不会太大。因此,在一个稳定有序运转的政治系统内,轮流执政的政党和政治领袖对于许多政策尤其是基本国策看法的差异程度是很小的。当他们在竞选中争取选票以及在其他情况下争取公民支持的时候,往往仅对政策提出渐进的、部分的修改。这也是政策制定民主化的一种表现。 (4)变革成本的约束
现行政策可能已投入巨额的资源,重大政策变动所引起的资源重新配置,往往需要付出极高的成本。因此,实际的决策并非审慎地考虑全部的政策方案,而只检讨不致造成自然、经济、组织与行政失调的方案。所以,现行政策越完善、调节能力越强的国家,政策创新的难度越大,对各种新的历史机遇的敏感性就可能越差,反应越迟钝。 (5)人类理性的局限
全面的政策变革是对决策的理性能力的严峻挑战,决策者并没有时间、资金和智慧,用以调整所有的政策方案。虽然科学技术充分发展,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运动规律仍未具有充分的预测能力,以了解每一项政策方案的将来的后果。尤其是公共政策的决策者,经常处于多种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价值交互作用的情境下,实在难以预估每一项政策方案的成本与收益。
(6)社会稳定的需要
社会的结构是多元的,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目标和政策要求。重大政策创新打破了现存的利益格局,必然遭遇既得利益者的反抗和他们对新政策的冷漠,并迅速激发起各种相互冲突的、强烈的、新的社会需求,这将极大地加剧决策体制的负重程度,并在它难以承受的时候,出现制度疲劳,形成整体的制度性危机。囚此,政府为维护社会稳定,获取社会支持,通常希望保持现行的计划,而不愿意从事全面性的政策变革。而不断的渐进调整式的政策变动,相对于激进式的革命,应该是人类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寻求社会合作和社会完善的更加成熟的理性表现。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32. 州领导三次批示难阻项目开工
水泥业作为高污染、高耗能、产能过剩的行业,一直是宏观调控的重点行业。而记者近日在采访时发现,一个按国家规定不得开工建设,且被Y州州委州政府数次批示叫停的水泥项目,却正在大张旗鼓地抢建。有关专家称这是一个典型的“产能过剩行业调控失灵范本”。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